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心观,以仁心说,以益心辩(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

雨滴

<p class="ql-block">文化是一种潜滋暗长的,积极主动的力量,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文化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p><p class="ql-block">文化的实质就是找到美好、值得追求的东西,然后用这样的东西去影响人,改变人,使人变得美好。</p><p class="ql-block">观课议课用</p><p class="ql-block">用“幸福是一种能力”促进教师参与;</p><p class="ql-block">用“让我们一起变老,同在共行”促进互助;</p><p class="ql-block">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促进宽容;</p><p class="ql-block">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促进成全;“倾听是一种关怀”促进倾听;</p><p class="ql-block">用用“教育需要想象力”创造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用“上善若水”引导参与者与人为善,成就他人,包容不同……</p> <p class="ql-block"><b>观课议课目的</b>:改善教研和教学生活,提高教育品质和师生幸福感。(重点是人发展)</p><p class="ql-block"><b>整体框架和理想愿景:</b>改善生活的实践观,以学论教的质量观,促进思想的发展观,成长创造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境脉特征的真理观和促进理解的对话观</p><p class="ql-block">逻辑起点:成长至上是教师理解和观课议课真正的“钥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p> <p class="ql-block"><b>观察的纬度:</b></p><p class="ql-block"><b>教师:</b>状态,能力,策略的使用。</p><p class="ql-block"><b>学生</b>:兴趣,能力(学习准备,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困难,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收获自己对作业及学习的愿望,还要研究学生学习中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人格发展和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b>教学凭借</b>:目标,重点,难点,结构,实现程度,意义。使用的方式,方法,流程,匹配度,工具是否适切,时空使用是否合宜。</p><p class="ql-block"><b>课堂观察的工具</b>:自己,教学设计,相机,录播课</p><p class="ql-block"><b>课堂观察的观念变化</b></p><p class="ql-block">批评走向建设(多研究展望);旁观走向助教(彼此帮助,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走向理解的观察,走向支持的观察,走向发展的观察,走向自助式观察。</p><p class="ql-block">统一标准走向权变意识;(教师愿意听,生存安全上彼此体谅,情感上“同在共行”,贡献的意见要真实有价值)</p><p class="ql-block">从要素观察走向情境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p><p class="ql-block">教育家佐藤学说:“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质朴感受和具体的事实本身。只要大家交流自己朴素地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你是怎么想?你是怎么看?来拉动执教与观课者的互动)</p> <p class="ql-block">把“以人为本”写在活动的旗帜上,授课教师,观课教师,学生都是主角。关注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追求和实现更好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避免把学生当成教研工具。</p><p class="ql-block">2、引导学生求真。</p><p class="ql-block">3、给学生和课堂以尊重。(身为示范,不能说话)观课提前三分钟到教室,不能随意走动.</p><p class="ql-block">4、关怀和帮助身边的同学。(做到孩子身边,与学生建立互相接纳和信任的关系,成为学生的帮助者,不增加学生的负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质量的观课:</p><p class="ql-block">一、看自己的录像课。</p><p class="ql-block">1、看自己常态课的录像。整理课堂教学实录,选取有讨论价值的片段,发现教学新的可能。</p><p class="ql-block">2、借助黄,黑,绿三顶帽子,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发现课堂。黄:肯定。黑:质疑和否定。绿:新的发现和选择。</p><p class="ql-block">3、克服弱点,超越一般。</p><p class="ql-block">二、用心观察其它老师的课。(“察”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否有关联,有怎样的关联?“察”教师的教学处境,教学选择和依据;“察”教学活动的即时效果,以及对未来教学、对学生未来人生可能产生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三、借助他人的课反观、提升自己。</p><p class="ql-block">“相观而善之谓摩”,“三人行必有我师”重点是自己学习,自己有了发展才能有帮助别人的基础和可能。</p><p class="ql-block">观摩一堂课,要想一想:</p><p class="ql-block">“我是否这样想过,做过?”</p><p class="ql-block">“如果让我来教,我可以怎么改进?”</p><p class="ql-block">“我可以学习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怎么改进?”</p><p class="ql-block">如果有我马上上这一节课的冲动,那吸收率应该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无论怎样的课堂,老师都应该秉持: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给孩子一个正大的形象,给学生希望。</p> <p class="ql-block">有质量的议课</p><p class="ql-block">1、要以学论教。</p><p class="ql-block">2、关注教学实践的真理具有境脉特征</p><p class="ql-block">3、关注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p><p class="ql-block">4、要以对话的方式开展</p><p class="ql-block">5、需要发挥教育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1、聚焦和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要对改善教学和促进专业发展有帮助。(描述问题一定白描: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p><p class="ql-block">2、使用问句做价值澄清。警惕,“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所以需要询问,需要倾听。<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未必正确”所以对话和交流不能专制和压制,需要民主和平等。接纳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问句要引发求索,求索就会带来结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要努力关心别人的想法,既满足别人的需要,又要引导其承担自己的思考,自己选择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发挥想象力探讨教学可能。相互遭遇,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相互呼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议课的“三忌”:忌把自己当专家,忌给别人找麻烦,忌不给别人反驳的机会。话有三说,巧说为妙。</span></p><p class="ql-block">(态度诚恳,语气委婉,宽容)</p> <p class="ql-block">主要的实践路径:走向对话与深度研究的课后反思</p><p class="ql-block">重点是:上过一节课,参加一次观课议课活动都只是经历,有此有了改变、进步、收获,形成了对未来有影响、有价值的东西,才算获得了经验。参与者是否形成了带得走的东西,是评价观课议课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授课教师对课满意:观课可以问:你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是不是你提前预设的?你做了什么带给你令人满意的效果?取得这样的结果,你觉得日后要坚持和实践的东西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若是授课老师不满意:,你得出这样的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结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我们还要继续研究哪些问题?我们需要改变和调整的东西是什么?</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教学

观课

教师

学生

学习

观察

议课

走向

促进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