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头雁文艺作品选读(第二期)

落笔有败

<p class="ql-block">  《诗歌是生活开出的花》</p><p class="ql-block"> ——王亚海诗集《立冬之前》赏析 </p><p class="ql-block"> 撰文作者:陈惠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喜欢读书,却很少有耐心完整的读完一本诗集。前几日,在临洮文学年会上,我收到了临洮本土诗人王亚海的最新诗集《立冬之前》的签名赠书。活动间隙,我大致浏览了几首,竟意外地被里面清新的文字和细腻的情感深深地吸引。这种情形和感觉,若必须用一个词来形容,没有比“一见钟情”更恰当的了。 </p> <p class="ql-block">  缘于这样的“一见钟情”,我用整整两天时间认真品读了这本诗集。翻开扉页,一首首的读下去,我一次次地被感动,被震撼。 </p> <p class="ql-block">  作家纪伯伦说“: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我觉得王亚海的诗便是从伤口和笑口涌出来的诗。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情感还原他的所见、所思,所想。诗集里的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他对故土,对父母以及妻儿深深的爱恋。</p> <p class="ql-block">  王亚海的诗是非常生活且真实的。他将自己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仿佛信手拈来,却又举足轻重。如:“母亲说着说着就哭了/这哭声是那样无辜/让我想起儿时一次莫大的委屈”,“母亲/今天我不想劝你、安慰你/我只想静静的听你哭泣”(《母亲说着说着就哭了》)。寥寥几笔,母亲的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便尽在这一声哭泣中了。又如“父亲弯曲成一张弓/推刨来回/绷紧的双手/攥出老茧和血泡/父亲低下头时/时光的重量压在背上/佝偻的腰身一弯再弯”(《父亲的工具箱》)。古往今来,相比较于赞美母爱的文章,描写父爱的确乎是少之又少的。也许是缘于大多数父亲更愿意把这份爱藏进心里,也同时将家庭带给他的生活的压力藏进心里罢。天下父亲,莫不如是,沉默寡言而爱家甚于爱自己。再如“我每天送你上学/晚上在地上爬/给你当马骑/马很累/但内心是幸福的。”(《给夏绚》)。读到这句诗,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位无论付出多少,却依然幸福着孩子的幸福的父亲。更如“我们坐在凉亭的石凳上,看游船划进芦苇深处,你一会儿看夏轩,一会儿看我/透过你清亮的双眸,我看见了美丽的家园”。也许,我们的生活中幸福和苦难是并存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他一样在烟火人间里捕捉到这样的瞬间灵感,让感情自然流淌。 事实的确如此,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才最能打动读者。 </p> <p class="ql-block">  王亚海的诗还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回顾文坛历史,但凡经典诗作,无不是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描写出最具生活的画面。古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今有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卞之琳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王亚海的诗句便有这样的魅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亲切朴实的语言。正如刘庆国老师在诗集的《序》里写到:他的诗歌充满了烟火气息。正因为有烟火气息,很多场景便都是读者所熟悉的,加之他朴素的表达形式就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翻开诗集,几乎每一首诗都会有令人怦然心动的画面。画面一:“两个影子在路上摇晃,一个是父亲的影子,一个是我的影子”。(《摇摇晃晃的影子》)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对父子一前一后,没有过多语言的交流,却又彼此牵挂,在他们的心里,也许,安静的陪伴就是最大幸福。画面二:一位手拄树棍的老人缓缓挪动/从鸡窠到草堆,从羊圈到水窖/足足走了一个世纪(《在不知名的山村》)。一位农村的残疾老人,这样的情形或许就是他的日常。生活有时的确是如此的沉重,但我们依然选择倔强地活着。画面三:“此刻/我再次坐在童年的木墩上/帮母亲烧火,母亲系着围裙/擀面、切菜/忙得像一个陀螺”(《火光点亮灶膛的瞬间》)。熟悉的母亲,熟悉的自己,熟悉的灶膛,这不就是我们的母亲和我们的儿时吗?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王亚海的诗更具有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力。我认为一位作家,尤其是一位诗人作家,一定是要具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能力的。这一点,在王亚海的诗歌中表现的尤为成功。如《塬上的画家》里有这样几句,“她用天空的湛蓝为胡麻设色/她用阳光的金黄为油菜晕染”。“她就是我的母亲/她不是画家,却和生活在旱塬上所有的妇女一样/画出这个时代最具表现力/和生命力的画幅”。这里,不仅有对点的想象,还有对面的想象,由点及面,表现出他的想象跨度之大,意境悠远之深。再如“岁月经过九月的村庄时/神情变得沮丧/我看到玉米杆的叶子/像失血的手/在风中徒自抓着什么”(《雪一样冰凉的疼痛》)。这里,“失血的手”可谓神来之笔。“我走进细看时我才发现/那不是一根根变白的头发/那是一枚枚落满浓霜的麦芒”《母亲的白发》。由白发联想到麦芒,由麦芒的掉落自然地联想到母亲的老去,让读者不能不跟着作者心生忧伤。再如“寺洼出嫁时/妆奁是美丽的陶罐/在洮河边/邻村的小伙子马家窑/用笨拙的类人猿的手/制坯、着色、勾勒出美丽的水波纹和草叶纹/把心愿和爱情陷入坚硬的陶质,将绚丽的霞光披在身上”。(《马家窑和寺洼》)。“岁月在摇曳的草间/被风吹冷/当我一无所有,如同眼前的枯草/落寞地,越来越像不会说话的哑巴”(《夕阳》)等等诗句,这样成功的想象在他的诗歌中比比皆是,丰富的想象也让王亚海的诗更灵动,更耐人寻味。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总之,王亚海的诗可谓为情而诗,为爱而诗,是真实纯粹的,是情感的自然流淌,是思想的个性张扬。他的诗如涓涓细流,滋润和温暖着读者的心灵。就如同他在《后记》中所说:“写诗一旦有目的,诗就落入俗套。”我想,我们无论做任何事,一旦过于追求目的,便一定会失去真我。若无自然,何来万物?愿诗人王亚海在诗歌的道路上,守住初心,构筑起自己的精神高地,在烟火人间里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陈惠芬, 笔名兰心。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定西市、临洮县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