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人性的较量

晚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上初中时是上世纪50年代,在学校里崇尚阅读世界名著成风。像《简·爱》、《牛虻》、《悲惨世界》、《红与黑》等等,都是被抢着传看的。我也是跟风的一员。于是就匆匆的囫囵吞枣地读了第一遍《牛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匆匆看一遍我其实说不清究竟是哪些情节使我泪流不止,哪些内容让我感动感佩不已,哪些结局令我体悟了无限遗憾的情感。可是却被深深打动和吸引了。工作以后自己买了书,可以随心所欲的细看 ,而且由苏联拍摄的电影《牛虻》也在我国上演了,电影也看了又看 ,虽然每次都是眼泪哗哗的流,但这是一种诱人的痛苦,让人能在痛苦中走进自己的心灵深处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这本书对我认识人性、认识世界有着重要作用。</span>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长篇小说,描写了19世纪30、4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青年意大利党)人牛虻的形象。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在忏悔时因被他信赖的神父诱导说出了党内的秘密,至使自己和同志被捕,遭到革命同志误解,和得知他最信赖的神父和上帝都是骗子时,遂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在南美苦难的经历把他磨炼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13年后,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小说涉及了斗争、牺牲、信仰、人性、等引人深思的主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世纪30-50年代的意大利被分割为许多小国,这些小国中,塔斯加尼、摩地那和帕马三个公国的统治者都和奥地利皇室有着亲戚关系,而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教会,又是奥地利帝国公开的同盟者。因此,奥地利帝国几乎变成了整个意大利的主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意大利人并不甘心被奥地利统治,早在拿破仑占领时期就建立的“烧炭党”,他们曾两次发动起义但都被奥地利镇压,很多领袖和中坚力量被处决或流放。其中的一人,朱塞佩·马志尼,于1830年被放逐到法国马赛时,重建了秘密团体青年意大利党。他们的奋斗目标的是驱逐奥地利人、推翻意大利专治政权建立一个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共和国。该书主人公牛虻(亚瑟)就是最坚定最杰出的代表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亚瑟·博尔顿是牛虻的原名。他生在英国富商家庭,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即将上大学的那年也病故。他的同父异母哥哥继承父业,并作为他的监护人。他衣食无忧,不知生活的艰辛和世事的险恶,对于任何人都充满友善和信任。然而哥嫂的冷漠,使他内心压抑、孤寂、敏感。唯一给他父爱般温暖的是他的教父,比萨神学院院长蒙泰尼里神甫,他向神父学习各种知识,他对神父的信任依赖就像是对父亲一样,神父就是他的上帝。神父也说“你是我在世上唯一的亲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华伦·琼玛,华伦医生的女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华伦医生一家是亚瑟母亲的好友,琼玛是亚瑟的好友和初恋又是革命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伦梭·蒙泰尼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虔诚的天主教教士,红衣主教,亚瑟的生父。年轻时曾与亚瑟生母私通,被发现后被亚瑟的养父要求不得与亚瑟相认,但可以担任亚瑟的教父。蒙泰尼里精通教义、博学多才,他对宗教非常虔诚,相信用宗教可以拯救世界,他渴望儿子的亲情,在信仰与亲情中挣扎致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年人的激情使单纯的亚瑟瞒着神父秘密参加了青年意大利党的活动,神父似乎有点感觉,但并不很清楚,为此非常担心。正在这时候神父接到梵蒂冈教皇新的任命:去任阿平宁一个教区红衣主教,由神父升任主教对于任何一位神职人员都是求之不得之事,然而对于蒙泰尼里神父这却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上帝是他一生的坚定信仰,他怎么可能不听上帝的召唤呢?而雅瑟是他的儿子,世上唯一的亲骨肉,他又怎么舍得抛却呢?可是他又必须要在忠于教皇和听从内心的挚爱即上帝和亚瑟之间做出选择。这是信仰和人性在神父心中的第一次较量,让他怎么也下不了决心,于是就让亚瑟来决定,他说“亚瑟,只要你说让我留下,我就写信给他们,说我不能去”。去是作红衣主教;不去是作副主教,去与留之间只是正负主教之差,如果他真爱亚瑟,留下来作副主教就好了,何必要苦苦选择?其实亚瑟不愿他走这还用问吗?他也不想离开亚瑟这也是事实,然而在他的心底里亚瑟毕竟不如上帝更重要,所以,他把这个选择权交给对它最信任最依赖的、单纯的十九岁的亚瑟。人性的极端利己就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用最微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儿子终究比不过上帝和权誉,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上帝,去作了红衣主教,把亚瑟交给了新院长卡尔狄神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亚瑟莫名其妙地被捕了,经过几番审讯、诱供,才明白了抓捕他的原因,是他在忏悔时在卡尔狄神父的诱导下泄露了革命党人的密秘,至使波拉等革命同志也被捕。他是一个极其虔诚的基督徒,他相信基督是救世主,会同情被侵略被压迫的意大利人民,因此对卡尔狄神父也是一样的信赖,毫无保留的说出了自己头脑中一闪而过的对波拉的嫉妒,从而铸成终生大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亚瑟的被捕并未造成重严影响,而造成毁灭性后果的却是在出狱以后。琼玛捧着鲜花兴冲冲的来接他出狱,见面迫不及待的就说:“亚瑟,他们都说是你出卖了波拉,我不信!”他沉默一会,然后真诚地说“是我”,霎时一记猝不及防的耳光落在他的脸上,等他回过神来琼玛已经跑远了。他本</span>以为他最爱的人是了解他会安慰他的,<span style="font-size:20px;">没想到连一个解释的机会都没给他,这一巴掌打得他灵魂出窍了。他也不明白,神父不是替基督布道的吗,而卡尔狄神父却是替奥地利当局刺探情报的特务,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回不过神来,浑浑噩噩地回到家,家里一场更大的风暴在等着他。亚瑟是带着原罪降生在这个家庭的,他并不是老博尔顿的儿子,而是博尔顿妻子与蒙泰尼里神父的私生子,为了荣誉,这个家庭一直在保守这个秘密,这次亚瑟的被捕丢了博尔顿家的颜面,彻底激怒了他的哥嫂,把他的身世统统告诉了他。不论在眼中还是在心中,亚瑟一直都视蒙太尼里为真正的上帝,然而,这个上帝却是一个骗子!是欺骗了他十几年的他的生父,基督欺骗了他,神父也欺骗了他,他的信仰彻底毁灭了,绝望至极怒不可遏,拿起榔头把耶稣像砸的粉碎。第二天早晨人们在河里发现了他的帽子,亚瑟投水死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亚瑟其实没有死,他在海港用母亲留给他的手表买通一个船上的水手,带他到了南美洲,经过十三年的炼狱般的自我放逐之后,亚瑟成为了“牛虻”。我们不知道他在南美洲究竟有过怎样残酷的经历,我们只需看看他那跛腿、扭曲的左臂、缺指的手、脸上额上的大伤疤,还有经常发作的疼痛得死去活来的旧病,就可以想象出他经历了几重鬼门关而活到今天。是什么能让他这么顽强地活着呢?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了“杀老鼠!”指奥地利统治者,并且要向世人揭露上帝的欺骗并与基督教会坚决斗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3年后回到故乡的牛虻已是一个脱胎换骨的革命者,以笔为枪的勇猛的斗士,向奥地利占领者和意大利统治者的残暴虚伪和宗教的欺骗伪善进行一针见血的口诛笔伐,他在英、法、意等地区都以文章犀利深刻而有名,他也是个实干家,与各地反对奥地利、意大利当局的革命军队和群众组织都有着密切的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场旧病复发,牛虻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时候,马志尼党(青年意大利党)的同志们轮流照顾他 ,琼玛也在其中。琼玛是牛虻一生深爱着的人,也是一巴掌把他打入地狱的人,现在他仍然深爱着她,可是他又不能原谅她那一巴掌,而琼玛为此一直生活在悔恨之中。现在两个人又在一起战斗了,虽然都认出了彼此,然而却又中间隔着一道薄薄的屏障,琼玛百般试探,牛虻就是不肯承认。这是既渴望真爱又难忘屈辱的灵魂挣扎,这种渴望、煎熬、遗憾是人类最难描述的情感,也是最折磨人的情感,作为读者我都不知为此流了多少次眼泪。</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牛虻是红带会成员,他时常出现在私运军火、偷袭等行动中。这一次是从英国购买了一批军火,要经过塔斯加尼通过两道边境运过阿平宁山去,路程很远,危险很大。牛虻负责在阿平宁山区联系当地的游击队接应这批军火。琼玛明知道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行动,在牛虻的邀请下她坚定地参与其中。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行动开始之前,牛虻要把他真实的身份告诉她。牛虻在临行时留给琼玛一张纸条:“到了那边,我会把一切都告诉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牛虻还有一个最爱又最恨的人——他的父亲,蒙泰尼里红衣主教。牛虻在这次领导往阿平宁山区私运军火中,在布列希盖拉城的集市上和他的七个伙伴被巡逻队包围了,他发出信号,六个伙伴上马已经冲出包围,当牛虻向离他最近的卫兵开枪射击的时候,谁知那个穿着大红法衣的蒙泰尼里主教大人,一步跨到他的面前,牛虻的身子就突然摇晃起来,拿枪的手也垂了下去。这一刹就决定了一切,他立刻被士兵抓住了。这是蒙泰尼里第二次把他的儿子送到了敌人的屠刀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奥、意政府军的眼中十恶不赦的牛虻落在他们手里注定是该死的,琼玛和他的同志们千方百计的营救他,他也以惊人的意志力客服旧病发作的难以想象的痛苦,破铁窗而出,就在即将落地的时候他晕死过去,营救失败了。过去的亚瑟已经死过一次了才有现在的牛虻,他如今这么痛苦的活着就是为了战斗,同奥地利和意大利的统治者、同虚伪骗人的宗教作绝死的战斗,为了信仰牛虻不怕死。但是在他钢铁意志的背后还藏着一缕柔情,对父亲的爱和依恋,这是真实的人性,他也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预感到死亡在即的牛虻在临刑之前要求与蒙太尼里相见,他告诉蒙泰尼里他就是亚瑟,在严刑拷问下从不屈服的牛虻却在父亲面前流露出他内心中最软弱、最柔情的一面。他希望用自身的遭遇和人性中父子亲情,唤醒蒙泰尼里对上帝自欺欺人的愚蠢的忠诚。他说“你必须在我们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如果你觉得你的主最可爱,你就选择他。如果你爱我,就把你脖子上的十字架,取下来,跟我一起走。”父亲经过很久的痛苦挣扎,然后默默的站起身来,对牛虻说:“现在用不着多谈了,你明白吗?”牛虻明白,他决定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作为天主教领袖人物却又无法选择放弃上帝的父亲最终决定用儿子的生命去向上帝赎罪。这意味着给了儿子生命的父亲要再次亲手杀死他。</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牛虻死了,不久琼玛收到了他临刑前托一个士兵辗转送来的一封信。同时听到了红衣主教蒙泰尼里“因心脏扩大破裂死亡”的消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爱、恨、情、仇是人性,每个人都有。而信仰是对你认为伟大崇高的理想的坚定的信赖和坚持不懈的追求。信仰有不同、有对错,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信仰是强大的力量,人性的选择是趋利避害,而信仰的选择是赴汤蹈火。牛虻与蒙泰尼里他们是父子,可又站在互相敌对的营垒之中,他们之间相互的爱是深的,但他们各自对自己的信仰又是那样坚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又是那样忠诚。《牛虻》最终的结局就是信仰与人性较量的结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月8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400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