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与清明——读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

雲之影

<p class="ql-block">文字:雲之影</p><p class="ql-block">图片:互联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7422767</p><p class="ql-block">音乐:《Just For You》钢琴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听说“祛魅”这个词,是读刘擎教授的《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他在书中用《祛魅时代的学术与政治》一章,专门介绍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读后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久闻马克斯·韦伯(1864-1920)大名,他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名著在中国知识界影响深远。哲学家雅思贝斯称韦伯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德国人”,只可惜自古天才多夭折,与尼采一样,韦伯晚年患精神疾病,于1920年英年早逝,年仅56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注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读者是绕不开韦伯的,于是我先从他的这本《学术与政治》入手。本书荟集了韦伯两个脍炙人口的演讲名篇:《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感谢刘擎老师,让我认识韦伯,知道了什么是“祛魅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战结束前后,昨日世界业已崩塌,西方社会出现精神危机,新的社会及政治秩序尚未成型,德国年轻人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迷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7年前后,韦伯应慕尼黑大学邀请,先后做了两场演讲,史称韦伯的“志业演讲”,旨在为大学生解答学术与人生道路上的核心问题,这两篇演讲集结出版后,成为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典思想文献,被列为西方大学生的必读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马克斯·韦伯演讲过的慕尼黑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报道,近几年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大学生毕业。面对就业压力,他们有的报考公务员,选择从政;有的应聘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或研究机构,立志与学术和专业为伍;有的投身企业,实业报国。来到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读读韦伯一百年前的忠告,正当其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术与政治》也可看作韦伯晚年对自己毕生致力的两大领域的深刻反思。韦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两个关键词要记住,一是祛魅(除魅),二是清明。本人试着从三个方面加以解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马克斯·韦伯夫妇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世界已进入一个祛魅的时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代人们生活在一个魅惑的世界中,被神秘超验的东西所笼罩,于是依托神和上帝等比人类更高的存在,通过宗教信仰和仪式,产生敬畏之心,从而确立人生存的目的与意义,获得“安身立命”的根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马克斯·韦伯:国家产生于人类社会与经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方人文思想的源头之一,是起源于耶路撒冷的宗教。犹太教以《圣经》立规,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在的神,他高高在上,不可琢磨,任何想要描述他的存在都是一种荒谬,任何试图给他画像都是一种亵渎。人要无条件地信仰服从上帝,通过虔诚的祷告来影响神,以期改变尘世中个人的命运与处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哲学家斯宾诺沙认为,人类之所以信仰宗教,是根植于人内心的两种情感,一是对未来不确定的困惑与期望,二是对痛苦与死亡的恐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耶路撒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方人文思想的另一源头,是起源于雅典的古希腊哲学,倡导理性主义。哲学因其理性精神,天然使命就是为宗教祛魅。西方通过宗教改革,在文艺复兴的土壤上,开始了启蒙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产生古希腊哲学的雅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18世纪科学革命的成熟与工业革命的崛起,推枯拉朽般取代了神学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科学与理性主义成为主流的思维模式,随着宗教信仰的大退潮,神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被隐去,于是尼采振聋发聩地发出一声呐喊:“上帝死了!”,人类从此进入一个袪魅的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马克斯·韦伯:资本主义为何产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擎说“现代的来临意味着一种觉醒,像是世界到了梦醒时分,解除了古代迷梦一般的魅力或者魅惑。现代人在回望古代世界的时候,会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这就是所谓世界的祛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韦伯说得好: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世界已被祛魅,那些曾经被奉为最神圣最崇高的价值观,以及其代表人物已经退出了公共生活。对曾经顶礼膜拜的东西,人们早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三拜九叩、三呼万岁也无济于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祛魅之后,现代社会基于宗教信仰统一性的价值体系崩塌,人的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思想意识难以统一,不再归于一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袪魅”是韦伯对现代社会的根本判断,是他对现代世界特征的深刻洞察,也是影响深远的一个见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马克斯·韦伯接受采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本无宗教传统,求神拜佛从来就不是历史的主流,而封建皇权则借助儒教,统治民众数千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初,随着清皇朝退位,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进,孔家店被掀翻在地,传统的儒家文化日渐试微,“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从此响彻华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历文革的洗礼,40多年来,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祛魅”相当彻底,甚至比起西方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上帝等偶像早已跌落神坛的今天,任何新的造神之举注定应者寥寥,无法持久。中国与世界己迈入一个袪魅的时代,这是我们当前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马克斯·韦伯:资本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保持头脑清明,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很喜欢“清明”一词,在汉语中,“清明”一是形容政治清明,有法度,有条理,反之即腐败与昏暗。二是形容人头脑清楚镇静,神志清明。三是形容自然清澈而明朗,如天气晴朗,月色清明,反义词是混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少年时代的马克斯·韦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明一词,首先让我联想起17世纪初英国的一批清教徒,为摆脱宗教王权专制,逃避迫害,寻找自由和财富,毅然乘“五月花号”帆船漂洋过海抵达波士顿,移民荒凉的美洲新大陆,成为美国精神的肇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帆船首次登上美洲大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明一词,还让人联想到光绪年间朝廷的清流党,当时一批有名望的士大夫自喻德行高洁,他们以敢言著称,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因特立独行,不苟随时俗,不愿同流合污,在晚清昏暗的官场有如一股清澈的流水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论是西方的清教徒还是东方的清流党,他们的共性都是为了追求清明的政治与理想生活,特立独行,甘愿冒险,这与韦伯倡导的 “清明”异曲同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韦伯的清明,是指在这个万事万物已经祛魅的时代大背景下,人应该保持独立清醒的头脑,以一种客观性的眼光看问题,以实事求是的立场冷眼向洋看世界,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保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定力,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21世纪,人类摆脱了愚昧的观念和宗教的羁绊,世界的祛魅成为难以逆转的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日新月异,一切都是速朽的。随着人工智能以指数级发展,特别是CHatGPT等AI软件的实际应用,“奇点时刻”日益临近,“元宇宙”也迈入人们的视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世界进入一个更加动荡的不确定时代,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西方主导全球的神话开始破灭,国际政治与金融也进入一个祛魅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如何保持清醒头脑,冷眼观察,沉着应对,以百折不挠的勇气与忍性,一心一意发展经济,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千年梦,值得国人深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马克斯·韦伯长期任教与居住的德国城市海德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袪魅时代的志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何谓志业?志业即志向与事业,是内心和信仰的召唤而选择的“神圣事业”或者“天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个祛魅后的世界,学术及政治还能否成为一种志业?韦伯的回答是,学术与政治作为“启人清明,唤醒责任”的事业,仍然弥足珍贵,值得当作“志业”去追求。韦伯并不教人如何择业,因为人各有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韦伯强调的是择业的态度,即做人做事应具备的素养与品质。他以冷峻、清醒与充满激情的演讲,描绘学术与政治这两种职业的状况及所需的素质与条件,揭示学者与职业政治家的责任与内在使命,如何将志业视为毕生的追求与理想,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在一个祛魅的时代,以学术或政治为天职,意味着什么?韦伯的回答冷峻克制,暗蓄悲情,寄托深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马克斯·韦伯手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就学术而言,韦伯提出“价值中立”和“责任伦理”两大原则,可作为学者的最高信仰。他强调“为世界除魅”,即致力于以学术为业的人,应该将各种崇拜与魅力驱除,以理性的推理和基于事实与数据的客观分析从事学术研究,不迷信权威,不弄虚作假,不为五斗米折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晚年的马克斯·韦伯在散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拜金主义日盛的今天,学术的可贵之处,在于使人头脑“清明”,写文章做学问不是为了捞取名利,更不是为了晋职称,分房子,那样是永远出不了大师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你必须凭良心写文章,为自己的学术后果承担责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韦伯坚信,学者遵循的最高原则是“智性的诚实”,就是要揭示真相,无论真相有多么严酷。具备这种清明,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一致性”,形成完整的人格,保持精神上的宁静,这就是韦伯所讲的“思想的清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韦伯以自己一生对学术的奉献,抵达了思想清明的境界。学术工作投入很大而回报很少,作为谋生手段“性价比”很低,像是“一场鲁莽的赌博”。选择学术,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冷清孤寂艰苦的攀登之路,只有少数幸运者才能登上峰顶,摘取学术皇冠上的明珠。对此你有思想准备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次,就政治而言,政治被韦伯喻为“坚定而从容地钻透硬木板”。中国自古有“不为良医便为良相”的传统,许多青年学子志向不凡,怀有忧国忧民的满腔热血与宏大抱负。职业政治家是政策法律的制订者和实施者,具有职位带来的权力、威望和影响力,也享受决策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政者在人格上应当具备三种品质: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从政者应常怀增进百姓福祉、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政治清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不是将从政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更不能将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政者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权力背后的社会责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大学生千万不能把眼睛只盯着学术与政治这两种岗位有限的志业。作为世界工厂与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实业永远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因此到企业去,到公司去,到生产一线去,应该成为绝大多数青年的正确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阅读韦伯的《学术与政治》一书,对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莘莘学子,无异于岗前培训,上一堂难得的职业生涯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2月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海德堡山顶的马克斯·韦伯夫妇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