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顺德大良钟楼</p><p class="ql-block"> 大良中心有一个古老的钟楼,其位置就在新开通的广州地铁七号线延长线钟楼站出口旁边。其实大良先后有过两个钟楼,另一个却少人知晓。</p><p class="ql-block"> 据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成书的《顺德县志》记载,头一座建于天顺四年(1460年),即顺德建县后的第八年,旧址在大良梯云山上(俗称钟楼岗,今人民礼堂所在地),工程主持人为当时的知县李先。</p><p class="ql-block"> 过了64年,即嘉靖三年,知县曾仲魁嫌它的地势高过县衙门、下令拆掉,改建到梯云山下的县学宫东南角,即现在凤山东路区文化馆前,此后便固定下来,历经重修,一直存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钟楼外景 </p><p class="ql-block"> 此楼的外观与北京、西安及南北各著名佛寺的钟楼大同小异,只是规模略小。钟楼的基座平面呈正方形,以红砂岩石砌就,高约4米,边长约10米,下开拱洞,可通行人。</p><p class="ql-block"> 楼南古时贴近城墙,楼北有登楼石阶。基座之上,为十二檀四面出廊式重檐结构建筑,瓦木作顶,高约5米,分别以木柱和石柱承托。上下两澹相距1米许,台面四周以红石作护栏,形制颇为典雅富丽。</p> <p class="ql-block">钟楼台阶</p><p class="ql-block"> 近年改造旧城区路,大量拆除旧房,拓宽马路,唯独钟楼秋毫无损。美中不足的是20年前的重修,基座使用水泥抹墙,未能“修旧如旧”,补救大概要留待新一轮的修复了。</p> <p class="ql-block">钟楼屋檐翘角</p> <p class="ql-block">铜钟千斤,闻声十里</p><p class="ql-block"> 五百多年来,顺德钟楼的大钟屡毁屡铸,有成文可考的较早的一口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知县林应骋所铸。隆庆年间(1567-1572年),大钟连同钟楼的顶层建筑一起被台风刮倒坠毁,知县胡友信旋即修复,并重铸大钟。到了明末,战乱仍频,民生凋敝,钟楼日渐荒废。</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三十一年伤(1692年),战争创伤已经平复,县绅推举知县徐勍出面集资修复,并重铸大钟,钟体铭文十六字:“洪宣圣铎,铜钟千斤,朝暮叩击,声闻十里。”从中可以想当日撞击时钟声的威力。百年以来,历经拆城墙、开马路诸役及社会动乱岁月,这座位于县城中心地段的古建筑物仍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 逢简水乡,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是岭南水乡的代表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里的自然风光堪称一绝,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p> <p class="ql-block">逢简水乡</p><p class="ql-block"> 逢简水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北端,被誉为广东的“小周庄”,是广东四大水乡之一。这里水道环绕,古桥众多,古建筑遍布,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 逢简水乡是广东四大水乡之一,有广东“小周庄”之称,曾获联合国颁发的“亚洲都市景观奖”、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逢简河道</p><p class="ql-block"> 逢简水乡位于顺德区的西北部,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这里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素有“岭南水乡”之称。</p> <p class="ql-block"> 逢简水道交错,小桥流水,杨柳依依,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祥胜桥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逢简历史文化街</p> <p class="ql-block">逢简村宋参赞李公祠</p><p class="ql-block"> 宋参政李公祠是一座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文物保护单位,由李姓族人为纪念宋代杰出人物李仕修而建立。李仕修在宋朝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朝为官期间积极主张抗金,并在退休后来到顺德区逢简村定居,期间致力于公共建设,如修建桥梁,造福当地居民。</p> <p class="ql-block">宋参政李公祠内庭</p><p class="ql-block"> 宋参政李公祠的建筑特点包括地理位置:位于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水乡村根大街,靠近明远桥。建筑规模: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仅约五百平方米,但其用料考究,使用了优质的铁木材料,且雕刻精细。屋顶结构:硬山顶设计,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逢简村史馆</p><p class="ql-block"> 宋参政李公祠目前已经转变为逢简村史馆,成为了一个展示逢简村历史文化的地方。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逢简村的历史、人文景观以及该村三大姓氏——刘、梁、李的起源和荣誉。村史馆内还有许多图文资料和实物展览,其中包括一些书法作品和对联,这些展品都是为了纪念李仕修和其他历史上的人物而准备的。综上所述,宋参政李公祠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祠堂建筑,也是一个集文化传承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地方,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门户外铺设了花岗石料,两侧设有护栏,护栏前方望柱各有一尊石狮,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郭氏祖祠</p> <p class="ql-block">御赐金桂树</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年间,李昌明中举,任海阳教谕,数十年勤勉工作,获光绪帝嘉赏,赐台湾贡品金华桂树一棵,此品种乃桂花精品,花色金黄,香气馥郁。</p> <p class="ql-block">顺德杏坛逢简村和之梁公祠</p><p class="ql-block"> 和之梁公祠,堂号‘’世昌堂‘’。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历时30年才建成。中堂前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体量较大。后堂前后三步廊,祠堂规模较大,完整的保留了清后期的建筑风格。祠堂的砖、木、石雕工艺精致,是逢简村保留最好的祠堂之一。 </p> <p class="ql-block">大门前檐下梁上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大门内侧</p><p class="ql-block"> 祠堂三开间头门屋顶彩色灰塑博古脊,两边前檐下梁上有石雕,大门两边门墩石,门墩石的正面和侧面石雕刻有狮子和花卉。</p> <p class="ql-block">前堂大厅</p><p class="ql-block"> 和之梁公祠前厅正中堂,挂有“世昌堂”匾额。</p> <p class="ql-block">中堂镂空花木雕窗</p> <p class="ql-block">前堂两边各有两小门通中堂</p> <p class="ql-block">中堂掠影</p><p class="ql-block"> 中堂两侧的墙壁上,有毛泽东不同时期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中堂中间悬挂‘’德昌堂‘’匾额</p> <p class="ql-block">中堂两边有青云巷,左‘’凤起‘’右‘’蛟腾‘’。</p> <p class="ql-block">中堂后面雕花门屏</p> <p class="ql-block">中堂后面的木雕花隔断</p> <p class="ql-block">和之梁公祠大门</p><p class="ql-block"> 大门前廊人物故事题材的木雕梁架,台阶前端有一横置的小鼓。</p> <p class="ql-block">祠堂彩色博古脊</p> <p class="ql-block">大门包石台台基表面石雕花纹</p> <p class="ql-block"> 大门两边门墩石,门墩石的正面和侧面有石雕狮子和花卉。</p> <p class="ql-block"> 和之梁公祠规模较大,完整的保留了清后期的建筑风格。祠堂的砖、木、石雕工艺精致,是逢简村保留最好的祠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和之梁公祠前有一座进士牌楼,可以说是村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足以显示当年的荣耀。这座进士牌楼属于梁氏,主人叫梁乔升,他是明正德年间的进士。</p> <p class="ql-block">刘氏大宗祠</p><p class="ql-block"> 刘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刘氏五世祖刘观成“率族建祠”,清嘉庆年间及2002年多次重修。刘氏供奉至今已有二十二世了。当时称影堂,后改为追远堂。是目前珠三角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祠堂。坐北向南,广三路,面阔五间,进深三进。总面阔31.8米,中路面阔19.37米,总进深61.27米。硬山顶、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建筑规模宏大,呈现鲜明的明代建筑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逢简居住着刘、梁、李、黎四大宗族,其中刘氏聚集的地方被称作“村根”,足见其在此发展的历史悠久。刘氏的始祖叫刘应莘,官至雄州刺史,雄州也就是现在的南雄,因宋咸淳九年(1273年)胡妃出逃事件辞官居广州,娶甘竹滩林氏后迁居逢简。胡妃出逃事件牵连到南雄珠玑巷九十七人被迫逃难,领头人为罗贵,他带领大家在江门良溪村定居,并开枝散叶。</p><p class="ql-block"> 刘氏大宗祠被打造为顺德杏坛非遗展示馆,向市民游客全方位地展现永春拳、人龙舞、龙舟说唱、八音锣鼓柜、赛龙舟等杏坛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p> <p class="ql-block">逢简村黎氏大宗祠</p> <p class="ql-block">逢简村进士牌坊</p><p class="ql-block"> 据逢简村《宋招讨梁公族谱》记载,进士牌楼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公元1533年),始建人梁乔升,正德辛巳科进士,官任北京户刑工部主事,因在京主办建修宫殿有功,皇帝恩赐回乡建恩荣牌楼,以彰其德。</p> <p class="ql-block"> 顺德逢简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小小村落曾出了十三位进士,六十多位举人,有冯氏一门八秀才、梁家三兄弟同是翰林的盛况。梁乔升,字以顺。顺德人。明武宗正德十五年(一五二〇年)进士,官刑部主事。著有《平斋集》。事见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一。</p> <p class="ql-block">巨济桥</p><p class="ql-block"> 广东佛山的现存古桥多数都集中在顺德区,而且以杏坛镇为多。这些古桥大多以顺德当地盛产的红砂岩为主要建筑用材,地域特色非常明显。</p><p class="ql-block"> 巨济桥始建于宋朝宝庆年间,最后一次修建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梁式三孔石拱桥,花岗岩石构筑。全长24米,顶宽4.45米,高4.1米,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桥两边各有十二级石阶,桥栏两边各有望柱十四条,柱头雕石狮子,石栏华板刻花纹图案装饰。</p> <p class="ql-block">明远桥</p><p class="ql-block"> 明远桥,位于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现存桥梁为明代重建;3孔石构拱桥,构筑石材为红砂岩,长24.8米,宽4.7米,高4.5米;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明远桥桥面</p> <p class="ql-block">明远桥栏</p><p class="ql-block"> 明远桥和巨济桥建于宋代,都是乡中人李仕修所建,明远桥的护栏上有雕刻精美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祥胜桥</p> <p class="ql-block">祥胜桥下风光</p> <p class="ql-block">水口桥</p> <p class="ql-block">水口桥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祥胜桥、巨济桥夜景</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过去,逢简古村当年的繁华虽已不再,但小村独具特色的古朴与美丽,却又重新吸引着人们走进小村,赏古桥、看古屋、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淳朴与恬淡。若有朋友对水乡古宅古桥有兴趣,可以亲临顺德杏坛逢简水乡一探实景留影。</p> <p class="ql-block">逢简水乡旅游指南:</p><p class="ql-block"> 1. 广州出发:流花客运站或芳村客运站搭乘广州-顺德杏坛大巴,行程1-2小时左右。杏坛客运站搭乘摩托直接去往逢简村,价格约10元;搭公交车383到逢简村,价格2元,约20分钟一班车。</p><p class="ql-block"> 2. 广州南站西广场公交车总站,乘坐k990公交车到逢简村委路口,下车后在红绿灯路口过斑马线,顺着路口大道直走进去便可到达逢简水乡。</p><p class="ql-block"> 3. 广州南站地铁七号线到北滘公园站,再转乘广佛三线到钟楼站,出站后换乘出租车直达杏坛逢简水乡。</p><p class="ql-block">注:(逢简水乡主要景点介绍选自百度百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