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小河淌渔

<p class="ql-block"> 年味起始于时间的切换。人们从习惯的阳历计日不约而同过渡到阴历计日,见面问候只说阴历,腊月二十几回家的?正月初几再走?</p><p class="ql-block"> 都说小孩盼过年,大人又何尝不盼过年。进入腊月,各家各户都铆足了劲,准备各式各样的年货,这不仅是对一年来收成多少的总结,也是对一年来辛勤劳作的犒赏,花样繁多的美食融化成浓郁的亲情,只有过年才能品得到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准备年货自然少不了打糍粑。糯米蒸熟了,趁热放进水缸里,用擀面杖往缸里直捅,可以一个人捅,也可以两个人、三个人捅,也可以把蒸熟的糯米放进对窝子,用石头进行杵的。直到把糯米捅得或是杵得稀烂,再用手蘸点冷水,把仍然热气腾腾但已经软烂的糯米胚转移到案板上,迅速整理成型,放置一晚便可轻松切成小块。炕成焦黄的糍粑洒上红糖或是白糖,别提该有多美,不喜吃甜糍粑也可烹成盐糍粑,那是另外一番风味。打糍粑过程中偷嘴吃上一小团热乎的糯米饭,应该是对过年才有的一种奖赏吧。浸泡到冷水中的糍粑,隔三差五换一下水,一直能吃到来年的四月。</p> <p class="ql-block"> 杀年猪是准备过年的重头戏。在物资匮乏的年月,并不是每家都能杀年猪,遇到哪家要杀年猪,大人小孩都会跑去看热闹。在热气腾腾中,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只见师傅用刀从猪胴体背部轻轻划开,膘的厚度一览无遗,如果是厚膘,往往这家人会赢得众人赞许的目光,猪养得好才会油水更足。接下来肉品整理的工作紧张有序,该洗的洗、该剁的剁、该腌的腌,但没有什么热闹可看。这家还没清理停当,人们会随着一部分师傅转战至下一家。小伙伴们其实更期待杀猪时取出的尿(音&nbsp;suī)泡,即猪的膀胱,把新鲜的尿泡用草木灰简单处理一下,然后吹满气,用绳子系着,当皮球玩、当键子踢,直到玩得干了瘪了还舍不得扔掉。有一年咱们家未杀年猪,母亲看着我们羡慕别人玩尿泡的眼神,发誓以后过年都要杀年猪。</p><p class="ql-block">饼子,曾经是老家过年必备的食物,做饼子最能体现出年味。因为工序多,自然工位多,往往采取隔壁邻居或是亲戚亲友之间的互助模式,似流水线作业。准备工作有和面、炒酥、拌糖,流水作业开始后,扯面剂、包酥、擀皮子、包糖、烤制,各岗位各司其职,岗位间配合默契,不知不觉开始扯闲篇,各种天南海北,各种奇闻怪谈,调侃声不断、戏谑声不停,焦黄酥松的饼子就在嬉戏和笑声中诞生,不经意间,满是其乐融融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年味还会缝新衣。冬日的暖阳中,需要添置新衣的农家会将裁缝师傅请到家,为家人进行量身定做, 缝制新衣裳主要是棉衣棉裤,穿在身上尽管显得臃肿,但暖和无比。当师傅拿着皮尺在身上比划时,孩子们无比兴奋的满足感会自豪的荡漾在脸上。 </p> <p class="ql-block">过年打堂尘是很有成就感的活。大人平时光顾着辛勤劳作,打扫卫生往往轻描淡写,只有过年才会彻底进行清理。一根长竹竿上绑一把细竹枝,农家房屋经过一年的沉淀和积累,墙上免不了有粉尘、房梁少不了挂上蜘蛛网,这时候小孩子很乐意拿着这把自制的长扫把,去满屋到处乱扫,无意间担起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重任。清扫落在地上的粉尘也有讲究,必须从堂屋最里面往大门方向扫过去,应该是辞旧迎新的朴素寓意吧。经过一番鼓捣后,房前屋后焕然一新,只等过年时接受检阅。 </p> <p class="ql-block">准备过年菜品上演的是锅碗瓢盆交响曲,这是除夕前最为忙碌的时候。首先下个门板当成案板,年猪肉品、宰杀的鸡、购买的鱼统统摆在上面。炊烟已经升起,平时舍不得烧的劈柴可劲地往灶堂里面加。案板上不时传出刀起刀落地声响,那是在剁肉或是鱼或是葱姜。只一会儿的功夫,浓郁的香味在房前屋后四处弥漫,蒸肉、鱼糕、卷切从蒸笼里次第取出,鱼糕上刷层鸡蛋黄、卷切上涂抹红颜料。卤锅中卤肉、卤鸡、卤海带、卤豆皮什么的相继出锅。油锅中会陆续炸出肉圆子,甚至还会有麻叶子、翻饺子或是活叶子。孩子们这时候满院疯跑,时不时的窜到厨房让大人切一块卷切尝个鲜,或是扯下一只鸡腿满足味蕾的强烈渴望。</p> <p class="ql-block"> 贴春联是除夕团年饭的前奏曲。打堂尘的时候没有刻意清除往年的春联,现在必须铲掉。红纸裁成合适的尺寸,照着新买农历本上收录的对联,自家人挥毫而就,无非“爆竹声声除旧岁”或是“春回大地风光好”,横批“辞旧迎新”或是“国泰民安”等。用一把勺子盛上一点面粉和水,放到火上稍一加热搅拌就成了糨糊,用洗锅刷往门框涂上一层,新春联就位后立马焕然一新。正屋的两扇大门再贴上门神,一边是秦叔宝,另一边是尉迟恭,一人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过年的仪式感顿生,人的心情也随之愉悦。贴春联还得帖几个特殊的地方,比如谷仓上贴“五谷丰登”、鸡笼或是猪圈贴“六畜兴旺”,厨屋门口当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或是“五味调和”。</p> <p class="ql-block"> 团年饭是过年的压轴大戏。团团圆圆的年饭是华夏儿女最俱仪式感的家宴,之前为过年准备的各式美食悉数登场,传承着千百年来的亲情大戏马上上演。家里的老人要到上沿(席)就座,菜一道一道上,人也陆陆续续就座,看着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孩子们手捏筷子跃跃欲试,守在鞭炮旁的点火人更加迫不及待。菜肴上齐,人也要到齐,待听到点火的口令,鞭炮迅即炸响,在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家人们举杯同庆,开怀畅饮,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一年的工作、学习、劳作或是收获、荣耀、艰辛、甚至委曲,通通融化在亲人的抚慰之中。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p> <p class="ql-block"> 辞旧迎新必然要沐浴更衣。中午的年饭结束后,即可开启沐浴更衣的模式,平常哪一天的洗澡都没有今天这么隆重。因为今天必须得洗,而且要洗得彻彻底底,要把一年来所有的秽气和霉运统统洗掉,要洗出一个干干净净的自己,以全新的身姿迎接新年的到来,不仅如此,还要把脏衣服一并洗干净,不能留到明年再洗。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谁不希望来年有一个好兆头。</p><p class="ql-block"> 过年时的祭祀让人不忘来处,也知归途。除夕那天傍晚时分,孝子贤孙准备好祭品,早早地聚拢到墓地,为旧坟培点新土,为先人点亮灯火,然后上香、烧纸,为逝去的亲人送去来年的用度,也祈求先人保佑子嗣平安健康。夜幕降临时,墓地灯火通明,先人们也在欢度春节。</p> <p class="ql-block"> 守岁守的是传承,守的是祈福平安健康。该忙活的都忙活到位了,只等除夕守岁,家家户户会早早地把家里能开的电灯都打开。在电还是稀缺资源的年代,平时停电是家常便饭,过年时很少停电,但电力负荷有限,电灯发出的光感觉气若游丝,将熄未熄,偶尔停电,只能点上一盏煤油灯。尽管光线昏暗,但丝毫不影响农家人守岁的执着,就着白开水,吃着炸好的翻饺子、活叶子,或是自家炒制的花生,一家人其乐融融,憧憬着来年的好日子。农村电视的普及晚于春节联欢晚会的首播,在不知不觉中,春节联欢晚会成为那时过年的标配,零点敲钟成为守岁辞旧迎新的节点,早有按耐不住的人家等不及钟声响起便燃起了鞭炮,只听见鞭炮声音越来越密集,人们不约而同争相点鞭。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鞭炮火药味,这是过年才有的味道,这是对平安幸福健康的憧憬和向往。孩子们又长大了一岁,大人们又衰老了一年。</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开始拜年。长辈一大清早会去给祖先拜年,然后就是坐等晚辈一一过来接受拜年,走亲戚拜年往往是大孩带小孩,大孩不愿带小孩时,小孩追着屁股“赶路”赶得屁颠屁颠。年前自家做的饼子一部分留着自己吃,另一部分则成为了拜年的礼品,一般亲戚送两筒小饼子,给长辈拜年得送两筒大饼子,可能的话,还可配上白糖或者罐头。拜年最好玩的不是拜年,而是拜年路上放野火,在交通基本靠步行的岁月,拜年时往往喜欢在田间地头穿行,看到田埂上枯黄的茅草什么的,心里就发痒,忍不住掏出早已藏在口袋的火柴去点,干草遇上了明火,瞬间爆燃,再遇上风势,直烧得劈啪作响,战火纷纷,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等窜到亲戚家的时候,用纸包的饼子早已散成了一个一个,只能数个数了,好在拜年拜的是人到心意到。</p> <p class="ql-block">始于正月初一的还有彩龙船。在缺乏娱乐节目的年代,跟着彩龙船挨家挨户观看巡演,好不热闹。船未到,主人家的鞭炮声已响起,领唱的艄公高唱一声“彩龙船呀么呀喂哟,来拜年哪呀喂哟”,打锣鼓家什的随声帮腔附和“啊呀嗬咳咳哟嗬嘿”,拉开了彩龙船拜年的喜庆节奏,只见艄公拿着竹竿踏着节奏前后作撑船状,满脸粉黛的顶船女碎步踏行,前挪后移且婀娜多姿,更有那摇扇子的艄婆,游走在船的四周搔首弄姿般的插科打诨,观众的欢呼声让艄婆的搔首弄姿更加夸张。</p> <p class="ql-block"> 在没有实现放鞭炮自由的年代,小孩跟着彩龙船凑热闹,直接目的还是抢鞭。主人家拿出鞭炮时就眼巴巴的盯着,及至点燃以后,孩子们一哄而上,撅着屁股在地上搜索没炸过的鞭,更有胆大点的,直接用脚去踩燃着的鞭,试图踩熄点燃的引线。抢到的鞭大多是没引线的哑鞭,拦腰折断,围成一圈,点燃其中一个,其他相继喷射,有时也直接剥开,把火药集中到一起,划燃一根火柴扔上去,只听闷声一响,但见白光一现,升腾起一团小“蘑菇云”。有引线的鞭玩法更多,要么点燃后往水里扔、要么用一个破搪瓷碗扣上以后再点,更有将其插到牛粪中再点。</p> <p class="ql-block"> 远一点的亲戚要走,近一点的亲戚要请,近点的亲戚之间相互接春客是过年的尾声。随着时间拨回到阳历计日,尽管生活逐渐回归到日常,但对过年依然念念不舍,因为“正月里面都是年”。</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年味,随着华发的增多愈发想着回味。年味在变,变的是形式;年味不变,不变的是传承。不管岁月如何沧桑,不管是否远离故土,家永远是中国人过年时最牵挂的惦记, 因为那是梦想起航的地方,那是永远安宁的港湾,那是短暂充电就能让人满血复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但有些年味,只能在回忆中回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