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以适中,正心以顺应

<p class="ql-block">  最近在读《阳明四书心解》,他的理论又称之为“阳明心学”,他也教导自己的学生要在心体上下功夫。一个“心”字,让人思之良久,或者说为什么要读阳明先生的著述,无疑是被这颗“心”吸引。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什么是放心?就是让心有所放置,有所安置,“此心安处是吾乡”。</p> <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这颗活泼泼的心到底应该安放于何处?我们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阳明先生说:“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又云:“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是道,心即是理。那么凡是发乎心的便是理,是道吗?否矣。阳明先生认为我们本有一个“至善”之心,但是被私欲遮蔽了,所以又解释说:“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p><p class="ql-block"> 如何用功?我们认为的对父母、对子女、对朋友的爱就是用功吗?其实,许多时候我们都是打着爱的旗号,以爱的名义在伤害对方。也许你我不是有意为之,但我们无形之中带来的伤害也是可怕的。所以《大学》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如何“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不是简单地控制自己情绪的事情,而是我们为什么愤怒怨恨,为什么恐惧,为什么好乐,为什么忧患的事情。阳明先生解:“正心之功,既不可滞于有,又不可堕于无。”“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于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份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这是说我们的愤怒怨恨、恐惧忧患都是因为我们过分着意于善恶、是非、有无。“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调停适中”而已,不是完全没有善恶是非之心,只是不可以过分,不可拿着自己的标准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而要懂得“物来顺应,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