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记(上)--李效东 王燕丽 浦汉昌 赵小玲

难忘852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本美篇是根据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李效东记叙的《重走长征路记》文稿编制而成。2023年夏,李教授王燕丽夫妇及发小浦汉昌赵小玲夫妇二家结伴自驾车,重走长征路,寻找红军当年的足迹。让我们看到中国历史最动人心魄的精神图谱和民族最伟大的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重走长征路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效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11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以前零零星星地寻访过湘、赣、闽、桂、黔等很多红军长征前后的活动区域和遗迹。今年夏天,与朋友相约,两家人在贵州镇远相聚,共同前行,重走长征路。沿着红军足迹,饱览大好河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历史性壮举,是一次极不平凡的远征,也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行动。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与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当我们真正走上长征路,走到那一个个浸透了艰难困苦、洒满了牺牲血雨的地方,更能体会到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更能感受到先烈的如磐意志。红军将士征服的每一个险竣的山口、每一条湍急的河流、每一次敌人的围追堵截、每一个生死关头的会议都记录和折射着红军为解放穷苦大众,牺牲个人、顽强拼搏、气吞山河的精神图景。我们读懂它、体悟它,就能看到中国历史最动人心魄的精神图谱和民族最伟大的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重走长征路线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天,上海→南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3年7月2日,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八一南昌起义广场,700公里车行9小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天 南昌→井冈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国家历史名城南昌是革命英雄的城市是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江西大旅社”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昌起义五位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序厅“第一枪”大型全景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南昌地标性建筑滕王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昌地标性建筑滕王阁地处赣江东岸、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天 井冈山→瑞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井冈山五指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毛井冈山会师后,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地领导了平江、宁都、黄麻、百色等武装起义,创建了闽西、湘鄂赣、赣东北、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呈燎原之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珍藏有大量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珍贵文物、图片、资料;茨坪是井冈山的中心景区,是井冈山革命遗址最为集中的地方;黄洋界保卫战遗址,黄洋界保卫战发生于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会剿”;茅坪八角楼(谢氏慎公祠)是井冈山革命时期毛主席经常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并在此写下了名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会师广场是纪念朱毛会师和红四军的诞生地;此外还有大小五井、红军造币厂、红军医院、百竹园、龙潭、五指峰等众多革命遗址和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四天 瑞金→于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12月下旬,蒋介石从湘赣两省调集三万兵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大规模会剿,试图将红军一举歼灭。面对不利形势,红军决定留一部分兵力保卫井冈山,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出击赣南,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粉碎敌人的阴谋。然而,红军一下山国民党的大部队就围追堵截,红军一路展开多次激战,由于敌众我寡全部不幸战败。1929年2月9日红四军仅剩的2000余人到达瑞金的大柏地,毛泽东、朱德在此召开干部会议,决定利用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战斗中毛泽东身先士卒亲自带枪参加战斗(毛泽东一生唯一一次亲自上阵冲锋的战斗),最终红四军取得胜利,这是红军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胜仗。之后,红军一路红旗招展先后取得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最终将赣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正式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即“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63人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项英为副主席,定都瑞金。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正式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毛泽东再次当选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有:叶坪景区是瑞金保存最为完好的革命旧址群,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简称“国重”)16处,有“一苏大旧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和毛泽东旧居、红军广场、红军烈士纪念塔等;红井景区(沙洲坝)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故事发生地、中央政府等党政机关在瑞金的第二驻地,有国重8处;二苏大景区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二苏大在此召开;中华苏维埃纪念园景区有红星照耀中华、中华苏维埃纪念鼎、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等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五天 于都→仁化城口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3年9月~1934年夏,国民党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采取“堡垒推进,步步为营”策略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 而此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主张攻打中心城市,以实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 在组织上“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军事上是军事冒险主义。致使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一年时间里,红军越打越少,根据地越打越小,到1934年下半年中央苏区范围从30多个县逐渐被压缩到仅剩瑞金、会昌、于都、兴国等8个县,在这狭小区域内红军坚持内线作战打破敌军“围剿”已十分困难,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便开始考虑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瑞金的田心、梅坑地区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性转移。10月16日,中央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0月17日分别从于都、花桥等十个渡口南渡于都河(贡水),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万里长征。</span></p> <p class="ql-block">  1934年7月临时中央政府从沙洲坝迁驻云石山上的云山古寺。同年10月10日中央机关编为红军中央纵队,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因而云石山被称为“长征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  于都,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长征第一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峰坝,红一军团长征渡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高为 10.18 米,寓意中央机关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在此渡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南路军陈济棠部为配合北路军、东路军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在赣州以东,沿桃江(信丰河)向南,经大埠、王母渡,折向东南,经韩坊、新田等地,构成第一道封锁线,阻止中央红军进入广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敌情,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由王母渡、韩坊、金鸡、新田地段突破粤军的封锁线。在此之前,中革军委利用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派潘汉年、何长工与陈济棠代表在寻邬(现寻乌)协商达成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和必要时可互相借道五项协议,为红军通过第一、第二道封锁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一开始陈济棠接到红军通知后未能及时让前沿部队了解其意图,致使10月21日红军各军团开始突围后,双方战斗仍相当激烈,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牺牲(红军长征牺牲的第一位师长)。后粤军得到陈济棠示意后,才稍事抵抗、防守一番,全线撤退,让出中间大道。24日晚,各路先头部队开始西渡桃江,抢占河西要点,掩护主力渡河。25日,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和其他部队从信丰南北先后渡过桃江,突破了由粤军防守的第一道封锁线,继续向西前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央红军突破粤军第一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并未弄清楚红军的战略意图,他一面令“围剿”中央苏区的北路军主力集结待命,一面电令南路军和西路军火速调兵,在湘粤边境组成第二道封锁线,阻止红军西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庾岭上的梅关古驿道(连接粤赣)</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下旬红军翻越大庾岭(毛主席长征诗词中的五岭之一)进入广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此,10月25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沿赣粤和湘粤边界,迅速向湖南汝城和广东的城口方向前进。11月2日,红一军团第二师奇袭城口,巧夺东水桥,在国民党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上撕开了一个重大缺口。4日又与集结于城口外铜鼓岭南麓占领高地扼守隘口的粤军独立警卫旅第三团进行两天一夜的激战,红军以牺牲100多人的惨烈代价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在城口消灭红军的阴谋,为掩护主力红军顺利过境,确保红军主力部队在城口作短暂休整和继续前进创造了条件。11月2日至9日7天时间,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央军委纵队,先后共有5万多名红军战士在城口做短暂休整。时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11月6日随军委纵队来到城口,并在萝卜坝的古戏台向红军战士宣传党的战略方针,鼓舞士气。</span></p> <p class="ql-block">  红军将士执行严明的纪律,对群众秋毫无犯,宁可露宿街头,也不占民居。当时河边街、正龙街的街巷屋檐下都睡满了红军指战员,被当地群众称之为“红军街”。城口镇环境优美,小桥流水与古朴民居交相辉映。东水桥、五里山战壕遗址、铜鼓岭阻击战遗址、正龙街等具有历史价值的革命遗址都保护得很好。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六天 城口镇→道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座落在城口镇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馆内珍藏有红军各时期在粤北及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后经过粤北南雄、仁化、乐昌三地,行军、休整、作战21天,顺利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各种史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11月初红军长征过境湖南汝城期间,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和革命真理,撒播革命火种,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汝城人民的拥护和支援,与汝城人民一道取得了濠头圩、石壁山、苏仙岭、青石寨、百丈岭等战斗的胜利,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部署的第二道封锁线。</span></p> <p class="ql-block">  官亨村族人筹集粮食送给红军,司务长叶祖令留下了一张借据。1962年后政府按市场价兑现了1.5万元。</p> <p class="ql-block">  沙洲村三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徐解秀家里,临走时将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留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1月8日红军全部通过第二道封锁线并继续向宜章方向前进。蒋介石急命陈济棠、何键等部在粤汉铁路位于湘、粤边界的郴县、良田、宜章、乐昌间利用原有的碉堡加强工事构筑第三道封锁线。中革军委根据彭德怀、杨尚昆的建议,决定红军在宜章以北之良田和宜章东南之坪石间突破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11月10日红3军团6师16团进逼宜章城下,当夜守城官兵弃城逃跑,11日宜章城门大开,群众结队欢迎红军进城。同时,红1军团一部北进威逼郴县,湘军急忙收缩固守。随后,红1军团越过大王山,占领了宜章小镇白石渡。至此,红军在敌军第三道封锁线上撕开了一个大缺口,打开了西进的通道。11月13至15日红军各军团和军委两个纵队全部通过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时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率后卫红三十四师在此设立指挥部阻击国民党追兵。俯控延寿江的青石寨制高点至关重要,敌我双方反复争夺。敌人自恃强大火力夺占青石寨后,向延寿江边的红34师简家桥、寿水一线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双方为每一处阵地、每一处制高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夺,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董振堂了解情况后,亲自组织突击队,端着冲锋枪冲在最前头,杀开一条血路,经过三天三夜血战,将敌人赶了出去,重新夺回青石寨,稳定了整个防线,掩护辎重队伍顺利通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七天 道县→兴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道县往广西兴安途中,我们专程看了几处红军长征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战,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场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全州、灌阳三地之间约30公里的湘江岸边,中央红军与30余万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战斗,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以湘江为依托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湘江战役中为了捍卫红军渡江通道,保障界首至屏山30公里渡江区域安全。林、聂的红一军团在全州脚(觉)山铺构筑阻击阵地,全力阻挡湘军的疯狂进攻;彭德怀红三军团四师在兴安光华铺阻挡南面进攻的桂军;红三军团五师在灌阳新圩阻挡桂军和国民党中央军的进攻,史称“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担任全军总后卫掩护后续部队入桂和阻击尾追之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灌阳新圩阻击战之炮楼山战场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红3军团在新圩一线阻击数倍于己并拥有飞机、火炮优势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保证了中央红军渡江的左翼安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兴安界首光华铺阻击战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光华铺是界首至兴安间桂黄公路边的一个小村庄,位于界首渡口以南5公里,北控界首,南阻兴安,东临湘江,西进越城岭。11月28日,为掩护军委纵队从界首渡江,红3军团第4师赶到界首接防,其中第10团占领光华铺及其周边地域,警戒和阻击由兴安北上的桂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建在全州脚(觉)山铺阻击战场遗址上,脚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最惨烈的阻击战,这里的草木山石都浸着红军烈士的鲜血,可谓“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1月28日至12月1日,红1军团第1、2师先后在脚山铺、白沙河阻击企图南下封锁湘江渡口的湘军4个师。掩护了军委纵队渡江,保障后续部队抢渡湘江。自红军长征后,陈树湘率红34师担任全军总后卫,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34师6000多名闽西子弟与十几倍于已且装备精良的国民党追兵展开殊死搏斗。经过四天五夜的鏖战,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完成护卫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强渡湘江的光荣使命。之后,被敌重兵截阻于湘江东岸,围困在灌阳、全州一带,在敌人重重包围下浴血奋战,最后大部牺牲,被誉为“绝命后卫师”。12月18日在突围中负伤被俘的师长陈树湘在敌人抬他去邀功请赏的路上绞断了自己的肠子而英勇牺牲,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豪迈誓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南道县烈士纪念园陈树湘烈士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及红 34 师部分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让长征文物“活”起来,国家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在红军长征(以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为主)途经15个省自治区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以上及以下照片是湖南、广西段的部分园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湘江战役四大渡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八天 兴安→龙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12月1日,军委纵队进入全州西延地区(现资源县资源镇等地),中革军委面对红军湘江战役后部队序列混乱、士气低迷等问题临时决定在中峰镇护卫、枫木一带休整几天,以期整理部队、收容散落的战士和伤员,然后沿红6团行军路线继续前行。然而,3日,中革军委接到情报,湘军、桂军和中央军即将形成大口袋合围红军,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桂交界地区。中革军委立即决定停止休整,改变原定行军路线,折向西进入兴安县华江乡、千家寺一带,迅速翻越山高地势险峻的老山界,避实就虚摆脱了敌人纠缠,进入苗、侗民族地区。8日中央红军后卫部队离开资源地域。老山界是越城岭山脉的中段分支,兴安和资源两县的分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翻越老山界后兵分三路进入和通过龙胜,12月6日中央军委纵队进入龙胜县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进驻龙胜白面瑶族村寨附近的短岭村,为打消瑶族同胞对红军的恐惧,红军战士在龙舌岩下宣传红军队伍并在岩上刻下标语,把岐视性的猺改为傜,获得了瑶民的信任与支持,瑶族同胞将龙舌岩改为光明岩、红军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九天 龙胜→通道→黎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湘江战役血的沉痛教训使红军指战员们认识到,必须纠正“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错误。1934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钻出大山,红一方面军二师攻占通道县城。12月12日,中央红军在通道的恭城书院召开了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李德等人,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主张,改变原定北上湘西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这便是长征中著名的“通道转兵”。通道会议促成的通道转兵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为后来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奏响了伟大转折的序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7月底,红6军团8000余人在党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肖克和政委王震率领下,先于中央红军从江西遂川出发,一路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取道湖南去贵州,以期与贺龙的红2军团汇合北上抗日。为顺利进入贵州甩掉尾随之敌,9月19日在新厂布置了“口袋”阵地,阻击战加歼灭战,以极小的伤亡代价歼灭了尾追的湘军何平1个团,从容进入贵州。10月红6军团与红2军团在贵州木黄胜利会师,尔后组成红军二方面军北上抗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前往黎平的途中路过红6军团西征新厂战斗旧址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十天 黎平→镇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占领入黔的第一城黎平县城,打开了贵州的门户。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古城召开政治局会议,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9人参加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会议经过激烈讨论,否定了“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坚持的错误意见,采纳了毛泽东经过贵州腹地,到黔西北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作出了《中央政冶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指明了新的方向。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长征的军事路线向题,为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迎来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曙光,成为伟大转折的起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黎平休整期间,中革军委为更好地适应战地军事需要,精简机关,充实基层部队,提高部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进行了中央红军长征后的第一次大规模休整的和改编,史称黎平整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浦汉昌赵小玲夫妇到达镇远古镇与发小王燕丽及李教授会合,两家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继续红军的长征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第十一天 镇远→遵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镇远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一座古老的县城。位于武陵山区㵲阳河畔。黎平会议后,红军向黔西北进军,红九军团略经战斗即占领镇远。红军在城内得到很好的物资补充,据说把城内所有布批全部买光。我们在县城一条老巷子内发现军团长罗炳辉住地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的镇远是一个热门的旅游城市。各地口音的游客徜徉于韵味十足的老街、深邃幽静的古巷、现代节律的河岸、 佛寺相叠,古树葱茏的青龙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四人于7月12日上午离开镇远,首先到旧州古镇(原为黄平县城)。1934年10月红六军团曾到过此地,在天主教堂(国重)获得全法文的贵州省地图。传教士薄复理(勃沙特)翻译地图并被迫随箫克部经历木黄会师、转战湘黔后走了一段长征,在云南被释放。薄复理将这一段真实而传奇故事写成回忆录《神灵之手》,赞扬红军为有理想的文明军队。现教堂内外保护完好,并有薄复礼半身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12月20日,中央军委纵队到达黄平县境内,在一片茂密的橘树林里张闻天与王稼祥在担架上讨论长征和红军的严峻形势,酝酿召开会议让毛泽东出来指挥打仗,这就是史称的“橘园密谈”。到达旧州后毛主席与张闻天住天后宫(红六军团曾用作临时医院,现为历史陈列馆)。毛主席在此度过41岁生日。旧州仁寿宫(国重)保存得很好,其中古戏台非常精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军于12月29日占领瓮安县后,已经见识过红军的当地群众并不惊恐,反而很欢迎。军民杀猪过元旦。两个月前红六军团留下的伤员重新归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央政治局在附近的猴场镇召开了猴场会议(1934年12月31日~1935年1月1日)。会议否定了李德和博古的回攻湘西的计划,确定了红军继续西进的战略方向。猴场会议是黎平会议的延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作了充分准备,被周恩来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猴场会议旧址(国重)和纪念馆,会址主体虽为重建复原,但有一些真实文物。现在镇上为了开发旅游,搞了许多仿古建筑,规模不小。粗大古朴的木结构和精致的木雕装饰令人印象很深,可惜游人稀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猴场会议后,按照中央部署中央红军准备强渡乌江,直取遵义。乌江是贵州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黔西乌蒙山区,自西向东流经黔北,最后从涪陵注入长江。乌江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两岸壁立千仞,绵延数十里,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号称“乌江天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1月2日,中央红军兵分三路,以中路江界河渡口(位于乌江北流段东侧,是通往遵义的重要渡口)为重点,多路、多点、多渡口同时发起攻击。经过英勇奋战,全线突破了乌江防线。5日早晨,中央红军全部跨过乌江,向遵义挺进。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较大胜利,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战斗热情。江界河渡口现在因下游建了水库,江面较原来宽了许多。尽管强渡点原址已被淹没,但仍可想象当年战斗之凶险。附近有桥连通两岸。在沿江山顶和大桥上俯瞰乌江,江水盘旋于山中,非常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十二天 遵义→桐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晨先从宾馆步行去遵义会议旧址。熟悉的小洋楼(原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公馆),纪念馆内游人很多,我们随着人群重温了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事件。随后去了附近的天主教堂,那里也曾有红军领导人活动和集会。现在的遵义完全是现代化城市气象。红军曾两次占领遵义,城内仍应该留下很多被保护的遗址,惜未及细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这次会议集中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午离开遵义到娄山关。 在山下乘景区大巴车到山顶。二渡赤水后,红三军团曾与黔军在此激战。面对连绵群山,云雾缭绕,“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诗句应为当时壮烈场景之真实感受。山上旧战壕依稀可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离开娄山关后驱车到桐梓。 红军曾两次夺取桐梓。现在县城内高楼很多, 夹杂一些上世纪80年代老楼房和近年的仿古建筑,与想象中民国时代达官贵人云集的另一种繁华老县城大不相同。当年红军在桐梓打土豪获得很多钱财和物资。桐梓县城内有“红军长征陈列馆”,位于一条小巷内周西城公馆。 但因关门未能参观,隔墙看建筑外观,感觉很气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十三天 桐梓→叙永</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离开桐梓往西的第一站到青杠坡战斗遗址(属习水县)。此为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指挥的第一战。 如战胜则可能从泸州下游北渡长江, 然后全盘皆活。但当时红军实力不够,战况惨烈,朱德总司令竟然亲上前线指挥。 加之红一军团也未能攻下前方的赤水县城。面对消耗战和前方的困境,红军主动撤退。 原战场山顶上建有巨大的纪念碑供人凭吊。附近小山村溪水环绕,有世外桃源之感。只是现代高架公路凌空而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远即到大名鼎鼎的土城,现为一个普通的繁华小镇,沿赤水河畔的一条半新半旧的老街。一所颇具规模的旧公馆内有女红军纪念馆。红军于青杠坡战后被迫一渡赤水(1935年1月29日)。区有两个渡口,一个在土城镇,另一个渡口在10公里之外的元厚场(现属赤水市,渡口为国重)。河边立有纪念碑“红军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在河面上临时搭起的许浮桥上,山炮等重装备被悉数推下河底。硝烟满面的红军战士们行色匆匆,也许为刚牺牲的战友而悲痛,或为前程未卜而迷茫。从此开始,红军经历了两个月惊心动魄的四渡赤水。以下路线图概括了这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时间和主要途径。从中也可以了解红军的艰苦历程和毛主席的战略思路。我们为了以较少的行程,寻访较多的红军遗迹,没能按照以下顺序前进,但还不至于转晕头。(土城一渡 1935.1.29)→叙永→鸡鸣三省→扎西→(太平渡二渡 1935.2.18)→桐梓→娄山关→遵义→苟坝→鲁班场→(茅台三渡 1935.3.16)→古蔺→(太平渡四渡 1935.3.21)→沙土→南渡乌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离开土城, 过桥越过赤水后前往叙永(属四川泸州市)。当年红军围攻叙永县城两天,川军拼死抵抗,并将老百姓和小孩子们都驱上城墙助阵,当挡箭牌。红军被迫放弃,往南进入山区,到了鸡鸣三省。现在的叙永县城马路宽阔, 商铺林立,市民安闲,很难找到想象中的旧时模样。据说县城还有部分残存的旧城墙,但未见着,只是看到永宁河畔一排上世纪80年代灰蒙蒙的老旧楼房和未改造的河滩有些许沧桑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十四天 叙永→威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都在寻找传说中的“鸡鸣三省”。按照导航在贵州山路上绕,殊不知此并非理论上一个点,而是三省交界之一片区域。好不容易找到林口镇鸡鸣三省村(属贵州毕节市)。村民很热情,但对我们的问题莫名其妙。终于看到赤水河峡谷山顶上巨大纪念碑,上有萧克题字“鸡鸣三省”(1936年红2、6军团长征时可能经过此地)。不远处有显然人造的会址(省重) 和新建的陈列馆(未开放)。实际上此地主要为旅游景区,在赤水河峡谷的玻璃栈道上可以近距离眺望三省界处,风景极佳,游客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实,石厢子(也是一个“鸡鸣三省”的地方,属叙永县石坝彝族乡)才是最后认定的中央红军驻留并召开中央政治局和军委会议(1935年2月3日农历腊月三十,史称石厢子会议)会议旧址。我们决心找到此地。尽管路面较好,但山路崎岖,临近会址时不知何故路被挖断,村民们找来木板让我们勉强通过,当然是有报酬的。石厢子为群山中一个破烂小镇,几乎无仿古重建和现代建筑。除我们之外没有其他游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会址及红军各部驻地遗址皆为国重,但分散在村中多处。小街上村民生活简朴,菜园夹杂,摊贩鸡犬。相对而言,这更像当时的情景。有简陋的陈列室和手持火炬的雕像。保护地年长的负责人在陈列室为我们主动讲解,颇认真详细。石厢子会议和随后召开的扎西会议都对遵义会议决议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促成了博古向张闻天交出党的“挑子”。红军在此开心地过了农历年,稍作休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离开十厢子后直接赶到离此不远的威信县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未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请继续欣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重走长征路记》(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