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8号,冒雨前往苏州博物馆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成立于1960年1月1日,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府。2006年10月6日,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本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本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2021年9月25日,苏州博物馆西馆开放试运行,建筑面积48365平方米,展陈面积13391平方米。苏州博物馆是收藏、展示、研究、传播苏州历史、文化、艺术的地方性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想、“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一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面绣”艺术作品。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创新理念诠释经典建筑</p><p class="ql-block">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创新设计思想和对建筑所在地域文化的深刻体察。新馆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2500多年来形成的特有历史风貌,吸收传统民居的神韵,借鉴古典园林的风格,神似而非形似,从而使得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相适应,与苏州的城市肌理相融合。贝聿铭说:建筑要走新路,要有变化,否则建筑就没有发展。怎么做到既有创新又能与传统融合?那就是用现代材料达成与传统的协调,形体的整体性非常重要。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推陈出新,使人于传统中充分感受到苏州的现代,又于现代中细细品味到苏州的底蕴。</p><p class="ql-block">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粉墙黛瓦也是极具江南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色调以传统的建筑元素为基点,以全新的表达方式来实践。贝聿铭认为:黑灰色花岗岩石材的运用便于养护,又与苏州的建筑风格极为和谐。因此,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中国黑”坡顶与自然光线的导入</p><p class="ql-block">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可令人联想起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但其复杂的整体连接却更具新意。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充满了情趣与匠心。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其二,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就屋面而言,如果用传统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经常维修,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新馆建筑的要求。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贝聿铭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p><p class="ql-block">让光线来做设计</p><p class="ql-block">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匠心独运,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p><p class="ql-block">贝聿铭酷爱三角型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现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人文情怀与典雅气质的精致门庭</p><p class="ql-block">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贝聿铭认为,“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堂堂苏州博物馆的气派。”中轴线上的中央大厅位于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前后进出口及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这个拥有八个角的中央大厅设计巧妙,借鉴苏州传统建筑立贴式梁架结构,材料则采用现代钢结构,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绘画,透过玻璃屋顶,能够看到湛蓝的天空和飘浮的白云。</p><p class="ql-block">山水意趣</p><p class="ql-block">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是内庭院,内庭院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新馆建筑与创新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譬如不用传统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我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并与苏州当地的能工巧匠合作,争取造出一个有新意的苏州园林”。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多条通往山水园的门径,使观众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江南园林水景风光。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北墙之下为独具创意的片石假山,贝先生一直对扬州八怪中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并有意在苏州博物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石头着力。这种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山水园的假山用片石来摆放,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再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石片假山从构图到每块石头的选择,贝聿铭都倾注了许多心血。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叠嶂。而在月夜中,循着花园南面一株桂树散发的芳香进入山水园,可见园中水池朗月倾泻,鱼翔浅底。在若明若暗的景观灯映照下,远山朦胧,竹林疏影横斜婆娑,水畔凉厅亭亭玉立,湖面曲桥横贯,如同一幅清寂空灵、意境迷人的立体水墨山水,静观自得个中三味。</p> <p class="ql-block">紫藤绵延</p><p class="ql-block">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东部辅展区,廊道尽头设休憩茶室和紫藤园。紫藤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两藤虬龙盘旋,枝蔓在空中对接,紫藤花随风摇曳。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贝聿铭十分得意于这一创意:“当人们坐在紫藤架下喝茶时,我们可以说‘这棵紫藤有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基因,你是坐在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子孙藤下喝茶呢!’这不又是一景了吗?”。</p><p class="ql-block">松之高洁、桂之馥郁、竹之灵性、枫之艳丽</p><p class="ql-block">对于庭园中的树木,贝聿铭要求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因为建筑本身是刚性的,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除竹园之外,主花园东部种植平顶松、迎客松和杏树,为了保护自然形态,移植过程中尽量不作修剪。主花园南面的一株桂花树枝繁叶茂,根据贝聿铭的提议,桂树是最早移植进园的,他希望10月份开馆时,到场嘉宾能够闻到桂花的芳香。</p><p class="ql-block">步行街</p><p class="ql-block">为保持博物馆、拙政园历史街区的完整性,贝聿铭建议将临馆的东北街改成步行街。步行街全长近470米,街上的店招大多采取匾额形式,适当增加了一些更具民俗风味的旗幡店招。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广场两侧修复了古色古香的沿街古建筑,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公众配套服务于一体。</p><p class="ql-block">贝聿铭提出采用金山石来铺设步行街路面,以体现苏州的地方特色。历史上真正优质的金山石都是手工切割、打磨的,而金山石手艺几近失传,费尽周折才找到一批老金山匠人,打磨出两块样石后请专人带到美国,贝先生亲自看过觉得满意了,才铺到了街上。因为完全由手工打磨,每一块石头都不一样,尺寸、形状甚至石块表面的凹凸、花纹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样就体现出了“完全自然”的效果。建成后的东北街既能感受步行街的典雅与恬静,又能领略古城苏州的繁华与亮丽,似乎刻录着苏州古城历史沧桑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美籍华人,是一位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祖籍苏州, 1917 年 4 月 26 日生于广州,在香港和上海度过少年时代。后赴美国学习建筑专业,在几十年的建筑生涯中主要作品有 70 多座。有我们所熟知的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中银大厦、美国华盛顿美术馆东厢设计等等。其中获得各类奖项 50 多次。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建筑师。 2002 年 4 月 30 日 85 岁高龄的贝老担纲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p><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面积 19 , 000 平方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人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面积达到了 26 ,500 平方米。作为集中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继承和创新的采用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贝老先生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比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共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基本陈列,馆藏藏品总数24819件/套,珍贵文物9734件/套,其中一级品222件/套,二级品829件/套,三级品8683件/套,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和工艺品见长。</p> <p class="ql-block">陶冶之珍展厅</p> <p class="ql-block">斗彩飞龙翔凤纹天球瓶</p> <p class="ql-block">青花镂空开光人物图碗——清 康熙</p> <p class="ql-block">粉彩百鹿尊——清 光绪</p> <p class="ql-block">青花折枝花果纹盖碗——清 雍正</p> <p class="ql-block">馆藏折扇</p> <p class="ql-block">锦绣浮生展厅</p> <p class="ql-block">苏州双面绣介绍</p><p class="ql-block">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高雅的艺术风格著称。苏绣中的双面绣是一种特殊的绣法,它在同一块底料上进行绣制,能够在正面和背面都呈现出相同的图案和纹理,且细节精致、颜色协调。双面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绣工通过对平金法的改良,实现了这一技术的飞跃。</p><p class="ql-block">苏绣的特点可以用“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字来概括,这反映了其在针法和色调上的严谨和细腻。苏绣艺人善于总结经验和创新,除了双面绣,还创造了双面异色绣等多种新的绣法。苏绣的技艺不仅仅局限于纯欣赏的美术绣品,而是广泛应用于日用品、服饰以及艺术品等领域。</p><p class="ql-block">苏州被誉为“双面绣”之城,这是因为苏州不仅保留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同时也积极接纳和发展现代文明。苏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有现代化的活力。苏州的代表性建筑如苏州博物馆,也是“双面绣”风格的典型代表,既展示了苏州的传统元素,也融入了现代和国际化的设计理念。</p> <p class="ql-block">玉兰飘香</p> <p class="ql-block">苏绣双面绣</p> <p class="ql-block">梅花双面绣</p> <p class="ql-block">馆藏字画,仿八大山人</p> <p class="ql-block">透过六角型窗子看到的竹林,游人纷纷在这里拍照,我也请一位小美女帮我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透过这扇窗,我看到那么多的游人在顶着雨看池塘里的大锦鲤,小孩子还时不时地把手伸进池水里,摸摸喂喂这些鱼,感觉特别开心。</p> <p class="ql-block">在从二楼下来的楼梯上拍的</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室内,来到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看这大锦鲤,在池塘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好不惬意啊!</p> <p class="ql-block">淅淅沥沥的雨,丝毫没有阻挡住游人的兴致,苏州博物馆里游人还是络绎不绝。有人打着雨伞,博物馆的服务也真是太人性化了,当游人刚走进博物馆大门时,就有工作人员递过来塑料伞套或塑料袋,用来免费给游人装雨伞和雨衣。</p> <p class="ql-block">看着落在水面上的雨点,一个一个的小圈圈,突然想起了唐人杜甫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马上就是大寒了,大寒一过,下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了,又一个春天就要到了。</p> <p class="ql-block">这么多游人徜徉在这江南的細雨中,虽然天气有点冷,可丝毫不影响大家参观游览的兴致,了解历史了解古代文化已然成了国人的习惯,也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这种习惯,才使得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而生生不息。没有谁因为下雨而哀怨,都是兴致勃勃地游览着。这样的豁达乐观的心态更是让人赞叹,想起了苏东坡的那首诗《定风波》——</p><p class="ql-block">“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当时走在博物馆的竹林里,真的能隐约听到那蒙蒙细雨,打在竹叶上发出的细碎的雨滴声(那天是小到中雨)。看着眼前的景物,想着古人的诗句,真是让人陶醉啊!</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苏州博物馆,从这里去太平天国忠王府,继续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苏州博物馆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忠王府楠木厅,朱炳仁熔铜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世世清莲</p><p class="ql-block">展览简介</p><p class="ql-block">姿态万千、五色缤纷,铜在他的手上,竟被玩出了花?形如流水,舒展流畅,随心而成,这还是我们熟悉的冷硬的铜吗?化静止为流动,刚柔并济,这种仿若魔法的熔铸技术,是为熔铜。熔铜,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独创的工艺技法。他颠覆传统铸铜方式,采用流动畅达、多彩斑斓的创新技法,书写铜的现代故事。</p> <p class="ql-block">熔铜编织的小簸箕</p> <p class="ql-block">琴歌酒赋</p> <p class="ql-block">龟游莲上</p> <p class="ql-block">一鼎大麦</p> <p class="ql-block">本次“向美而生 长三角非遗系列 朱炳仁熔铜艺术展”共分为“熔象无形”“熔意化境”“熔心创迹”三个单元,遴选30余件/组朱炳仁先生的熔铜佳作。观者可从不同维度欣赏熔铜与庚彩工艺之精妙绝伦,品味熔铜山水之古意妙趣,感受熔铜与当代艺术融合之表现张力。</p> <p class="ql-block">喜事莲恋</p> <p class="ql-block">寿松瓶安</p> <p class="ql-block">江山如画</p> <p class="ql-block">凭高眺远</p> <p class="ql-block">中国红 中国龙</p> <p class="ql-block">荷塘荷叶</p> <p class="ql-block">看完熔铜艺术展,开始参观忠王府</p> <p class="ql-block">苏州市太平天国忠王府,是全国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座落在苏州娄门内东北街204号,现为苏州博物馆。196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10月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又被宣布撤销。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秀成</p><p class="ql-block">李秀成:(公元1823-1864),广西藤县人,“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难……孤寒无食”。入伍时为士兵,定都天京后,由杨秀清保举为右四军帅,后为监军、指挥、地官付丞相。1859年封忠王,在天京有忠王府,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军事统帅。他在太平天国内部分裂、天京受清军南北夹击的危急关头,率军大破清江南大营,并长驱直入,一路拿下常州、无锡、苏州、杭州,开辟了太平天国江南根据地---苏福省,苏州即省治。</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忠王府现状</p><p class="ql-block">苏州忠王府的兴建历史及其范围,罗尔纲先生曾据陶煦《贞丰里庚申见闻录》和潘钟瑞《苏台糜鹿记》等书所记,证明是在太平军攻克苏州后于1860年开始兴建。经过考察证明,忠王府有破土兴建的,也有修缮改造的,而绝大部分是利用旧有的建筑,加以装饰和刷新的宅第园林,并有一些建筑应是从他处移建的,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和安排,形成具有官署、住宅、花园三个部分在内的,各自独立又互相沟通的统一整体。忠王府的主体部分是官署,雄伟华丽,巍峨庄重,基本是太平天国时期兴建的,堪称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精华所在。忠王府现有建筑群共占地10650平方米,建筑面积7752平方米,基本格局还保持着中路、东路、西路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忠王府东路建筑,古典戏台后的第二进。因当时为满足旗人的居住习惯,将忠王府东路建筑改建为四合院,其风格完全是按照北京皇家四合院建造。其柱漆为朱红,而窗棂漆为墨绿,呈现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使我们后人在江南水乡也能领略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总面积为72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龙凤窗格:忠王府东路大殿前有20扇长窗,海棠花格心,裙板浮雕云龙,中夹堂板(又称绦环板)缀以云凤,为太平天国时旧物。</p><p class="ql-block">人物故事木刻窗格:忠王府后殿及附房前设有24扇木刻长窗,正反两面均刻有人物故事,雕刻精美细致</p> <p class="ql-block">鹤轩:为忠王府西路建筑,鹤轩为三开间,其板壁均为楠木,故名楠木厅(又称花厅)。前有庭院,庭院和前大厅为一高墙所隔,原中有一圆洞门,高墙上有五扇形式各异的漏窗,庭院内有小石堆筑,雅致幽静,内有连理宝珠山茶两珠,为清初陈士遴时遗物,另一高大的洋玉兰树,有数百年树龄,并有一枝桂花,每年总是第一个开花,一般均开花2-3次。这些树均为一级保护古树名木。</p> <p class="ql-block">普天同庆,古典戏台:</p><p class="ql-block">会馆是同乡人聚会之所,更是商贾贸易洽谈之地,往往建有戏台。古典戏台为忠王府东路建筑,是八旗奉直会馆利用南部四合院的庭院修建而成,虽经数次维修,基本保持其原貌,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整个古典戏厅占地面积达450平方米,气势雄伟,高达9.85米,顶部为跨度达14.8米的歇顶式顶棚,在顶棚边檐下沿配翻窗47扇,补充室内的光线,造就了一个室内戏台。戏台长8.65米、宽6.10米、高0.96米,戏台正面墙壁为著名画家金心兰所作的梅花仕女图,雕刻在黄杨木圆洞门屏障之上,戏台东西两端各设上下台阶。台两旁及对面均为名家的书法壁画楠木画屏,共26扇52面,有沈周、唐寅、文征明、王宠、徐渭、王铎等名人书画,为工匠高手杨氏所镌,使整个古典戏台的文化氛围十分强烈,艺术价值甚高。1986年昆曲名家俞振飞先生在这里作了专场演出,深得中外人士的青睐,乔石、基辛格等一些国内外著名人士也曾在这里观摩、听书和看戏。</p> <p class="ql-block">卧虬堂:为忠王府东路建筑,堂外为紫藤院,后为戏厅。相传当年拙政园主王献臣与吴中才子文征明、唐寅、祝允明等相情相慕。仲春时节,藤飞花放,王献臣常在此宴饮诸子,名为“卧虬堂”。卧虬既因紫藤蟠屈似龙而名,又隐寓名士循世隐逸之意。</p> <p class="ql-block">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1)、文徵明手植紫藤:在忠王府东路戏厅南部庭院内,有紫藤一架。紫藤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号衡山)所植,雅称“文藤”。“文藤”已有四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长期与拙政园宝珠山茶共享盛名,为历代文人题咏赞颂,是名园内活的文物。“文藤”古木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精心保护与慕名观赏,列为一级古树名木保护对象。近代名人李根源先生曾将“文藤”与“环秀山庄假山”、织造府“瑞云峰”共誉为“苏州三绝”。</p><p class="ql-block">(2)、连理宝珠山茶:在忠王府西路张宅第二进庭院内,有二株相距20厘米的宝珠山茶,枝叶连理,树龄已有三百余年,是拙政园的活文物之一。此二株山茶在清初便已名闻遐迩,为江南所仅见,苏州之唯一。后几易其主,几度兴废,拙政园分成东西中几处,不被人们注意而遗忘。此处1960年后归苏州博物馆。宝珠山茶依旁为一颗数百年的洋玉兰树,为其遮阴而保留至今。早春三月,山茶盛开,花色殷红,以鹅黄的花蕊为中心,无数红色小瓣拥簇成球,花瓣为单辨,平翻如盘。整朵花宛如翡玉盘中盛放着一颗硕大的红宝,争艳夺目,行得历代文人墨客挥毫咏诗。当时拙政园主大学士海宁陈之遴好友,大文学家吴梅村曾有长歌咏之,所谓“拙政园内山茶花,一株两株枝交加,艳如天孙织云锦,如姹女烧丹砂,吐如珊瑚缀火齐,映如凌朝霞……”,成为千古名句。其后还有陈维崧《拙政园连理山茶歌》,另有姚承绪、吴骞、金武祥等历史名流咏山茶。</p> <p class="ql-block">(3)蟠槐:忠王府标志性植物,位于“工字殿”前庭院内,共二棵,遥相对应。树龄有一百多年历史,亦称“龙爪槐”。树枝条屈曲,如蟠龙舞蛟,只宜在王府宸贵之地,树高4米,径0.4米。</p><p class="ql-block">(4)、木瓜:拙政园时旧物,此树历经数百年沧桑,中心虽朽而仅赖以外皮,但尚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p><p class="ql-block">(5)、紫薇: 此树姿态俯侧,临水顾影,干枝瘿结盘虬,老而愈妍,诚不多见。夏季开花,瓣六片,白色皱缩,根基部皆长爪,美丽非凡。</p><p class="ql-block">(6)、金银桂:拙政园时旧物,此树又名“复桂”或“合欢桂”,花开时,初为银色,渐次呈金,金银闪耀,浓香馥郁。</p> <p class="ql-block">走马楼:也为忠王府西路建筑,其为一围廊式两层建筑,原为太平天国时家眷住宅。上下楼不仅有楼梯,还有暗门。在楼东处有暗窗为圆洞式,可以了望,更可以越窗潜走。与鹤轩相对的是“幽生水室”,原室内柱上悬挂史可法的对联“斗酒纵横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绕廊行,室后又一室,为“鹤与琴书之室”,系洪钧先生手笔。在中央的天井内,原养有二只鹤于其中故名。其后折西即为张宅的住处,并行两幢为五开间带厢房的二层楼建筑,前幢还保留其原貌,特别是西北角的小姐闺房,很有特点。后幢于1976年拆除,梁柱均为黄杨木,其西北即为张履谦的花园,即“补园”。</p> <p class="ql-block">忠王府的彩绘、壁画</p><p class="ql-block">苏州忠王府现存的太平天国时期的彩绘与壁画,其数量较多,艺术水平较高,为全国所罕见。她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遗产。“苏式彩绘”素以描绘精致、风格秀丽著称于世。苏州忠王府现有的彩绘与壁画可以说是在明代“苏式彩绘”(现以洞庭东山杨湾小学彩绘为典型)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清代“苏式彩绘”的代表。</p><p class="ql-block">忠王府自大门、仪门、大殿(包括正殿和后堂)梁枋均施彩绘,梁头、枋端亦多饰有如意头式的彩绘。彩绘的分布是:每根檩和枋(即横的梁和枋,普通叫做大梁、二梁和枋子)上各有一方包袱锦(此为苏式彩绘名称,即彩绘中心部分,通称枋心)和两个如意头(也叫做包头,即枋心左右两端,通称箍头),每根梁和枋(直的梁和枋,如三架梁等,普通叫做穿梁)上各有一方包袱锦,用秋叶、摺扇等形式绘成边框,中间绘上鸟兽、花果、图案、山水、博古等。惟独后殿例外,梁枋不饰彩绘,仅有高居屏门之上的九幅垫板上绘有壁画。据《血丛钞》记载,这些绚丽的彩绘与壁画,可能就是石成霖设计、指导、参与并绘制而成的。</p><p class="ql-block">第一进:大门,彩绘已全部被土红色油漆涂去,仅在檐枋露出三方“双龙抢珠”。</p><p class="ql-block">第二进:仪门,1955年只发现包袱锦四十八方、如意头三十个,现已显露被涂的包袱锦十五方、如意头十二个,共一百零五方。</p><p class="ql-block">“苏式彩绘”素以描绘精致、风格秀丽著称于世,忠王府彩绘是清代“苏式彩绘”的代表,其留存数量之多,在江南是罕见的,它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迄今留存的宏伟建筑和绚丽彩绘、壁画,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更富有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蒙茸一架自成林</p><p class="ql-block">在苏州博物馆忠王府内,有紫藤⼀架,夭矫盘曲,鹤形龙势,相传为明代著名书画家⽂徵明所植,故⽽雅称“⽂藤”,有四百多年树龄,⼈们赞其为“蒙茸⼀架⾃成林”。“⽂藤”花开时,如璎珞流苏,如紫⽟悬垂,随风摇曳,极复古意,紫藤旁还有清末名⾂端⽅的题刻“⽂衡⼭先⽣⼿植藤”。</p> <p class="ql-block">八旗奉直会馆,</p><p class="ql-block">八旗奉直会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娄门内东北街204号太平天国忠王府(东南角)</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忠王府是在拙政园旧址上兴建的,整个建筑雄伟壮丽,布局严谨,曲折宽敞。至今仍保存了400余方秀丽典雅的“苏式彩会”、九幅清新隽秀的彩绘壁画以及浑厚朴实际上龙凤窗格、神态生动的石狮等太平天国时期重要的遗存和艺术珍品,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如今对忠王府的保护、管理和使用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它凝聚着无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修葺一新的忠王府现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宾,成为苏州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同时,近几年来在配合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先后被江苏省教委命名为“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苏州市委和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中午12点多来到忠王府的最后一扇门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忠王府,也是苏州博物馆的出口。至此,就结束了对苏州博物馆和忠王府的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2024年1月18号</p><p class="ql-block"> 文字完成于2024年1月23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