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河奇石上的苏轼</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名人雅士都是靠诗文书画或史记来传世的,没想到名贯古今的大文豪苏轼除了诗文书画家喻户晓,他的影像竟然还出现在一块黄河奇石上。</p><p class="ql-block"> 这块黄河石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从黄河故道塔地河滩上得来的。当时只觉得这块石头形状很像是一座山,石面儿上的图案纹路很美,但因赏石水平有限,没能精准的给黄河石定位赐名,因此这块黄河石从故乡到城里,一直都在我的书房里静静的沉睡。</p><p class="ql-block"> 直到五年前,在与文友李德伟聊天时,无意间聊到了这块石头。李德伟是奇石收藏家,我请他为这块黄河石“把脉”。李德伟捧起这块儿黄河石,凝视了许久,欣喜的说:“这是一幅石画,应该叫苏轼游庐山”。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仔细一看,石面上的图案还真像是一个身穿紫袍,头戴官帽的古人行走在山峦纵横、飞瀑流泉的山间。这不正是苏轼在诗作《题西林壁》中所描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画卷吗?困扰我多年的思绪终于有了答案。我和李德伟先生专程到洛阳奇石城,为这块黄河石配上了黑檀材质的底座,使这块儿沉睡了数十年的“苏轼游庐山石画”真正“复活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加之从事的又是新闻职业,天天与文字打交道,所以苏轼一直都是我的偶像。这幅石画的出现,也许是一种跨越世纪的缘分,让苏轼再一次走进了我的心里。我的灵魂仿佛也穿越了时空,来到了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p><p class="ql-block">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年出生在四川岷江江边一座温暖向阳的小城眉山。其父苏洵是当地有名的文人雅士,他非常重视对苏轼和小儿子苏辙的教育和培养,把兄弟二人送到一个叫南轩的私塾里读书,书堂里摆满了由自己亲自校读过的藏书。兄弟俩都很机敏,天分也非常高,是私塾里最出色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1056年春天,苏洵带着19岁的苏轼和17岁的苏辙走出大山,到汴京参加科考。当时的主考官是北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这是苏氏兄弟最大的幸运, 千里马碰巧遇到了伯乐,兄弟俩同中皇榜,同朝为官。苏轼质朴的文风,深得欧阳修的赏识与点拨,三十岁时就已经名闻北宋文坛。</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接任皇帝位,重用了主张变法革新的王安石。当时北宋政坛上革新派与反对派的党争愈演愈烈,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苏轼对王安石迅猛的变法产生了疑惑,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进行劝谏,希望变法要循序渐进,由点及面不能盲目推进,但是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 </p><p class="ql-block"> 四年后,苏轼被朝廷调往杭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到任后,苏轼重视农耕水利,造福当地百姓,受到了神宗皇帝的嘉奖。仕途上春风得意的苏轼遭到了反对派的反感与嫉妒,反对派以他写诗讥讽变法,攻击朝廷为由,革去了苏轼的官职,将他关押到京城的乌台监狱。在监狱的几个月里,苏轼对自己的过往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利用职权谋过私利,即使对变法有不同意见,也是为了国家呀。</p><p class="ql-block"> 一身书生气的苏轼写文作画确实是得心应手,妙趣横生,但在党争残酷的北宋朝廷里,他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他以为这一生要在监狱里度过了。“乌台诗案”引起了朝野震动,曹太后欣赏苏轼的文采,向朝廷求情,当权派这才放了苏轼,做出了贬官黄州的决定,在被关押130天后,苏轼重获自由。至此,“乌台诗案”尘埃落地。</p><p class="ql-block"> 1081年正月初一,在漫天风雪中,苏轼踏上了赴任黄州的路途。到黄州后,苏轼没有安身的地方,只能暂住定慧寺。距定慧寺不远处还有一座安国寺,身居寺院幽静的环境,苏轼每天都可听到暮鼓晨钟,他的心慢慢安静了下来。由于这次赴黄州属于贬官,苏轼在这里只有职务,没有俸禄,生活十分困难。后来,朋友马孟德托关系,把城外东坡上废弃的50亩军营地免费让苏轼耕种,以解决他的吃饭问题。苏轼和妻子烧掉地里的枯草,种上了大麦,播下了生活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躬耕东坡的日子,是苏轼最开心的时刻。闲暇的时候,他饮酒、写诗,寄情书画,同时还热衷于研究美食,把贫困的生活过的生机盎然,当地人称他为东坡居士。有一次,苏轼外出,遇到下雨,路人纷纷找地方避雨,他却不躲不闪,行走在雨幕里。不久,雨过天晴,苏轼随口引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是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定风波》。</p><p class="ql-block"> 远离了朝堂权力的纷争,平淡的农耕岁月让苏轼痛并快乐着。当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一定会演绎出最绚烂的历史传奇。黄州的山山水水激发了苏轼清泉般的文思,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苏轼邀请几个好友乘一叶扁舟顺江而下,饮酒赏月,扣眩而长啸。船行赤壁之下,苏轼举头望明月,思绪如潮水般涌来,不禁吟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气势磅礴、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是中国文学史上充满奇迹的一年。苏轼还创作了名篇,前后《赤壁赋》和行书宝典《寒食帖》。</p><p class="ql-block"> 在黄州生活的五年间,苏轼经历了世态炎凉和世事沧桑,他的灵魂获得了重生,最终化茧成蝶,实现了自我突破,文学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果不经历人生的痛苦与折磨,不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他不会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人生最难得的从容与淡定,这也许就是流放诗人的悲哀吧。</p><p class="ql-block"> 宋神宗去世后,高太后垂帘听政,重新启用了司马光,王安石变法被废除。与司马光政见一致的苏轼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进京后,苏轼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升三级,成为天子之师,为皇帝传授朝政兴衰的典籍和治国之道。然而,苏轼的心并不在京师,美丽的杭州等待着他赴一场天堂之约。两年后苏轼如愿以偿,再次主政杭州,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江南。</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54岁的苏轼被朝廷调回汴京,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重要职位。高太后去世后,变法派大臣重掌大权。以章敦为首的反对派再次出手,把苏轼赶出朝堂,贬往地广人稀的岭南。一路上又连环五改谪命,把苏轼变为听候地方安置的罪人。苏轼62岁时,又被流放到海南岛,过着食无肉、衣无药、居无室、处无友、冬无碳、夏无泉的“六无”生活。</p><p class="ql-block"> 1101年8月,苏轼获赦回京,病逝于途中常州,享年64岁。苏轼才华横溢,命运多舛,但他凭着顽强乐观的信念,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常人无法度过的劫难。苏轼一生留有诗词2700多首,其中不乏传世名篇。</p><p class="ql-block">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有奇绝冠平生。</p><p class="ql-block"> 这是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杜甫的一览众山小;这是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这是白居易的春风吹又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不止于独善其身。在与伟大先贤们的唱和中苏轼在中华文化长卷里获得永生。</p><p class="ql-block"> 文前提到的黄河奇石上“苏轼游庐山”那幅天然石画,也许就是上苍的赐予。一块黄河奇石的形成需要万年亿万年斑驳时光的沉淀与雕琢,而苏轼距今也只是区区的千年时光,在亿万年前,上苍就已经预示了亿万年之后,一个彪炳千秋的文化巨匠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这个名字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浩瀚的星空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