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空中楼阁”

古大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两天,我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位朋友说,女孩子眉毛下的痣是美人痣。随后,我引用了一句20年前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的开头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为回复。恰巧,又看到原国家安全监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吴晓煜在《中国煤炭工业》杂志新开专栏《书事摭遗录》中写道:所谓摭遗,则是把遗落在记忆中、所存资料中的种种书事,加以拾掇整理,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事,给了我触动。从小到大,读过的书和文章很多,其中大部分都已经随时间淡忘了,但总有一部分化为记忆,深深地烙在脑海中。能够留在脑海中的书和文章就如一颗颗同种子,播种在我们的人生中,慢慢发芽、开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滋养着我们,让我们人生体验更加丰富,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何不学习《书事摭遗录》,把自己和这些书和文章对我的感受和影响记录下来呢?那今天就从《我的空中楼阁》写起吧。</p><p class="ql-block"> 初次读到台湾作家李佳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是在高一语文课堂上。那时,我是16岁的少女,有关美的一切事物都吸引着我。“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古人说“远山如黛”,不仅用古代女子的眉的黛色来描述远山的颜色,也将重峦叠嶂的远山赋予了含蓄的感情。我出生、成长在多山的地区,从小见惯了高高低低的山和山上的房屋,但从未想过山上的房屋会“似眉梢的痣一点”。这样的比喻是何等的新颖、何等的不落俗套。眉梢有痣,这个脸庞有了俏皮可爱,山上有屋,小屋打破了山的寂寞。就此一句话,山便有了灵性,房屋便有了情调。我体会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在此以后,当我再望着苍翠的群山,看着炊烟袅袅,就会感受到山含情,水含笑,心就会恬静起来、宽阔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的空中楼阁》的第一句就如此超凡脱俗彩,后面的内容延续着志趣清雅的格调。小屋点缀了山脊,树点缀了小屋。从色彩上,树让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从空间上,树让小屋像鸟一样轻灵而自由。小屋虽小,但从小屋往外看的景色却是无尽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这样的小屋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是遗世而独立的。但住在小屋里的人却是主动追求幸福的,因为出外,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当归来的时候,小屋幸福的终点。连普通的山坡也有了名,被叫做“幸福的阶梯”。我已经被美所包围,完全沉浸在想像中的“空中楼阁”的画面中如痴如醉。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还写到,“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这是何等的大气。</p><p class="ql-block"> 16岁的花季,随着身体的逐渐成熟,思想上也对这个世界更加好奇,多种情愫逐渐萌芽,这其中有包括人的、也有包括物的,有形而下的,也有形而上的。写山不必满眼尽是山,看水不必满目皆是水。世间万物皆可托物言志。超越客观物象的精神和境界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在我16岁的时候,《我的空中楼阁》这样一篇清新典雅、托物言志的散文深深地打动了我,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审美情趣,教会我如何享受一篇文章的情感美、艺术美,更教会我无论何时都要找到自己的“空中楼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