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被誉为江南最后秘境的丽水,自从在国家地理上看到它,便忘不了她。</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寒假放得早,趁着过年前的一段空时间,邀三两朋友,终于开启了探秘之行。</p><p class="ql-block">听说我们的出行计划,乾贝贝同学在参考了众多网友们的攻略为我们进行了行程安排</p> <p class="ql-block">还手绘了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地图查询,距离此行的第一站河阳古民居有近4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选择了杭长高速和诸永高速。</p> <p class="ql-block">下了一夜雨的早晨地上湿漉漉的,集结完毕9点正式出发</p> <p class="ql-block">因为有4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已近一点半,所以我们打算在途中用餐。乾贝贝同学向我们推荐了次坞打面-网红打卡点。</p><p class="ql-block">十一点二十分我们在浙江楼塔收费站下高速沿楼佳线,过麻车岭隧道,再沿一条小路,十多分钟后就到了孝越次坞打面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网上推荐的面馆叫孝越次坞面馆,店面虽不大,但客人却不少。我们到的时候发现里面的六张桌子基本上都坐了人,点什么面呢?贵的总归不会错,于是我们照着菜单中最贵的点了三份三鲜打面、两份牛肉打面和一份腰花打面,每份三十元,腰花的稍贵些。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等候的过程中我们和老板攀谈起来,这才知道次坞打面还着一段历史故事呢。次坞打面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当年朱元璋率兵起义,当地农户巧手做了碗“打面”,因连日行军饥肠辘辘。吃到这样一碗精致的次坞打面,瞬间便被征服,并连连夸赞主人做的面:“百吃不厌”!后来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却还是难忘路上最后一碗热汤打面,所以特地招次坞这家面店的师傅进宫成为了御用厨师。当然关于次坞打面还有另外的传说,南宋小皇朝迁都杭州,当时,有一个宫廷面点师因闯祸从宫中逃走,流落到次坞一带,于是“打面”的技艺便流入民间,并世代相传至今。“次坞打面”本乃宫中面食,为皇家专享,阴差阳错,流入民间,终因朱元璋而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次坞打面的美味,就在于是它独特的手工工艺打造出来的面条</p> <p class="ql-block">那劲道十足的口感着实让人食欲大增</p> <p class="ql-block">配上新鲜腌芥菜、精肉、春笋、虾和葱花等辅料,最后加上大骨熬上几小时的上汤,汤少料多,口感滑嫩,鲜味独特。</p> <p class="ql-block">吃完了面,我们继续上路,大约在两点左右我们到达了河阳古民居。我们把车停在了古民居停车场,古民居景点需要买40元一张门票方能入场。</p> <p class="ql-block">河阳古民居,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镇西1.5公里的河阳村,始建于五代末期,为元代古民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落。</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公元932年,原吴越国钱武素王掌书记朱清渊为避五季之乱,慕缙云山水之胜,卜居此地,繁衍生息,支派繁茂,成为义阳朱氏聚居发源之地。因其祖籍河南信阳 ,故取名河阳。</p> <p class="ql-block">河阳古民居保护区内现存大量古民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号称“烟灶八百、人口三千”的河阳村中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着元代村庄设计特色。</p> <p class="ql-block">检票的大哥曾经告诉我们古村落中建筑最精美、雕刻艺术最精湛的一处祠堂就是虚竹公祠,整座祠堂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耗时四年才建成,据说在苏州设计制图就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见到的是一座苏州祠堂风格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步入虚竹公祠,大门口有两个石鼓,俗称“门当”,门楼上一对木雕称其为“户对”,正所谓“门当户对”,再加上门口上的匾额都彰显着朱家的显赫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虚竹公祠为两进院落,门厅、正寝面阔三间,两侧厢房各六间。正寝两侧各有一个天井,内有池塘,布局整齐严谨。</p> <p class="ql-block">虚竹公祠中最耀眼的当属木雕艺术,木雕主要出现在梁柱等处,内容包括祥瑞的动物形象、人物形象、植物形象和民间故事,结构严密、细节考究、层次感丰富。</p> <p class="ql-block">其中尤以戏台四根檐柱上硕大的木质牛腿最为精彩,其中雕刻的财神、童子、狮子、凤凰、玉兔、莲子等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它们是堪称一流的东阳木雕,是缙云宗祠之最。</p> <p class="ql-block">沿着幽长的街巷,顺着路标的指示,不知不觉就拐进了“文翰公祠”。<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翰公祠始建于清朝嘉庆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13年,是当地朱氏三十世朱文周和三十一世朱翰臣父子的合祠,“文翰”各取自父子名字的第一个字。</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座四合院式建筑,中部留有大天井,两侧的厢房展示河阳各个时期的民间物件和生活图片,包括节庆活动图片等,是一个小型的陈列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文翰公祠出来后,转到了“廉让之间”</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题的“廉让之间”有一个典故,南北朝时,有位宰相叫范柏年,范柏年拜见明帝时,明帝问他:“听说广州有贪泉,人喝了那水会变贪,你那有贪泉吗?”范柏年回答说:“我那只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明帝问:“你住哪里?”范柏年答说:“我住在廉让之间。”他是暗示自己做官清廉,而这里运用这个典故是寓意住处纯美,告戒我们做人要廉洁谦让。</p> <p class="ql-block">廉让之间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距今已经150多年,它门前有门套,相当于北方的照壁,上面绘有壁画故事,保存十分完整。还有独立的自用水井,整幢建筑为四合院厅堂楼层式砖木结构,四面楼,二进院落,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包括前厅、后堂、伙房、猪舍、厕所几部分,总计二十八间。</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朴的小巷,我们来到了循规映月。循规映月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文翰公二子朱伯轩的住宅,所以大门上书写“栢轩二翁。”总计有七十二个房间,是河阳最大的家族建筑群。它建于清乾隆年间,四重方圆门廊依照苏州园林风格建成。大门为长方形,穿过大门便是一道月亮形圆门,上有四个天书怪字:牛田为耕,心口合用为读,屋顶下男人为家,云动为风,曰“耕读家风”。</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河阳古村,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古民居,大门上都有“耕凿遗风”“循规映月”“儒林古第”“忠厚传家”这样古色古香的门额,耕读文化已经渗透进了朱氏的日常生活,这或许就是朱氏繁衍千年、长盛不衰的秘诀。</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水道纵横交错,足见先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河阳古民居的村民们都很朴实友善,走在古民居的大街小巷,可以随意地拍照、随意地串门</p> <p class="ql-block">这些挂在房梁上的竹篮让我们一下穿越到了小时候</p> <p class="ql-block">似曾相识燕归来,古民居的屋檐随处可见的鸟巢,象征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p> <p class="ql-block">在河阳村,很多家门口都有用石子在地上堆砌的“气象钱”。这不是一个普通装饰,拼造时会在鹅卵石缝隙间撒上盐卤水,由于盐特别能吸收水汽,所以气象钱的缝隙越潮湿,下雨的概率就越高。这不,钱币的形状很明显,预报明天有雨哦</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民居中随意行走,恰逢缙云县剪纸创作活动年会</p> <p class="ql-block">缙云剪纸技艺源于清康熙年间(约1663-1721), 至今已流传有三百多年历史。在当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作品内容大多以戏剧人物为题材,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精良,江南气息十分浓郁,且与当地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缙云著名书法家李龙青当场泼墨</p> <p class="ql-block">原来多肉可以这么长</p> <p class="ql-block">从循规映月出来,前行不远,跨过一座石桥,在成片的古民居里找到藏了这条“答樵路”,看到了另一个堪称河阳古村名片的景致——马头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上的32个马头状墙头,绵延90米,错落有致,黑白相间,远看似群马长啸,气势恢弘。</p><p class="ql-block">它建于清道光年间,其实是民居的外墙建筑,由沿街面不同的屋宇整体相连,檐下古壁画、古诗词比比皆是,是河阳古建筑群雕中的翘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过马头墙,看到了缙云三大美食之一的缙云土面,因其细长、柔韧、滑软而成为缙云民间节庆和待客的传统佳肴,它也是江南罕见的拉面。</p> <p class="ql-block">每一条长长的巷悠悠地诉说着属于它的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我们已转了两个多小时,这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一条河,它就是河阳村重要的护村水系,不仅灌溉农田还为居民提供水源,河上分别有公济和共济两座桥,成为两岸村民往来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叫公济桥,建于清咸丰年间,历时三年,耗银6000余两,桥面用条石砌成,长约87米,宽4.2米,桥离水面高7.3米,以金木水火土五行而辟有五个半圆形大桥洞,与水下倒影相合,犹如五个圆月。公济桥桥面两边设有石雕栏杆共52个,刻有花鸟等图案,现在依然清晰可见。在桥的中间有龙门石,0.6×0.6平方米,成正方形,这叫也叫锁桥石。</p><p class="ql-block">走下石桥已夕阳西下,我们仍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百栋古弟厅廊柱磉皆学问,千年村落街巷门前尽文章。古建筑营建技艺,独树一帜的剪纸、刺绣、织带等传统工艺,比比皆是的古雕刻、古画、古诗词、古匾额,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河阳古民居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河阳古民居逗留了两个多小时,以至于接下来的行程不得不进行改变。在去民宿的路上,钱贝贝同学建议可以去小赤壁看日落。于是我们紧赶慢赶,在5点半左右到达了小赤壁,此时夕阳已经西下。但仍然不断有游客前来游览。</p> <p class="ql-block">小赤壁位于仙都景区的入口处,临溪一面绝壁陡峭,红白相间,犹如焰火烧过,故称小赤壁。</p> <p class="ql-block">崖壁有署名印海(明代邑令龚庭宾)的“小赤壁”题刻。山体原为东北向断裂,因受溪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岩石崩塌,断面裸露,成此绝壁奇观。</p> <p class="ql-block">小赤壁上分布着许多如蝌蚪状的天书,因年代久远、自然侵蚀而斑驳脱落,似字非字,似文非文,难以辨读,人们以为这是仙人所写的榜文,故取名仙人榜,并把张贴仙榜的崖壁称作仙榜岩。</p><p class="ql-block">崖壁上多历代题刻,现存摩崖石刻八处,南宋著名诗人王埴《小蓬莱歌》和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游仙都峰记》,均以长著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赤壁前昆潭呈碧,中多奇石,拥簇叠垒,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潭中有岛,枫柳成荫;岛间有湖,微波粼粼。景随人移,恍如置身海外仙山,故名小蓬莱。相传八仙常常游憩于此,故在小蓬莱东建八仙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赤壁附近有婆媳岩、舅轿岩、龙耕路、大肚岩等景点,由于天色渐暗,出于安全起见,我们放弃了登岩,留待下次再来。</p> <p class="ql-block">老土民宿是我们此行选择的第一个住宿地,房东刘老板热情敦厚,为我们推荐吃饭的地点和出行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晚餐我们选择当地人开的好兆头,点了八个菜,除了敲肉羹踩雷,其他都不错,尤其喜爱他家的菌菇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