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牛年初冬的一天,我与哈鸣老师一道应约到大阳沟御河苑,拜会久日不见的孙宅巍先生。</p><p class="ql-block"> 我和孙老师结识已久,第一次认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我刚刚归队来市委党史办,孙老师还在省社科院历史所工作,由于他研究方向与党史研究密切相关,曾在南京市委工作,因而成为党史办的常客。我在负责《南京党史》编辑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时,免不了要经常打扰他。虽然他著作等身,是名声遐迩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为数不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史学行家,但依然不辞辛苦积极为杂志撰稿,成为我们的热心作者。</p><p class="ql-block"> 有时,因杂志篇幅受限,需要删节,甚至暂时不用,在征求他意见时,他还是乐呵呵地说,“没关系,你们看着办就行了”。无论是电话联系,还是登门请教,他总是停下手头工作,字斟句酌,有根有据地耐心解答,直到我们满意为止。</p> <p class="ql-block"> 21世纪之初,孙老从岗位退了下来,但他仍醉心于史学和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先后应聘担任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顾问等职务。但只要党史办有活动,他都积极参加。2005年,我们处承担了抗日战争伤亡人口和财产损失的调查,我们之间的交集也多了起来,他多次应邀抱着病体参加会议,为大家作辅导,不辞辛苦地撰写相关文章,指导调查研究的开展。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他多次提醒年轻的同志要耐得住寂寞,工作要细心,只要有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就一定能做出成绩来。</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敬重孙老师,不仅因为他对史学研究的造诣,更感兴趣的是他从事史学研究的经历。他整整长我一轮,1940年10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42岁才真正从事史学研究。期间,先后入伍当了7年兵,退伍后又在工厂工作7年,与史学没有任何关系。归队省历史研究所后,在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选择南京大屠杀为研究方向,认准方向,一干就40年,特别是在省和市有关部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建馆、立碑、修史”过程中,他不辞辛苦,潜心研究,为南京大屠杀研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暗自下决心,以孙老师为榜样,努力干好工作,做出成绩。后来,通过他的战友,文史学者夏继诚和刘顺发的介绍,我们交往渐深,在他的《民国史论丛》出版后,还特地委托他人送来签名本。</p> <p class="ql-block"> 2012年,我也退休了,听说孙老身体欠佳,连续做了2次大手术,交往渐稀。</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和顾茂富等人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纪念碑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田野调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而本书就是受他文章启发而动笔的,因而很想当面听听他的看法。通过电话联系,得知孙老身体恢复得不错,精神状态也好,随即决定了这次造访。</p><p class="ql-block"> 尚未登楼,就听到孙老熟悉爽朗的笑声,依然保持着那特有的和蔼可鞠的笑容。走进客厅,首先见到他和夫人年轻时的大照片。他介绍说,前二年老伴去世后,就与女儿同居一处,以便相互照应。虽是年过八旬,但他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他告诉我们,每天都是他自己去菜场买菜,为此还学会了微信支付,滴滴打车。</p><p class="ql-block"> 他毫无忌讳地告诉我们:“10年前做了个大手术,内脏少了几件,现在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他领着我们来到他的工作室,笑着说:“这是我日常打发时间的地方。”占据一个房间的工作室,面积仅次于客厅,两侧顶到天花的书橱,整齐地摆满各时期历史书籍,写字台的案头,堆满了各种资料、信函。看出来,虽然历经几次大手术,但他仍在孜孜不倦地从事着钟爱的研究工作。</p> <p class="ql-block">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研究是他最大的学术贡献。2000年7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在对其专访节目中,称他为“国内外公认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权威”。</p><p class="ql-block"> 孙先生接过我们递上的刚刚出版的《纪念碑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丛葬地田野调查》后,十分高兴地说:“历史的真相不容否认,你们做了一件我早已想做的事,也是很有意义的事,要坚持下去。虽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30万人早有法庭判决,但日本右翼不断质疑,作为文史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要用不同方式告诉人们,特别要告诉广大青少年,教育青少年们,牢记历史,为振兴中华而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孙老师是一个国宝级专家,他先后主持“八五”国家社科项目《南京大屠杀史》与“九五”江苏省社科项目《南京大屠杀与日军在江苏暴行研究》,7次赴台湾、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出席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应邀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日本宇都宫大学、立命馆大学等地作学术报告。据美国图书检索资料显示,至1999年11月,共有其15部不同版本的著作,为美国、台湾137家图书馆收藏。许多部分论著发表后,还被翻译发表于美国、法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极大的国际影响。</p><p class="ql-block"> 得知我们下月将在白云亭图书馆举办《历史在这里沉思--纪念碑下》首发式暨理论研讨会,他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表示:“一定到会!”</p><p class="ql-block"> 令我们感动不已的是,分手前,孙老特地拿出《南京大屠杀真相》,并一笔一画地为我们写下留言……(2021年11月11日于龙门居寓所)</p> <p class="ql-block">肖振才,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人文秦淮学会副会长,南京市委党史办原调研员。先后编撰史志作品30余部2000余万字,出版专著10余部近400万字,代表作有《大智大勇—周恩来在1946》,著述多次获省市优秀作品或“五个一”工程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