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到山西博物院的佛风遗韵展厅,一进门就被这尊大唐佛像的气势感染了。佛像气定神闲,闭目沉思,嘴角却挂着微笑。背光外圈像燃烧火,内部的光环间,植物的枝叶,花朵,坐禅的菩萨,彩色的,显现又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参观结束后我才意识到,我走的方向正好反了。这个展厅是从另一端,从北魏开始,在这个大唐的造像前结束。</p><p class="ql-block">北魏的巨大的佛首是复制了云冈石窟第18窟的胁侍菩萨,我认为复制的并不好。所以我的笔记仍然沿着我自己的脚步开始。从唐代前朔走到北魏。</p> <p class="ql-block">大唐气度</p><p class="ql-block">是这一单元的名称,进门这尊造像,好像他心中有无穷的智慧,等待着向你慢慢地讲述。他的气度,既雍容华贵、又优雅自然,让人联想到佛教造像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以往,我常常迷恋于古希腊的雕塑,胜利女神迎风招展的衣裙皱折带着极大的动感。而今看到了我国佛像这身贴身的衣裙,发现造像艺术绝对不在西方雕塑之下。</p> <p class="ql-block">这要从健陀罗讲起,亚历山大大帝到达的那时的北印度,留下的将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他们也开始信仰佛教,当伽聂色伽带着他的国家皈依了佛教之后,当地的希腊工匠希望有释迦牟尼的形象,于是就用他们古希腊雕塑的工艺开始制作佛像。</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健陀罗佛教造像艺术的由来。你看看这个佛像的身体造型,肌肉,服装,璎珞,不就都带着古希腊雕塑写实的风格吗?</p> <p class="ql-block">健陀罗艺术吸收了希腊雕塑的风格,衣褶厚重,起伏较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立体感强,</span>富于质感。这个佛像缺少佛首,健陀罗的佛首往往是欧版,波浪发,浓眉大眼。</p><p class="ql-block">而健陀罗风格流行以后,又有一种风格出现,就是马图拉风格。</p><p class="ql-block">马图拉风格是希腊式佛像印度化。那是在笈多王朝时代,马图拉的佛像雕刻把犍陀罗佛像印度化了。也许是印度天气炎热,人们酷爱洗澡,佛像都变成的薄衣,湿答答,像刚从水中出来一样,看着都凉快一些。所以,马图拉样式就是紧贴着身体的湿湿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健陀罗艺术和马图拉艺术是相互结合的,看这个佛像,那不是就像穿着湿答答的衣服?我们中国称之为“曹衣出水”。有句话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意为吴道子的人物画,衣带临风飘举,形象生动;曹仲达的人物画,衣裳如出水芙蓉,紧凑秀密。</p><p class="ql-block">这个佛像是砂石质,菩萨身躯微微倾向右侧,右腿微屈,左腿直立。虽头、臂已残,但肌肉、骨骼刻画非常准确。腹下至腰际有生动的曲线,肌肉线条匀称优雅,结构合理。颈佩串珠如意形项圈,身披绶带,裙似濡湿般贴于躯干。跣足立于扁圆石座之上。充满生命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石雕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高112cm,宽52cm,厚40cm</p><p class="ql-block">1957年太谷县白城村光化寺出土</p> <p class="ql-block">这尊立像衣服更薄了,像真丝面料。</p><p class="ql-block">阿难立像</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沁县南涅水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只撩起袈裟的手,带着女性化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看看唐代佛像的特征,唐代的佛像总是宽宽的脸,庄严又充满了自信,气定神闲,姿态优雅。</p><p class="ql-block">衣服则比较宽大,称为“褒衣博带”,衣服的下垂很长。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或者,座前的布幔像舞台前面垂下的幕布。这一点,在敦煌莫高窟看各个时代的佛晓是一个很好的辨认方法。</p> <p class="ql-block">再看这位,像似吗?只要看座下的帷幕,就看到了大唐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唐代佛像的头部螺发个波浪发型都有,这种螺发来自马图拉的印度风格,而波浪发则来自于健陀罗的欧版头发。而我们中国则往往是直发,需要有一个发髻。</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代佛像的弥勒佛造型。凡是唐代的弥勒,就一定是半蹲的坐姿,这种姿势的含义是他随时就会站起来,因为他是未来佛。吐蕃的藏传佛教所有的弥勒佛也都是这样的坐姿。</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云冈石窟,在敦煌莫高窟,看到的都是交脚弥勒,那是草原马上民族的一种坐姿。而大唐,藏传佛教弥勒的这种坐姿,显然是从草原民族转到农耕民族一边了。</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弥勒,背光是彩色的,背光有莲花,绿叶,还有鸟在一边,一幅田园风光图。座椅的两边却有透雕的龙和狮子。</p> <p class="ql-block">解氏弥勒造像</p><p class="ql-block">弥勒面相丰满,脚踩伸出莲梗的莲花、袈裟紧贴双股与双股之间的佛座、随时可能站起的坐法。</p><p class="ql-block">而它的背面却刻有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题记和线刻折枝牡丹纹。</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件佛像是在唐代制作完成,后又经宋人雕琢补刻后再开光的。</p> <p class="ql-block">彩绘弥勒像龛 唐</p><p class="ql-block">长治县南王村征集</p> <p class="ql-block">石雕贴金彩绘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高62cm,长18cm,宽15cm</p><p class="ql-block">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菩萨呈S形微倾立于一圆形座上,上身袒露,圆润的左肩披搭帛带,下体裙裾轻薄柔滑,惜贴金与彩绘已大部脱落。</p> <p class="ql-block">石头好像被呼唤出生命。通过这尊佛像,看到了穿越时空的俗世生活的普通人,感受到那寄托于冰冷石像上的最质朴,真善美是我们千百年来永恒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高耸的发髻,一个完全世俗化的唐代女子形象。</p> <p class="ql-block">从背后看,可以看到曲线优美身材,可见,当时的工艺师,是将他们理想中完美的形象,注入到这这个石头的雕像里面。</p> <p class="ql-block">邓峪石塔</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从各个角度看一下“邓峪石塔”。这就是失而复得的“邓峪石塔”,当时见到是就惊讶雕像之美,之后才查看了文物的故事。1996年12月2日,邓峪石塔的塔刹被盗。1998年9月10日,邓峪石塔塔身被盗。多年后,远在台湾南投县的中台禅寺筹建历代佛教文物博物馆时,意外地从所藏文物中发现了邓峪石塔塔身。中台禅寺的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决定,将这座石塔塔身送回山西。</p> <p class="ql-block">邓峪石塔位于山西省榆社县邓峪村,雕刻于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高3.2米,圆座方柱形,自下而上由底座、塔身、塔檐(带平座)、塔刹四部分套合而成,其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四面佛造像的塔身正面两侧柱上雕有二龙,坐一尊身着通肩袈裟,背有火焰形项光,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的主尊佛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龛之右侧塔面,也有一尊双手结禅定印,趺坐于须弥座莲台上的为阿閦佛。</p> <p class="ql-block">塔身背面是一双手合于胸前的立佛为药师佛。</p> <p class="ql-block">药师佛的上方似乎是药草的龛。</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面呈倚坐姿态、结施无畏印的主尊佛像是唐代最为流行的弥勒形象。</p> <p class="ql-block">如前所说,健陀罗是佛教飞翔之地,不但传播了佛教的思想,同时将佛像雕塑艺术传到我国,北朝早期佛像多为鼻梁高挺、薄衣贴体的外来风格。到了中晚期逐渐汉化,呈现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这尊是张世兴造观音立像。隋开皇元年,通高37厘米,底座宽10厘米山西省平陆县出土菩萨面方圆,头微低,戴花冠,宝缯下垂,饰项圈臂钏。璎珞垂于膝下,下着裙,腹微突,左臂下垂持净瓶,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仰莲座上。护法狮分立菩萨两侧。台座上有铭文:“开皇元年九月九日佛弟子张世兴为妻妇造观音石像一区”。</p> <p class="ql-block">北朝风貌</p><p class="ql-block">北朝时间不长,拓跋氏建立北魏后,又分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短暂的朝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所以那时的佛像也是瘦骨清像。</p><p class="ql-block">释迦坐像</p><p class="ql-block">北魏(368-534年)</p><p class="ql-block">通高107cm,最宽95cm,座宽59cm</p><p class="ql-block">1957年沁县南涅水出土。</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北齐(550-577年)</p><p class="ql-block">高167cm</p><p class="ql-block">1954年平遥县岳壁村采集</p> <p class="ql-block">石雕释迦立像</p><p class="ql-block">东魏(534-550年)</p><p class="ql-block">高135cm,长79cm,宽24cm</p><p class="ql-block">1957年交城县王村慈氏寺征集</p> <p class="ql-block">石雕菩萨立像</p><p class="ql-block">东魏(534-550年)</p><p class="ql-block">高100cm,宽54cm,厚27cm</p><p class="ql-block">榆社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尽管北朝时代动荡,战争频发,但是在人民的心中,是那么期盼和平,那时的菩萨常常是面带微笑。我们现在所称的“千年的笑”就特指那个时代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这座北周的释迦牟尼是人们心中完美的佛陀。</p> <p class="ql-block">他的脸神多么安详。</p> <p class="ql-block">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那么慈祥,带着微笑的神态,给人民极大的内心安抚。</p> <p class="ql-block">又一个千年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北朝佛像的微笑,经过那么年时代的穿透,把佛教的光辉洒到大地的各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石雕释迦头像</p><p class="ql-block">北齐(550-577年)</p><p class="ql-block">高33.5cm,长24cm,宽25cm</p><p class="ql-block">太原市华塔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质佛头,螺发高耸,脸庞轮廓圆润优雅。轻合的双目,劲挺的鼻梁,柔美的薄唇和微微内敛的嘴角,活现了一个雍容华贵、气质高洁、精神完备的男子形象,“神”于是就向“人”转化。</p> <p class="ql-block">石雕菩萨头像</p><p class="ql-block">北齐(550-577年)</p><p class="ql-block">高32cm,宽22.5cm</p><p class="ql-block">太原市华塔村出土</p><p class="ql-block">菩萨头戴花冠,脸型圆润,长耳下垂,弯眉细目。眼微闭,鼻高耸,嘴轻拢,面相端庄慈和,俨然一个世俗完美女子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菩萨头像</p><p class="ql-block">北齐</p><p class="ql-block">长36厘米,宽25.5厘米,厚15厘米</p><p class="ql-block">1979年山西省昔阳县静阳村出土</p><p class="ql-block">菩萨头像北齐高35厘米1959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菩萨头戴高冠,面相圆润,细眉弯长,双目低垂,嘴角轻抿,长耳下垂,慈悲为怀的神情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石雕释迦说法像龛 北齐(高46cm,长25cm,宽16cm),1954年太原市华塔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此释迦七尊造像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的组合,贴金全彩施赭红石绿。背面彩绘一佛二菩萨,底部绘二神王,模拟了“邺城模式”,邺城有最多的造像龛。不同的是,此佛龛通过中央透视点,分三阶体现透视关系,微微前倾尖拱楣舟形背光下,释迦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座,身着敷搭双肩下垂袈裟,下摆覆搭座上,左手施无畏印,右手作与愿印,笑意绵延隽永。龛楣两侧各塑高浮雕技乐飞天三身,层峦叠嶂间,浮光跃金,整座造像龛层次多,立体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石雕观音菩萨像龛</p><p class="ql-block">北齐(550-577年)</p><p class="ql-block">高63cm,长41cm,宽17cm</p><p class="ql-block">1954年太原市华塔村出土</p><p class="ql-block">砂石质贴金彩绘,透雕双树背光,高浮雕伎乐飞天及二龙奉塔。主尊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佩钏饰,带着迷人的笑容,龛上的飞天拿着乐器在演奏,一时间感觉仙乐风飘处处闻。</p> <p class="ql-block">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的佛风遗韵展厅还展出了许多造像碑。</p><p class="ql-block">你看这座,上层的交脚弥勒座像,就是北魏初期的典型造型,在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都可以见到这个典型的姿势。</p><p class="ql-block">中间是释迦牟尼说法造型。最小层很有意思,中间不仅是托着盘子的人的身体造型很可爱,两边的狮子各举起一爪在向我们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卫超王造像碑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p> <p class="ql-block">郅阳造像碑 北齐(550—577年)</p> <p class="ql-block">卫秦王造像碑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p> <p class="ql-block">陈海龙造像碑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p> <p class="ql-block">比丘僧纂造释迦多宝碑 东魏武定二年(544年)</p> <p class="ql-block">王罗黄等百余人造像碑 北魏(386年—534年)</p> <p class="ql-block">程哲碑</p><p class="ql-block">东魏·天平元年(534年)</p><p class="ql-block">高120厘米,宽67厘米,厚26厘米</p><p class="ql-block">山西省长治市袁家漏村征集</p><p class="ql-block">程哲碑东魏天平元年遗存,清光绪年间发现。此碑即为造像碑,也是墓志,碑正面开龛造像,是北朝时期仿造石窟寺造像式样,背面碑文讲述了家族历史,造像经过及供养人名姓等。东魏天平元年是北魏至此分裂为东西魏的风口浪尖,程哲也是唐代开国功臣程咬金的祖父,这方碑的历史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也入选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此碑圆首。</p> <p class="ql-block">碑阳正中圆拱龛内浮雕释迦坐像,方额隆颐,身形略显瘦削,厚重的袈裟下摆长长地披覆于座前。龛之内外线刻飞天、胁侍、讲经说法图及护法狮等。碑额有东魏天平元年的题记。碑阴刊有程哲发愿文,碑文内容记述了上党长子人程哲的家世、身世、品行、事迹、官职等,不仅记载了程氏一族的生平,书法也为东魏书法之典型风格,堪称集造像与书法双绝于一体的。</p> <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造像</p><p class="ql-block">系北魏永平三年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历代积累的民间石雕艺术作品。造像多为平面正方形和锥形。每块石刻四周满雕佛龛、佛像及各种花卉纹饰,刻工精细,有呼之欲动之感。据说当地现已将200块石刻迭垒成四幢“石塔”,形成一处廊下塔林,十分壮观。而在博物馆内,也见到了南涅水造像的的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石刻以石塔造像为主,这三个一组是七块方石迭成塔形,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通高2米左右。每块四周满雕神龛,佛像及花卉纹饰。雕工精细,神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细观迭磊的塔形。每块四周满雕佛龛,佛像及花卉纹饰,有的是植物,有的旁边站有力士,有的有听佛说法的弟子,每一个都形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这不是释迦多宝双佛说法吗?</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下的半伽思维佛,一手托腮,一手抚腿,上身微微前倾,头略低垂。他的内心一定有一个美好的净土,让我们跟着佛的智慧而去寻找。</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