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春晚背景~仰韶彩陶之花瓣纹</p> <p class="ql-block"> 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里,中华文明一向被形容为“上下五千年”,可仅存的文字记载只能将中国文明史上溯至四千年前,随着仰韶古陶器的不断发现,就好比一串钥匙开启了中国古文明史的大门,将我们的视线从现代的车水马龙带向更遥远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华文明的源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1年,仰韶文化的发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最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国文明史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因1921年首次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称之为仰韶文化。</p><p class="ql-block"> 一百年前,在渑池县城集市的地摊上,偶尔会出现一些农人售卖的陶盆、陶碗、陶罐之类的物件,当地人不以为奇,可初来乍到的西方人却认为,这些很可能是古代的物件。经询问,他们得知这些东西来自离县城不远的仰韶村。</p><p class="ql-block"> 安特生是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当时被中国北洋政府聘任为农商部矿政顾问。1920年年底,安特生的助手刘长山从渑池县带回数百件石斧、石刀和其他类型的石器。安特生认真研究了这些石斧、石器,觉得这背后,隐藏着某些重大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1921年4月,安特生专程前往渑池县,试图寻找那些石器背后的历史。在村南,他发现了一些因流水冲刷而露出地面的陶片及石器。紧接着,他又发现了更多夹杂着灰烬和遗物的土层,有的土层甚至厚2—4米,其中不乏引人注目的彩陶片。这种彩陶片精致古雅,他敏锐地意识到,它们不是当代人使用的粗陶,很可能是史前人使用的一种生活用品。</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揭示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我们的史前史是什么样子?仰韶文化展示的生产生活样式提供了有力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从考古学上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使中华文明“西来说”不攻自破。因而,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的仰韶文化,被称为点亮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中华文明起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大体可分为初、早、中、晚四期,其中仰韶中期的庙底沟期是其鼎盛时期,文化面貌空前一致。</p><p class="ql-block"> 河南灵宝市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分布区。200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西坡发掘了另一座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学家发现有黄帝宫殿遗址,超大型房屋前面还有一个广场,这广场是整个宫殿系统的组成部分。传说中黄帝铸鼎的地方—铸鼎原距此遗址很近。《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铸鼎原一直流传着大量的与黄帝相关的传说,周边山名、地名多与黄帝有关,比如,这里有三座并列的山峰,分别名蚩尤山、轩辕台和夸父山。这里的黄帝庙一直香火旺盛。</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中期,彩陶出现了繁荣,纹饰更为美观,动植物纹饰和几何纹饰争奇斗艳。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庙底沟类型彩陶堪称仰韶彩陶艺术的代表,仰韶彩陶上面的纹饰是陶器工艺师用毛笔绘上去的,这里至关重要的是炉温的控制,史前制陶人当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懂得了颜色变化的规律。凡此种种,均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做保证。可以肯定的是,彩陶的制作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无数的创造。</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晚期,彩陶艺术达到鼎峰。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它是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其原理是一种利用重心来调节平衡的器物,空的时候倾斜,装水不多不少时直立,水装多了就翻倒。重心法则的最早运用,虽是一种巧合,它也体现出我们先民们所具有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是以彩陶艺术为主要标志,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反映出精湛的艺术创新成就。仰韶文化也在昭示着,只有勇于创新,人类文明才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p>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史前中国从三门峡走来</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 1957年,新中国的水利建设者云集三门峡修建水坝。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市区西南,发现一处更加宏大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遗址。青龙涧河与苍龙涧河两河并流,自东向西流入黄河,该遗址就位于这个三河之间的二阶台地上,被命名为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br> 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数量之多、品质之优都是前所未有的。一些陶罐中还留存着炭化的小米粒。这些彩陶上彩绘着大量的花卉纹、鱼纹及其变形的几何图案,极富动感,经考古学家鉴定,此为仰韶文化的成熟期。<br> 庙底沟文化类型的典型特征,说明了活动于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先民们已不再到处游荡,而是依水而居,以种地收谷、上山狩猎和下河捕鱼为生。<br> 三门峡庙底沟人有大规模的彩陶作坊,彩陶已是日常生活用品,大大改善了原始人的物质生活,为进一步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br> 三门峡庙底沟人为何要依水而居?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揭示了黄河流域史前人类的生活场景。他们比现代人更习水性,在大小河溪中摸鱼捉蟹是最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活在河岸的人们,顽童期与水嬉戏时,大多会有快乐美好的体验。<br> 三门峡的庙底沟仰韶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文化冲击波及了整个黄河流域。庙底沟仰韶文化类型以人口扩张为驱动力,大量向周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移民,文化浪潮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从而确立了史前中国的地理范围。这与夏、商、周三代政治地理范围有惊人的相似,在地理和文化上为夏商周乃至秦汉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基础。<br> 无论是就造型还是就纹饰来说,庙底沟类型彩陶堪称仰韶彩陶艺术的代表,彩陶出现了繁荣,纹饰更为美观,具象的动植物纹饰和抽象的几何纹饰争奇斗艳。彩陶上面的纹饰是陶器工艺师用毛笔绘上去的。<br> 众所周知,在高温下一些颜色是会变的,这里至关重要的是炉温的控制,史前制陶人当然认识到了这一点, 并且懂得了颜色变化的规律。凡此种种,均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做保证。可以肯定的是,彩陶的制作成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无数的创造,仰韶文化体现了我们先民们的创新精神。<br> 这一时期正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炎黄部落鼎盛时期,因此中国学术界将之视为“史前中国”,三门峡庙底沟遗址成为开启“史前中国”的密码和研究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由来的原点。<br><br>作者简介:杨琳,女,国企党员干部。三门峡市百名社科理论专家和宣传理论专家,“砥柱智库”成员、中国当代检察文学会员,省级文化管理拔尖人才库成员。热爱中华文化历史典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