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该剧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人物传记片,2011年由中央新影摄制。</p><p class="ql-block"> 王稼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曾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他生于一九零六年,卒于一九七四年,小毛泽东十三岁。他是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从青少年时期就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p><p class="ql-block"> 剧作从一九三一年王稼祥从苏联学成回国来到上海,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期刊《红旗》主编,投入秘密战线的革命工作。后赴中共苏区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一九三三年四月在江西乐安县谷岗村召开红军青年工作会议时会场遭敌机轰炸,王稼祥身负重伤,从此几十年伤病缠身。</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初期王稼样曾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他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兼首任驻苏联大使。直至一九五一年回国。时间跨度为二十年。期间用闪回的形式,表现了王稼祥的家庭背景、儿时记忆、少年求学、投身革命以及在苏联的学习、工作经历。</p><p class="ql-block"> 全剧为二十集,从国内到国外涉及内外景三百多个,重要历史人物百余人。这样的剧本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导演王一岩根据主创部门的初步选景情况调整了几次剧本,仍然涉及到许多无法替代的真实的历史场景。</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的创作首先要有好故事,其次是演员的表演。《王稼祥》是一部历史正剧,不可以凭空编故事,依据的是真实人物的史实,而且这种史实的把握更需要导演和主创部门的政治素质和艺术修养。影视形象是“立”起来的史实,要经得起重大题材审片部门的审视。将史实分寸把握得刚刚好。由于故事性差,美术的环境造型就显得重要,这一块做不好,就会削弱视觉效果,因此美术部门压力很大。</p><p class="ql-block"> 这部剧不同于一般电视剧,没有主场景、景多戏少,具有纪实风格。如依托实景和影视基地拍摄,就要多次转场,有些国内外的场景仍然无法解决。由于操作的难度,致使剧本几经易手,迟迟不能开机。</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的创作,不仅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创作班子,还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剧本有不足,导演势必即兴改本,临场发挥,这样不可知的变数就多;创作队伍的参差不齐,加上经费的不足,是一切潜在创作矛盾的基础,这个摄制过程一定很累。</p><p class="ql-block"> 针对该剧“景多戏少”的特点,如按常规搭景,时间和经费都不允许。我们采用了“拼装和套搭”的置景方法,制作了几种活动景片,组合成剧中所需要的环境空间,拍完后再重新组合,景片反复使用,门、窗不断的改变颜色和样式,更换陈设道具。这种搭景方法可避免全组过多的转场,能保证工作进度。缺点是在一个棚内两边搭景需要部分放弃同期录音。为了保证同期录音,制景和道具部门改为夜间搭景和陈设,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但是这种组合的景片只能照顾建筑样式的大感觉,内外景的衔接会有问题。因此我们将门外楼廊关系搭出来,尽量选择不表现内外关系的场景来搭,那些由外及内的场景留到影视基地的实景去拍。一开始只决定在棚内搭27个景,重点是影视基地不具备的莫斯科场景、斯大林办公室、克里姆林宫楼道以及北京四合院和部分江西苏区室内戏。尽可能提供四面景和前后三层景物关系。没想到实拍时利用这些景片共套搭佈置出40多个场景。</p><p class="ql-block"> 棚内搭景,表面效果做的再好,也可以看出“棚气”,道具的使用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采用了现代家装“轻装修,重家具”的思路,尽量提供丰富的道具和加强前景的陈设,通过佈光淡化环境,注重演员的光影效果。这种搭景的思路使我们找到了一种操作方法,使景相对集中,同时缩短了前期筹备时间,利用在棚内的工作周期,磨合创作队伍,各部门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筹备。</p><p class="ql-block"> 我国城乡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大规模建设,使历史民居迅速减少。少数古村镇,早已成为旅游景点。近些年拍摄的历史戏,年代戏,大多集中在上海车墩、浙江横店等影视基地拍摄,特别是横店常常是几十个剧组同时在拍摄。尽管影视城是依据历史民居的传统样式搭建的实景,但早已被若干历史剧拍过多次。近几年电视剧的场景已经形成了一种“套路”。</p><p class="ql-block"> 《王稼祥》这部剧是依据历史真实,故事性差,年代感强,场景和道具的要求自然要高。王稼祥在江西乐安遭敌机轰炸的真实场景是一处祠堂小庙,为了真实反映这段史实我们依据历史图片在横店搭景,由于时间紧迫,美术师吉冈、制景师朱广泰带领6位师傅昼夜加班5天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经过在八一厂棚内和中影基地的实景改造以及横店三地拍摄的效果来看,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当初针对内景多,外景少的剧作基础。应该租用两个棚,交替搭景,解决全部室内戏,再加上少量的外景拍摄以及影片资料和特技的巧妙使用。使纪实性和故事性相融合,在整体上会形成一种风格。限于人力和资金的基础,我当时没有足够的信心坚持这种创作思路,离开了八一厂的1号摄影棚到影视基地实地拍摄时再想回到棚内去搭景,时间已经不允许了。</p><p class="ql-block"> 棚内搭景,虽然会丢实景的真实感,但是通过布光的自由度,和道具的陈设,可以弥补这种缺失。实景拍摄受季节、环境、自然光的影响会更大,调子也很难统一。通过比较,棚内拍摄的画面品质要比实景好得多。</p><p class="ql-block"> 数字技术在电视剧的创作中已广泛使用。有些像素较好的老照片、历史镜头资料通过技术处理可以变为新的画面和实拍的镜头融为一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影视后期制作,拖时间的往往是特技镜头。根据剧本,特技部分预先就已划定,在开机前期与数字美术师商定先行制作。在棚内有几个场景需要使用绿幕合成,如前苏联克里姆林宫的楼道、海滩别墅的露台,都使用了兰银幕和搭景结合的方法,但剧中打蓝球、打网球的运动画面,特技要遂帧制作,成本太高。我们最后还是选择了营造实景气氛完成了拍摄。</p><p class="ql-block"> (该剧已经审查通过,但是一直未能播出,希望早日看到)</p> <p class="ql-block">在摄影棚内置景、陈设道具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在横店的置景效果</p> <p class="ql-block">部分设计草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