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改革的“浅”斟酌“漫”言语

胡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教学改革不能走极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几十年间,我们国家经历了几轮较大的教育教学改革。教改专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内容则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各地各级学校纷纷大张旗鼓地开展起了教改举措:一会儿提出“高效课堂,以练代讲”,一会儿提倡“兵教兵”学生互助学习,一会儿要求课堂要“活”起来,一会儿安排学生“走班制”分层教学,一会儿强调“三个维度”教学目标和“小组合作”方式,一会儿又要求拓展延伸,统筹知识,进行“大单元教学”,甚至有些学校还规定每位老师每堂课讲授知识不得超过15分钟,每堂课都要有小组活动或小测……这些举措不乏有教育教学专家和各位校领导的教育激情与情怀。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地的教育改革似乎走向了极端——不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推翻“前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就不算创新!不在课堂上使用新理念来教学,就是固步自封,就是因循守旧,就不是创新的“好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做法对一线老师来说可谓是严峻的考验。因为,老师们既要紧跟教改步伐、适应一个个新的教改方法,还要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我并不排斥专家们提出的教学举措,因为,有些教学方式的确对促进学生学习有帮助。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意在说明教与学有一定的规矩,但在教的时候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努力找寻最好的方法。其中“教无定法”,重在强调灵活多变,不可机械、教条地教育学生。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来确定教法。单就语文来讲,不同体裁、题材的文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教学。适合朗读的课文,老师就安排学生在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好的老师甚至可以范读,既带动课堂气氛,又赢得学生的尊崇;适合默读的文章,老师就让学生静心阅读、摘抄,善于“分析”的老师大可利用整合的资料,指引孩子们“寻找”“悟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适合用活动激发学生互助学习的写作课堂等,老师就设计好教学过程,一步步带领孩子先学习文体特征,进行仿写,接着与同伴集体创作,最后再独立写作,而写作能力强的老师还可以跟着孩子写下水文或分享自己的小随笔,激发孩子对语文写作的兴趣与热爱……也许,这样的语文教学在一时的考试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长远来看,一定会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之,教育是人的教育,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无论专家、领导、老师,在教学改革中都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基础,并根据学生自身素质和实际需要循序渐进地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厢情愿”地我行我素。</span></p>

教学

学生

老师

教育

教改

语文

一会儿

课堂

教学改革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