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岁月》摘选 一 、驶向北大荒(2)

晓辰(王秀茹)

<p class="ql-block"><b>  干校是新星农场最小的分场,场区(即行政和生活区)地处一块不大的丘陵地带,方圆也就两三里地,一条丁字路把办公区、家属区、综合区分隔开来。</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块马蹄状的“风水宝地”。它三面环山,只有南面通往相邻的农村柏根里大队的方向地势平坦、一派阔朗。山做屏蔽,这里和别的分场相比,冬天的西北风就不那么强势了。</b></p><p class="ql-block"><b> 干校办公室、食堂、小学、小卖部、男生宿舍、女生宿舍位于上坡,中坡西侧建有鸡舍、羊舍、猪舍、豆腐坊,中坡东侧为家属区、机耕队等,卫生所、兽医所、马舍、牛舍等分布在下坡。</b></p><p class="ql-block"><b> 1966年5月7日,毛主席提出了广大干部要下放劳动的要求。从此全国各地的“五七干校”揭竿而起,一批批干部在“五七干校”学习、劳动,接受革命的洗礼。</b></p><p class="ql-block"><b> 为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新星农场也准备成立“五七干校”,目的是对干部进行劳动锻炼和思想教育。“五七干校”成立了,上级领导宣布“五七干校”设在畜牧场,畜牧场从此更名为“五七干校”,并任命:</b></p><p class="ql-block"><b> 革命委员会主任:郑德生</b></p><p class="ql-block"><b> 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高大川</b></p><p class="ql-block"><b> 生产连指导员兼政工干事:闫国栋</b></p><p class="ql-block"><b> 生产连连长:鲍梁柱</b></p><p class="ql-block"><b> 后勤连指导员:冯有发</b></p><p class="ql-block"><b> 后勤连连长:曹仁贵</b></p><p class="ql-block"><b> 保卫干事:吴长征</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下放到干校的“五七战士”有80余名。除了“五七战士”这里还有一些特殊人群—“二劳改”,实际上,他们也是北大荒的开拓者之一。</b></p><p class="ql-block"><b> 早年的北大荒人烟稀少,是草木丛生、禽兽出没的地方。由于这里环境恶劣,又与苏联“老大哥”相邻,因此成为关押劳改犯的最佳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b> 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开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从此,全国掀起了“肃反运动”,一是打击公开的敌人,二是清查钻入革命队伍内的敌人。</b></p><p class="ql-block"><b> 由于政策界限不清,认定反革命分子的随意性很大,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有的人只因说了几句错话就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当时劳改农场的劳改犯们绝大多数属于这类人物。</b></p><p class="ql-block"><b> 据1959年的不完全统计,新星农场刑满就业农工1458人,其中反革命分子717人,占50%;坏分子552人,占38%;刑事犯189人,仅占12%。</b></p><p class="ql-block"><b> 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我国农业大面积歉收,就在这个时期,中苏关系紧张,苏联撤走专家,索要抗美援朝债务,致使国人饥荒严重,许多人被饿死。北大荒这片黑土地地广人稀,毕竟饿不死人,绝大多数劳改犯刑满释放后留了下来,成为就业农工,但他们仍戴着历史的帽子继续“劳动改造”。大家常把在押犯人称“大老改”,把刑满释放的就业农工称之为“二劳改”。他们大多沉默寡言,脸上终年没有笑容,低着头走路、猫着腰干活,见人毕恭毕敬的,从不多言。在三年困难时期,“二劳改”的家属们拖儿带女的也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于是,农场又出现了另一类人群——“二劳改子弟”。这里的群体可谓“形形色色”……</b></p><p class="ql-block"><b> 新星农场始建于1955年,当时为黑龙江劳改局劳改支队,即犯罪人员劳动改造的地方,对外称新星农场。根据上级的部署,1968年这里将接纳大批下乡知识青年。在知青到来之前,农场把劳改犯和绝大部分刑满就业的农工遣送至异地,将这里改为了国营农场,而原来那些看押犯人的公安人员立地成了管理农场、管理知青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他们大多数是十几年前城市里的公安干部,为押送犯人来到这里,上级的指示使他们留守于此当起了看管劳改犯的管教干部。</b></p><p class="ql-block"><b> 一百多哈尔滨知青的到来使冷清的“五七干校”突然热闹起来,无论是马号、牛棚、猪舍、羊圈,还是食堂、豆腐坊、机耕队,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到处都有他们的声音。</b></p><p class="ql-block"><b> 1968年干校麦子大丰产,收割时赶上了多雨季节,场院上的麦垛因潮湿眼看着发热变霉,郑德生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想:不能丰产不丰收,让国家粮食受到损失,应抓住知青刚来兴致高涨时机,在元旦之前搞一次“脱谷大会战”,这样既可以调动知青们的积极性,又能保证任务的完成。所以为国家多交商品粮的重任就落在了这些血气方刚、初来乍到的哈尔滨知青身上。</b></p><p class="ql-block"><b> 脱谷场在南场院,南场院距干校场区二三里地,有半个足球场大,里面的麦子堆积如山。</b></p><p class="ql-block"><b> 北大荒的严冬极冷,零下四十余度,如同冰的世界,空气仿佛凝结了。知青们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他们穿着厚实的棉袄、棉裤,戴着棉手套,顶着羊剪绒的帽子,穿着学校发的胶底黑帮的棉乌拉鞋,家庭条件好点的穿着大头鞋,三五成群、说说笑笑赶往南场院参加脱谷会战现场动员大会。那些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生们着装与男孩子们别无两样,如同《木兰诗》中所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b></p> <p class="ql-block"><b>  穿着草绿色棉大衣的郑主任比大家早到了一步,见知青们到齐了,便清了清嗓子,拉开了东北爷们儿如同洪钟般的粗犷大嗓门儿:“全体知识青年同志们:今天哪,咱们在这里召开‘脱谷会战现场动员大会’,大会的目的就是让大伙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抢时间、赶进度,以‘只争朝夕’的革命干劲,大干十天十夜,把前面这一垛垛麦子打出来。你们是毛主席派来的知识青年,有文化、有朝气、有干劲,你们刚到这里就赶上了脱谷大会战,党和人民考验你们的时刻到了!同志们,大家顺着我指的方向看,离咱们这向北一百多公里就是苏修大鼻子。他们亡我之心不死,总惦着咱这疙瘩,用你们的话说就是‘领土’。可咱们能让他们的野心得逞吗?不能!决不能!咱们就得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支持国家建设,多交粮、交好粮、备战备荒为人民,不受任何敌国欺负。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得好:‘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完成任务,也一定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大家说对不对!”</b></p><p class="ql-block"><b> “对——!!!”</b></p><p class="ql-block"><b> “大家有信心吗!?”</b></p><p class="ql-block"><b> “有!!!”知青们群情激昂齐声高喊。</b></p><p class="ql-block"><b> 话音刚落,个头不高的苏永胜走到前面,他昂着头、挺着胸,激情满怀地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我们是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到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只要人心齐,泰山也能移。请毛主席放心,请党放心,请领导放心,我们做龙,绝不做虫!”苏永胜语调激昂,嘎嘣溜脆,给大家鼓了士气。</b></p><p class="ql-block"><b> “这脱谷会战动员大会就开到这吧,北大荒这疙瘩冷,大伙儿站在这都冻透了,咱们脱谷场上见身手,各就各位开始脱谷。”后面几个字还没等说完,郑主任就往脱谷机的方向走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未完.待续)(模板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