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工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家乡的小镇上有一个小工厂,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当地的手工艺人联合兴办,开始叫手工业联社,后为农具厂,农机修造厂,问安机械厂,在六七十年代,已成为问安区最大工厂,它负责问安区农业生产金属农具器的制作和维修,还承担着农业机械的研制创新。是问安区唯一的地方国营工厂,我哥和父亲都在这个工厂上班,拿着政府财政统一核发的稳定工资,在当时是很多人羡慕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记得那时我正在上中学,学校经常走出校园进行开门办学,在农村参加“双抢”——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的劳动。到工厂请老工人讲他们的创业故事和工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的问安地区大面积种植稻谷,以粮食为纲,要求能种水稻的土地全部种上水稻,能种双季土地一定要种双季,不惜成本,不算经济账,以种稻谷的面积率、双季复种率和稻谷产量高低,来衡量生产队干部、住队干部和各级领导成绩的实物标准。在干旱年份经常出现艰苦顽强的抗旱画面,将长江、湖泊之水通过三级四级甚至五级六级提水泵站,提上高岗地区保证水稻生产,并在每次抗早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人物和抗旱保丰收的热闹场面。那些日以继夜,灯火辉煌的抗旱场面至今记忆犹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每在抗旱的关键时刻,我哥所在的工厂,也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服务抗早,派出大量相关技术人员,带着机械配件到第一线修理保养抗早设备。我哥那时已是工厂里的主要干部,也常到一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时的农村抽水机就算很先进的机械了,其它的农业生产项目基本上都是靠人工体力劳动来完成,作为离农村最近的工厂——问安机械厂,工厂工人的家多数在农村,他们最了解农村的疾苦, 对农业器具改良与创新,有很大的积极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记得他们研制的滚动式除草器,就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它的原理和构造很简单,就是一个铁框架上装了两个铁滚轮,一个轮为铁齿轮,另一个是铁制叶轮,框架上装有接长手柄的铁管,手柄可用木棒和竹棍均可,长约1.5米左右。通过人力的推拉,使除草器的两个轮子在泥水间的快速转动,将稻苗行中的小草压倒碾碎,搅动稻苗行中的泥巴,起到松土除草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家乡传统的稻苗除草,主要是用脚在稻苗之间的泥土中来回滑动将草踩到泥巴中,脚在泥巴中的踩动起到松土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种工具的创新,虽然加重了水稻松土除草这一工种的劳动体力,但工效却提高了数倍,这种工具在当地的应用也时新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农药除草剂的盛行,这种工具才逐步淘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机耕船,是问安农机厂研制的较为成功的整田粉碎泥土的机械,适用于泥巴较深的水稻田,将泥土和绿肥经过一次翻耕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让绿肥发酵腐烂,然后用机耕船粉碎泥土。它的主要结构是:铁板和角钢制成的小船底壳,上面安装柴油机作为动力,有减速传动箱,船体两侧安装有两个整田轮(也是驱动轮)在船尾部装有一个筒形粉碎轮,这三个轮子都由传动箱连接,传动箱装有三角皮带轮与动力连接。传动箱有中、快、慢、倒四个档位。前面船头装有方向轮,这个轮没有连接动力,通过连杆接到司机台,控制大方向,对于急转弯,可通过侧轮的压嵌式离合器实现。转向和传动箱参考了手扶拖拉机的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手扶拖拉机刚上市不久,产量有限,供不应求,很多大队还没有,区政府要求赶制一批机耕船,填补了这一时期的缺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记得第一台机耕船试验成功后,根据试验中出现的缺陷又进行了改进,改进图纸我有幸参加了描绘,那时我上高中,对三视图较为敏感,有绘画爱好,学校安排教数学的王行圣老师和我去支工,帮助描图。才有机会认识了机耕船的设计师——张远洪等老师,了解到这一段基层小厂搞创新,研制新机械的艰难历程。这种机耕船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泥巴较深的水田很适用,但由于设计匆忙,制作粗糙,当时钢材质量也存在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再者它的使用极限性大,仅能整水田。后来随着手扶拖拉机的普及,这种机械就被时代淘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问安机械厂在这段时间,还研制了插秧机,记得主要研制人员是刘师傅,制作出几代插秧机的样机,但它对秧苗、插秧田的要求太高,不能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无法推广,不得不叫停,闷死在摇篮里。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问安机械厂曾经还研制过插秧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该厂的传统产品是铸造木犁上的犁铧、犁镜,段造锄头、镰刀以及农业生产所需的其他金属工具,如板车,翻斗车等。那时的师傅们,锻造的工具终生包修,在出炉时都压有制作者钢印,他们对自己的产品负责,都很有自信。在该区的老锄头、旧镰刀表面出现的方章上,可以见到“海林”、“远青”等字样,这就是制作者铁匠的名字。这些熟悉的名字,也许已被人们淡忘,他们留下的产品已成古董,但他们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任的精神仍然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