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金台史话》张德刚智修黄金台(一)</p><p class="ql-block">蒋克学 定兴卧龙书院 </p><p class="ql-block">2023-08-12 06:58 发表于河北</p><p class="ql-block">张德刚智修黄金台(一)</p><p class="ql-block">张柔字德刚出生金国籍贯(1190~1268),河北顺天府保定,范阳涿郡易州定兴县河内村人,张柔原始祖轩辕黄帝五子张氏挥公第121世孙也,</p><p class="ql-block">沧州市张辛庄和顾官屯范阳顺天府张氏家族回老家保定满城范阳顺天张氏古墓群为轩辕五子挥公第121世张柔公堪舆九龙山墓地左榄日光庵右抱月明寺之顺天府张柔文化园敬师祭祖文化旅游保定满城范阳顺天张氏古墓群左榄日光庵右抱月明寺之顺天府张柔文化园:</p><p class="ql-block">中国社科院考古发现朱元璋诏令宋谦等编《元史名将臣事略》推进蒙古汉化导师行中华文化之道民族融合四海一家大一统辅佐三朝八帝第一传主顺天张柔军团也,元青花、元大都、保定、杞州、亳州等城奠基人缔造者张柔家族,历史学家元好问撰张柔《顺天府营造记》、大元国师郝经撰《四库全书陵川集,张仲畴之淮阳集》张氏出清河记载:范阳顺天张氏家族溯源来自轩辕黄帝古居保定涿州釜山,黄帝联合炎帝九战嗤尤不胜,其五子精通观星术夜观天象流星穿越弧星启迪发明弓箭战胜嗤尤而立功赐姓张名挥公封地墓葬清河,黄帝组织各部落在釜山画龙合符龙的图腾,从此中华民族成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太行山脉东保定地区成为轩辕黄帝唐尧舜文化吉祥圣地,张氏挥公第八十世张良后裔大唐燕国公张说后代范阳顺天府督元帅张柔字德刚,《金史》他出生金国籍贯(1190--1268)传承尚武崇儒家风,其高祖大汉留侯张良、张飞、张道陵、张华、张浩、张宇、大唐燕国公张说后裔也,张德刚祖传文治武功金帝任定兴县令、青沧州防御使、大兴府事、金中都留守经略使、骠骑将军、昭毅上将军,元太祖成吉思汗加封张柔为镇国上将军拔督,其第九子淮阳献武王镇国上将军拔督张仲畴被世祖加封为蒙古汉军督元帅南征平叛平定天下,他拒鞍纵横,叱咤风云,扭转乾坤、豪快天纵枭雄善战南征平叛于涯山终结唐末以后分裂五代十国夏宋辽金割拒三百七十年战乱局面,辅助世祖建立元朝大帝国,称赞奠定今天大中国版图,鼎立赫赫战功,张氏家族传承忠君报国尚武崇儒家风、尊师真觉、邱处机蔡真人教导要敬天爱民,救</p><p class="ql-block">中国社科院考古发现朱元璋诏令宋谦等编《元史名将臣事略》推进蒙古汉化导师行中华文化之道民族融合四海一家大一统辅佐三朝八帝第一传主顺天张柔军团也,元青花、元大都、保定、杞州、亳州等城奠基人缔造者张柔家族,历史学家元好问撰张柔《顺天府营造记》、大元国师郝经撰《四库全书陵川集,张仲畴之淮阳集》张氏出清河记载:范阳顺天张氏家族溯源来自轩辕黄帝古居保定涿州釜山,黄帝联合炎帝九战嗤尤不胜,其五子精通观星术夜观天象流星穿越弧星启迪发明弓箭战胜嗤尤而立功赐姓张名挥公封地墓葬清河,黄帝组织各部落在釜山画龙合符龙的图腾,从此中华民族成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太行山脉东保定地区成为轩辕黄帝唐尧舜文化吉祥圣地,张氏挥公第八十世张良后裔大唐燕国公张说后代范阳顺天府督元帅张柔字德刚,《金史》他出生金国籍贯(1190--1268)传承尚武崇儒家风,其高祖大汉留侯张良师从黄石公传授素书兵运筹幃握决胜千里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后有三国范阳张飞、张道陵、张浩、张宇张华、大唐燕国公张说张九龄师从六祖传授坛经三界惟识万法唯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王圣立觉学为万世开太平家训,张德刚祖传文治武功蔡真人高徒苗道润推荐金帝任定兴县令、青沧州防御使、大兴府事、金中都留守经略使、骠骑将军、昭毅上将军,元太祖成吉思汗加封张柔为镇国上将军拔督,其第九子淮阳献武王镇国上将军拔督张仲畴被世祖加封为蒙古汉军督元帅南征平叛平定天下,他拒鞍纵横,叱咤风云,扭转乾坤、豪快天纵枭雄善战南征平叛于涯山灭金平宋建立元朝大帝国版图鼎立赫赫战功终结唐末以后分裂五代十国夏宋辽金割拒三百七十年战乱局面,辅助世祖建立元朝大帝国,称赞奠定今天大中国版图,鼎立赫赫战功,张氏家族传承忠君报国尚武崇儒家风、尊师真觉、邱处机蔡真人教导要敬天爱民,救护儒士,保护中华文化书籍《金实录》、金末元初张柔家族成为奇门盾甲九天玄女排兵布阵兵法家、儒释道堪舆军事筑城等学家、政治军事家、元青花制瓷家族,1218年张柔追随辅助元太祖世祖四海一家大一统民族融合、行中华文化之道、历史学家元好问撰张柔为推进蒙元汉化建造保定城《张柔顺天府营造记》为推进蒙元汉化在1227年出资建造堪测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的保州城为顺天张家军根据地、张柔营造路南建四园林北建总督衙暑、城隍庙、风雨雷电山川祭祀天地坛、寺院十五座、道观十一座北岳庙、刘关张三帝庙、岳飞庙等顺天张氏祠堂古莲花池万卷楼书院成为燕南保卫元大都安定天下畿辅重地大都会、曾任青沧州防御使,1232年修建杞州城、1252年亳州城老子庙孔子庙汝南忠武王张氏敬义祠堂雪香园万卷楼书院、1260年顺天军张柔父子张弘彦、张弘道(裕贤公育张金字君宝号三丰)、张弘基、张弘规、张弘略、张弘范、张弘正、张弘庆、张弘毅、女婿郝经、何伯祥、联襟乔惟忠、贾辅等辅助世祖登基汗位、根据《周易》大哉乾元定国号为大元,世祖诏令张柔张弘略父子为安肃公荣禄大夫元大都北京城工程司事总指挥、聘请刘秉忠设计,郭守敬堪测水系开凿京航大运河、1276年张弘略建筑元大都终于竣工、皇帝加封张弘略为江西道宣慰使景德镇开办浮梁御窑局制造元青花瓷器远销欧亚、保定张柔古墓和故居出土大量元青花瓷器,《马客波罗游记》录万邦来朝元大都全球化盛世,范阳郡定兴顺天张氏家族第九支明朝嘉靖年迁沧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柔世代务农。金末元初时期,河北地方武装首领之一。蒙古人铁木真为父复仇南征金国起兵攻金,金帝弃国捐城金朝国都南迁汴京,河北一带落入蒙古人统治下。张柔与蒙古人战于易州狼牙山脉,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后屡战有功,先后任行军千户侯、保定都元帅等职。1232 年奉调帅军伐金,首先攻入金首都汴京(开封)。进城后,蒙古军人大肆抢掠金首都的金银财宝和女人的时候,张柔从来场救护状元王鄂等五十多名儒仕,张柔独自至金国史馆,运走《金实录》和《秘府图书》,又走访了长住汴京的望族中老人,然后张柔护送北归顺天府文献珍藏万卷楼书院为修续国史储存资料。</p><p class="ql-block">1260年顺天军张柔父子辅助元祖忽必烈即大汗位,张柔把珍藏三十多年金实录秘府图书献上《金实录》修续国史,张柔效仿高祖张良和张说张九龄家风功成名就身遂皇帝受封张柔为安肃公。元朝初建,汉人有功之臣之中,张柔与史天泽一样,都被皇帝加封称为“拔都”(英雄)。《元史》记载,忽必烈曾说:“史(天泽)徒以筹议,不如张氏(柔)百战之功也。”张柔死后赠太师,谥武康,加封汝南王,谥忠武。其实,这位勇猛善战的元朝开国大将,还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建筑师和设计师。</p><p class="ql-block">金泰和六年(1206 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不断加紧向外扩张,南窥中原,侵犯金朝占地。1213 年,成吉思汗率军南侵,夺取了张家口、古北口、居庸关、涿州、易州等地后,乘势围攻保定。保定军民奋起抵抗,数十日蒙军攻城不下。成吉思汗亲自督战,十二月二十七日,保州被攻陷,蒙古军进城后,把久攻不下的怨气,发泄在城市建筑和普通百姓身上,屠城三日,血洗保定,(举城皆锋刃,老幼无孑遗),城中的文物古迹,图书档案,房屋建筑,尽数烧毁,保定城化为一片废墟。1214 年保定地方治所被迫迁移至满城。</p><p class="ql-block">1218 年,张柔因军功授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1227年,张柔将保定府治所从满城又迁回保定。张柔会同副帅贾辅、张柔聘请岳父大名县的毛正卿、和布里社(清苑七里店)的苑德等土木建筑师,规划重建保定城。这几人都是建筑专家。重建前,经过了一番精密规划,注重了保州的功能分区和水利环境,城内建设沿用中原传统的南北东西棋盘格式,体现以方为正的建筑理念,府署居中心,寺、观、庙宇点缀全城。城南为兵营;官衙、府邸和居民严格分开;城中至高点大悲阁高二十六米;全城围墙八里,夯土筑成;引河水入护城河,河水深而宽阔,成了保护城池的又一道屏障;全城居民分散居住在四关。这一重建,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使保定成了历代燕南大都会。后经元、明、清三朝,保定市的面积扩大,而格局没有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窝阔台和忽必烈两任大汗,都亲自参观了保定重建,并在这里召开了一系列恢复城市功能建设的现场会,要求各地方首领学习张柔,建设城防,建设一个美丽的大元朝。忽必烈对张柔建筑方面的才能十分赏识,夸奖说:“爱卿不但能上马抡刀,为朕攻城略地,还能为朕建一个全新的大元朝。”忽必烈为保州取名保定,取“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义,破例为张柔封地直隶清河,世代承受,荫及子孙,并选调他到大都主持大都的建设工作。</p><p class="ql-block">元宪宗蒙哥八年(1258年),汝南王张柔镇守亳州时,黄河为患,水漫亳州土城,十年九灾,人员逃离。他(疏通渠道畀湿,悉以石砖砌城墙外壁),拆除城内流亡大户故宅,对城墙外壁加固。历代黄河泛滥无损亳州。亳州留有张柔的祠堂,作为纪念,时至今日,城里仍有“张柔故居”,规模大,景致幽雅,成为当地名园。人们称张柔为“亳州城之父”。可惜他建设保定时,曾留下一处庄园,毁于元中期的皇族内战,大火烧毁。</p><p class="ql-block">张柔乃定兴人,每次回到定兴,他都要到黄金台凭吊一下。可惜黄金台已毁于战火。几百年来,辽、金、夏、宋、元,各国之间频繁交战,定兴是边境要地,每次战争,都留下很重的战争创伤,满目疮痍。到元初时,黄金台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张柔每看到几近废弃的黄金台,在心里直掉眼泪。定兴知县几次活动张柔,请他帮忙申请朝廷,重修黄金台。张柔知元朝刚建,国库空虚,还无力建黄金台,也就迟迟没有上奏。现在要他领建大都,是个好时机,就连夜写奏本,请忽必烈拨银,重修黄金台。奏本内容大致如下:</p><p class="ql-block">黄金台乃燕昭王所筑,用于招贤纳士。引来了乐毅、剧辛、邹衍、苏秦等达能贤才。后燕昭王伐强齐,七十余座城池半年攻下,究其原因,人才发挥了作用。昔燕弱小而齐强大,小国打败了大国,弱国统治了强国,这都是人才发挥作用的结果。我大元初立,蒙人少汉人多,要想治理汉人,乃至统治整个泱泱华夏,无人才不可。现在金、南宋的许多人才都在隐居,伺机而动。把他们招来为我所用,是我们建大元帝国的基础,所以奏请万岁,准予拨款建台。</p><p class="ql-block">忽必烈见张柔的奏本,心中触动很大。他急需汉人中有文化有专长的能人,他把这奏本拿到朝堂上去议,大臣一边倒的反对,理由是:战争耗空国库,建都是非建不可的无奈之举,黄金台是可建可不建的事。许多蒙古大臣还说:“我们打下天下,现在大都城里都没有属于自己的住宅,借房而居的不在少数,凭什么给死人建台?说不过理去。”就连降臣留梦炎、王积翁也反对,说:“这是浪费国银,图空名,耗实财。”更有人说:“张柔这是假公济私,在家乡搞建设,收买乡亲。”</p><p class="ql-block">忽必烈在一片反对声中,将这一奏本压下。大都的建设开始,张柔总负责,儿子张弘略作总管。至元四年,大都工程正式动工,在金朝中都的东北修建新城,至元五年十月,宫殿完工;然后修建大内;至元九年,定为大都,做元之都城。之后又续建了东宫、延春阁,元首都雏形现立。</p><p class="ql-block">建设大都的过程中,张柔始终念念不忘黄金台,可又说服不了群臣,心中闷闷不乐。</p><p class="ql-block">这一天,他独自一人来到大都白云观。白云观的主持道长赵云逸乃定兴易上村人,是丘处机的四世弟子。他俩常常在一起下棋。赵道长摆好象棋,俩人品着云雾茶,进入“杀界”。张柔三战三输,赵道长一笑,问:“将军有何心事?今日战绩不佳?”张柔就把想重建黄金台,而群臣反对的事诉说了一遍。赵道长说:“此事容易。最近太祖经常来白云观上香,总向我讨教道家养生之术。我借机顺便说说,重建黄金台对元朝气数攸关,皇帝总担心天数有无,此事能成。”张柔说:“谢谢道长。”“谢什么。”赵道长说,“这是我份内的事。修黄金台本该是我道家的事,黄金台是我道家的圣地,我们有责任把它重建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金台史话》张德刚智修黄金台(二)</p><p class="ql-block">蒋克学 定兴卧龙书院 2023-08-13 06:58 发表于河北</p><p class="ql-block">《黄金台史话》张德刚智修黄金台(二)</p><p class="ql-block">几天后,忽必烈来到白云观。忽必烈征战一生,杀戮无数。他诸神不拜,独拜道家丘处机。当年成吉思汗召丘处机西行,在蒙古草原居住多日。成吉思汗向丘处机问询长生不老的养生之术,蒙古国家图书馆有档案。上了年纪后,忽必烈经常取来拜读。尤其道家的“天人合一”、“帝王气数”之说,他深信不疑。</p><p class="ql-block">上香之后,赵道长在偏殿接待忽必烈。忽必烈询问古代帝王气数之说,并探寻大都建设的风水。赵道长说:“帝王气数,一由天来,二由人来。由天来则山川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星宿之气,聚于紫微则形成天之气数,这是固定的,不能人为改变的,只有随之变而变;由人则来自百姓,百姓‘载舟覆舟’之说,也是讲气数,气数和可载舟,气数乖可覆舟。帝王的气数在世间也称民意。”</p><p class="ql-block">忽必烈说:“大都的建设竣工在即,依道长看风水气数如何?”赵道长说:“大都北连朔漠,南控中原,西拥太行,东望大海,天地、河海、山川之灵气,集中在大都,地势优越,紫气东来,龙脉悠长,天下无右。城内建设,我去看过,得体得法,聚集天地之灵气,壮国运,是大元朝福兆的气数。”</p><p class="ql-block">忽必烈问:“有不妥之处吗?”</p><p class="ql-block">赵道长说:“万岁帝业大势已成,必建台,台可承接天气,下连地气,达到天人合一。前代留下凤凰台、丛台、铜雀台,燕昭王的黄金台等,都是如此。大都离保定三百五十里,中间建台,可借保定之阳气,以中和大都之阴气。阴阳互补,德胜德昌,这正是古人提倡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帝王乐德,德中自有王道。”</p><p class="ql-block">忽必烈说:“有大臣建议我重建黄金台,你看如何?”赵道长说:“这个主意甚好。首先大元急需人才。重建胜过初建。黄金台已扬名千年,万岁一旦重建,就把一千多年的金台灵气借用过来用之;再者也合民意,初建是开拓,重建是恢复,正合乎人们念旧之心。上合天意,下顺民心,为何不为?都南有台,台北有都,王气长存,皇气不疏!请万岁自酌。”</p><p class="ql-block">忽必烈闻长老这番叙述后,喜出望外。第二天早朝对群臣说:“燕昭王托梦于我,蒙古人统领中原,必尊汉制。黄金台乃汉制之祖,岂可废之。这是国运的问题。大家都不要再议了。张爱卿设计图本,原址重建,规模要比原来大。小小的燕国,尚能建起黄金台;拥有整个天下的泱泱大元朝,建得更要宏伟些,以昭显我大元之辉煌气概,皇朝气数永固!此乃天意,众卿不再复议,张爱卿负责办理,望不负孤意。”</p><p class="ql-block">张柔接此任务后,立即召集毛正卿、苑德、郝经等人筹划此事。让郝经带队,参观了邯郸的丛台,金陵凤凰台、临漳的铜雀台,取其精华,在燕昭王的黄金台旧址上,重建一个规模更大、更宏伟的黄金台。</p><p class="ql-block">新设计的黄金台,占地二十多亩。主台高二十多米,台顶平面占地近十亩,台上有山门,山门上设有“乾坤镜”,镜能照出世人的善良与丑恶。</p><p class="ql-block">台上正殿建有昭王殿。主殿高九米,有燕昭王、郭隗、乐毅的塑像,偏殿有剧辛、苏秦等功臣的塑像。</p><p class="ql-block">昭王殿一侧有玉皇阁,阁中有九尺高的大吊钟,名“醒梦钟”,</p><p class="ql-block">每天清晨响钟,警醒在睡梦中的人,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东侧建招贤馆供来往的文人墨客写诗文笔墨纪念,以招揽天下贤士。</p><p class="ql-block">昭王殿后为二进院,主殿规模和昭王殿近似。殿内有“千眼观音”、“药王殿”、“圣人殿”、“露天石佛”等景观,整个布局突出一个中心——昭王殿。</p><p class="ql-block">忽必烈认真观看完图纸后,十分高兴,说:“这才是大元朝的气派。不要听群臣们乱吵闹,黄金台必建,达到‘天人合一’,兴我大元。”</p><p class="ql-block">历史记载,元朝修建黄金台,耗时五年。黄金台是元朝统治中原九十年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黄金台建好后,忽必烈登台祭拜燕昭王和群臣。当时场面声势浩大,十分隆重。忽必烈看到黄金台壮观景象,异常兴奋。郝经始终参与了建设,忽必烈很赏识他的文才,命他当场为黄金台赋诗一首,以作纪念。</p><p class="ql-block">郝经略思索过后,提笔写道:</p><p class="ql-block">贤台行</p><p class="ql-block">高台突兀燕山碧,黄金泥多土犹湿。</p><p class="ql-block">晓日曈昽赤羽旗,燕王北面亲前席。</p><p class="ql-block">费尽黄金台始成,一朝拜隗人皆惊。</p><p class="ql-block">谁知平地几层土,中有全齐七十城。</p><p class="ql-block">礼贤复仇燕始霸,遂与诸侯雄并驾。</p><p class="ql-block">七百年来不用兵,一战轰然骇天下。</p><p class="ql-block">二战未了昭王殂,火牛突出骑劫诛。</p><p class="ql-block">台上黄金少颜色,惠王苦读乐毅书。</p><p class="ql-block">古来燕赵多奇士,用舍中间定兴废。</p><p class="ql-block">还闻赵括代廉颇,国败家亡等儿戏。</p><p class="ql-block">燕子城南知几年,台平树老漫荒烟。</p><p class="ql-block">莫言骐骥能千里,只重黄金不重贤。</p><p class="ql-block">忽必烈看完诗后感叹曰:“大汉族治国之道深矣,郝爱卿此诗,就是孤的“招贤令”,真学透难矣。”他下令蒙古官员背诵郝经的“贤台行”诗,三天背会,把诗刻在台壁上,供万人瞻仰。忽必烈说:“张爱卿,你修黄金台有功,留下墨宝作纪念吧。”</p><p class="ql-block">张柔武功出名,可文化底子有限,诗词更一知半解。但皇帝下旨,不得不遵,思考一番后,写道:</p><p class="ql-block">重修黄金台</p><p class="ql-block">黄金台起霸图兴,</p><p class="ql-block">人才济济碣石宫。</p><p class="ql-block">强齐难与人才比,</p><p class="ql-block">黄金骏骨都有功。</p><p class="ql-block">写完,递笔给张弘范说:“儿子,诗你比老子强,给父亲把把关,不能贻笑后人。”</p><p class="ql-block">张弘范看了一遍,提笔改道:</p><p class="ql-block">黄金台起霸业兴,</p><p class="ql-block">群贤毕至碣石宫。</p><p class="ql-block">强齐怎敢人才比,</p><p class="ql-block">黄金骏骨同论功。</p><p class="ql-block">忽必烈说:“好!好!也刻在台壁上”</p><p class="ql-block">张弘范说:“万岁也留首诗吧。”忽必烈说:“别让我出丑了,我正学《左传》,诗歌里音律音韵我看了半年也没弄明白,四声字调只会读三声,生来缺一调,还写什么诗?”</p><p class="ql-block">忽必烈重建黄金台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南宋灭亡以后,汉人中许多能人贤臣,都隐居起来,期盼南宋王朝复兴。文人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影响,“兼济天下”高于“独善其身”。看到元朝政权越来越巩固,清高不是长久之计,遗民也不好当,也就纷纷出来寻个差事。忽必烈听取史天泽的意见,开科取士。几年后,在朝外贤人能臣都出来谋官,这些人深谙治国、平天下之道,很快施展了能力,发挥了自己的专长,为元朝初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忽必烈的历史功绩在于接受汉文汉法,这是历史的定论,他复建黄金台是此业绩之一。金台修好后,元朝稳固,经济回升。当地百姓编一顺口溜,流传甚广。</p><p class="ql-block">九十黄金修金台,</p><p class="ql-block">九十紫气从北来。</p><p class="ql-block">九十多少龌龊事,</p><p class="ql-block">朱子揭杆才明白。</p><p class="ql-block">意思是,忽必烈花九十万两黄金修黄金台,元朝才统治中华九十年。元朝统治中华九十年,那些人分四等而治的肮脏事,直到朱元璋揭竿起义,人民才明白。明,暗指明朝。</p><p class="ql-block">被后人视为谶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金台史话》汪元量三赋黄金台 伴恭帝两拜昭王殿 思故国再入红尘中</p><p class="ql-block">原创 蒋克学 定兴卧龙书院 2023-09-16 06:58 发表于河北</p><p class="ql-block">伴恭帝两拜昭王殿</p><p class="ql-block">思故国再入红尘中</p><p class="ql-block">宋恭帝赵显是六岁时被押进燕京的。忽必烈封赵显为元朝瀛国公,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宋臣来降,以实行以宋治宋的策略。因此将宋三宫生活安排得还不错,除了政治上的限制外,其他都优厚。忽必烈的皇后察必为人比较厚道,对南宋皇室颇有怜惜之意。察必对赵显母子十分同情。她很喜欢赵显。在察必的关照下,时常来关照他母子,母子生活还算平安。</p><p class="ql-block">汪元量除琴师的职责外,还给赵显授业,做赵显的老师。愁淡的岁月也在流逝,一晃,赵显十八岁了。这一天,忽必烈组织了几个降臣给赵显过了个生日,忽必烈对汪元量说:“你虽然是世外之身,但陪伴瀛国公还是有责任的。除了给瀛国公授课外,还要带他到外面转一转,体察一下社会民情,长点社会知识,长期闷在宫里读书,会读成书呆子。”</p><p class="ql-block">依照忽必烈的命令,师徒二人第二天骑马出城。去哪里呢?汪元量想:黄金台是给赵显上课最好的地方。燕昭王复国兴国,打败了齐国,一凭志气,二凭人才,要帮他长志气,有复国之志,等待时机,燕昭王是个很好的榜样。于是,他俩直奔易州定兴,来到黄金台。</p><p class="ql-block">元朝建国之初,忽必烈命张柔重建了黄金台,为国家招取贤士,招来了大批南宋的臣子,忽必烈都一一委以重用。这些降臣为元朝初年的安定统一起了重要作用。黄金台也随之名声大震。修缮一新的黄金台引来了八方来客。有求前程的,有求多福的,有求学业的,也有为家中病人求医的。南宋灭亡后,长江以南的百姓也有机会来北方探亲观光,燕京是必到之处。那么,距燕京百里开外的黄金台,也是人人向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时值秋后,平原上的庄稼已经收获,种上的小麦绿油油的。北方毕竟没有经过南宋灭国的战争创伤,百姓安定,农夫耕作,商贾云集,买卖兴隆,一派和平繁荣景象。他们人还未到黄金台,就远远听到了醒世钟声。钟声悠扬,时时提醒人们要勤奋,努力生活,过好每一天。经过重修的山门,比原来更高大宽阔。“黄金台”几个金字镶在山门正中,在太阳照耀下放着光芒。山门对联新油漆过,苍劲的字里,联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思索。登上台来,宏大的昭王殿挤满了朝拜的人群。听口音,天南海北的人都有。南北方多年分治,一个中华,在蒙古、金国、汉人分别统治了几百年,民族间的战争也进行了几百年,人们无法交流来往。今大元朝一统天下,南来北往的人络绎如流水,因而黄金台香火鼎盛。正殿后面是招贤馆,里面挤满了题字留念的文人墨客。墙上挂满了历代文人的墨宝及帝王将相的诗作。招贤馆对面是千目玉观音,一丈余高,是张柔父子所献。玉观音用晶莹的略带绿色的岫玉石雕刻而成,站在粉红的荷花丛中,极观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招贤馆后面是药王殿,再后是圣人殿。</p><p class="ql-block">汪元量带赵显拜了燕昭王,给他讲述了当年燕国破灭,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做了二十多年的准备,然后派乐毅领兵攻下齐国七十城,复国报仇的事迹。赵显听着点头,眼里含着热泪。赵显已成人,逐渐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在书里看到了许多亡国之君,被人们唾骂。这些亡国之君都是因腐化享乐灭国的,而自己呢?南宋怎么丢的,我怎麽知道?我这个孩子又有什么责任?</p><p class="ql-block">他的心里话也不敢向汪元量说。他知道忽必烈派人监视他母子。而汪元量有意识地刺激他一下,看他还有没有大宋朝这根神经。汪元量看赵显落泪,就把他带到招贤馆。这里写诗作画的人很多,大多是南宋遗民,诗画的内容,也以留恋故国为主,赵显看了一篇又一篇,眼里泪水掉落下来。汪元量索来纸笔写道:</p><p class="ql-block">把酒金台上,</p><p class="ql-block">伤心泪满怀。</p><p class="ql-block">君臣不再得,</p><p class="ql-block">天地不重来。</p><p class="ql-block">古木巢苍鹘,</p><p class="ql-block">残碑枕碧苔。</p><p class="ql-block">倚栏休北望,</p><p class="ql-block">万里起尘埃。</p><p class="ql-block">赵显读着诗,抽泣起来。汪元量写完,把笔递给赵显,请他题诗,赵显摇了摇头。汪元量热泪洒在胸前。两人心照不宣,下了黄金台,回了燕京。</p><p class="ql-block">公元 1288 年春,赵显要汪元量带他去春游,忽必烈恩准。二人骑马外出。汪元量带他游览了京南潭柘寺,顺狼牙山脉到易州,观看燕下都,仰视荆轲塔。五台山祭佛后又来到定兴县界,二人又登上了黄金台。黄金台的春天别有洞天。春暖花开,台上各种奇花异草,竞相开放。惠风和畅,景色怡人。登台远眺,易水河绿波荡漾,游船穿梭,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师徒二人拜了昭王殿。赵显心中默默叨念,我要像昭王一样。有朝一日,复国灭元。他们俩又来到招贤殿,赵显首先索笔,汪元量替他铺好纸,赵显略思索一会,下笔写道:</p><p class="ql-block">寄语林和靖,</p><p class="ql-block">梅花几度开。</p><p class="ql-block">黄金台下客,</p><p class="ql-block">应是不归来。</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林和靖,是北宋儒士林逋,是位志高和寡的贤士。终生不仕不娶,以梅、鹤为伴,后人称其“梅妻鹤子”。赵显的诗中流露思念南方之意。汪元量点点头。看来南宋后继有人,还有复国的希望。于是,接过赵显手中的笔。环视了一下四周,见金台上有位臂擎猎鹰的猎户,缚鹰远望,下笔写道:</p><p class="ql-block">汉儿辫发笼毡笠,</p><p class="ql-block">日暮黄金台上立。</p><p class="ql-block">臂鹰解带若放飞,</p><p class="ql-block">一行寒雁南征急。</p><p class="ql-block">诗里把自己比喻成被束缚的雄鹰,只要有机会,立马加入南征的队伍。</p><p class="ql-block">两人游玩转了几天,回到燕京。这次外出,决定了赵显一生的命运。不几天,忽必烈派人取走了赵显的诗。忽必烈想:政治上不能有一丝冒险,博得善待宋室的美名,却埋下反元的祸根,此路决不能走。</p><p class="ql-block">没几天,忽必烈召见太后和赵显。对他俩说:“宋先帝(度宗)昨晚托梦给我,谢我善待他宗族,嘱我他的后人都可向佛,一洗前朝之孽,自己会不胜感激。今赏你母子每人百金,出家去吧。瀛国公年轻,藏法博深,可去西蕃(今西藏)学习佛法。太后正智寺出家为尼。”自此,母子拥泪骨肉分离,天各一方。</p><p class="ql-block">赵显入藏,为了忘却苦难的经历,出家做了和尚,法名“和尊”,潜心学习藏文,也许赵家有独特的文化素养,几年后,赵显就在藏佛界崭露头角,后成为一代佛学大师。他在西藏定居三十五年,期间,没有踏入魂牵梦萦的江南故乡半步。</p><p class="ql-block">汪元量眼前有点希望的赵显远去西藏,年老的太后出家为尼,复宋的大任再无人担当,万念俱灰,再无斗志,只剩一个念头,就是能够回到南方。</p><p class="ql-block">游四海云子“传道” </p><p class="ql-block">了心事汪元量“成仙”</p><p class="ql-block">赵显入藏出家不久,燕京城里再也见不到汪元量。汪元量将文天祥写在白布上的“绝命诗”带到了黄金台,托长老保存。汪说:“我不日南下,此物是中华国宝,不宜带在身边,请道长存放在黄金台,此物终有出头之日。”道长听说是文丞相的绝命诗,激动万分,取出寺里的黑檀木箱,把绝命诗小心翼翼放在里面,盖好封存。长老又召集金台所有道士,把汪元量的“招魂歌”做成经文,和汪元量一起,每天早、中、晚三次诵经超度,一直做了四十九天法事。</p><p class="ql-block">“绝命诗”留为镇台之宝,后来同黄金台一起毁于元、明战火。再后来,汪元量回到了南方,将文天祥殉难的情况告知地方百姓。一时间,南方各州县出现了祭奠文丞相的潮流。人们自发建丞相祠和衣冠冢,州建、郡建、县建,大户百姓之家也联合建,也有的建“三义祠”,也就是为张士杰、陆秀夫、文天祥“南宋三杰”建祠堂,来悼念这三位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的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人们每建一处,汪元量就去招魂一次,每次七天七夜,建祠人跪听,汪元量放声高歌“招魂歌”九首,参加祭祀的百姓都流着泪跟着唱。你说也怪,只要汪元量招过魂的庙祠,都特别灵验,有求必应,保护着一方百姓。所以,人们把汪元量称为“神仙”,说他把文丞相灵魂召回来了,文丞相死后还保佑故国的人民。一时江南祠堂林立,都是供奉南宋忠臣。出现了祠庙有臣无皇帝的奇观。汪元量刊印了文丞相诗歌,出版了《文文山文集》后,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他终老山水,钱塘“湖山隐处”有他的坟墓,也有人传说他成了仙,一直云游四方,继续传唱着文天祥的歌谣。</p><p class="ql-block">后人在文天祥遗留的衣物上发现了他写下的“衣带赞”:</p><p class="ql-block">吾位居丞相,不能扶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向南百拜而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p><p class="ql-block">宋丞相文天祥绝笔。</p><p class="ql-block">中华男儿,读到此,无不荡气回肠!</p><p class="ql-block">炎黄子孙,每听此言,谁不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朝顺天军追随太祖至世祖北战南征开疆拓土统一天下推崇多民族融合四海一家天下大一统志》传承:元明清三朝“大一统”观念思想研究!</p><p class="ql-block"> 国家民委 2023-10-27 08:01 北京 听全文</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观念由来已久。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但已经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疆域观念;战国时期,纷争不断,孟子提出了天下“定于一”的主张;秦汉以后,“大一统”格局逐步形成和发展;及至元、明、清三朝,实现了统治疆域辽阔、政治局面稳定、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的局面。这一历史事实反映在学术领域尤其在史学领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纂修全国地理总志,通过这些以区域为中心、记述各区域地理面貌与历史事迹的著作,反映国家统一的盛大气象,宣扬“大一统”观念,进而巩固国家统一。</p><p class="ql-block">▲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大一统”单元,展示了大量记录“大一统”历史的古籍。石建杭摄</p><p class="ql-block">保定古莲花池万卷楼书院文化,故宫科学院考证张柔为推进蒙元汉化堪测北控三关南辖九省军幾重地保定为顺天军根据地,預意保护元大都北京安定天下之意也,保定顺天府督元帅张柔(出生1190--1268金国籍贯)字德刚为推进蒙元汉化,在1227年开始出资建造千年保定古城,溯源顺天张氏家族来自轩辕黄帝古居保定涿州釜山,黄帝联合炎帝九战嗤尤不胜,其五子精通观星术夜观天象流星穿越弧星启迪发明弓箭战胜嗤尤而立功赐姓张名挥公封地墓葬清河,黄帝组织各部落在釜山画龙合符龙的图腾,从此中华民族成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保定成为轩辕黄帝唐尧舜文化吉祥圣地,文化传承追述张柔其高祖大汉留侯张良师从黄石公传授素书、范阳张飞、张浩、张宇张华、大唐燕国公张说张九龄师从舅父六祖传授坛经、张道陵后裔也,张德刚尚武崇儒家风祖传文治武功,张柔师从真觉禅师、邱处机蔡真人学习中华儒释道九天玄女天书兵法,教导要积德行善为本敬天爱民救护儒士保护中华文化书籍,辅助太祖世祖四海一家大一统,推行中华文化之道,他为继承弘扬轩辕黄帝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意为十二子起名以“弘”字辈如长子张弘福、张弘禄、张弘寿、张弘彦、张弘规、张弘道、张弘基、张弘略、张弘范、张弘正、张弘庆、张弘毅、</p><p class="ql-block">第三世张玠、张瑾、张琰、张公瑞、张君宝号三丰、第四世张景武、张景鲁、张景哲、张景元、张景德、张景诚、</p><p class="ql-block">第五世张旭、张昌、张昆、张升、张诏、张晟、张曜、张旺、张曰、张漾、张文进、张武进。</p><p class="ql-block">第五支裕贤公张弘道子张君宝号三丰迁辽东。</p><p class="ql-block">第九支六世张翰任辽国公世袭督指挥、子第七世长子张才兴督指挥迁静海,八世张友谅、张友信、张范、张简后代再迁沧州至今。其余各支迁居全国各地达一千五百万人。</p><p class="ql-block">二支张原政为光禄寺司丞迁山西太原大名府双庙、张如敬、张如宗累世皆为大元太师丞相、中书平章政事、上柱国、蒙古汉军督元帅、镇国上将军拔督(蒙语英雄)、推忠孝结翊保国功臣、蔡国公,张柔在1218年他追随太祖北战南征攻克百城立下汗马功德,他救护儒士郝经、王鄂、王槃等五十多名儒仕管吃管住成为家庭教师,1243年他把顺天府幕僚儒士介绍给忽必烈成立金莲川幕府委以重任,共同推进蒙元汉化,齐国公淮阳献武王张弘范(出生蒙古国(1238--1280)字仲畴被世祖加封为蒙古汉军督元帅在1275年奉旨南征,他敬天爱民为闭免生灵涂炭冒死到宋营劝说宋恭帝认清贪污腐败六贼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飞导致灭亡,宋恭帝写降书顺表献玉玺,世祖加封赢国公宣布南宋灭亡,1278年张柔裔子张世杰又佣立赵昰为帝起兵叛乱,忽必烈重用张弘范南征平叛于涯山,从此建立元朝平定天下,终结唐末以后分裂五代十国宋辽金三百多年战乱局面,忽必烈称赞张弘范拒鞍纵横,扭转乾坤,叱咤风云,枭雄善战统一天下,他根据《周礼易经》大哉乾元义理定国安邦国号为大元,辅助世祖推行汉化,立下汗马功劳,历史学家元好问撰《张柔顺天府营造记》为推进蒙元汉化在1227年出资建造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的保州城、路南建四园林北建总督衙暑、城隍庙、风雨雷电山川祭祀天地坛、寺院十五座、道观十一座北岳庙、刘关张三帝庙、岳飞庙等顺天张氏祠堂古莲花池万卷楼书3院成为燕南保卫元大都安定天下畿辅重地大都会、解放沧州城,1232年修建杞州城、1252年亳州城老子庙孔子庙汝南忠武王张氏敬义祠堂雪香园万卷楼书院、1260年辅助世祖登基汗位、张柔张弘略父子奉旨建筑元大都北京城工程司事总指挥、聘请刘秉忠设计郭守敬堪测开凿京航大运河、1276年终于竣工、皇帝加封张弘略为江西道宣慰使景德镇开办浮梁御窑局制造元青花瓷器远销欧亚、保定张柔古墓和故居出土大量元青花瓷器,马未都揭露明朝文人抹黑元朝无元青花谎言,特别遗憾大量元青花瓷器流失海外,范阳郡定兴顺天张氏家族第九支明朝嘉靖年迁沧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天军辅助太祖至世祖北战南征灭金平宋开疆拓土收复大理云南西藏新疆建立庞大帝国元朝结束了唐末分裂五代十国夏辽金宋蒙以来割据政权林立五十多年战乱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规模空前的统一。随着统治疆域的扩大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一统”观念在元朝的政治活动中有更为明显的体现。元朝君臣表露出疆域一统的自豪感,赞美元朝“舆地之大,古所未有”“舆图之广,历古所无”。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命秘书监“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无外之大”。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大臣札马剌丁奏请编纂史书以记录全国统一的历史事实,元世祖命札马剌丁、虞应龙等人搜辑各类文献资料编为志书,这就是纂修《大元一统志》的开端。</p><p class="ql-block">《大元一统志》在编纂体例上参照唐代《元和郡县志》、宋代《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全国总志,以虞应龙《统同志》为蓝本,广泛搜辑各类志书,备载天下路、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及山川、土产、风俗、里至、宦迹、人物等内容。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该书初步撰成,大德五年(1301年)赐名《大一统志》,大德七年(1303年)该书经增补后定名为《大元大一统志》(又称《元一统志》《大元一统志》)。该书的名称与虞应龙《统同志》有一定渊源,后者取自汉人王吉“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表述,元世祖也称其“发扬圣朝混一海宇之盛”,《大元一统志》这一名称与之相比虽稍有变化,但都以这一言论为渊源。</p><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诏令“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为书”,成《大明志书》。后又诏令编修《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和《寰宇通衢》,记载全国郡县建置与交通驿程。这三部全国性方志的纂修,反映出明朝统治者一统天下的意识和观念。景泰年间,明朝撰成《寰宇通志》,反映全国地理总志编修方面的新进展。天顺二年(1458年),明英宗朱祁镇下诏称,“天下舆地之广,不可无纪载以备观览”,而前所成书的《寰宇通志》“繁简失宜,去取未当”,令臣僚“折衷群书,务臻精要,继成文祖之初志,用昭我朝一统之盛”。明代沿袭了元代以《一统志》反映一代全图的传统,于天顺五年(1461年)修成《大明一统志》。该书参照《大元一统志》的体例,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分区,依府、州、县顺序,记载了各行政区划建置沿革、形胜、风俗、山川、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并载有边疆地区与周边诸国,反映出全国统一和以明朝为天下中心的观念。</p><p class="ql-block">《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对该书的编纂十分重视,特别谕令编修人员“网罗文献,质订图经,将荟萃成书,以著一代之钜典”,“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历服,有攸赖焉”,表现出鲜明的宣扬“大一统”、巩固统治的观念。乾隆八年(1743年),全书完成,乾隆皇帝为该书作序,明确表达了该书“以昭大一统之盛”的撰述旨趣。《大清一统志》的第二次纂修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此次编纂主要在于增入“西域新疆统部”,将乾隆年间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功绩诉诸笔端,以彰显清朝的统治盛况。嘉庆十六年(1811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一统志》经历了第三次纂修,目的在于增补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后的重要史事。《大清一统志》的三次纂修,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充分显示出清朝统治者对疆域治理的重视,反映出清朝通过编修史书宣扬“大一统”的政治意图。</p><p class="ql-block">元、明、清三朝,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无论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无一例外都以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与中华治统的继承者自居,《一统志》的编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大元一统志》借鉴、吸收了前朝纂修全国地理总志的经验,并有所发挥,将元朝空前广袤的统治疆域纳入其中,意在称颂地理上的“大一统”之盛,昭示政治上的正统。《大明一统志》沿袭《大元一统志》名称和体例,表现出对元朝的认同。《大清一统志》则一改《大明一统志》视长城内外有所差别的观念,认为“声教所讫,岁时纳贽”之地都应计入版图,反映出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加强。元、明、清三朝纂修的《一统志》中,不仅记载有当时的盛世图景与风土人情,还记录了国家治理地方、经略边疆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范阳名人张柔传承祖先大汉留侯张良师从黄石公传授素书和大唐丞相燕国公张说张九龄师从舅父六祖大师传授法宝坛经》“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王圣立觉学为万世开太平家训。”</p><p class="ql-block">重“三界唯心,万法</p><p class="ql-block">范阳张说张九龄师从舅父六祖大师传授壇经三界惟识万法唯心开示真实功德与唯心净土思想研究!</p><p class="ql-block">先祖张良师从黄石公传授素书兵法是一本“天书运筹幃握决胜千里辅”助刘邦一统天下,</p><p class="ql-block">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祖父,父亲都是韩国吴朝宰相,世受韩恩。</p><p class="ql-block">秦末汉初,群雄又起,纷纷揭竿欲灭秦而救天下,而张良却独得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的黄石公传授“天书”,辅佐刘邦而夺天下。后来,秦始皇结束了战国纷争,建立了大秦王朝,开始独断专行,横赋暴敛,不仅修建阿房宫,还要修长城,百姓更是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黄石公虽学富五车,但他希望自己满腹经纶能用在造福百姓之上,而并非帮助秦始皇助纣为虐。于是驾车离去,永久归隐。学富五车却苦于无明君,空有才华而无施展之地。于是将自己所有的见识全部注于书中,寻觅有才之人传授自己一生的智慧。后来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成,最终逃亡到下邳,过着躲藏的生活。一日,于下邳桥上偶遇黄石公,为其拾履,后通过考验而被黄石公传授《素书》。</p><p class="ql-block">此书集儒学,法学,用兵,与人交往等众多思想集于一体,治国安邦,为人处事,借事物之力辅助自己的各种智慧都在此书有所体现,民间素有天书之说。张良受教,苦研此书,终得其法,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知己知彼,张良也得此书之精髓而辅佐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p><p class="ql-block">范阳六祖惠能大师壇经</p><p class="ql-block">【壇经功德不同于福德】</p><p class="ql-block">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p><p class="ql-block">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p><p class="ql-block">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p><p class="ql-block">师曰:是。</p><p class="ql-block">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p><p class="ql-block">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p><p class="ql-block">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p><p class="ql-block">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p><p class="ql-block">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p><p class="ql-block">【自性弥陀,唯心净土】</p><p class="ql-block">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p><p class="ql-block">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p><p class="ql-block">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p><p class="ql-block">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p><p class="ql-block">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p><p class="ql-block">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p><p class="ql-block">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p><p class="ql-block">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p><p class="ql-block">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贪欲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p><p class="ql-block">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p><p class="ql-block">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p><p class="ql-block">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p><p class="ql-block">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p><p class="ql-block">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p><p class="ql-block">颂曰:</p><p class="ql-block">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p><p class="ql-block">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p><p class="ql-block">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p><p class="ql-block">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p><p class="ql-block">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p><p class="ql-block">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p><p class="ql-block">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p><p class="ql-block">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p><p class="ql-block">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p><p class="ql-block">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p><p class="ql-block">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p><p class="ql-block">——《六祖坛经·疑问品第三》</p><p class="ql-block">在“般若品”中,六祖大师主要从八个方面开示修行的要义。</p><p class="ql-block">一、“第一莫著于空。”</p><p class="ql-block">二、“自性生般若,不从外入。”</p><p class="ql-block">三、“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p><p class="ql-block">四、“禅宗的传法对象(大智者,上根人)。”</p><p class="ql-block">五、“佛是众生,众生是佛。”</p><p class="ql-block">六、“一悟即至佛地。”</p><p class="ql-block">七、“同见同行,不匿正法。”</p><p class="ql-block">八、“无念法。”</p><p class="ql-block">首先,六祖大师告诫我们:“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见性,成正等觉。云:“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又思惟:“我法妙难思,众生云何信?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然而,世尊虽是宁可不说法,何以又絮絮叨叨讲了四十九年?皆因“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怜悯我等众生本来是佛,只因无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啊!一轮明月就在当空,我们就是不肯相见。“须假”,就是“必须假借”的意思,大善知识以手指示导,我们因而得见明月。“三世诸佛,一切善法,十二部经,”都是善知识的手指、都是为“止小儿啼”的黄叶,若执著于手指、黄叶,就不是“假借”,而是“趣假离真、因指忘月”了。在禅宗灯录中,有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日里看山。意即你死活都要背对著山不肯转身,那就一辈子见不到山。若遇善知识一指点,回头便是!所以六祖说:“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禅宗的方便法少一些,也不要求长随师学,但禅宗非常重视灯录,灯录的特色是以心传心,这与本宗特色,即“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是相应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六祖大师特别强调师承的重要性,因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p><p class="ql-block">六祖大师告诫我们“须觅大善知识”,但什么才算大善知识呢?能“解最上一乘法者”才称得上是大善知识。所以,你尽此一报生能否明心见性,与是否获得解最上一乘法的大善知识指导密切相关。仅仅在理、事上皈依三宝,拜几个名师(注意:不是明师),读几本他们写的书,或盲修瞎练一阵,不去参访和依止圣僧、大善知识,是不能自悟的,除非你是再来人。倘若我们智慧资粮还不足够,又特别自信,不肯虚心求法,实则是贡高我慢心在作怪,破除这种俱生我执最好的办法是修“皈依法”。然而,师父只是示导正路,不能代你开悟,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靠自己”。六祖又说:“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要跳出三界、超出轮回,就要“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这是要付出一生、乃至无数生代价的!即便是往生西方净土这个方便法门,也不是随便念念佛就能带业往生的。那么,大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呢?各种经书和法本上讲得很多了,特别是弥勒菩萨《庄严经论》、</p><p class="ql-block">只要你真正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就自然会值遇大善知识的。初学者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深入经藏,只要一翻开《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王圣立觉学为万世开太平家训。”</p><p class="ql-block">重“三界唯心,万法唯识。”</p><p class="ql-block">《华严经》的两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p><p class="ql-block">“三界唯心”,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万法指三界的一切世间法。世间法都是由心造成的业所感,业力所感受,随业转变。不管是天趣、人趣、地狱、饿鬼、畜生,都随业受报。简单说“三界唯心”就是随心所转,随业受报。这是从业方面来讲。</p><p class="ql-block">“万法唯识”,要认识一切现象,必须要靠分别识,第六意识来加以分别。等于一个绘画的工程师一样,修房子之前他要计划,怎么样修法,绘好图以后,还要指挥工人,按图施工。这都是心力的作用,靠心力来创造,心力来指挥。在这个修的过程中,以及修完成之后,又凭心来认识它:这个房子合不合理,合不合规格,是好还是不好,是安全还是不安全。这叫万法唯识。</p><p class="ql-block">有个这样的公案。六祖大师在广州讲法,有一天,庙前有个杆上的幡随风吹动,有两个沙弥在那里争辩,一个沙弥说这是风动,另一个沙弥说这是幡动。六祖大师就走出来讲: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这就是佛法的根本,万法唯心,唯心所造。</p><p class="ql-block">这个幡和杆是人心立起来的,是心力。动与不动你没得心、没得识怎么分别他呢?动与不动你要靠识来分别、靠心来分别。要认识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代表业力所感,随业受报;唯识代表要认识他、区别他,离不开识,识就是分别的意思。“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华严经》讲的一个总纲,也是《华严经》的中心。</p><p class="ql-block">《华严经》讲的这个偈子很妙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一个工程师画图,凭他的心,指挥工人造也凭他的心,造得安不安全,巩不巩固,庄不庄严,还是由心来决定。所以佛法抓根本,万法唯心、唯识。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国土染,心净国土净。这是个真理,非常科学。心染污了,贪、嗔、痴、慢重,社会就不宁静,叫五浊恶世、污浊世界;心清净、烦恼去掉以后呢,就是菩萨境界、清净世界、清净国土。</p><p class="ql-block">《华严经》依此道理建立起法界观。什么叫法界观呢?以佛心观察一切,一切世界、一切有情都不可分离。拿世界来讲世界就包括微尘,微尘就包括世界,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不能分离。比如说这个星球之存在,离不开点滴的微尘,不然不会有星球的存在;这个大海江河之存在,都是那一滴滴水聚集而成的。所以说“从一微尘知大千世界,从一滴水知大海”就是这个道理,大小不能分离。从有情世界来讲呢,以佛心观察,万法相资相助,相依相承,平等平等,都有密切关系。缘缘相资,你要生存离不开众缘,离不开自然界的水土阳光,离不开工人造房子,离不开农民种粮食。众缘是相依相承的。而这一个众缘,农夫、工人、商人等,又离不开其他的人,缘缘相资相助。所以菩萨要度众生,因缘缘相资,愿愿就无尽,菩萨悲愿就无尽,就是这个道理。《普贤行愿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法界观。</p><p class="ql-block">学佛、就要以佛心对待一切。佛心就是广大心、正直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叫佛心。禅宗参禅就是恢复佛心,禅宗又叫佛心宗。为什么参禅呢?把贪、嗔、痴去掉,恢复佛心。能够以佛心观察一切,那就真正地建立起了法界观、《华严经》讲的法界观。学佛就是要达到法界观,认识到缘缘无尽,事事无碍,互相依存,互相平等。因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还有他。缘缘无尽,相资相助。有这个观念就能够真正平等对待一切,对待众生。这才能建立起和谐世界。建立佛法的法界观才可以真正实现和谐,与人和谐,与众生和谐,与自然界和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