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龙是炎黄子孙始祖的图腾,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在中华大地上,龙形象的出现,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上下数千年,龙文化除了在神州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华侨带到了世界各地。在各国的华人华侨居住区里,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装饰物就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的理念,早已获得了世界的认同。可以说,自龙的形象诞生的那天起,就被包裹在重重迷雾之中,模糊不清,神秘莫测,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 农耕文明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龙的形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这时已进入农耕文明,人们不再是单纯被动地依赖上天的恩赐了,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磨制石器、骨器,制作陶器,搭建简易的房子,也逐渐定居了下来。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动物畜养起来,并有选择地种植谷物。生产活动使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有所深化,并进行着思考。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鹿类头角峥嵘?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为什么泥石流咆哮而下,龙卷风横扫一切,吞没人畜,所向披靡?……对于那时候的人类来说,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就像一团团迷雾一样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百思不得其解。人们只能猜测,应该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和操纵着这些动物和天象。于是便希望自己氏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山峰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也就从这个时候起,龙,作为一种崇拜的对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理解”,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因此可以说,龙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神崇拜的一种标志,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是农耕文明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查海村石堆塑龙</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自有文字以来,就有关于龙的记载,但从考古发掘中,却发现了比文字记载还要早数千年的龙形象的实物。1982年,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距今大约已有八千年的历史,这为龙产生的时间节点提供了确实可靠的证据。该堆塑龙位于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红褐色砾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二十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现,给人巨龙腾飞之感。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巨大的龙,堪称“华夏第一龙”。</p> <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碧玉龙</p> <p class="ql-block"> 多元融合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古人对龙有种种解释和描述。龙的文字记录,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频繁出现。如“贞:乎龙”,“龙田有雨”,“贞:勿乎妇妌伐龙方”。甲骨文龙字为帝字头,蟠曲之体,是会意兼象形字。帝即上帝,天神,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帝”与“蟠曲之体”结合,表示“一种蛇形威权动物”。</p><p class="ql-block"> 先秦古籍中,有关龙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左传》:“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庄子》:“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周易》中更有“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五,飞龙在天”,“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等诸多关于龙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帛画人物御龙图</p> <p class="ql-block"> 东汉许慎编撰的字典《说文解字》,对龙字作了这样的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鳞虫”,即水蛇、鳄鱼之类的水生动物。在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中则有这样的记载: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宋代学者罗愿在《尔雅翼》中引汉代王符的话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荀子•劝学》说:“螣蛇无足而飞”,后人说“螣蛇”为“龙类”,大多数人也认同龙的基本原型是蛇。闻一多在其名篇《伏羲考》中系统地提出了这一见解。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其他氏族图腾元素,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综合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龙的自然原型应该是湾鳄、扬子鳄等鳄类动物。总之,在古人那里,最初的龙并非虚拟的动物,只是由于记载不连续,传说无证物,人们只好把多种动物融合为一个名称“龙”,龙也就成了被神化了的无所不能的动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代晚期黄色龙袍</p> <p class="ql-block"> 封建皇权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代,龙是帝王和皇权的标志。其实早在上古时期,龙就与帝王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左传•昭十七年》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大戴礼•五帝德》记载:“黄帝乘龙戾云,顺天地之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执中而获天下。”《山海经》注引《开筮》说:“鲧死三岁不离,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史记•五帝本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少典之妃,感神龙而生炎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戏龙图 (南宋)陈 容作</p> <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些史籍的记载,上古帝王或者是因其母与神龙感应后所生,或者本身即为黄龙之体,或者死后化作黄龙,或者乘龙而行,巡游四海。说明他们无不打上了深刻的龙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有人持璧遮使者……因言曰:今年祖龙死!”第二年秦始皇果然死了。毛泽东《读〈封建论〉呈郭老》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就以“祖龙”称秦始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龙年大吉 苏煦桐 作</p> <p class="ql-block"> 刘邦出身寒微,在秦末战乱年代的诸强征战中,并不具备优势。为了抬高自己,编造了有关他身世的神话。《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的母亲刘媪在大沼泽的岸上小睡,梦见与神相遇。当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前去寻找她,发现一条龙伏在她身上。刘媪随后有身孕,生下刘邦。“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刘邦因母亲感龙而生,即为龙种,高鼻长颈,相貌似龙。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能够做到秉笔直书,但也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不由自主地宣扬了君权神授的观念。</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斗彩五爪龙纹盘</p> <p class="ql-block"> 自汉代开始,龙就逐渐代表皇帝了。唐宋以后,龙已成为封建皇权的标志,皇帝都喜欢以“真龙天子”自居。皇家的建筑、旗帜、甲胄、车舆、服饰、器具等都绘有龙纹。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面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元代以后,龙更是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平民百姓不得轻易使用龙的形象,特别是五爪龙的形象,成了皇家的特殊标志物,一般人是不可以僭越采用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周晚期交龙纹青铜方壶</p> <p class="ql-block"> 平民百姓的吉祥物</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龙的形象和观念也一直没有离开平民百姓的生活,人们都尊奉龙为万灵之长,并渗透到了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在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就出现在许多日常的器物上。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场合,都有舞龙的习俗。据考证,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民俗活动中就以舞龙来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保佑。在汉代,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种大龙。张衡的《西京赋》中记百戏,对舞龙也作了生动的描绘:“海鳞变而成龙,状婉婉以昷昷”。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渐渐地,舞龙成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和重要的庆典活动中,人们更是舞动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舞 龙</p> <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全国的舞龙形式达上百种,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异彩纷呈。最常见的是舞火龙。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绘上彩色图案。龙身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或者点燃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所以舞火龙又叫耍龙灯。耍龙灯的时候 ,人们举着巨龙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无穷。再伴随鞭炮烟花,锣鼓齐鸣,蔚为壮观!少的两人即可舞动一条龙,多的一百多人同舞一条巨龙。有的地方还会有数十支上百支舞龙队伍一起舞动。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会极大地激起人们的热情,振奋和鼓舞人心。因此,舞龙成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神龙图 (清)周 𬍤作</p>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绵延至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那么什么才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最能代表中华文明呢?有人认为是茶文化,有人认为是瓷文化,有人认为是儒家文化,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笔者认为,最具有中华文化象征意义的,应该是非龙文化莫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战国中期龙形玉佩</p> <p class="ql-block"> 中国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天人合一、仁者爱人、阴阳交合、兼容并包、勇猛精进等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的和谐,多元文化的和谐,多元一体,融会贯通,守正创新,在龙形象、龙文化中都有很好的体现。龙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牢牢铸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其审美意识已渗入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楷书龙 姚俊卿书</p> <p class="ql-block"> 中国龙文化不仅在神州大地根深蒂固、影响深远,而且远播世界各地。据当代学者的研究,早在数千年前,中国的龙文化就已漂洋过海,传播到亚洲、美洲的一些国家。在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龙文化都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和明显的中国特色。远在美洲地区的古印第安文化中,龙的形象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有十分浓厚的中国元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秘鲁利马唐人街舞龙</p> <p class="ql-block"> 在近现代,随着中国人的国际性大迁移,在许多国家形成了唐人街、中国城等华人社区。在这些社区里,最常见、最典型、最具中国特色的装饰物,就是中国龙。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也必然有舞龙活动。中国人最爱说的一句话,也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金龙</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龙腾四海”的局面,已然展现在世界的面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