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一天真的来临

谢俊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写在对越自卫反击战45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张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编者按: 作者张伟是我初中同学,她把自己血与火的亲身经历赋于笔端,讴歌了陆军149师参战官兵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字里行间讲述了战争的残酷和那可歌可泣的故事,彰显出了将门虎女对国家意志的豪迈。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现代花木兰的故事值得颂扬和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编者与作者同为乐山二中初73届同学,1976年12月编者从四川乐山应征入伍,服役于空军航空兵第33师97团机务大队,1979年2月初跟随部队入滇参战,驻防云南陆良机场。编有《空军航空兵98团入滇参战纪实》。</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1x3icrv7"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空军航空兵雾都雄鹰,入滇参战纪实</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0pfieon"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硝烟散去四十五年</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当那一天真的来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写在对越自卫反击战45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张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准备好了吗?士兵兄弟们,当那一天真的来临……” 听着这激昂的歌曲,记忆钥匙打开了青春的锁,那年那天那兵那国那场战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历史的如椽巨笔在这一年(1979)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回忆那场战争,是壮烈,是洗礼!而亲历那场战争是炮火连天的重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 张伟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 备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十年代末,中国还处在十年动乱时期,经济萧条,物质匮乏(国际大背景下)。越南却在我国边境上长期疯狂挑衅,开枪开炮打死中国边民,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一意孤行,不断制造流血事件,一场正义的战争就要拉开了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12月,正在进行一年一度野营拉练的部队接到战备命令,提前结束拉练回防驻地,展开战前准备工作。我所在的部队是50军149师(前身是18军52师,驻地四川乐山),69年和50军149师对调防务、番号。149师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曾参加过鲁西南战役、襄樊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等等战役。建国后进军西藏,历经昌都之战、西藏平叛、中印自卫反击战,是一支能打善战的队伍。149师长期担任战略值班任务,是全军战备等级最高的王牌主力师之一,也是一支向战而行、为战而生的英雄部队。师里有部分干部战士来自部队子女,在那个年代,部队子女的出路也是下乡、参军,为历练后代意志,父辈们都愿送孩子到战功赫赫、作风优良的部队去锻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也和军二代一样,走进了军营。我们这群不同年代的“后门兵”经历了新兵连的训练、考验、逐步从一个老百姓转变成一名合格的军人。懂得了穿上军装就意味着责任和担当,也懂得了军人就是要把无悔的青春奉献与祖国。明白了军营里从来没有孩子,没有眼泪,只有军人的刚强、坚毅。抹去家庭出身,都是军旗下普通的一兵,同吃、同住、同训练,有难一起扛,有乐共欢笑,战友之间似兄弟、似姐妹,军旅生涯,真是一段无悔的,追着光的青春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149师(原52师),1962年参加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战绩显赫,威震印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打仗了?和平年代真枪实弹的战争实属千载难逢,149师就遇到两次。入伍两年就能参加一场保家卫国之战,震撼而激动。此次师医院有30多位20岁左右的女兵参战,从没上过战场的我们还体会不了战争的残酷、血腥。故备战中的我们都很兴奋,每天快乐的忙忙碌碌。“战争让女人走开”是流传千古的名言,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是为男人而歌,都说战场属于男人,但在硝烟弥漫的战争苍穹下,女人从未走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在我们面前展开。师医院分成四个所,一所为门诊所,二所三所为治疗所加防疫所。我所在的一所在战时分成三个组,一线抢救组(到一线团队,协助救治伤员)。二组为烈士收容组(烈士的清理、安葬等)。三组为伤员分类、救治、护送(兼顾行进中、驻防时的日常门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前的物资准备是依据作战的地区、环境、气候、流行病学等,相应储备各种药品及器材。刚开始149师备战任务是穿插,从云南到老挝再到越南(后因柬埔寨局势变化取消了穿插计划)。要去的地域属热带季风气候,当地特有的气候变化,易引起虫媒,消化道等多种传染病,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痢疾,霍乱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49师属作战部队,平时就备有很多各类装备好的物资,遇重要任务、抢险救灾…… 把物品装上车就可以立即出发。战备命令一下达,清箱,清领药材、器材、帐篷、野炊锅炉具等各类物资,分类装箱,每一个箱体外注明序号。各种战地救护训练也逐步展开,不同伤情的分类、救治、包扎,腕带、止血带的正确使用。练习最基本的越南口语,“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等,防毒面具的佩戴,热带气候的特点,流行病学的防治…… 晚上师里安排了各种战争题材的电影,从白天到黑夜一刻不停的忙碌着。1979年元旦节后,全师扩编,一些有关系的人逃离了149师。省军区警卫连的一个建制排扩充到了师医院,担负战时医院的警卫同时也是担架队。他们的到来,成了我们自救互救的练手“工具,” 止血包扎,心肺复苏,伤员搬运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防治各类不同的传染病,减少非战斗减员,军区卫生部下发了各种预防用药,一所开始了防疫针的“旅程。” 每天奔走在师直属连队,师机关,打针发药,指导战士们自救互救,测血型(填写在帽子里和领章后面),同步填写自己的名字、单位,方便救治及登记。备战前的一所,每天都按下了“快进键,” 匆忙的脚步不停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的春节,冷清而平静,休放假、外出、探亲、调动、一律停摆,但训练一刻不停,何时出征几时战?未知。看着来来往往的来队家属们,盯着满屋的战备物资,焦急地等待着那一纸命令。</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出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2月17日, 20多万中国军人集结在广西、云南一千多公里的边防线上,一声令下打响了对越自卫还击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月19号参战命令下达到师部,149师做为昆明军区预备队,归13军指挥,经云南到越南参加战斗。这一天真的来临了,50多天的战前训练,我们时刻准备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士的个人物品很简单,一被一褥一盆一杯一壶一雨布一挎包,几件换洗衣服。20号一早整装出发,在夹江火车站换乘军列(闷罐车)到昆明,行程中的补给由沿途军供站提供。车箱里,铁路员工为我们铺上了干净的稻草,挥手告别为我们壮行的领导、留守的战友们,战争之“旅”在隆隆的火车声中开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列列满载着火炮、军车、军人的列车风驰电掣般的运行在千里成昆线上,向着目的地快速开进,沿途的旅客列车暂停为军列让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经30多个小时的行程,顺利抵达昆明站,卸车装车,领装。昆明军区为每个参战人员配备了热带地区的服装和装备,一套布夏常服,一个吊床,一件棉大衣,一床毛毯,一副绑带,一双24层厚底高腰胶鞋(防越军的竹桩,鞋底无钢板),一个背囊(所有前线战斗部队没有配备钢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月的昆明温暖如春。草绿色的军车,挂着防护网的火炮,一队队的军人,让整个城市犹如绿色的海洋。马路两边架设着输油管道,来来往往看不见头尾的庞大军车队更加重了这个城市的战争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兵车行,马啸啸,” 寂静的车厢里彼此都知道,此行也许是永别。车队沿昆(明)河(口)公路向中越边境行进, 一路上只见军车、军人。从昆明到蒙自的道路还不错,而蒙自到屏边的路况就比较差了,全是土石路,一路颠簸,车过之处尘土飞扬,脸上身上全被漫天飞舞的沙尘覆盖。路上“方便”是一大难题,每次停车,都是男兵下坡,女兵上坡解决各自的“问题。” 一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屏边县城,明天我们将从这里跨过红河,踏上越南的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南屏边县,也是昆明军区分配给我师的烈士墓地安置地。踏勘墓地、订制棺材、领烈士被装及“尸”袋等, 一系列牺牲人员的安置,由我们一所烈士收容组负责完成。我随着收容组的医生乘车前往我师的墓园。墓园位于屏边县一个叫水冲子的地方,西陵区划给13军,东陵区划给149师。深夜的西陵区墓园灯火通明,无数的人忙着安置从前线运回的烈士。在东陵区,收容组组长和地方民政局的同志商讨墓地安排,棺材订制数等诸多事项。暗夜的“墓园”寂静悠然,我慢慢的在坡上行走,一阵阵的悲怅在心中弥漫。我告诉收容组长:“坡上最右边或最左边的犄角旮旯地给我留着,可以吗?” 组长:“别胡说八道。” 回到驻地,已是凌晨二点多钟,席地而坐在走廊里,借昏暗的廊灯提笔认真地为自己写下遗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遗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爸妈: 儿已平安到达了屏边,还有几个小时就要从这出发,踏上他国的土地,149师对越之战就要打响了,有战必有牺牲。</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我刚去看了地方划分给师里的墓地,顺带也给自己找了块地盘,如“光荣”了,就落户在这里。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爸,当您看到这封信时,我已在云南“安家”了,您就当我去了一个好地方,舍不得回去了,这里有很多弟兄们陪着,所以不会寂寞,也不会孤独…… 天,马上就要亮了,出征的号声就要吹响,战争来临的这个时刻,军人的生命就会定格在明天,“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别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6016部队医院 张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起床哨音打破了黎明前的沉寂,穿衣打被包,必带物品全部装进被囊里,剩下的装备留在了屏边,遗书也放进个人物品中,交由在国内的烈士收容组保管。所里的抢救组离开了医院,随作战团队去第一线,一所只剩下我们救护组的几个人。登车前行,越过红河(工兵已在河面上搭好了浮桥),踏上越南国土。今天在越南的“行程”很短,驻地在一田园附近,搭帐篷,领食材(各所自己做饭)。晚上,以所为单位男女兵同宿一蓬,担架排的部分战士住进了一所的帐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拔帐出发,149师对越的第一战就要打响了,我们的救治任务也将迅速展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开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49师接防39师,前指下达的任务是进攻沙巴县城,全歼敌316A师。316A师是越军的王牌师,作战技能一流,全苏式装备,作风勇猛、凶悍,士兵独立作战能力强,擅长穿插和游击战术,被美军称之为丛林魔鬼。沙巴地处黄连山区,山高谷深,坡陡路少,林密草多。由于交接阵地时的误导,师先头部队从已收复的三号桥“大摇大摆”地进入了还在敌控制的四号桥,一脚踏进了越军伏击圈,枪声、炮声、呐喊声,雨水、血水交织在一起。狭路相逢勇者胜,经近10个小时的鏖战,先头部队突出重围,反伏击战成功,却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血战四号桥也在战后被写进了军事教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惨烈的四号桥之战,伤亡累累,一车车烈士、伤员在前线经简单的止血、包扎,送往师医院救护地,由我们分类救治并转回国内野战医院及墓地。看着一具具血肉模糊的遗体,鲜活的生命突然消失在眼前,此时此景像子弹一样穿透了我的情感防护墙。站在遗体前,双腿战栗,眼泪长流,大脑一片空白,这是我们的战友啊,他们还那么年轻,居然就以这样决绝的方式和我们相互“认识”了,生死离别来的如此之快。泪水在脸上任性的狂泄,哭?成了唯一抒发悲伤的方法,心痛已麻木,忘记自己应该干什么,多希望眼前的一切是一场噩梦。所长:“小张,你楞在哪里干嘛,这么多的伤员等着我们呢?快点来帮忙。” 悲哀让下肢如灌铅般沉重,拖不动了啊…… 但救治任务还得去干。没有时间悲伤,抹去泪水,告别烈士,这是我在战场上成长的第一课。开始干活,先对轻重伤员进行分类登册,给每个伤员手腕戴上不同颜色的腕带(红色=危重伤,黄色=重伤,绿色=轻伤,黑色=死亡) 。检查伤口,止血、包扎、输液,需要手术的立马送往二、三所,处理好的伤员安排上车,送回国内。出发前,所长把他的手枪挂到了我的肩上,告知我打开枪保险,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战斗,路上保护好所有的伤员和自己。我们两个卫生员护送八车伤员踏上了回国之程,伤员能坐的尽量坐着,中间的位置留给了躺在担架上的重伤员,液体挂在车架上,车行一段路停车,我们就下来上另一辆车,调整液体,松紧止血带。看着伤员们,悲伤的情绪依然笼罩着我,一边护理伤员,一边默默流泪。红河岸边上驻扎着成昆济三大军区的野战医院和我们师医院对接,到达后,医生护士们,担架队员们有条不紊的抬担架,扶伤员,并依据伤员腕带颜色登记、分流、救治,我们也按册交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完成任务返回越南,师医院已分成两拨,大部份留守原地,少部份前往黄连山地区“安营扎寨” 。一所,二所(手术组),部分担架排的战士,炊事班的战士已先出发。所长留在原地等着我们,并一起前往新的驻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血战四号桥,让我见识了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惨烈?即将打响的黄连山之战又会带来什么样的震撼?离一线越来越近,身体和心理上的脆弱、惊慌、紧张强烈的控制着我,两腿瑟瑟发抖…“怕”是本能,而不怕是选择。没有人生而英勇,都是肉体凡胎,都是血肉之躯,可穿着这身军装,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便选择了无畏,选择了奋不顾身,把保家卫国的责任扛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怕?已毫无意义,拾取一分勇气,勇敢、无惧,人的脆弱和坚强有时真能超乎自己的想像,战场上觅得又一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的驻地是越军的一个苏式导弹基地,成凹字型,先期到达的战友们已在坡地上搭好了帐篷(一个手术蓬,一个收容蓬),头一天的一场雨让地上积满了水洼泥浆。越南天气温差很大,白天午后气温高达30°度,而夜晚只有4-5°度,黑夜降临(夜里严禁有一丝光亮) ,我们的炮兵阵地开火了,百炮齐鸣,地动山摇,一发发炮弹撕裂黑暗长空,射向越军阵地,老兵告诉我们,这叫“值班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裹着大衣,用毛毯包住双脚,躺在雨布上,寒冷侵袭着全身,真的难以入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加过中印之战的老兵教我们如何在寒冷的夜里入睡,两个人抱在一起,一人一头,把脚放进战友的怀抱里,互相取暖,如此这般,我们捱过了一夜又一夜的寒“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战未歇,再战又起。为阻止越军西逃和东援,穿插到黄连山新寨北山垭口的149师447团在这里和敌316A师进行了激烈的血战,伤亡之大,超出想象,一车车伤员送到了驻地。泪水已不在流淌,熟练地分类止血包扎后送,回国的路途也变得遥远并充满了许多未知的危险。个人装备也加强了,一把56式冲锋枪,四个弹夹的子弹(120发),四颗手榴弹挂在屁股后面,斜挎一把54式手枪。每次出发前所长、医生们都要叮嘱我,枪的保险要打开,仔细检查手榴弹的拉环… 每次护送伤员我都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八十多里的路途,不知我们会遭遇什么样的敌情?越南虽小,战争不断,抗日、抗法、抗美全民皆经沙场,在越南行进,要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把重伤员集中在一辆车上,这样护理照顾更方便。送伤员的路上,我即是卫生员、也是护理员、更是战斗员。车到红河岸边,看见工兵搭建的浮桥,紧张的心情一下就松弛了,兴奋得喊着:“快看,我们回国了,你们可以安心的养伤,安心的睡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月5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军队从越南撤军。但149师的战斗还没结束,我们仍要在黄连山区域继续救治护送伤员。一周后,重创敌316A师,149师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作战任务,带着累累伤痕,开始交替掩护回撤。最后一批伤员交到了我的手上,护送他们回国,顺带查找447团二连连长郑家才(战斗英雄),此人在战后打扫战场时不知去了哪里?我们所登记册上也没有登录。昆明军区前指要求一定要找到他,“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这批伤员送往了济南军区所属野战医院,在此地我见到了我们所下到团里救护组的医生,我告知要找的人,真巧,在他们的登记册上找到了郑家才,已送医院救治。寻车返回越南,因为已开始撤军,车?基本上不再开往前线,所里的医生也告知我,“留下吧,别回去了,大部队都撤回了,路上太不安全。” 但我不能留下,任务在身,再危险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越南驻地。</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找车耽误了时间,车到越南已天黑,不知离我们医院后撤时新的驻地还有多远?他国的夜里,一片漆黑,静谧的可怕。车不许开灯,只能摸黑前行。一声闷响,司机:“坏了,车抛锚了。” 下车,借着微弱的小手电筒光查车、修车。我迅速地卸下身上的武器,取出弹夹一一摆好,四颗手榴弹盖全都拧开,小声告诉司机,“班长,你修车,我警戒”。司机:“怕吗?一会儿遇见敌人,能行吗?” 我:“怕有什么用,没人能帮我们,敌人来了就用冲锋枪干他,两颗手榴弹也送给他们,剩下的两颗手榴弹,你一颗车一颗,手枪子弹留给我,决不当俘虏。” 司机:“丫头片子挺狠啊,干吧。” 我却没敢告诉司机,其实我很紧张,话音都带着颤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越南人“全民皆兵”从老人到妇女儿童,无人不参与作战,更善于伪装和偷袭,打黑枪,防不胜防。黑漆漆的国外土地上,此时此刻只能依靠自己,才能拥有战胜恐惧的能力,保护司机和自己。嘴上和司机小声地瞎扯着,眼睛滴溜溜地四处看着,一手提着冲锋枪,一手拎着手榴弹。半个小时过去了,紧张的全身冒着小汗, “快了,马上就修好了,” 司机高兴地告诉我。 此时远处传来了汽车声,“班长,你听有车声,” 暗黑的夜里,只能用听来判断信息。一辆救护车慢慢地朝着我们开来,来人是我的领导-所长,“小张,是你吗”,我“是的,所长”。故障车也修整完毕,收拾好地上的武器,背上枪支弹药,和司机告别,登上医院救护车,回驻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车上,所长告诉我,因为我没按时归队,院里打电话找我,被告知已出发了,医院却又不见人?失联近五个多小时的我,让师医院从上到下都着急了,派出救护车和人员沿途找寻,如没消息,就要上报了,那时不给力的通信联络真的… 安全抵达撤回国内时的最后一个驻地,见到一直担心我的领导、战友们,激动、感谢、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凯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越南待了半个多月,我们就要回国了。一早出发,工兵们等着我们撤离后,开始埋炸药防敌人反扑,并破坏公路交通、建筑设施等。收拾好行囊、装备、器材、武器弹药,我们终于要回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河岸边,彩旗招展,鼓乐声声,座座凯旋门耸立在大道上,看见迎接我们归来的百姓们,真是吓了一跳,哪里“冒”出来这么多人啊?满载军人的车辆在人山人海中缓缓而行,人们拿出家里最好东西送给我们。看着他们脸上的笑颜,看着孩子们的欢腾跳跃,看着公路两旁一朵朵赤焰灼灼的木棉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了战场,军人把祖国和人民护在身后,胜利了,人民群众把军人拥入怀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国暂驻防云南弥勒县,师医院驻在县粮食仓库,硕大无比的粮仓成了女兵“宿舍”,夜晚明亮的灯光让我一时不太适应。百姓们抢走我们的衣服被单,清洗战场上留下的泥浆血水,归来的每日每时都沉浸在浓浓的军民鱼水情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开始休整,战后总结,评功评奖。各地慰问团马不停蹄的慰劳部队,观演出,看电影成了每晚的“必修”课,慰问信、慰问品像雪片一样飞入手中,人民称我们是最可爱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 战场?让我收获了勇敢、无惧!感谢自己军旅生涯里有了战争的印迹,无憾、无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山一水,一朝一夕,万家灯火。每一天都美美的吃饭,每一晚暖暖的安眠,每一天工作学习,阳光下风雨里悠闲渡日,温暖、安乐、幸福、祥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和平从何而来?这幸福由谁织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致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御敌与国门之外, 四十五年前的那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似乎离我们远去,可我们参战老兵从不敢忘记,在南国边疆,在异国他乡,共和国的军人用血肉之躯践行着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人,是沉甸甸的责任,是毫不犹豫的奉献。每一个寸土必争的地方,有他们;每一个驰骋纵横的疆场,有他们;每一次生死攸关的时刻,有他们。不同位置,同样担当,每向前一步,就意味着流血牺牲,但他们仍义无反顾,张开手臂,护着身后的祖国。钢骨忠魂碑耸立,爱之清澈为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不能忘记这段悲壮的日子,不能忘记每一个舍身而死的烈士。总有些生命在为和平永恒,总有些生命在为盛世绚烂,从不消逝,从不遁失。“你是吻遍山河终于燎原的星火,我是身披荣光踏浪前行的薪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一个参战老兵心中都有一个墓,星海横流,岁月成碑。每一次对英雄的祭奠和缅怀,都是一次庄严神圣的精神洗礼。残酷与痛苦,荣誉与悲壮,牺牲与光明,已然交织在一起。“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铁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 每一场战争,都是一首英雄史诗,都是一曲悲壮的挽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今,山河无恙,忠魂不泯。铭记,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敬他们满腔热血,舍身为国;敬他们青春不死,青春万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2月17号,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谨以此文,献给参战的战友们和我。致敬149师所有参战连队的战友们,师里当兵参战的军二代们,在“当那一天来临”时,勇敢无畏,驰骋沙场,忘已为国,舍已为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伟简历:1976底入伍沈阳军区第一技术侦察大队,1978年10月调入149师医院,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9月考入军校,1983年进入50军卫生所,1985年调入沈阳军区,2006年退出现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