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完泉州的香火与烟火,再来说说泉州的民俗文化。提起泉州的民俗文化,蟳埔村的蟳埔女是第一道绕不过的坎。</p><p class="ql-block"> 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个小渔村,距泉州市区10公里。</p><p class="ql-block"> 据传说,蟳埔原是一面背山小丘,三面临晋江下游二平方公里左右的海边地带,约于元末明初,一姓氏为候的富者身后墓葬于蟳埔,墓主人立一墓牌长1.8米,宽约1.2米,上书明朝候氏之墓,墓身何处至今不明,同时两根文笔,两对石马倒下埋于海边的泥沙里,为管理此墓雇一翁氏为之守护。</p><p class="ql-block"> 翁氏定居后,先后有庄、陈、吴、蔡、张等相继外地迁入居住,开始上述姓氏仅是垦地造田,从事农耕先计,直至明永乐年间紫云蟳埔始祖黄驾山,从惠安 下村逃荒抵蟳埔定居住于现厝仔海边,搭竹棚为厝,开始从事渔业生产, 经数年发展,生产规模、作业形式逐步改善提高,且人丁倍增,又推动生产的快速发展。当时外海作业以扫坂业为主捕鲳鱼,内海以捕红蟳为主,据说当时的扫坂船从现在枪城至坎下海边排列,已有数百条渔船,由于历史的世袭,从事渔业生产的村民,绝大多数是贡氏后代。</p><p class="ql-block"> 蟳埔村,以前取名前埔。因座落于后埔的前面,故称前埔。因背山面海、靠捕捞鱼虾、红蟳为主业,且盛产红蟳于泉州地区故称蟳埔。抗日战争时期行政区划保甲制。 区以东村为法石镇,蟳埔是晋江下游的北端靠近江边,取名临江保。解放初期,由蟳埔、金崎、霞圹合为一村,故取临江的临字,金崎宁海庙的海字,合称临海村。</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市委为加速渔业生产的发展,便于对渔业的领导,由东海公社的临海大队与城东公社的金凤屿大队合并为泉州市渔业公社,蟳埔则由原来的临海大队划分为捕捞大队与临海大队,“文革”后捕捞大队撤销,依旧合称临海大队,直至人民公社改制为镇政府后,临海再更名为蟳埔大队,后改为蟳埔社区。</p> <p class="ql-block"> 浔埔女和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她们以海为生,信奉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的妈祖天香日,浔埔村民都要抬着妈祖神像从顺济宫出发绕境巡香。巡香队伍中除了神像,打头阵的便是各个年龄段头戴簪花的浔埔女。每到这一天,浔埔女都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满头鲜花,挑起装着水果、海鲜的竹篮和彩灯,穿梭于长长的巡香队伍中,用这样的方式祈祷丰收和平安。</p><p class="ql-block"> 浔埔女相信“今生簪花,来生漂亮”,即使平日里,女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也会在发髻上插几支花,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前两年赵丽颖拍了一组簪花造型的宣传照,使浔埔女簪花这一习俗成为网友体验的热点。泉州市内也有很多地方可以簪花,但那是影楼妆造。只有在浔埔,簪花才是一种民俗体验。</p><p class="ql-block"> 浔埔村簪花铺子一家挨着一家,全村统一价格,一套簪花两套服装40元。所以不用讨价还价,哪家簪花和服装漂亮就选哪家。</p> <p class="ql-block"> 蟳埔女人头戴“簪花围”这一习俗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是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也有人说自汉代中国就有这种风俗,并举了历代的相关诗词来论证,比如泉州地方戏曲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就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字眼。</p> <p class="ql-block"> 在蟳埔,簪花、化妆、跟拍分开结算,普通化妆70元,跟拍199元起,有不同套餐可以选。</p> <p class="ql-block"> 蟳埔女的装饰被称为‘封建头、民主肚’:它的头发在脑后梳成圆髻,髻中横穿一支“骨髻”,插上几朵五颜六色的鲜花,再盘上几串四时鲜花,嫣紫姹红、争芳斗艳;它的服饰是典型的“大裙衫、阔脚裤”,且盛行“青衫黑裤”;其所佩首饰以“丁香”较具特色,据传蟳埔女的头饰及“丁香”存有泉州“海丝”的遗踪。</p><p class="ql-block"> 蟳埔女的婚俗,从沿村大道送“订婚礼”到结婚时浩浩荡荡的送“嫁妆盘担下”队伍及至分赠全村鲜花以及新娘“入门黑”、“换肠肚”、“焗干家”等习俗特色颇浓。蟳埔女“生男孩、造大船、起大厝”是较重大的喜庆节日,“蒸喜饭”、“送更”、“洗契”、“印龟结粿、氽鸡蛋”及“竖龙骨”、“安龙目”、“出龙”直至“奠基、上梁、安门、入厝”等习俗奇异。蟳埔女过年的“新娘花”,“年夜饭”也是蛮有特色的。至于蟳埔女的民间信仰繁多,缘于她们生长于海、水之间,出于对祈求平安的强烈欲望,其民间信仰习俗也有其特色。</p> <p class="ql-block"> 璕埔村顺济宫是一个颇有规模的妈祖庙,和门口两棵巨大的榕树一起成了拍照的背景。庙里到处是拍照的人,妈祖一定愿意看到游客开心,村民挣钱,不会觉得大家不敬。</p> <p class="ql-block"> 在蟳埔村,连狗也簪花。</p> <p class="ql-block"> 蟳埔村的大街小巷全是簪花女,想拍一张没有簪花女的照片几乎不太可能。</p> <p class="ql-block"> 此地叫作蟳埔,满眼全是美女。香过头变成臭,美过头就是丑。</p> <p class="ql-block"> 发髻上插着花、在剥海蛎的老阿嬷。</p> <p class="ql-block"> 蟳埔村菜场看到的过年祭品,里面除了鱼、鹅、元宝,还有大乌贼。</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整个蟳埔村看到的最考究的簪花,象牙、金钗、鲜花,插在一个八十多岁的老阿嬷头上。</p> <p class="ql-block"> 在老城泉州特别适合闲逛,所谓“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两座塔是开元寺双塔,一条街指的是中山路。中山路南北向,两边是富有闽南特色的长长的骑楼,楼下开店,楼上做仓库或者居住。在骑楼闲逛不用担心日晒雨淋,一家挨着一家的商铺,有的开了几十年。比如著名的大上海理发店,至今还保留着五六十年代的理发椅和古早的刀片修面,这里设备是老的、物件是老的、师傅也是老的,一瞬间让你穿越回几十年前。</p><p class="ql-block"> 泉州的地标建筑钟楼在中山路和西街的交界处,西街是游客必到的美食街,开元寺也在这条街上。中山路和西街都是步行街,到了晚上,中山路两边的房子灯光一亮,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 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花灯高悬,非遗潮涨。泉州花灯是南方花灯的典型代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泉州古城区域灯会展区以中山路为轴,一纵二区四点,不仅有传统花灯,更有大型主题座灯,千灯万盏点亮大街小巷,再现宋元“光明之城”盛景。图为中山路两侧骑楼上挂的各种花灯,共80盏,盏盏不一样,这是我第一次见这么多漂亮的花灯。</p> <p class="ql-block"> 2月5日晚上,2024年第六届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暨首届泉州民俗节在泉州鲤城区启动。作为古城龙年生肖艺术装置之一的大青龙“龙鲤鲤”在启动仪式上正式亮灯,成为中山路金鱼巷泮宫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这条名为“龙鲤鲤”的大青龙,设计独具心思,其龙尾由金鱼巷延伸至墙体,呈现出穿墙而入的效果,十分壮观,造型创意融入非遗文化、春节文化、传统龙灯文化、闽南建筑营造技艺、古城在地人文等元素。其龙鳞上还加入了闽南话词汇,象征万物“拢总好”之意。</p> <p class="ql-block"> 去年春节期间,泉州“簪花兔”等5只独具特色的兔子艺术装置“出圈”,掀起“寻兔”热潮。今年,世遗泉州再次“出手”,以甲辰龙年的“龙”为线,精心设计“十龙九子”生肖艺术装置展览,11条龙龙的相关动态受到众多市民游客的关注,在古城掀起了一股“寻龙热”。小朋友到泉州后边玩边寻龙打卡,也挺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 这次泉州之行,本来还有许多民风民俗可以去体验,木偶剧没看,南音没听,2月4日(农历十二月廿五)我刚到泉州,西街人已经很多,2月5日晚上,中山路上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一看情况不妙,我决定提前撤退。今年,泉州文旅十分给力,正月初六,泉州还要举行踩街活动,当地人也是第一见,到时候估计会人山人海。以下是我在网上找的文字,有兴趣的不妨一看。</p><p class="ql-block"> 甲辰龙年泉州民俗踩街活动是泉州首次举办的“人来神往·泉州民俗节”重头戏,将于2024年2月15日(正月初六)晚上举行。踩街古称“妆人”,即阵阵化妆队伍,走上街头巷尾或村道阡陌,边走边演唱,遇到有人放鞭炮,就要停下表演,表示感谢。这个习俗源于古代的傩文化,旨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亮点一</p><p class="ql-block"> “世遗+非遗”模式作为活动特色,注重与民众的交互体验。将进行大开道、拍胸舞、火鼎公婆、南音、什音、大鼓吹、大鼓凉伞、踢球舞、大摇人、南少林武术等20多项传统舞蹈类、传统音乐类、传统体育类、民俗类非遗项目的动态展示,还有宋元汉服秀呈现“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文化雅韵。</p><p class="ql-block">亮点二</p><p class="ql-block"> 汇聚与“龙”有关的民俗项目。遵循“龙年”与“灯会”主题,有泉港樟脚板凳龙、台商投资区舞龙队、晋江舞龙队、惠女舞龙队等同台展演。</p><p class="ql-block">亮点三</p><p class="ql-block"> 各县市区的特色民俗汇聚一堂、共同展示。此次踩街活动精选各县(市、区)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每个县(市、区)至少一项,如鲤城区“青狮”、丰泽区蟳埔女、洛江区俞家棍、泉港区扁担术、石狮市的泉州刣狮、南安英都拔拔灯、惠安县惠女腰鼓、安溪县“湖头水车阁”、永春县白鹤拳、德化县“龙虎旗”等,这些民俗表演趣味盎然、寓意美好。将让市民和游客领略一场独具特色的泉州民俗文化盛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