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1年10月20日起,我国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2011)。该标准是由原卫生部制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与GB14963-2003《蜂蜜卫生标准》和GB18796-2005《蜂蜜》相比较,明确了蜜源要求,即“3技术要求3.1 蜜源要求 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应安全无毒,不得来源于雷公藤(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博落回[ Macleaya cordata (Willd.) R.Br]、狼毒( Stellera chamaejasme L.)等有毒蜜源植物”(下简称“蜜源要求”)。实际上,你会发现“蜜源要求”不仅难以实施,而且可能会将我国南方定地、小转地饲养蜜蜂酿造的正宗土蜂蜜判定为不符合标准的蜂蜜,需要加以修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中医典籍所载蜂蜜功效和古诗词对野生蜂的描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距今约2千年前的东汉(252-20)《神农本草经》记载:“蜂蜜气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庢。安五脏,诸气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神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1127-1206)作的《蜂儿》,揭示了野生蜂(土蜂)发育的卵、幼虫、蛹和成年蜜蜂等四个阶段和蜂巢结构,详细描述了老饕用火攻猎取野生蜂蜜和虫、蛹的全过程。由此说明早在8百多年前,蜂蜜已被广大庶民认识和食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注释:这首《蜂儿》古诗证明,宋代这位老饕不仅收割了封盖的成熟蜂蜜,也收割了没有封盖的未成熟蜜和花粉。就我们所知,古代没有文字记载食用野生蜂蜜的中毒事件。可以推测,只要不是一次性大剂量食用蜂蜜是很安全的。)</span></p> <p class="ql-block"> 3、明代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记载:“蜂蜜之功有五,生则性凉,故能轻热,热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痬之痛。和可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p><p class="ql-block"> 4、《中国药典》各版本所载蜂蜜功效</p><p class="ql-block"> 1963年版《中国药典》记载蜂蜜的功能主治为:“润燥,补中,止痛,解毒。五脏诸不足,大便燥结,咳嗽,疮疡作痛,解乌头毒。”</p><p class="ql-block"> 1977年版《中国药典》记载蜂蜜的功能主治为:“滋养,润燥,解毒。用于肺燥干咳,肠燥便秘,解乌头毒;外治口疮,疮疡,烧、烫伤。”</p><p class="ql-block"> 1985~2005年的5版《中国药典》均记载蜂蜜的功能主治为:“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外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对蜂蜜的功能及主治做了进一步规范。</p><p class="ql-block"> 2010年版《中国药典》除了记载前几版所述蜂蜜功能主治的标准外,增补了“生肌敛疮”的外用功能。</p><p class="ql-block"> 2015年版的《中国药典》除了记载前几版所述蜂蜜功能主治的标准外,还增补了“解乌头类药毒”,2020年版沿用2015年版所述。即:功能主治:“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外用生肌敛疮。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解乌头类药毒;外治疮疡不敛, 水火烫伤。”</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蜂蜜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滋补、养生佳品,同时又是药食同源、极为安全的产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国内曾报道了具有较大影响的1988年贵州省印江县毒蜜事件和2014年福建省泰宁县毒蜜事件,但毕竟是极小概率的事件,而且官方的调查分析结论都只是认定“有毒蜂蜜”可能来自雷公藤及博落回花粉,并没有完全确定。</p><p class="ql-block">二、《蜂蜜》标准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1、标准中“蜜源要求”,即“3.1 蜜源要求 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应安全无毒,不得来源于雷公藤(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 、博落回[ Macleaya cordata (Willd.) R.Br]、狼毒( Stellera chamaejasme L.)等有毒蜜源植物。”是禁止性的定性规定,不涉及量的多少。</p><p class="ql-block"> 2、标准中“蜜源要求”用了“……等有毒蜜源植物”表述不太精准、具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新华字典》第10版中“等”这个字的释义,其第三种释义“类,群”时有3种用法,分别是:①表示多数。②列举后煞尾: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广州等五大城市。③表示列举未完(叠):张同志、王同志等五人。标准中“蜜源要求”中“……等有毒蜜源植物”属于释义③,表示列举未完(叠)。换而言之,标准中“蜜源要求”术语不只是单指雷公藤、博落回、狼毒等三种有毒蜜源植物,也包括这三种主要有毒蜜源植物之外的所有有毒蜜源植物。但是至今为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没有颁布有毒蜜源植物名录,导致学术界、从事蜂业管理和生产的人员对有毒蜜源植物的种类没有一致、清晰的共识。比如笔者拍摄的下面几种中草药理论上属于有毒植物,但到底是不是标准中的“有毒蜜源植物”,查不到明确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1)南天竹(学名:Nandina domestica),又名南天竺、红杷子、天烛子、红枸子、钻石黄、天竹、兰竹等,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花蕾含有氢氰酸。见下图,2023年5月20日摄于浙江省江山市双塔街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玉簪(学名:Hosta plantaginea (Lam.)Aschers),为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又名白萼、白鹤仙。全株有毒,可损伤牙齿而致牙齿脱落。见下图,2023年6月15日摄于浙江省江山市双塔街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郁金香(学名:Tulipa gesneriana),百合科郁金香属的草本植物。曾有报导,花和叶中含一种有毒生物碱,其生理作用类似西发丁碱(Veratrine)郁金香甙ABC对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见下图,2022年2月14日摄于浙江省江山市双塔街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萱草(学名:Hemerocallis fulva)属多年生宿根草本,亦为萱草属植物统称,自然种类约20种,中国有8种,别名众多,有“金针”、“黄花菜”、“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箭”等,橘黄、橘红色的新鲜萱草含秋水仙碱,对人体有毒。见下图,2022年7月3日摄于浙江省江山市双塔街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标准中“蜜源要求”不切合实际,难以实施。近年来,笔者在浙江省东阳市、江山市和缙云县的山区都见到了零星生长的博落回(见下图,2023年5月30日摄于浙江省仙居县仙都风景区)。学术界普遍认为,蜜蜂以蜂箱为中心点,采集花源的半径可达3公里,甚至5公里。在山区饲养蜜蜂,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保证饲养的蜜蜂没有采集博落回的花蜜或花粉,因为任何人无法知道蜂场周围5公里范围之内有没有野生的博落回生长。</span></p> <p class="ql-block">三、几点建议</p><p class="ql-block"> 1.尽快出台有毒蜜源(粉)植物名录,使行业有据可依。我国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2011)10多年了,但至今国家尚未颁布有毒蜜源植物名录,导致学术界、从事蜂业管理和生产的人员对雷公藤、博落回、狼毒等以外的有毒蜜源植物的种类无据可依,没有清晰、统一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2.及时修订标准中的“蜜源要求”,为正宗土蜂蜜提供发展空间。众所周知,博落回是浙、闽、皖、贑等四省山区常见的野生植物,而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2011)中“蜜源要求”的含义,只要蜂蜜中含有来自雷公藤、博落回、狼毒等有毒蜜源植物,不论其含量多少,根据《蜂蜜》标准都可能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事实上,如果蜜蜂只是采集了微量的博落回花蜜或花粉,养蜂人采收的是经蜜蜂充分酿造后的封盖蜜,相信不致于对人体有什么危害。任何有毒物质都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才对人体有害(毒),所以用“不得”两字似乎有失妥当,建议作相应的修订,最好能同微生物指标一样有定量的指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加强基础调查和研究,多举并措,确保毒蜜事件不再发生。一是建议相关科研单位和人员加大对博落回、雷公藤等已知有毒蜜粉的毒理分析、研究和安全性评估;二是建议各级地方职能部门加大对博落回、雷公藤等已知有毒蜜源植物的分布范围和数量的普查,泌蜜特点、蜜蜂采集行为的观察,在有毒蜜粉源植物花的期,对可疑蜂蜜样本的抽样要做到应检尽检;三是加大养蜂生产人员的培训,对有毒蜜源植物有正确的认知,适时采取在巢门前加脱粉片、补充饲喂安全的蜜粉、收割成熟的封盖蜜等统合生产管理控制措施;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消费者自我防范意识。不食用味苦、涩等口感异常的蜂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第一作者:朱璨,植物保护专业硕士学位,农艺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第二作者:朱友民,毕业于原福建农学院蜂学专业,美篇号36739907,喜爱摄影、旅行、蜜蜂、乒乓球、音乐和文学,衢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衢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欢迎美友互为关注、互相学习、互享快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