随笔

守望麦田

<p class="ql-block">随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昨日因事一上班便电话老家,知道姐姐很早出门去附近一个小区扫雪了,随感大惊诧。</p><p class="ql-block"> 老家固始隶属信阳,地处淮河南岸,中国南北分界线上,冬季只要不是极端天气,很少像北方一样飘雪不断,一旦下了,那只也是用来当做景色观看欣赏,少有忍心去扫的。如必要非扫不可,也是应了一句俗话,各扫“门前雪”,方便生活,还仅是门前一点点雪,至于我姐姐说的去扫小区里的雪,大街上的雪,那还是头一次听,所以要惊诧。</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发感叹,是因为近段时间南方大雪给交通及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从几天前河南极具冲击感的没有最黑只有更黑的天气预报直至今日仍雪闻不断。这个事件持续时间长,影响也大,又是临近春节,劳燕回流,人们归乡心切,因而格外引人注目,产生了叠加效应,互联网所具有的传播特性又放大了社会反应。政府也好,民间也罢,从最初手足无措到后来的沉着应对,一切都按照心思所愿慢慢向好的方面发展,过程中更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事迹。河南沿途群众自发为滞留人员免费送衣送食,政府更是从多方面入手,积极为因雪陷于险境的人员车辆纾困解忧,上午在办公室听到最温暖的一句话就是有同事称赞这次信阳当地针对上述问题所作的努力。当然,其中也不乏质疑在雪灾面前缺乏应对措施,扫雪不及时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关于雪灾面前,扫雪方面我要为咱老家说几句公道话。</p><p class="ql-block"> 南方雪少,少之又小,鲜有暴雪,倒是冻雨常见,没有组织人员扫雪的习惯,这点不似北方。作为一个87年便来邹平,常住北方“大使”的南方人,我也经历了几次“大使”级扫雪经历,算是有点发言权。</p><p class="ql-block"> 象89年山东连续的大雪,邹平压垮了一座商场。我所在部队营房面积不算大,清理积雪整整用去三天时间,当时还动用了从德国进口,视为宝贝的奔驰火炮牵引车。那时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要完成扫雪任务,还得有适配的组合工具,有大小扫把、推车、铲雪用的大铁锨,还有一种有着长长的木板,带有拖拉绳索的扫雪专用工具。更让我惊奇的是,一声号令,每个人都知道该拿什么工具,中间不需要什么动员,也不需要讲解如何扫雪。扫雪过程中人员相互间配合默契,有铲的、有装的、有扫的,还有断后清尾的,个个轻车熟路,让人一看便知是经无数次磨砺过。</p><p class="ql-block"> 昨天单位扫雪,一大片面积,少许时间就铲得干干净净,打理得清清爽爽。扫完公共部分我又抽出几分钟时间把不远处本人上班必经过的小路扫出一百多米来,非蛮力所能,工具高效而已,一把一米多宽弧形轻便铁铲,专业的除雪工具。北方的干雪在未被脚印车印压实之前,你大可如履平地散步般往前推,看着雪往两边飞洒,轻轻松松便能搞定,这扫雪速度在老家来讲是近乎痴人说梦的鬼话。因为南方不经常下雪,没有组织市民扫雪的必要,缺乏扫雪经验,别说扫雪专用铁铲,小区备有简单扫雪工具铁锨的家庭也寥寥无几,遇到暴雪不知所措,一时的慌乱在所难免。北方还会根据雪的大小多少,温度高低状况会出动扫雪车,铺撒工业盐等现代化工具和材料,政府及相关医疗和维修部门会针对雨雪天气制定应急预案。南方不但缺乏扫雪经验,下得多半还是湿雪,湿雪和冻雨还常常结伴而行,堪称难兄难弟,下来当场就结冰,随着下,随着结冰,来不及清理。当冰结到一定程度,又会产生自然灾害,承受重负的物体,树倒房塌,大棚损毁,电路阻断,一旦冰雪消融,又容易引起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有时候在北方的大雪仅仅是大雪,在我们老家有可能就上升为自然灾害。</p><p class="ql-block"> 这次信阳扫雪做得好,处理由冰雪而产生的其他问题也很不赖,全网受到好评。固始县除坚持组织党政机关义务劳动外,还对一些顾及不到,仅靠有限工作人员无力解决的问题进行购买服务,鼓励相关单位和实体采取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化解矛盾,这样既解决了当前急需解决的困难,又增加了部分群群众的收入,更受到低收入群体的欢迎。我姐姐就是因为一天二百元的报酬早早起床去扫雪的,电话里还盼着扫下去,最好扫到年三十,多赚点钱,过个好年。</p><p class="ql-block"> 给我几天假,我要回家扫雪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