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那座山

原创 古巴州人

<p class="ql-block">  大佛那座山,名曰“凌云山”。据《乐山市志》记载,1989年广东顺德农民潘鸿忠发现由乌尤山、凌云山、东山组成了一尊睡佛,睡佛头南脚北,仰卧于岷江东岸,大佛正好深藏于巨佛的肩腋之中,出现了“佛中有佛”的奇观。</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人目光,令人心之所向。我曾去过两三次,或慕名而来,或陪同朋友而去,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像人们常说的“外行看热闹”一样,打个卡、拍拍照,表明“到此一游”了事,可对大佛的历史文化却知之甚少。为了对大佛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我特意挑选了一个游客相对较少的星期天下午,并邀请景区工作人员小刘给我们当向导,带我们一起去重读大佛那座山。</p><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艳阳高照,湛蓝色的天空中,云彩丝儿都不见,正是郊游难得的好时光。下午四点,我们沐浴着深秋的阳光从乐山凤洲酒店从发,步行来到大佛景区北门入口。</p><p class="ql-block"> 验票进入景区,迎面而来的是丹霞地貌的石壁,石壁上有无数的蜂窝状的小孔,用手在上面轻轻一搓,手掌便上呈现出红褐色,随行的朋友玩笑道:“说明时来运转,鸿运当头了。”前行不到10米,面前的石龛上是苏轼的手迹——一个大写的“佛”字。据向导小刘讲,凌云山上著名的景点有两个,一个是凌云寺,一个是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原本叫嘉州凌云寺石刻弥勒大象,后来郭沫若先生将其改名为“乐山大佛”,并由此而名声远播、世界闻名。</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佛那座山并不高,从山脚到佛顶只有333级台阶,“3”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吉祥数,有“三生万物”之意,象征登上此山的人身体健康,做生意的人登此山就会生意兴隆,做官的人登此山就会步步高升。</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阶而上,左边的石壁上不时出现一个个空龛。小刘说:“那些空龛是因为佛像被毁而遗留下来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菩萨也难逃一劫,不得不令人痛惜。临近“湫龙”时,那里有三尊菩萨,分别是无头菩萨、泥塑菩萨和自在观音菩萨,这些菩萨历经岁月的洗礼,表层已经日渐风化脱落,面目变得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 上行到山腰,穿过一道上书“湫龙”的拱形门,顿觉视野开阔,凭栏西望,滚滚岷江波涛汹涌,自北向南奔腾而去,对面的青衣江、大渡河在不远处已经汇合在一起,河道内的沙石经河水日积月累的冲刷,垒积成了一个小岛,河水沿着小岛绕过一个大弯,前来与岷江汇合,然后一路欢歌流入长江。背后的石壁上是两幅寓意深刻的大字:“阿弥陀佛”和“回头是岸”,既有祈福之意,又作警示之用。本来是指三江汇合处风高浪急,行船须谨慎,然而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冒险的人生往往比挑战激流险滩更可怕。</p><p class="ql-block"> 继续拾级而上,来到“龙湫虎穴”,山坡上有一龙。常言道:“神龙见首不见尾。”而此处的龙既能见首又能见尾,说明它并非神龙也。一股清泉从龙头喷薄而出,下面有一潭。据说古之凌云山森林茂密,九峰叠翠,常有白虎出没,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波涛汹涌,时有青龙腾跃。相传白虎和青龙受佛法感召,皈依佛门,化为石龙、玉虎,共为佛之护法神。佛经中有“天龙八部,西天白虎”之说。唐朝著名诗人嘉州刺史岑参提诗赞曰:“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如此胜景,谁不欣赏?虽然是“龙湫虎穴”,但不入虎穴,又岂能焉得虎子呢?!</p><p class="ql-block"> 来到300级台阶处,那里便是兜率宫,意为“知足”“喜足”,兜率宫是弥勒佛的住处。据《佛祖历代选载》,五代时僧人契此,体型肥胖,常挂一口袋行乞,他出语无常,预示凶吉,坐化时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后人以为他是弥勒转世,又称“大肚罗汉”,带有欢喜、招财之意。有道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和气能生财。可见,宽宏大度对一个人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啊!</p><p class="ql-block"> 再登33级台阶,就到了乐山大佛门口。门口上书对联:上联:大江东去,下联:佛法西来。小刘将上、下联的字配对后,解密道:大佛,意为穿过山门就能见到大佛;江法,指佛法像江水一样滔滔不绝;东西,是指大佛朝向坐东向西;去来,有舍得之意。如果没有小刘的解密,真还不知道其中的奥妙。</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佛顶部,不少人正在大佛顶部右侧的最佳拍照点拍照留念,大佛顶部的右后方是凌云寺,是人们祭祀、拜佛的地方。我们从大佛顶部的后方来到大佛顶部的左侧,此时大佛的面部清晰可见。小刘便向我们详细讲述起大佛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佛像高71米,头顶有1051颗发髻,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螺髻大小不等,有长达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的,而且整个发髻就是一个排水系统。乐山大佛历经四代皇帝,花了整整90年时间才建成,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世界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坐像。</p><p class="ql-block"> 佛像建造的发起人是海通禅师。海通是贵州人,在凌云山结茅修行。他看到三江水肆虐,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于是立志开凿大佛,欲仰仗佛法,减煞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筹集人力财力,于公元713年动工开凿。当时弥勒佛像作为武周时期广泛流传的佛像代表,自然成为海通造像的首选。当大佛头、胸初具雏形,海通就圆寂了,大佛工程第一次停工。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章仇兼琼出任剑南道西川节度使,看到业已停工的大佛,遂捐出俸禄二十万钱。庞大的工程仅凭这二十万钱还是难以为继。大佛的故事最终传到了唐玄宗耳中,唐玄宗诏赐“麻盐之税”,用于大佛开凿。唐天宝五年五月(746年),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匆匆返回长安,伴随着他的离去,大佛建造经费再次告罄,工程也被迫暂停。唐贞元五年(789年),中断了约半个世纪的大佛第三度开工。直到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大佛才得以完工。</p><p class="ql-block"> 大佛建成后,一直护佑着这里的黎民百姓,即使洪水暴涨,也只能淹到大佛的脚趾。</p><p class="ql-block"> 此时,背后突然响起了两记钟声,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有人在浮玉亭捐献功德,每随喜10元功德,就可敲响一次钟。浮玉亭的对面是海师洞。据说海灯法师曾经就住在那里,但此洞早就关闭了。只有海通法师的塑像在一旁岿然不动,默默地陪伴着大佛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登顶凌云山,导游轻语:“凡事皆有因果,一个人结了多少善缘,就会得到多少福报,种下多少恶果,就会吞下多少苦果!”我和朋友点头称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畅游山水间,胸襟自然宽。”原来爱上一座山,理由就这么简单!</p> <p class="ql-block">  周依春,笔名古巴州人,四川巴中人,高级经济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著有《山路十八弯》《岁月留痕》《流淌的心曲》等文集。荣获第四届金融文学奖,第五届石膏山文学奖•提名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