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春临近,团圆已在路上,人们翘首以盼在外的游子回家过年。由此,也让我想起五十年前下乡盘锦,回家过年的一些往事……</p><p class="ql-block"> 那时,每到春节前的几天,大批知青都要返城,回家过团圆年。这是劳累了一年,知青们最放松,最开心的时刻,想到很快就能见到日思夜想的父母和亲人,知青们甭提有多高兴了,整个青年点都沉浸在欢乐喜悦之中。</p><p class="ql-block"> 连队干部组织人员磨稻子,女生洗衣服,拆洗被褥,男生帮女生挑水,也有个别人将被褥拆了,准备带回家里去洗。</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三五成群,到附近的“二界沟”公社去买晾晒好的小鱼小虾,准备带给家人和朋友。“二界沟”是个渔村,那里的人们以打鱼为生,到了那,可以看到大海和船,可以闻到浓浓的海水和海产品的味道,每到一处,热情的渔民都会让我们随便品尝。小鱼、小虾很便宜,三五角钱一斤,大家挑来选去,都买到了可心的海货。</p><p class="ql-block"> 还有的知青到老乡家串门,问问乡里乡亲,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在城里办的,总之,每个人都在为回家过年,高兴的准备着。</p> <p class="ql-block"> 知青一年有两次休假,一次是在拔草结束后,放农闲假。一次是在脱谷结束,粮食归仓,放年假。每次放假的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年假有时会稍长几天。</p><p class="ql-block"> 放假时,连队给每个知青发40斤大米,作为回家的口粮,这也是知青用自己的双手,收获的劳动果实。大家陆陆续续地往家走,高高兴兴的背着自己的口粮回家过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右起: 知青王妮、 于秀玲、 方淑萍。</p> <p class="ql-block"> 我下乡的地方是:盘锦荣兴农场双井子大队西井子小队。</p><p class="ql-block"> 双井子大队地处农场的最西边,其中,西井子小队(现称西井子村),距离农场场部有十八里路,距离营口市四十多里。由于人多,交通又不方便,每年放假回家时,连队都会安排马车,驴车,十二马力手扶拖拉机等,凡是能作为交通工具的,都用来送知青回家,而且需要分批将知青送到营口的“河北渡口”。大家要在这里过辽河,然后,再到营口火车站,乘火车回沈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 原双井子大队【青年点】</p> <p class="ql-block"> 夏天放假,我们乘轮渡过辽河,轮渡既可以载人又可以载车。冬天放假,辽河已经封冻,我们只能扛着粮食,从三里宽的冰面上走到河的对面,即“河南”。以河为界,南北相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 知青史建华(左)张国元,夏季回家时在轮渡的甲板上。</p> <p class="ql-block"> 回家时,一般都是男女生搭伴走,这样,互相有个照应。经过农村劳动锻炼的我们,手拎肩扛,浑身充满了力量。个别身体弱一点的女生,会得到男生最好的帮助,基本上是男生扛粮食,女生看堆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1976年回家过年时,天下着大雪,在荣兴农场机关工作的几名知青,手里拎着装满大米的旅行袋,结伴回家,他们身上飘满雪花,有说有笑的行走在辽河的冰面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左起: 刘力达、于秀玲、方淑萍、于淑云、王妮、孙丽丽。</p> <p class="ql-block"> 从营口到沈阳的火车票三元二角钱,但在那个困难时期,有的知青因家庭生活拮据,还是买不起车票。为了逃避检票,上车时不能走检票口,要从车站周边绕进站台。而买票的知青,要先上车,为买不起票的战友,占个座位。由于知青是集中放假,营口火车站里,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个别知青,一看挤不上车,就从车窗爬了进去,还有的从车窗,先把东西递给已经上车的同学,然后再挤着上车。车站的工作人员,叔叔阿姨,看到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小青年,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给了我们极大的宽容和同情。 </p><p class="ql-block"> 到了终点站沈阳,没买票的知青不能从出站口出来,要从车站里绕道出来,有时,被车站的工作人员看见了,问明情况,批评几句,也就放行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子女下乡,有的家庭两三个孩子下到不同的地方,给家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无票乘车,对个别知青来说,是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无奈</span>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左:都向辉、右:刘力达</p> <p class="ql-block"> 回家过年,有时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1972年春节放假,是我下乡后第一次回家过年,大家一起结伴而行,队里安排马车将我们送到“河北渡口”,我们扛着大米,在辽河冰面上一前一后的走着。 我的同学叶秋兰和我们同住一个屋,一铺炕。下乡前,她是学校文艺队舞蹈演员,人长得漂亮,舞跳的好,那年放假,我们一起回家,在走辽河冰面时,她由于体力不足,走在了大家的后面,走着走着,突然,两条腿掉进了没有封冻结实的冰窟窿里,肩上背的大米也掉在了冰上,顿时,把她吓坏了,连喊带叫,走在前面的男生夏伯义和另一个同学,听到喊声,掉头就往回跑,这时被一个赶车的车夫看见了,他甩起大鞭子,示意他们不要跑,怕冰面出危险,可是他们救人心切,哪还管这些,跑过来将叶秋兰从冰空窿里拉了上来。</p><p class="ql-block"> 叶秋兰的棉裤,棉鞋已经湿透了,她连吓带冻,不停的哭。女同学们都围了上来,搀着叶秋兰在冰面上继续往前走,天太冷了,叶秋兰的棉裤,很快就冻的棒硬。好不容易到了营口火车站,刚上火车,就被一个列车员阿姨看到了,她赶紧给叶秋兰找了个有暖气的地方,让她坐下,把湿透了的棉裤、棉鞋、烤一烤……。</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给叶秋兰造成了很大的心里阴影,从此,她再也没有回盘锦,她去了父母走“五七”的辽中县,在附近的青年点插队了。再后来,叶秋兰改了名字,叫“叶洋”,不知道改名是否与那次遭遇有关,新名字中有三点水。叶洋结婚后定居在北京。</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叶洋,夏伯义,先后从北京来到了沈阳,当我们相聚时,叶洋提起了那段经历时,仍心有余悸,泪水禁不往下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右起:叶洋、夏伯义、 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图片:1973年春节,荣兴农场双井子大队西井子知青与来沈的六连老农队长魏凤在沈阳合影。</p> <p class="ql-block">知青关庆惠描写回家过年:</p><p class="ql-block"> 狂风搅雪任飞扬,</p><p class="ql-block"> 佳节思亲泪双行。</p><p class="ql-block"> 八百多天方回沈,</p><p class="ql-block"> 进屋急声唤爹娘。</p><p class="ql-block"> 我看双亲添白发,</p><p class="ql-block"> 亲人瞧我泪满眶。</p><p class="ql-block"> 夜半陪娘悄声语,</p><p class="ql-block"> 不言苦累怕牵肠。</p><p class="ql-block"> 回家过年,过的是一种心情,企盼的是家人安康,阖家团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每一个中国家庭,对在外儿女的期盼,也是每一个在外<span style="font-size: 18px;">漂泊</span>的儿女对家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营口渡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