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家埠太</span>让人失望了,逛了一圈收获不大,没有想象中的年味,也没看见正儿八经制作年画的场面,出来之后哪都不想去了。此时已经下午三点多了,儿子还是坚持去坊茨小镇看看。</p> <p class="ql-block">这似乎是一个独立于繁华闹市之外的被人遗忘的地方,清寂且有些落寞,一切仿佛都被定格在上个世纪。</p> <p class="ql-block">坊茨小镇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为了煤炭运输,德国殖民者绕道在这里修建了铁路,后来又被日本人占领,形成了德日建筑群。当年,坊子站和青岛、济南、张店并列4个高级车站。坊子站停车15分钟,给蒸汽火车加煤加水,而潍县仅停3分。</p> <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之前,“坊子”一名并不存在。清乾隆年间,山东潍县煤业开始勃兴,鼎盛时民办煤窑已不下200余座。1862年,山东第一座民办大型煤窑——丁家井诞生,井深百米左右,由潍县首富丁善宝家族营建(我们在十笏园见过了丁善宝的经济实力),这也是“坊子”这一地区的工业发端。但当时限于技术能力,人们对坊子煤矿的分布和储量仍无清晰认识。</p> <p class="ql-block">1898年,随着《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德国取得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沿线15公里范围的矿产开采权。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坊子一带发现丰富的煤炭资源,胶济铁路也因此向南拐了个弯,在坊子修建了火车站。坊子从此开始了一段不能自主的复杂历史,“坊茨”之名,其实是德语对“坊子”的音译。</p> <p class="ql-block">1914年,日本趁德国在一战中无暇东顾之机,在青岛挑起日德战争。德军战败投降,日军随即打着没收德国资产旗号,控制了青岛、胶济铁路和沿线矿山。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列强不顾中国反对,签订《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p> <p class="ql-block">自1914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的31年间,日本建设的大量带有掠夺性经济色彩的设施,构成坊子作为工商业市镇的基本格局,“东西十里洋场、南北三条马路”的格局正是在这一时期确立。</p> <p class="ql-block">这是旧时学校区域,穿过拱形门廊,中间连廊将建筑分为两部分,一边是德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一边是日本人开办的侨民学校。长廊深深,白墙与木地板吸纳了窗户传入的阳光,廊道上摆满高脚凳和小桌子,一间间旧时教室显得幽深。如今,这里被辟为“1898啤酒联合国”,提供各种精酿。</p> <p class="ql-block">纯粹因煤矿而生的坊茨小镇乃至最初的坊子区,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工矿业小镇,也是山东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最古老遗迹,还是潍坊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目前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见证了历史跌宕,也见证了坊子人的种种努力。</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潍坊这个城市的名字比坊子更为“年轻”,1949年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古老的潍县与年轻的坊子合而为一,各取一字,命名为潍坊市。这样拼合而成的大城市,在当时非常少见。</p> <p class="ql-block">这个红色文化博物馆是2015在政府的支持下个人创建的免费参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身是日本侵华战争是日本正金银行青岛分行坊子支行,这里所展示都是极具时代色彩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小时候每家最主要的墙上都挂一面有毛主席像的镜子,镜子两边各有一幅相框,装着家人的照片,这似乎是那个时代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姥姥家有一个和这一模一样的座钟,姥姥姥爷过世把它留给了我,看见它就想起小时候依偎在姥姥身边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个一战华工纪念馆,由于没拍相关图片,下面图片都是红色文化博物馆的,就文不对图了。</p> <p class="ql-block">坊茨小镇之所以有一战元素,是因为华工的血泪。在一战时期的欧洲西线战场上,曾有14万华工与英法军队并肩作战,其中8万为山东人,潍坊更是有2.5万人。他们从事武器搬运、修筑工事、清理道路、抢救伤员等后勤保障工作,有的甚至直接参加战斗。</p> <p class="ql-block">一战爆发后,因为伤亡惨重,协约国一方企图通过招募华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1916年5月,法国开始在华招工,当年10月,英国也启动同一工作。此后两年时间,共招募14万人。原本招募工作的首选地是香港,但因南方人难以适应欧洲北部冬天的寒冷,英国军方决定在山东进行招募。</p> <p class="ql-block">1917年2月17日,载有华工的亚多士号邮轮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击沉,543名华工遇难。</p> <p class="ql-block">1918年底到1920年9月,一战华工分批回到中国。他们中的许多人借助旅欧见闻和心得,开办工厂、医院,或投身各种社会活动,默默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前行。</p> <p class="ql-block">1998年,法国政府在巴黎13区中国城内树立起华工纪念碑,上书“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p> <p class="ql-block">与园区一墙之隔的旧时厂区建筑,则是2020年11月开馆的坊子博物馆。它结束了潍坊市辖区无县级博物馆的历史,馆内分古代、近代和城市记忆三大篇章,共8个专题展厅,展示着坊子的历史,还有自然和文化遗产等。</p> <p class="ql-block">如今潍坊坊子区政府所打造的欧式风情生态小镇——坊茨小镇,所依托的是旧日德日占据时期的行政中心区域,意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坊茨小镇以胶济铁路坊子段为中轴线,向两侧发展。核心建筑群现有德式建筑103处,日式建筑63处。</p> <p class="ql-block">在专家看来,坊茨小镇具备作为文化遗产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原真性、整体性和唯一性。103栋德式建筑组成了一个完整社区系统,有德军司令部、德军医院、火车站、机车维修段、电报大楼、邮局、煤矿、教堂、学校、兵营、水站和高级军官别墅区等完整建筑群落,建筑面积31131.73平方米。63处日式建筑则包括领事馆、宪兵队住所、旅馆和银行等,建筑面积14114.26平方米,为1914-1945年间所建。</p> <p class="ql-block">三马路上还有一所小学,等学生放学可能是这条街最热闹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坊茨小镇的“大门”有着童话之美,典型德式建筑风格,花岗岩为墙基,绿色大门上方是不规则菱形山墙,水泥拉毛的粗粝墙面上有“坊茨小镇”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不明白为什么这里原来是宁阳铁路公安分处,网上也没查到,有待研究。</p> <p class="ql-block">这个司令部也被围了起来,也许是要修复,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对外开放,我们只能通过围栏管中窥豹。</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们来的晚都闭馆了,只能在院子里转转,看看这些日式建筑的外貌了。</p> <p class="ql-block">德国在这里殖民17年,日本31年,但这些德日建筑风格虽有不同,但却又如此统一。学者殷力欣曾在《坊子近代建筑与工业遗产之我见》中写道:“坊子建筑之美,不在于其中一单体建筑或雄伟或精致,而在于其质朴、娴静、不求奢华而尺度适中的整体面貌。”</p> <p class="ql-block">坊子火车站完全是因坊子煤矿而生,正是因为矿藏丰富,德国人在修建胶济铁路时专门绕了个弯,兜了一个相当突兀的弧线,设置了坊子火车站以便运输。从筑路角度来看,它毫不经济,但从矿业角度来看却是必然。</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坊子火车站,是来往济南与青岛的必经之路。如今,它仍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老火车站之一,只是已经荒废。</p> <p class="ql-block">忙碌与欢笑在1984年戛然而止,当时坊子煤矿已经实质性停产。之后胶济铁路复线改造,也不再绕行坊子,1984年7月3日,最后一趟客运火车驶离坊子站,此后的坊子站只有几趟货运火车班次。1995年,坊子区政治中心北移,这片街区也随之更加凋零。</p> <p class="ql-block">透过铁门,站内非常荒凉,只有几节废弃车厢,长长的铁轨向远处延伸。此外如机车库、维修车间、加水站、上煤台等附属建筑,同样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车站旁有一座气派的民国老建筑,名为万和楼,见证着旧日繁荣。</p> <p class="ql-block">当年坊子站的落成,带来了大量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发展,使得坊子一带形成了繁荣街区。日本控制时期,大量日本侨商迁入,制造了畸形繁荣,各种商铺、饭店和旅社林立,工人、商贩在周边街区生活。这一地区也随之扩大,最初的居住区域只有坊子站所在的一马路,此后二马路、三马路和四马路陆续延伸而生。</p> <p class="ql-block">行走于坊子站旁边的街区,横平竖直的道路构成了旧日的商住区肌理。如今原住民基本已经搬走,偶有行人经过,也都是难舍故居的老人。街区异常宁静,等待着改造。建筑以平房为主,内部自有院落,虽然破败,但结构基本完好,可见旧时建筑质量。</p> <p class="ql-block">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张复合曾惊叹道“(坊子区)各种功能的建筑几乎应有尽有,这样的德日式建筑群在我国独一无二……此类建筑我在世界各地只看到过两处,一处在德国的汉堡,再就是这里,值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坊子的老街区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工矿业小镇,它从无到有,没有最初的规划包袱,煤矿、火车站和商住这三大元素互相推动并成就,就此形成一座现代城市的多功能街区。它的基础建设也领先于时代,比如德国人一百多年前兴建的下水道,至今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它当然也是落寞的,煤矿的枯竭、铁路的改道,都让它早早凋零。但它也是幸运的,正是因为这落寞,虽然不少优秀建筑在城市改造大潮中未能幸免(比如2000年被拆除的原炭矿官员办公大楼),但原有的商住或办公建筑、大型车间都因为无人问津而得到大部分的保留,历史的印记也因此得以呈现。</p> <p class="ql-block">让人遗憾的是:坊茨小镇2008年开始开发建设,坊子政府决定利用3—5年的时间开发,着力打造以103栋德式建筑群为核心的莱茵风情小镇,让这片本已衰败的老建筑获得重生,成为胶东半岛的文化原创艺术产业园。但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已经修缮过的区域不大,居民区的建筑都已破败不堪。在与当地司机交谈中得知这些建筑都不能拆,以后留做影视基地。</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大掌门》、《红高粱》、《终极胜利》、《南来北往》等都在坊茨小镇取景。</p> <p class="ql-block">坊子煤矿的辉煌随着储量的枯竭而逐渐黯淡。早在1953年起,坊子煤矿便已连年亏损,不过它也是“文革”期间全国唯一始终没有停产的煤矿。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成本增加等原因,亏损倍增。这个曾经养活两万人的大型煤矿,最终在2002年破产重组,改制为山东新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而一直在运作的坊子竖坑,也在2012年彻底“退休”。由于时间关系,最为遗憾的是炭矿和机车库的大转盘实在来不及去了,也许有朝一日还会有机缘再次探访。</p> <p class="ql-block">希望坊茨小镇终将有一天会以其浑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重现昔日的繁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