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寻常的访贫问苦</p><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即60年代的感受,不外乎是新旧对比,今非昔比。三座大山、资本家、地主……如何剝削压迫劳动人民,这已是不成文的公式与定律,所以但凡作文,大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如同做问答题、填充题。读中学时有次去东莞农忙劳动,某天晚上,老师带队去访贫问苦,并讲明要做笔记,以为作文题材,但世事却无奇不有,大出意外……</p><p class="ql-block"> 记得这是位在旧社会全村最穷的人,苦大仇深,但感觉为人朴实,说话可信程度很高的。那人讲:以前的太公,大慨是现在所讲的地主了,有20亩地,很肥,种水稻收成极好。同学问:贫下中农即你有多少地?答:我有6亩地,不用交租的,都是沙质土,不能种水稻,只可以种花生等。问:那么你无饭吃?答:可用花生与他人换粮食。本来已进入主题,从此问下去,顺应潮流,或者不会超越逻辑……。但有一个同学却问:你现在有多少地?解放后所有的地全部收回,每人只发2分自留地,老农无继续讲下去。老师与同学无耐地与老农对望着,仿佛空气一瞬间不流动了,无所适从。过了一会老师讲,今晚还有事,改日拜访。</p><p class="ql-block"> 回来途中,老师讲,这次作文免了,不需再问。当然,从6亩田过渡到2分自留地,如同瞬间进入奇幻的境界,似乎耳目一新,太多的想象空间,永远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2019-4-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