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 》之一

艾军成

二十年前,过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就算跨入了过年的气氛中,孩子们都放假了、从来没有补课这一说;在外工作的干部工人们除值班者例外、其余都回家过年、假期至次年正月十五;在家受苦的农人也停下手头的农活、忙碌着准备过年的年茶饭;跑运输的也将车辆清洗的干干净净停下、迎接来年好的生意;跑江湖做生意的人腰间钱夹夹胖鼓鼓地、走东家串西家、谈天论地;还有忙碌的长辈们筹备赶年前给儿女们成家立业的,还有演排秧歌、准备香纸、杀猪、宰羊、做年夜饭;还有在河滩里滑冰、打豌、跳绳的孩子们;还有剪窗花、买花炮、贴春联的女女们。<div>  一切的忙碌就是为了过个好年,吃上点好吃的、穿上件新衣服、无数次的数数拜年红包的毛钱,享受自由自在没人管的幸福时刻。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年味。</div> <b style=""><font color="#ed2308">腊月二十三</font></b><br>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说,这天要进行祭灶仪式,恭送灶马爷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家庭这一年来的吃、喝、穿、用以及勤俭节约、铺张浪费、健康平安等,直至正月二十三又回到人间。人们会吃糖瓜、扫尘土等,寓意着祈求平安、扫除晦气。 <p class="ql-block">回家过年</p> 二十三的杂面是家乡的一大特色美食,家家户户擀杂面,吃杂面。光景日月过的一般的户户是酸汤,日月过的好的户户还有羊肉臊子。 活杂面 擀杂面 家乡特色杂面 二十三,我们这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欠账者必须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还清欠账,否则过了腊月二十三,欠账从即日启要追加利息。 <b style=""><font color="#ed2308">腊月二十四</font></b><br>民间有句谚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家家户户打扫窑洞、糊窗子,擦玻璃,拆洗被褥,打扫院子。 打扫窑洞裱糊窗纸 泥灶火 洗衣服、洗被褥 剪窗花是家乡的一大特色,心灵手巧的媳妇们会聚在一起剪窗花,你剪花鸟我剪牛羊,你剪团园花我剪幸福花,更增加过年的喜庆气氛。 剪纸 写春联 <b style=""><font color="#ed2308">腊月二十五</font></b><br> 推磨做豆腐,人们认为玉皇大帝会在这一天下界查访,吃豆腐渣可以表示生活清苦,以博取玉皇大帝的同情。<br>乡下好多人家都会做碾磨活,压糕蒸黄馍馍等。 碾糕 推磨 漏粉 晒粉条 <b style=""><font color="#ed2308">腊月二十六</font></b><br> 过去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忙着杀猪宰羊,准备红红火火过大年。 杀猪 宰羊 演练秧歌 迎亲 抬花轿 <b style=""><font color="#ed2308">腊月二十七</font></b><br> 宰鸡赶大集,这一天要赶集购买过年所需的物品,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等。 宰鸡 买黄历 选窗花 毫厘不缺 孝顺贤惠 买烧纸 乡俗"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正月不理发的说法,正月理发对娘舅不利,所以年前,人们就把自己收拾一番,理发买新衣,修面整洁,焕然一新过新年。 理发 <font color="#ed2308"><b>腊月二十八</b></font><br> 巧妇们会把面团做出形态各异的花馍馍,既美味又好看,大人小孩都爱吃。炸酥饺、炸丸子、烧肉、酥肉等,样样不能少。 <font color="#ed2308">腊月二十九</font><br>上坟请祖上大供,对祖先的一种祭祀和缅怀,也寄托了后人对祖先的感恩与思念。 打纸 年关将至,孩子们是最开心的,给孩子挂“枣牌牌”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枣牌牌 打烟火 专车 玩冰 秋千 滑冰车 烧洋玉 跳绳 硬碰硬 <font color="#ed2308"><b>大年三十</b></font><br> 三十这一天在也叫月尽,早上家家户是炸糕炸油馍馍代表着来年节节高升。贴对联,贴窗花,打冰,中午是擀杂面、杂面饭,热闹喜庆的年味越来越浓。<br>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灯笼亮起,鞭炮齐呜。方才开始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等待跨年。<br> 晚上,家里所有灯全开着,有不关灯的习俗,也有在门外的左则放刀子和冰块、右侧放擀面棒和碳块的习俗。当零点的钟声响起时,鞭炮声此起彼伏,满天的烟花绚烂无比,宣告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炸油馍 贴窗花 挂红灯 打冰 压钱钱 备料年夜饭 全家合影 这些活动和习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意义,它们不仅是人们庆祝新年的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者简介<div>艾军成 双湖峪村人,业余摄影爱好者。<br></div><div>摄影专长:风土人情、民俗非遗、社会记实。现为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br></div><div>作品虽没获得什么大奖,但得到了广大父老乡亲们的认可。<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