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勇气——忆往昔

王晓梅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教书”“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喜欢那一亩三分地”。从学生走向教师,板板手指也快三十个年头,“我喜欢”这三个字便成了我内心坚守的信仰,这份喜欢一晃就成了现在的模样,衷情于这份执着不离不弃,坚守至此,心是喜悦的,人间至味是清欢,我作为教师体悟到清欢之美,这就够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性不好”是我的常态,也是我做人的缺失,昨天遇见的事,见了的人,一晃就忘记。但,教室里的那些孩子,操场上那些暖心的片段,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那些芝麻大小的事却牢牢的扎根在记忆最深处。能记起的不在是我对孩子们做了些什么,而是孩子们为我做了些什么,这些看似碎片的记忆却是孩子们留给我最美珍珠,串在一起成了我人生中最闪耀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王老师!…”从远处传了一个小姑娘的声音。我好奇的抬起头寻找声音的来源,心里却泛起嘀咕“这里怎会有认识我的学生?人家肯定再喊另一个王老师!”正想着准备继续和小伙伴往前走。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小姑娘已然站在我面前,不等我问,小姑娘发话了,“王老师,王老师,你还认识我吗?”我听出了声音里的兴奋和急切。我快速在大脑搜索,有了,一定是她,对,就是她!变化可真大!我也兴奋了起来,和孩子先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此刻,我们眼里都有泪花,我是因为上了年纪,一不小心,眼泪就出来了,孩子是因为什么呢?与她分开的时候小丫头还只是个二年级的小孩子,一晃现在已是八年级的学生了。</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践诺,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用心去做,用爱去做、用耐心去做、用时间去做,一切又都会朝向美好的事态发展。我购买了关于如何与自闭症儿童沟通的书籍,在学习中尝试着用书中的策略与孩子沟通。我抓住孩子唯一喜欢的画画这一爱好,尝试着走进她的世界,再尝试慢慢带她走出那片只有自己的世界。从能不能让我看看你画的画,到你能给我讲一讲你画的故事吗? 从开始的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孩子嘴巴里面挤出来,到一组短句的说,在这样的两段变化中,我大概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但孩子始终低着头,不看我。但对于孩子本身来说,这就是进步了。作为师者,很多时候要的就是坚持下去的这份勇气,不放弃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这是责任也是当担。</p> <p class="ql-block"> 我和孩子以“说画”建立了心灵的纽带,我慢着步子小心翼翼的带着她一点一点的从她的世界走出来。把她的画展示给同学们看,让她先给小伙伴讲她画的故事,在小组里讲,在家里讲,在全班讲。慢慢的,孩子头抬了起来,脸上也有了笑容。记忆深处,冬天感冒了上课表现的不舒服,流鼻涕,孩子竟然第一时间会给你递来纸巾;课上,准备擦黑板,孩子也竟会第一个上来递板擦;在学校看见你,她会上来主动拉着你的手打招呼。孩子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中一点点的好了起来,这便是教育人做教育最大的幸福与快乐。</p> <p class="ql-block">  我爱教育,源于孩子们时常让我们感受到做教育人的幸福和欢喜。小男孩亲自做好麻花送到家里让我尝一尝,每年新年进户门上的春联都是那个曾经只带了两年的小男孩的作品,从未间断,对联上的字是一年胜过一年好;教师节一条条的短息问候,太多的温馨短片,刻印在记忆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我从一名教师成长为一名教研员,从和一群小朋友玩数学、转变成和一群大朋友玩数学,有不舍、有兴奋、也有挑战,我又将经历哪样的温馨画面呢?我很期待,但我得去努力践行“躬耕教育,强国有我”,继续深耕教研阵地,为学校、为教师做好服务,真正成为这群大朋友的知心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