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都的武城门,又称水东门、新东门,是民国初年在东城垣新开建的一座城门。</p><p class="ql-block">旧时成都城东北角有一条水道穿过城墙,便有了老百姓对此的“水东门”称呼。</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市政当局为了方便城内与城外的交通,1914年利用清城城墙东北角的这个穿城水洞,把它扩展成为了一个城门,命名为“武成门“。</p><p class="ql-block">“武成”一词出于《左传·成公十一年》:“秦晋为成”。 取“武成门”之名即是企盼和平、不再打仗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成都城门位置示意图。可见当时老东门位置偏南,因此在靠北的位置上新开了武成门。</p> <p class="ql-block">现在,在武成大街1号娇子苑里,还有一段残存的清代城墙,城墙上的垛口、枪眼、梯道均保存完好,是成都市区内现存较好的一段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现在尚存的东门城墙遗址。(刘陈平摄)</p> <p class="ql-block">城门开通后,当局于1915年在武成门外护城河(府河)上开始修建一座砖石拱桥,但因工程款被侵吞而停工。后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川剧泰斗杨素兰慷慨解囊,捐助了大部分工程款,</span>这座五孔砖石拱桥才于1927年建成,是民国时期在府河上修建的唯一的一座砖石拱桥。</p><p class="ql-block">这座跨府河的桥建成后命名为”东安桥“,民间又称”水东门大桥“、“石拱桥”。老成都人俗称为“新东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新东门大桥。(陈德龙摄)</p> <p class="ql-block">新东门大桥在1947年被洪水冲毁,1949年修复。</p><p class="ql-block">1970年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钢筋混凝土大桥,成都市地名委员会命名为“武成门桥”。</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武成门桥。(杨显峰摄)</p> <p class="ql-block">1994年开始了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作为府南河的配套项目,古老的东安桥及旁边辅助通行的平桥被拆除,重建了一座全新的武成门大桥。</p><p class="ql-block">▼府河综合整治工程施工工地。图片上可见府河上的新旧东安桥。</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武成门桥桥面一角。</p> <p class="ql-block">▼远眺武成门桥。</p> <p class="ql-block">旧时老东安桥下的水东门码头,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一直是府河上一个重要的通商、货运码头。</p><p class="ql-block">这个码头是上游漂木堆积场,是岷江放漂木材的终点。据说民国初年的水东门码头,日吞吐量是成都货运码头的一半,达一千多吨。</p><p class="ql-block">▼府河上的水东门码头。(〔德〕魏司 1910年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武成门城门与东安桥之间,原来有一条小街叫东安街,是在1914年新开武成门之后逐渐形成的进出新东门的通道,因为地处新东门之外,故而在1925年正式命名为东安街。</p><p class="ql-block">这一片基本上都是城墙边长满野草的空地,随着新东门的开通而逐渐新增了一些房屋,抗日战争时期就形成了几条小街。</p><p class="ql-block">东安街在城门处向内西接武成大街,向外朝东北捞弯至东安桥桥头,沿河岸向北有东安北右街、东安北左街。沿河岸向南,形成了东安南街。</p><p class="ql-block">由此在城门外形成一处小的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在府南河综合整治中,这些沿府河的小街被拆除,修建成了今天沿河道的东安北路和东安南路。</p> <p class="ql-block">▼武成门桥周边道路地理位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东安街临河民居。(严永聪摄)</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东安南路一侧。(成都市府南河管理处提供)</p> <p class="ql-block">在东安南街的南段,当时成都知名粮食加工企业东风面粉厂就落座于此。主要产品是将小麦磨成面粉,供应给成都市民。</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东风面粉厂生产的掛面外包装,现在看来是多么的熟悉和亲切。</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40年代,这条街还有一家卷烟厂即“中瑞烟厂 ”。该厂 建于1944年10月,厂址先建在青果街57号。1951年迁至东安南街11号,6月正式命名为红旗烟厂。后来烟厂合并入成都烟厂。</p><p class="ql-block">这家烟厂主要生产五爱牌、井岗山牌、帆船牌、阿房宫牌香烟。</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已拥有大小烟厂近20家。中瑞烟厂是当时成都较大的几家烟厂之一。这几家烟厂生产的香烟占据了成都大部分市场。</p> <p class="ql-block">▼中瑞烟厂出品的“帆船”牌香烟烟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时过新东门大桥,並不能一直向东,而是要向南拐90度经望平街才能通行。</p><p class="ql-block">早在清代末叶,这段府河东畔还是城外的一片农田,民国初年才形成了一条小街,即望平街。</p><p class="ql-block">望平街的得名,是开街之时正值军阀混战,老百姓盼望太平,故取此名。</p><p class="ql-block">那时流行的一句歇后语:“望平街倒拐——屎(死)路一条”。</p><p class="ql-block">此话怎讲?</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望平街上最主要的经营业务,是收集、储存与转卖粪便。</p><p class="ql-block">粪商们在此街两旁修起大量的粪塘,淡季储存,旺季销售,获利丰厚。这些粪塘子因此又被叫作“金窖”。</p><p class="ql-block">如此操作,可想而知其空气被污染的程度。</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成都街头的掏粪工人。(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供图)</p> <p class="ql-block">直至新中国成立,才废除了此项业务,建成了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易居街道。从“金窖”到美食天堂,“烟火人间”的望平街旧貌换了新颜。</p> <p class="ql-block">▼现置于此街路面上的纪念铭牌“望平街,期盼太平”。</p> <p class="ql-block">▼望平街老街景。(王波摄)</p> <p class="ql-block">在这条新生的街道上,1959年1月,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建立。作为国内最久负盛名的专业艺术院团之一,该院与著名的川剧班社“三庆会剧社”一脉相承,将有着300年历史的川剧艺术传承发展至今。</p><p class="ql-block">▼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大门。(赵祖乐摄)</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创作、演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如《白蛇传》《江姐》《尘埃落定》《薛宝钗》等;培养了众多川剧表演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后,这条街的一条小巷逐渐形成了网红美食街——香香巷。</p><p class="ql-block">这条巷子原本是成都市东方丝绸厂里的一条小巷,呈东西走向,是该厂通向府河边的快捷走道,一度破败凋敝。</p><p class="ql-block">2000年四川宝元通股份有限公司接手打造,一条川西民居风格的特色美食小巷成形,2010年开街对外营业。</p><p class="ql-block">这条长约100米、宽约5米的小巷,被人们称作成都的“台湾小夜市”以及川西民俗美食乐府。香香巷不仅美食多,价格还便宜,远近食客纷纷慕名而来。</p><p class="ql-block">▼初期的香香巷口。</p> <p class="ql-block">▼翻新改造后的香香巷进口牌楼。</p> <p class="ql-block">▼巷内的美食店铺麟次栉比。</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经成华区的精心打造,建成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望平坊旅游休闲街区”,是成都较为火爆的网红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中,“成都望平坊旅游休闲街区”成功入选,是四川唯一入选的街区</p><p class="ql-block">▼望平坊旅游休闲街区东风大桥东头入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成门向东是城外,外面是东安街,向西是城内。从城门算起往西走,到天涯石北街就结束了。再往西是四圣祠西街和新巷子。</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武成大街是向东合并了东安街,向西合并了四圣祠西街和新巷子,形成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西起于红星路,东止于府河,全长大约750米。</span></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旳武成大街。(严永聪摄)</p> <p class="ql-block">▼1995年的武成大街。(游支键摄)</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武成大街街景,沿街的的店铺和小摊。</p> <p class="ql-block">位于武成大街北侧的四圣祠街,这里曾经是西方文化和西洋建筑的聚集地。四圣祠街的几处老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内涵,都深深烙上了西式的痕迹。</p><p class="ql-block">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记载,四圣祠街的得名,是因清朝时这里的路口有一座祠庙,供奉着孔门弟子曾参、颜回、子路、子游这四位圣贤之人。祠庙早已不复存在,街名沿用到了今天。</p> <p class="ql-block">1892年,加拿犬传教士一行9人,来到四川成都传教,他们在四圣祠街买下一片菜地,1894年建立了存在至今的四圣祠礼拜堂。虽一年后毁于反教风波(成都教案)。次年又重建。</p><p class="ql-block">▼重建于1896年的礼拜堂,即今成都市基督教恩光堂外景。(黄晓帆摄于2004年)</p> <p class="ql-block">▼四圣祠街现在还保存的西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而更具历史意义的是1892年2月,启尔德、斯蒂文森等医生来到成都后,租用了四圣祠北街12号的民房创办了西医诊所,名为四圣祠福音医院。</p><p class="ql-block">▼1892年的位于四圣祠北街12号的福音堂平民诊所。(锦江区档案馆供阁)</p> <p class="ql-block">1914年,这家医院成为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实习基地,后更名为仁济医院,是为川西最早的西医医院。1949年该医院由解放军军管,1952年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p> <p class="ql-block">位于武成大街市二医院旁边,一家不起眼的小吃摊在此经营了二十余年,现在成了周边地区老成都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这家在一小片老房子的院子为制作场地,破烂围墙边上摆个玻璃柜售卖糖油果子的小摊子,没有光鲜的门面店招,没有诱人的广告,就凭它能做出老成都的味道。吃货们不顾远近纷纷前来购买。</p><p class="ql-block">▼名为“成都小时候的糖油果子”小吃摊。</p> <p class="ql-block">▼老房子院坝就是糖油果子的制作场地。</p> <p class="ql-block">这家小摊的老板颜世平、肖英是夫妻,从1990年开始就做糖油果子的手艺活,至2018年搬迁,已经经营了28年。</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12日,因搬迁而最后一天营业,老食客们闻讯纷纷赶来,排着长队购买,作打卡式道别,场面感人。</p> <p class="ql-block">▼后搬迁至红星路一段旁蓥华寺街口,经营了几年,现己歇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武成大街。(晓晨摄)</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武成门桥,其旁是新建的高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