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峄山碑》全本 (高清版)(附释文)

空心鱼

<p class="ql-block">《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峄山石刻》、《峄山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峄山(yì shān)==邹峄山==邹山==东山==雄峙于“孔孟之乡”的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邹城(zōu chéng)==邹城市,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济宁市代管。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市东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县,是邹鲁文化的发祥地和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孟庙(mèng miào)==亚圣庙==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亚圣府街44号,为历代祭祀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之场所。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秦始皇(qín shǐ huáng)==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称赵政、祖龙。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秦二世(qín èr shì)==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一说嬴姓秦氏或赵姓秦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李斯(lǐ sī)==(出生不详-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山川之事”。秦始皇“扫六合”统一中国后,曾5次东巡,登临的第一座山就是峄山。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二世元年·春》又载:“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以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以彰先帝成功盛德。”秦二世东行郡县,又命李斯撰文在始皇立峄山碑的另一面刻上诏文。::司马迁(sī mǎ qiān)==(前145年或前135年-逝世不详),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史记(shǐ jì)==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本纪(běn jì)==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皇(shǐ huáng)==始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儒生(rú shēng)==儒士==儒客==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封禅(fēng 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从《峄山刻石》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此碑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人,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 无外之笔。结字对称均衡,又强调在对称中求变化,有一种图案花纹似的装饰美,符合黄金分割的法则。章法秩序井然,具有节奏韵律感。《峄山刻石》原文始皇诏: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二世诏: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峄山刻石》迷你字典::维初(wéi chū)==最早,开初;::嗣世(sì shì)==承嗣;继位;::直方(zhí fāng)==公正端方;::戎臣(róng chén)==武臣;::攸长(yōu cháng)==长远;::廼(nǎi)==同“乃”;::黔首(qián shǒu)==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箸(zhù)==箸录;记载、记录;::金石(jīn shí)==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后嗣(hòu sì)==后代子孙;::去疾(qù jí)==复姓。相传为春秋郑穆公子去疾之后代。见《通志·氏族四》;::昧死(mèi sǐ)==冒死,不避死罪;::明白(míng bai)==了解;知道;</p> <p class="ql-block">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 高218厘米,宽84厘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p> <p class="ql-block">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还有一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用笔的方法时说: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p> <p class="ql-block">原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p> <p class="ql-block">大图欣赏:</p> <p class="ql-block">小篆在文字书法的规范发展上有很大贡献。《峄山刻石》现藏在西安碑林里.但秦代的遗本已然很少,即使如此亦不能轻易舍去不用,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确与琅邪等异趣。许慎《说文解字》: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统一六国,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推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便是统一文字。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传说也是李斯的书法手迹。郑文宝重刻的南唐徐铉摹本,风格圆转流丽,笔画细而匀整,字体呈方形,风韵已经与泰山刻石不同。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始皇刻石纪功,其文字李斯小篆,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历代摹拓,以为楷则,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今闻有峄山碑,皆新刻之碑也。《泰山刻石》年代久远,字迹漫漶,剩字很少,传世拓本有53字本、29字本不等,虽接近李斯书风之原貌,但临习时多有不便。徐铉摹《峄山刻石》,虽去古已远,但从临习取法的层面来看,只是退求其次的替代方案罢了。《峄山刻石》是宋初徐铉的摹品,真品实物在此前便遭损毁了。</p> <p class="ql-block">以下对李斯《峄山刻石》进行详细的书法介绍</p><p class="ql-block">李斯的《峄山刻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刻石碑文之一。该作品刻于公元前230年左右,是秦代官方刻石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下面将对《峄山刻石》的书法特点进行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1. 字体形态:《峄山刻石》采用了秦代公文书法的风格,字体形态刚劲有力,线条流畅。整体呈现出方正、稳重的特点。字形简洁,笔画粗细均匀,结构紧凑,给人以庄重和古朴的感觉。</p><p class="ql-block">2. 笔画特点:《峄山刻石》的笔画饱满有力,刚劲有力,筆劃粗壯有力,形成了独特的书法气势。每个字的笔画都精确而有力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稳重庄重的感觉。</p><p class="ql-block">3. 布局结构:《峄山刻石》的布局和结构非常精妙。整个作品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刻有“秦始皇帝”四个大字,下段刻有详细的碑文内容。每个字的位置和间距都经过精心的调整和安排,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有序和谐的美感。</p><p class="ql-block">4. 篆书特点:《峄山刻石》的字体受到了篆书的影响,字形方正,线条刚劲有力。这种受篆书影响的字体风格,使得《峄山刻石》具有古朴庄重的特点。</p><p class="ql-block">5. 刻石技法:《峄山刻石》采用了凿刻技法,凿刻出的字体线条清晰,线条粗细均匀,整体呈现出一种刚劲有力的效果。刻石技法的运用使得字体形态更加饱满,给人以厚重感和气势磅礴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总之,《峄山刻石》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它以其古朴庄重的风格和独特的书法特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李斯通过对字体形态、笔画特点、布局结构等方面的精心处理,展现了他卓越的书法技巧和造诣。这幅作品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