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学者笔下的新平扬武古镇

越鸟南枝

<p class="ql-block">中老铁路建设是几代云南人的梦想,其前身叫石佛铁路。民国时期,龙云主政云南后,社会相对稳定,政治、经济得到良好发展,为巩固边防,促进贸易,遂将石佛铁路筹建事项提上议事日程。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和冯文潜教授在云南社会贤达缪云台先生的支持下,取得石佛铁路调查委托权,并决定乘此机会创办“边疆人文研究室”,对铁路沿线少数民族语言、民俗、地理及社会经济等状况展开调查,协助石佛铁路建设前期工作,从而使西南联大学者与扬武镇结下一段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1942年,在陶云逵主任的带领下,调查组成员黎宗瓛、黎国彬、邢公畹、高华年等从昆明乘车出发到玉溪,然后靠骑马、步行经峨山、新平、元江、金平、沿红河而下,对哈尼族、彝族、文山苗族、傣族、纳苏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民俗、社会经济、地理等进行了调查。拿出《红河上游摆夷地理环境的调查》《车里、佛海茶叶与各部族经济关系的调查》《扬武坝街子汉夷互市的调查》《纳苏宗教与巫术的调查》《黑夷语法》《彝族语法研究》《鲁魁山倮倮的巫术》等石佛铁路建设沿线调查学术成果,以供修筑铁路参考与应用。后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石佛铁路建设被长期搁置下来。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的开通才使云南人民近百年的愿望成为现实。</p> <p class="ql-block">陶云逵团队从峨山进入新平扬武坝,得到扬武镇联防大队长、镇党部书记郭子正父子的热情接待,协助他们圆满完成调查任务,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如,陶云逵、黎宗瓛合著的《扬武坝街子汉夷互市的调查》《纳苏宗教与巫术的调查》,高华年独著的《新平窝尼语言研究》《鲁魁山纳苏语言与文字》,陶云逵独著的《鲁魁山纳苏之社会组织与宗教》等调查学术论文,为后人了解上世纪四十年代云南新平县扬武镇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p> <p class="ql-block">陶云逵先生在《边疆人文》第一卷第一期刊出的《大寨黑夷之宗族与图腾制》中写道“大寨是鲁魁山上十九个寨子之一……居民除少数汉人外均为黑夷,自称纳苏,乃倮㑩部族之一部。”这一带黑夷的社会组织中根据血缘形成的团体以家庭为最小单位,婚姻为单偶制、行族外婚,神主每代一个、长子继承,家之上为族、父系为宗族母系为氏族,每一宗族有一族长、宗族记有宗谱、传承族祭的习俗。作者以大寨为主,以鲁魁山周边山寨及元江的部分村寨调查为辅,提出扬武鲁魁山一带黑夷崇尚图腾制,黑夷氏族或胞族取动植器物为姓,同一图腾成员间禁止通婚;相信自己的祖先是受到图腾物的庇护而生存下来,并把图腾物作为自己的保护神;不能接触、采食或捕杀族姓图腾物。为此,专门讲了一个例子,以水牛为图腾的鲁魁山一范姓村民给汉人帮工,汉族地主要他用水牛犁田,他不愿意,但在地主的强迫下只能作罢,在犁田过程中被水牛踩成重伤,不治而亡。当地彝人认为这是触犯图腾禁忌所受到的惩罚。由此可见,这种动植器物变祖先的神话在鲁魁山彝族繁衍生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的在于加强族群的文化认可、情感联络和部族的团结。</p> <p class="ql-block">陶云逵在扬武鲁魁山调查中发现当地彝族盛行鸡股骨卜,于是写出《西南部族之鸡骨卜》一文。文中述,彝民杀鸡煮熟后,要把两鸡股骨剥出作占卜用。普通占卜用一只鸡的左右股骨,将两骨平头并排,用细麻束紧,把细竹签插进股骨上的小孔中,孔在骨内的倾斜度不一样,露在骨外的竹签就表现出不同的方向及疏密多寡偏正之差别,这种形象便是“兆象”。“审兆”依据卜书,左骨表示主人,右骨表示要做的事。卜书上把鸡骨及插在上面的竹签方向之上下、数目多寡、距离疏密等用线条绘画出来,其下注有彝文说明,方式有如易经的卦爻词。特殊占卜用12只鸡的24只股骨摆出12付,占卜师必须由“官白马”(全寨大巫师)来担任。占卜时,“官白马”把这12付鸡骨放在一个大竹筒中,两手拱摇三次,最后一次用力摇,其跃出之一付即作占卜之用。纳苏人深信,只要诚心占卜,鸡骨上一定会显示出所要解答事项之兆象。由此可见,鲁魁山一带的彝民对事物的发展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在思想上尚处于原始民族的认知阶段。</p> <p class="ql-block">黎宗瓛在《扬武社会经济概况》一文中,分绪论、区域的环境、农业、工业和商务五个方面对扬武坝的社会经济作了调查。绪论部分简明扼要阐述了扬武坝的地理区位,观察到当地人每五天赶一个街子,进行着半卖出半买入的经济行为,并把扬武街子的辐射和影响作为调查扬武社会经济的范围。</p> <p class="ql-block">区域的环境部分从两个方面来表述:一是扬武的地理环境。扬武街子区域多为山地,西面的磨盘山峡谷有涧流,可以种稻,北面的鲁魁山缺水,只能产杂粮,境内有膏粱冲河和锅厂河两条大的河流;扬武坝长约两公里、最宽处达一公里,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坝中的田地土质肥美,被居住在此的汉人控制。二是扬武的人文环境。扬武街子区域居住有汉人、倮㑩、摆夷、山苏等民族,其中汉人约占30%,少数民族约占70%,总户数约1700户,总人口约6000余人。区域内有四种语言和习俗不同的人群,居于领导地位的是居住在坝子里的汉人,占着农工业和商务,据说他们的祖先在一两百年前从临安移来,原籍多为江西;倮㑩,汉人称之为黑倮倮,自称“叶苏”,有语言、文字和文字记载,但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固定住居于山地,经营农业和农村手工艺;山苏有语言、没文字,以打猎烧炭为生,农业属附带产业,在山区过着集体乔迁的生活,家庭小得平均不到三人;摆夷人口不足百人,没文字,居住在气候酷热的河边低湿地带,主业种田、酷爱打渔。扬武的治安不算太好,家族仇杀、倮㑩青年情杀、周边土匪抢劫时有发生,地方防御武装薄弱,可领导人能够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和信任,军民同心,群匪始终未敢踏入集镇。</p> <p class="ql-block">扬武区域内的农业具有浓厚的封建经济倾向,大多原住居民农业生产只为家庭消费,并非为了盈利。扬武的田地集中于坝区,多为汉族地主所有。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蔗,特产是赵米克久负盛名的石榴。倮倮妇女是劳动的主力军,只有笨重的工作才是男人的特殊任务。扬武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鲁魁山滑竿远近闻名,青年男人两人一组,来回抬送旅客,有的远离故土到个旧当矿工,收获季节常成群结队到峨山打工。扬武土地耕耘权分散,所有权较为集中,大部分田地掌握在汉人地主手里,一方面是谷米的缺乏,一方面却是米粮的出口,这种畸形的现象渗染了商业资本主义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扬武区域内的工业已到了作坊工业的初级阶段,主要有榨油、制糖、酿酒等。制糖业为季节性的作坊工业,以两条以上的牛作为动力,并雇佣六个劳工,帮人代榨甘蔗每锅抽取一盒,其中一半归糖房主人,一半归工人酬劳,总计糖房25家,年产糖8587.5盒,计128812.5斤;榨油厂三家,镇上的两家采取了作坊形式,原料有大桐子、小桐子、萝卜子等,榨出的油有的供人食用、有的供富庶人家点灯。酿酒为家庭产业,以家庭成员充当劳动者,总计16家,全年出酒82760提,每提1斤,可得现金13040元。酒的销售在扬武街子最受欢迎,尤其倮倮把酒当作生活必须品,他们赶街交易得来的血汗钱,首先考虑购买的东西便是酒。</p> <p class="ql-block">扬武区域内的商务,多为通过街子交易的表现形式。阴历每月一、六两日为街期,赶街人女多男少,总计约1700余人。交易的商品主要有粮食、蔬菜、烟酒、药品、文具、家畜及生活日用品等。输入的商品主要有玉溪土布,昆明及国外的洋布,通海、江川的黄芋,磨黑、按板的食盐,昆明的洋火及肥皂;输出的商品主要有谷、糖和鸦片。扬武镇362户居民中,涉及经商的约150户,其中有30户以上是专门依赖扬武街子交易谋生的。可以想象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扬武街子的繁荣程度。</p> <p class="ql-block">植符兰编《高华年文集》中收录了高华年在扬武期间的调查成果——《扬武哈尼语初探》。高华年在文中描述,扬武坝住有三百多户汉人,附近地方有操各种不同语言的彝、傣、哈尼、山苏等少数民族。哈尼族住在大开门的一个村子里,距扬武坝二十华里。他们只有二十多户人家,大约八九十人。这里的哈尼人受汉人和彝人的影响,七八岁的小孩几乎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了,都用汉语或彝语与人交流,只有一些年纪大的哈尼人才会讲自己的哈尼话。看到这种状况,高华年担心这里的哈尼语有面临消亡的危险,便用了十二天的时间把它记录下来,计划将来作进一步研究或为汉藏系语言作比较提供参考。他聘请的哈尼人名叫乐一福,五十岁,只会说哈尼语,不知道有关哈尼族的传说故事,所以仅记录了一千多个词汇。高华年教授的远见卓识,为我们今天研究扬武大开门早已消亡的哈尼族语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史料价值不可估量。</p> <p class="ql-block">阅读增知,开卷有益。手捧民族文化先驱们早年的调查研究成果,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八十年前的扬武镇。那里山高林密、气候温和,土质肥美、物产丰富,民族杂居、相安共处,商业繁荣、贫富悬殊,少数民族认知愚昧、生活艰苦。这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就这样永远定格在陶云逵、黎宗瓛、高华年等中国民族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的笔下。曲中人不见,山上数峰青,西南联大学者与扬武镇的这一段不解之缘实乃扬武之幸、新平之幸!</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图片多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