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闽南风

有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4年元月9日新年伊始,我们一行老同学老朋友12人,从上海、北京聚集福州,准备走一下福建的沿海城市和主要岛屿,吹一吹强劲的闽南风。</span></p> <p class="ql-block">福建,简称闽,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当年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起点,是中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所以这首唱响全国的“爱拼才会赢”的福建歌曲,代表了福建人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鲜明性格特征。</p><p class="ql-block">机场附近的福州街景。</p> <p class="ql-block">利用下午一点空闲时间,游览福州西禅古寺。</p><p class="ql-block">古寺又名长庆寺,始建于唐代,宋、元、明屡经兴废。福州旧时四郊均有禅寺,长庆寺在西郊,故俗称“西禅寺”。</p> <p class="ql-block">西禅寺被称作八闽名刹。</p><p class="ql-block">福建称作八闽据说原因有二:一是“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从西晋起中原有八大姓氏迁徙到福建;二是宋元时期将福建分为八个行政区来管辖,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九柱,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木架构,重檐歇山顶。石砌佛座和部分柱础为唐宋旧物,大部建筑都已是近期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西禅古寺在东南亚影响很大。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都有寺庙属西禅寺下院,并仍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每年有许多海外高僧信徒登临参谒,古寺成为福州与东南亚一带文化交流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寺内大门坊柱上有清代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p><p class="ql-block">寺内仍有两棵宋代荔枝树,这棵宋荔只留有一层树皮支撑着树冠,却依然生机盎然,年年结果。荔枝成熟时西禅寺会举办荔枝会,名人雅士吟诗作画,“怡山吃荔”已成为风韵雅事。</p> <p class="ql-block">寺内绿树参天,环境优雅。数据记载,福建的森林覆盖率65.12%,44年来一直保持全国第一。</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赶到石厝教堂。</p><p class="ql-block">石厝教堂于1860年由英国圣公会创办,为仿哥特式建筑,屋顶原有一钟楼及十字架,现已毁。该堂也简称“约翰堂”,教堂外原为墓地,后逐渐发展成街市。</p> <p class="ql-block">当时,圣约翰堂主要供侨居在福州的英国人举行宗教活动,当时这已成了福州的外侨聚居区,不仅英国侨民到此做弥撒,欧美其他国家的基督教徒也都来做,故亦有“国际教堂”之称。</p> <p class="ql-block">教堂没有对外开放,<span style="font-size: 18px;">慕名而来的人们只能趴在门外观望。百余年的老建筑,加上庭院内满地金色的银杏叶,如凝固的历史,惊艳了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街区幽静而雅致,为数不多的行人,默默地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转过几条小巷,便是烟台山街区—如今福州时尚的娱乐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入夜时分,静静的闽江穿城而过,它是福建人的母亲河,经福州马尾港流入浩瀚东海。</p> <p class="ql-block">元月10日游三坊七巷。</p><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始于晋唐,盛于明清,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p><p class="ql-block">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至今仍保留着唐末、五代以来,古街区鱼骨状的坊巷格局。 </p> <p class="ql-block">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该名在宋时就已存在。因这条坊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更有意思是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乡规民约:"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 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绪辛巳年文儒坊公约。"共48字。</p> <p class="ql-block">在文儒坊里,有一条幽深清静的小巷,叫闽山巷,俗称“三官堂”,因为该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闻名。如今古建是否存在恐怕并不重要,这条幽深的小巷子以及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更加吸引人。</p> <p class="ql-block">塔巷因曾于此建育王塔院而得名,据记载宋代大塔还存在,清代已在巷内砌小塔,作为古迹纪念。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p> <p class="ql-block">都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之所在,不知历代有多少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在这里生活,从这里走向辉煌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走出众多名人,其中有令人动容的林觉民烈士(这里也是冰心故居)。</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跟随先辈学习文史诗词,家中亦寄望其于仕途求出路。而林觉民在童生试中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表达其决绝态度,立下报国大志。</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受同盟会派遣,组织广州起义。起义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4岁,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p> <p class="ql-block">临刑前,林觉民在白巾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此书成为千古爱情绝唱。</p> <p class="ql-block">在三坊七巷边上,有著名的林则徐出生地纪念馆,也是林则徐出生和幼年生活、学习的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是近代中国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族英雄,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第一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决心为民族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精神写照。</p> <p class="ql-block">宦海浮沉三十余载,林则徐曾"历官 十四省,统兵四十万",官至极品。虽封疆大吏、钦差大臣,他始终以民为本,以国为家,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从展览中第一次看到,林则徐在整顿漕务、海防建设、兴修水利以及抗洪赈灾上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北京天文台1996年6月7日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p><p class="ql-block">海纳百川有容乃大,</p><p class="ql-block">辟立千仞无欲则刚!</p> <p class="ql-block">除了大量的名人故居,三坊七巷吸引人的还有一条条幽静的小巷,虽然整修一新,但还是能看出当年的风貌:高高的围墙起伏为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p> <p class="ql-block">流线型的马鞍墙与高高的燕尾翘角,墙头和翘角皆有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p> <p class="ql-block">古建庙堂之上的垂花柱,也进入坊间百姓家,仍是那样繁复华丽。</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民居建筑,有着典型的福州官派建筑风格,同时也结合了亭台楼榭等园林建筑、庙宇殿堂和祠堂馆舍等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在传统民居建筑中,能见到许多精美的雕刻,题材丰富,包括花鸟鱼虫、珍稀动物、梅兰竹菊等植物以及神话故事、人物传记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窗棂洒向屋内,可以看出修复者的良苦用心。三坊七巷虽然不能完全修旧如旧,已是尽力保留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风貌。</p> <p class="ql-block">游涌泉寺。</p><p class="ql-block">相传因寺前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始建于后梁(908)。寺庙历经多次重修,现为全国重点汉传佛教寺庙之一,有“闽刹之冠"美誉,并为台湾佛教四大宗派祖庭。</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有两座陶塔,两塔各塑1038尊佛像,故名千佛陶塔。双塔均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共八角九层,为北宋元丰五年(1082)烧制。陶塔高大精美,国内罕见,是研究宋代陶瓷艺术和建筑特点的实物佐证。</p> <p class="ql-block">大殿屋脊上龙头鸱吻威武霸气!</p> <p class="ql-block">元月11日清晨,我们驶过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登上平潭岛。</p><p class="ql-block">这座大桥是我国首座公路铁路两用跨海大桥,它不但推动了福建、平潭的经济建设,也推动闽台便利往来,将实现通往台湾重要通道的远景规划。</p> <p class="ql-block">平潭岛有两大看点:</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丰富的风力资源,2023年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海上风电场——福建平潭海上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发电。</p> <p class="ql-block">平潭海上风电场建有全球已投产单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111兆瓦。这就意味着它的年上网电量约3.6亿度,每年可替代10.38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8.38万吨。</p> <p class="ql-block">平潭岛又名海坛岛,面积274.33平方公里,为福建省第一大岛,是中国第五大岛屿,是与台湾岛距离最近的岛屿。</p> <p class="ql-block">以最近的距离眺望台湾海峡,这是平潭岛的第二大看点。</p><p class="ql-block">走入猴研岛,景区大门如两朵掀起的浪花,像一双相握的大手,两岸相望,隔海相握。</p> <p class="ql-block">登上岩石,台湾海峡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海浪涛涛,送去大陆亲人们的祝福,不知海峡那边能否收到?</p> <p class="ql-block">灯塔为你们照亮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眺望海那边,十年前游宝岛的经历仍历历在目:那美好的风景,那亲切的乡音,那与上海很相似的美食,都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迎着落日的余晖,我们从平潭岛驶向湄洲岛。</p> <p class="ql-block">湄洲岛属于福建莆田,全岛南北纵向狭长,形如娥眉,故称湄洲。娥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古人以此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以它来命名一个岛,好美好浪漫啊!</p> <p class="ql-block">夜晚,妈祖山上灯光璀璨,远远就能看到祖庙巍峨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元月12日游湄洲岛。</p><p class="ql-block">岛上绿树成荫,空气格外清新,令人舒适愉悦。</p> <p class="ql-block">爬上鹅尾山俯瞰,沙滩形成美丽的弧线。</p> <p class="ql-block">湄洲岛妈祖祖庙始建于北宋(987年),历代屡经扩建修葺,是妈祖文化的起源地,故称妈祖祖庙。</p><p class="ql-block">大牌坊凌空飞檐,三开重檐。牌坊嵌有“湄洲妈祖祖庙”庙名,两边有雕梁画栋长廊,依山势递叠而上,磅礴壮丽。</p> <p class="ql-block">妈祖原名林默,出生于福建莆田,她聪颖善良,为人治病,熟习水性,驾船巡游于岛屿之间,常于风浪里救助遇险船舶。28岁时为救助遇险渔民不幸逝世。村民们为她建了寺庙,她逐渐被神话化,成为流传于当地的民间信仰。</p> <p class="ql-block">祖庙仪门正中悬挂“圣旨”竖匾,象征妈祖曾受历代帝王褒封,故仪门又称“圣旨门”。</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祖庙建筑主体,有大殿、钟鼓楼和朝天阁,排列在整面山上,朝拜的众生拾阶而上,尤为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站在朝天阁上极目远望,海天一色,浩瀚无垠,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2013年底,由两岸工艺大师共同打造的全球最大的纯金妈祖圣像安奉在顺济殿内。该圣像高3.23米,使用纯金323公斤,与奉祀在宫门内高1.33米、重1.6吨的全球最大的翡翠妈祖圣像,形塑“金玉同辉”新景观。</p> <p class="ql-block">妈祖信仰历经近900年的发展,遍及世界上任何与海有关的中国人聚落。到2023年,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3亿多妈祖敬仰者,近万座妈祖庙宇,分布在46个国家和地区,妈祖已然成为了沿海广大地区华人同胞们的精神支撑。</p> <p class="ql-block">在祖庙山顶立有一座14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是用365块花岗岩雕砌而成。石雕妈祖像头戴冕旒,身着霞帔,手持玉如意,仪态雍容,表情庄重。</p> <p class="ql-block">被世人尊称为和平女神的妈祖,面向大海,时时刻刻为海内外众生祈福!</p> <p class="ql-block">湄屿潮音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因其独特的风蚀、海蚀地貌,在潮汐浪涌的作用下,如管弦细响、似钟鼓齐鸣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海边,吹着海风,听着海浪,眺望着远方波光粼粼的海面,虽不知是否听见潮音,但心随着波涛起伏,悠悠的,惬意极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湄洲岛的最美公路,设计者用色彩精心妆扮加以命名的。其实不用那么费心,面对辽阔无垠的大海,大自然就是一幅最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们赶到了泉州。</p><p class="ql-block">泉州早已是我们十分心仪的城市,这次打算利用四天时间,好好看看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世界遗产城市。</p> <p class="ql-block">元月13日游洛阳古桥。</p><p class="ql-block">在此桥尚未修建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亦名洛阳渡),所以这座桥叫万安桥,也叫洛阳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span>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始建于宋(1041年至1048年),原先洛阳江上修建的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历时六年,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作为跨海石桥的工程杰作,是泉州先民聪明才智的充分表现:它运用"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技术,代表了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造桥技艺。</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筏型基础"的桥墩,如船型的尖头,能减轻海浪的冲击。桥墩上长的就是牡蛎,即"养蛎固基"技法。</p> <p class="ql-block">养蛎固基被誉为生物学与建筑学结 合的典范。利用浅海区域牡蛎附着于石块繁殖生长的习性,通过培育牡蛎,把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整体以加固桥体。</p> <p class="ql-block">所以历代官方均明确禁止在洛阳桥范围内摘取海蛎。由于海道退远,如今大桥已无需靠海蛎加固,养殖海蛎成为渔民的产业。</p> <p class="ql-block">"浮运架梁"就是将巨型山石桥梁板置于船上,先运至桥墩位置上方,待退潮时,梁板降落架在桥墩上,舟船随潮水下降得以驶离。</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通体由巨大坚硬花岗岩石砌筑,现存桥长约731米,桥身两侧设置各种形制石塔7座、护桥石将军4尊。</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建造者蔡襄的石像矗立桥头,守护着洛阳桥风雨近千年。</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座“海内第一桥”,兴奋之情油然而生: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已经全部走到:潮州的广济桥、泉州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和河北的赵州桥。</p> <p class="ql-block">游蟳埔渔村。</p><p class="ql-block">浔埔村是距离泉州市区仅十公里的小渔村。走进村子,迎面而来的是漂亮的楼房和成群头戴花环身穿各式裙子的姑娘们,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浔埔女历来以簪花闻名,再加上最近又来过几个明星,一下子把这个小渔村的旅游带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女孩子向来爱美,过来簪花的人越来越多,支撑起当地强大的旅游产业链。</p> <p class="ql-block">往村子里走,就看见了真正的浔埔女。这些普通的渔家女,每日辛勤劳作,海风吹皱皮肤,太阳晒黑脸庞,但她们以簪花妆扮自己,妆点自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她们把头发盘起,插上象牙色的筷子做发簪,再戴上鲜花做成的簪花环。冬天鲜花少了,便用绢花代替。岁数大点的女人们,不戴花环也要插上几朵花,那么自然,那么美丽。</p><p class="ql-block">有人说簪花是从东南亚一带传过来的,其实咱们古代早在唐宋时就有簪花习俗,甚至连男子都戴花。</p> <p class="ql-block">簪花女们传接着世代沿袭的生活模式,但她们有自己的追求,在传统的习惯中也有了几分变化:过去小碎花的衣服,有的换成了红色的大花,红色的小腰包成了新近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劳作的女人最美,辛勤劳作还不忘妆扮自己的女人,更是美上加美!对她们的坚韧、乐观、爱美,心里涌起了无名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想和这位坐在家门口的老人家聊上几句,为她那头上不起眼的小花赞美几句,可惜语言不通难以交流。</p> <p class="ql-block">浔埔村另一个特色就是他们的房屋,不同于福建的红砖厝,他们是独特的蚵壳厝—把海蛎壳做在了外墙上。</p> <p class="ql-block">这些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使墙里隔绝的空气更多,这样的墙冬暖夏凉。闽南的海风具有腐蚀性的盐分,蚵壳厝抗腐蚀,海风也奈何它不得,长年累月的风雨还将它们洗刷得格外明丽。</p> <p class="ql-block">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送货,返航时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造就了浔埔的蚵壳厝。</p><p class="ql-block">浔埔村,因为簪花女、蚵壳厝而成为美丽又独特的小渔村。</p> <p class="ql-block">游崇武古城。</p><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是明代(1387年)为抵抗倭寇而建的滨海石头城,是中国明初沿海60多座卫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石城。</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依山海之势而建,攻守兼备,构成了古代完整的沿海军事战略防御体系,具有较强的军事防御功能,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丁字形石筑古城。</p> <p class="ql-block">城墙的这一炮击处,是1938年5月17日被日本侵略军的战舰炮轰后留下的,这是日本侵略军的又一罪行记录。</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明朝初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日本倭寇的侵扰,戚继光率兵进驻福建沿海抗击倭寇,多次驻扎崇武,建立起一整套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从战术和战略上完善了崇武的攻防能力。</p><p class="ql-block">戚继光塑像面朝大海,巍然矗立。</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在以大海为背景的舞台上,表演当地传统歌舞。</p> <p class="ql-block">远眺海上石头卫城—崇武古城。</p> <p class="ql-block">元月14日游清源山老君岩。</p> <p class="ql-block">走进山门,正前方耸立了这方未加雕琢的天然花岗岩石,上面镌刻了“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朴实无华,充满了山野气息,恰是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高大粗壮的榕树装点着幽静的石径,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p> <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老子天下第一”的巨大石像前。“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恰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老子坐像。</p> <p class="ql-block">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p><p class="ql-block">我们簇拥在老子脚下,向老子致敬。</p> <p class="ql-block">再往山上攀登,就到了“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石塔取材于泉州白花岗岩,整座石塔具有闽南地方仿木石构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塔内顶部为蜘蛛结网的藻井仿木斗拱结构,层层叠起,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正面壁上,镶嵌的辉绿岩雕刻“弘一律师遗像”,系丰子恺先生悲切时所作的“泪墨画”。</p> <p class="ql-block">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千古江山留胜迹,</p><p class="ql-block"> 一林风月伴高僧”。</p> <p class="ql-block">这是弘一法师的最后遗墨:</p><p class="ql-block">悲欣交集</p><p class="ql-block">看着这四个字,真是百感交集!弘一法师在最后的时刻,竟写下这四个字,这是何等人生感悟啊!围着舍利塔慢慢走了三圈,并向先生三鞠躬致敬。</p> <p class="ql-block">先生端坐松柏树下,俯瞰着山下的泉州城。</p> <p class="ql-block">参观闽台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反映大陆与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一级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大门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直径2米,重达135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前</span>面的卧碑重达70吨,由一块完整的砻石构成。</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题建筑采用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顶层是观景平台,有一朵金色的和平莲,整座建筑充分利用红砖、白石,是一座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的闽台建筑典范。</p> <p class="ql-block">这是泉籍艺术家蔡国强成功爆绘的一幅巨型火药爆绘壁画。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用火药在特制的大麻纸上爆破,炙烧绘成画。又将180个百家姓显像在这幅壁画上,由电脑控制与榕树交映显现出奇妙的图腾,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有大量有关闽台历史关系的资料。追溯远古,闽台陆地曾数度连接,史前我国古人类已进入台湾,成为当地的原住民。宋元始福建汉族又大批移居宝岛,与原住民一道披荆斩棘,开发建设美好家园。</p> <p class="ql-block">福建与台湾历史渊源深远,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缘久,形成密不可分的独特关系。汉晋以后的战乱年代,部分中原汉人渐次南迁,被称为客家人,所使用的方言即为客家话。台湾的客家人,大多来自福建、广东,通用客家方言。</p> <p class="ql-block">日本殖民主义者强占台湾,两岸同胞生死与共并肩作战,取得最后的胜利。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福建在台湾光复和重建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主官陈仪,接受日军在台代表投降书场景。</p> <p class="ql-block">台湾光复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参观泉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泉州向世界展示闽南文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泉州枕山面海,四时如春。到了宋元的泉州时代可以用“万国来朝、贸易极盛、番汉杂处、开放包容”来赞誉。</p> <p class="ql-block">远吉时期,闽越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拓土开疆。汉晋以来,中原衣冠南渡,至宋元鼎盛,形成"东方第一大港"。明清时期,泉州继续在耕海牧洋,温陵子民渡台湾,成为开发祖国宝岛的生力军;刺桐百姓移民海外,为世界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这方古老的热土上,滋养和塑造了宽容豪迈、诚信谦恭、敢闯善拼的人文特质,涌现出欧阳詹、苏颂、曾公亮、俞大猷、李贽、郑成功、施琅等灿若群星的英才俊彦。</p> <p class="ql-block">部分文物展示。</p><p class="ql-block">南朝青瓷博山炉。</p> <p class="ql-block">唐代佛像。</p> <p class="ql-block">唐代木雕释迦牟尼。</p> <p class="ql-block">五代陶俑。</p> <p class="ql-block">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更是座博物馆之城,整个地区竟有58座博物馆之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还有古船博物馆也是很想去的,可惜未开。</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真是生动形象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游泉州开元寺。</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创于初唐(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唐开元(738年)更名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通高20米,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号称“百柱殿”。走进大殿顿觉前所未有的开阔,真不愧是“大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大日如来,两边分别是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五佛并列一字排开,威严之气势,也是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见大雄宝殿的斗栱上,雕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雕刻之精美绝伦,造型之大胆浪漫,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庄严的庙堂之上,飞舞着曼妙的天使般飞天妙音鸟,恐怕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甘露戒坛的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也有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美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p><p class="ql-block">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916年),初为七级木塔,宋易木为砖,今石塔为南宋(1237年)重建,高44.06米。</p> <p class="ql-block">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865年)木塔,至南宋(1227年)改为七级砖塔,南宋(1250年)重建为石塔,高48.24米。</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双塔塔身浮雕精美。</p> <p class="ql-block">西塔基部力士。</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是中国古刹中佛塔经幢建筑遗存最多的寺院之一。立于大雄宝殿前的两座宝箧(qie)印经塔,始建于南宋(1145年),二塔规制相同,均为石塔,通高约5米。</p> <p class="ql-block">宝箧印经塔是我国古塔的一种特殊样式,由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俶首创,因形似宝箧,内藏佛经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宝箧印经塔细部。</p> <p class="ql-block">参观弘一法师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纪念馆位于开元寺内尊胜院,陈列有高僧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大师一生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p> <p class="ql-block">他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已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在我国画界开创人体写生的第一位教师。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培养出画家丰子恺和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为了赈济淮北水灾,李叔同出演《茶花女》中主角玛格丽特。</p> <p class="ql-block">在过完繁华的青春岁月之后,李叔同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开始了一种刻苦向佛、精研律学的简朴生活。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弘一法师书写此横额多幅,分赠各方,勉励诸佛弟子共赴国难。</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的传奇人物。</p><p class="ql-block">这是弘一法师晚年于泉州留影。</p> <p class="ql-block">又想起了清源山上看到大师的最后遗墨:悲欣交集,不由有了深一层的理解。由一个翩翩公子,成为风华才子和博学先生,终为高僧大 德,大师为人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谁人可及啊!</p><p class="ql-block">大师走了,他的人格魅力还在,如风常拂,如月明澈。</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庙墙外就是西街,商铺连片美食满街人头攒动,这里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当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朱熹写到“此</span>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现今是:逛完古寺逛街市,半街香火半烟火!</p> <p class="ql-block">西街立有钟楼,是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1934年)。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了闽南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钟楼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泉州人心目中一抹挥之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元月15日泉州天后宫。</p><p class="ql-block">天后宫始建于南宋(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殿前的石雕龙柱,威武生动,是守候在妈祖身边的神兽。</p> <p class="ql-block">殿顶两端有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屋脊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真是泉州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参观灵山伊斯兰圣墓。</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泉州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p> <p class="ql-block">据明代史料记载:唐(618年)前后,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故此墓又称三贤四贤墓。</p> <p class="ql-block">现存两墓并列,墓冢用花岗岩雕刻,盖分三层,呈阶梯状,通高60厘米;底层长方形,长2.15米、宽1.10米,四面浮雕莲瓣纹;中层素面;顶层呈券形,长1.55米。墓盖底下为覆盖墓坑的石板。</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圣墓旁,是承天禅寺主师的舍利塔。这里佛教和伊斯兰教先师共处一个墓地,泉州当年的开放与包容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这是伊斯兰教徒丁氏家族的墓地。陈埭丁氏先世系阿拉伯人。其裔一支于元代经商至泉州。元明之际,迁居于此,死后葬灵山,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墓地。</p> <p class="ql-block">参观清净寺。</p><p class="ql-block">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1009年),现存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名善堂。</p> <p class="ql-block">大门楼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第一、二重为青石作圆形穹顶拱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三重为砖砌圆顶。第一尖拱大门穹顶正中倒悬一朵雕刻精致的辉绿岩莲花,以此为中心砌嵌成放射状向各侧延伸,有如蜘蛛网状拱形宝盖,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span></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p> <p class="ql-block">这座阿拉伯风格的建筑,还真是有些异国风情。</p> <p class="ql-block">奉天坛于明万历年间地震中坍圮,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柱基、柱础大部分遗留原地,后又将残柱搬回原处。</p> <p class="ql-block">新礼拜堂可供500多穆斯林礼拜。</p> <p class="ql-block">泉州关帝庙主祀关羽,后又增祀岳飞,故改名关岳庙。白天香火极旺盛,晚上灯火辉煌,清净下来。</p> <p class="ql-block">元月16日游泉州府文庙。</p><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拜庭外为泮池,其上有元(1349年)所建的泮桥,石构,平梁式,中部拱起,桥面铺长条形花岗岩石七十二块,两侧置石护栏。</p> <p class="ql-block">其中主体建筑大成殿重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以四十八根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正面六根檐柱浮雕蟠龙。</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始建于南宋初年。孔老夫子万世师表,令后世万代敬仰!</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及东西书斋,是历代儒家对秀才举人等取得一定功名的人,进行文化伦理道德教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参观泉州非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出各类非遗展品达650多件,是国内最大的非遗馆。这里不仅有非遗项目的实物展示、展板和文字图片介绍、多媒体演示,还能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活态展演展示,全方位感受非遗魅力。</p> <p class="ql-block">泉州非遗的传统美术种类繁多,有石雕、木雕、纸织画、木偶头雕刻、彩扎、纸扎、花灯等,真是物华之美,民间瑰宝。</p><p class="ql-block">这是惠安独创的影雕—石雕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这幅石雕《悟》,立意独特,表达了一种悠远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永春纸织画起源于隋末唐初,是从中国画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编织工艺。纸织画的制作过程十分精细,有画、裁、 织、裱等工序,作品有雾里看花之感,富有朦胧美。</p><p class="ql-block">这是纸织画《荷香》。</p> <p class="ql-block">德化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德化瓷烧制始于新石器时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所产白瓷洁白如玉,享有"中国白"、"象牙白"、等美称。</p><p class="ql-block">佛像洁白如玉。</p> <p class="ql-block">泉州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绚丽多彩的戏剧文化。其中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由晋唐以来中原移民带入泉州,由泉州传播到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这是泉州南音界崇拜的南音先师。可惜非遗馆南音视听设备都无法操作,留下了遗憾。</p> <p class="ql-block">游安平桥。</p><p class="ql-block">安平桥又名五里桥。是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全长2255米,始建于南宋,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的桥墩分三种形式——水较浅、水流缓慢的水域中采用长方形石墩;较深处则改用单边尖半船型石墩;水最深、水流湍急处采用双头尖形墩。</p> <p class="ql-block">桑海沧田,原先的桥头现在已成了一大段陆地。</p> <p class="ql-block">人们赞叹安平桥:海上有路通彼岸,天下无桥长此桥。</p> <p class="ql-block">元月17日游南靖土楼。</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是客家人在辗转迁徙中,发扬古老建筑技术创造的“世界建筑奇迹”。</p><p class="ql-block">这是南靖田螺坑土楼群,被大家戏称为“四菜一汤”。</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与清兵在闽南一带展开拉锯战,民间又建不少土楼、石楼以安生。</p><p class="ql-block">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楼,并且更加注重实用,结构简练无华。</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小桥流水,一派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裕昌楼始建于1308年,是福建土楼现存最古老的土楼。裕昌楼是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共有五层270个房间。底层厨房内设有水井,共22口,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土楼。</p> <p class="ql-block">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的圆形祖堂,堂前用卵石铺成的一 个阴阳八卦,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p> <p class="ql-block">裕昌楼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七百 年多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p> <p class="ql-block">原来一层是厨房,现在有很多成为小商店出售土特产商品和旅游产品。</p> <p class="ql-block">参观土楼,顺便选购些当地特产—金线莲茶叶带回家。</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方形楼和贵楼有三奇,一奇是高。和贵楼高五层,有21.5米,是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正中开一个大门,东西南北四方各有楼梯上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层有28个房间,五层共有140个房间。</span></p> <p class="ql-block">它建于清(1732年),据说当初选址建楼,建在了一片沼泽地,楼慢慢沉入烂泥里。于是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再建起了一座五层高的方楼。两百多年来,和贵楼固若金汤,风雨不动安如山。但如果在天井跺跺脚,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此为第二奇。</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的第三奇,即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左边井水清亮如镜,水质甜美,而右边井水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原来清水井是由水泥砌成,而浊水井是由小圆石堆砌而成,所以后者渗入了沼泽污水。</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建于1905-1909年,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座双环圆楼,大环和其他土楼一样为住宅,中间小环为怀远楼特有的学堂,平时是简氏子孙读书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名为“斯是室”。</p> <p class="ql-block">走进“斯是室”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可见墙上对联“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里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这是翠美楼,被称作“小东倒西歪楼”。它正在大规模的修缮,据说部分土楼修缮后作“活化利用”,要吸引游客体验住土楼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游云水谣。</p><p class="ql-block">这里原名长教,是闽南人与客家人的交融之地。长教因后来拍摄了电影《云水谣》而名声大振,改名为“云水谣古镇”。</p> <p class="ql-block">走在村里鹅卵石铺成的小道上,观赏奇特的土楼美景,领略闽西南古道悠悠、碧水青青的田园风光,这里已成为著名的乡村旅游地。</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溪岸边,由13棵百年、千年的老榕树组成的榕树群,遮天蔽日蔚为壮观。盛夏季节,坐在树荫下喝一杯清茶,吹一吹山风,又是何等美事。</p> <p class="ql-block">千年老榕树遒劲挺拔,巨大的树冠伸向四方,像巨人,像长辈,时刻庇护着我们子孙后代!</p> <p class="ql-block">云水谣,一个有着十分浪漫名字的小村落,它那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叫人放慢脚步,坐下来喝杯茶,细细品味这美好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元月18日游东山岛。</p><p class="ql-block">东山岛,别称陵岛,形似蝴蝶亦称蝶岛,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沿海,隶属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是福建省第二大岛。</p><p class="ql-block">这是卫星地图,从高空看海岸确实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蝴蝶。</p> <p class="ql-block">东山曾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县、福建十大美丽海岛等美誉,极具南国滨海风光特色。</p><p class="ql-block">这是清晨海边等待日出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日出东山,太阳从海上缓缓探出头来。</p> <p class="ql-block">东山岛东南沿岸有南门湾等七个海湾,它们呈月牙形,首尾相接、绵延30多公里。洁白的沙滩,葱茏的林带,清澈的海水,岸边是成片的旅游度假村。</p> <p class="ql-block">海湾风平浪静,海天一色,远处可见成排的风力发电机,近处是五彩斑斓的海产品网箱,游艇在其中穿行。电力、养殖、旅游,大海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p> <p class="ql-block">东山岛还有大自然馈赠的神奇沙洲:因在退潮后大海中间会出现一个像鱼骨形状的沙滩,故人们称之为“鱼骨沙洲”。</p> <p class="ql-block">层层海水跟鱼鳞一般涌向沙滩,碧波粼粼,脚下的沙滩渐渐变窄,最后如一条细细的鱼尾。</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拍下了这神奇的一刻:沙滩成为长长的鱼尾巴甩向海里,我们站在鱼头上,所有人手拉手,围成大鱼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傍晚到达漳州。</p><p class="ql-block">漳州市,简称“漳”,别称海滨邹鲁。“邹鲁”是指文化礼仪发达的地区,盛行孔孟之礼。</p> <p class="ql-block">在漳州的文庙里,年轻人举办婚礼行孔孟之周朝礼仪。</p> <p class="ql-block">古城上的城楼—威震阁,夜色中灯火通明。</p> <p class="ql-block">漳州夜景。</p> <p class="ql-block">元月19日逛漳州菜场。</p><p class="ql-block">酒店附近的马路上,有个挺大的菜市场,一早抽空过去看了看。最多的是鱼摊,一个挨一个,都是活鱼鲜鱼。海滨人们真是有口福啊!</p> <p class="ql-block">蔬菜水果也很多,还有各种热带水果,五彩斑斓,都不知道名字,价格也便宜。</p> <p class="ql-block">游埭美古村。</p><p class="ql-block">埭(dai)美古村是漳州市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素有“闽南第一村”的美誉。被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埭美古村庄四面环水,村落由族人统一规划,统一建筑,统一的闽南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合理,整齐有序,至今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目前全村276座古厝,从明清时期保存至今的就有49座,统一朝北,其他后面修建的新房屋,则统一朝南。古厝按照“九宫”格局排列,就是第一排先横着造九座,后面的对准第一排,每一座都保持在一条平行线上。</p> <p class="ql-block">红砖瓦、灰白墙、燕儿脊,燕尾交错,笔直排列。网上竟有人说这里专治“强迫症”?</p> <p class="ql-block">500多年前村里就规定禁止更改建筑格局:房子的朝向、屋脊的样式,甚至高度的规定(绝对不超过祖厝)。<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几百年来,村民们一直恪守祖训。</span></p><p class="ql-block">祠堂大埕前的四根旗杆,是埭美村人才辈出的史记。</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门槛有多高!</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年轻人开起了茶室、民居,住进了村外的楼房,保持传统和与时俱进,不变中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埭美村,闽南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晚上赶往厦门码头,登船鹭江夜游。</p> <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厦门岛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风帆般的双塔上出现了白鹭的影像,为夜景增添灵动之感。</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的演武大桥,如卧龙,静静游弋在江面上。</p> <p class="ql-block">元月20日游鼓浪屿。</p><p class="ql-block">江面上雾气正浓。</p> <p class="ql-block">雨中的鼓浪屿,越加清新可人。</p> <p class="ql-block">真喜欢这漫无目的的游走,闪过一个个别致的街角。</p> <p class="ql-block">一栋栋的老洋楼,如沧桑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一座中外合璧的古老建筑博物馆里。</p> <p class="ql-block">日光岩上观景,一片云雾笼罩,时隐时现别样风情。</p> <p class="ql-block">日光岩上郑成功的水操台,是郑成功指挥操练水师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西南海岸边,有一海蚀岩洞,因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故而才有“鼓浪屿”之名。据说因旁边修筑了碉堡,鼓浪石已不能发声了。</p> <p class="ql-block">厦门最热闹的中山路步行街,满街的繁华、时尚、美食,但步行街入口,立着这么个大广告牌。</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里正举办甲骨文文化节。人们游走在中国文字的长河中,探索文字的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甚至在闹市的一角,在新华书店挂着“闽南小院”牌子的三楼,竟然有一个小茶室是南音小剧场,周末有南音演出。</p> <p class="ql-block">终于如愿以偿听到了南音古曲!</p><p class="ql-block">喝着一杯清茶,端坐在小小的茶室里,以鼓为茶桌,还有词谱对照,方便听众欣赏和理解古词曲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演唱老师自弹自唱,以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当然我们要靠对照曲谱听)。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演唱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又时而高亢,古朴幽雅,委婉深情。</p> <p class="ql-block">要为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点赞!他们用心坚守着久远的文化气息,为城市保存着一抹历史韵味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福建美食种类繁多,但每日只顾游览,忘了记录美食。这是东山岛的海鲜大餐。</p> <p class="ql-block">这是厦门的姜母鸭,排队等着现做现买,真空包装拿回家,再用砂锅炒热,美味依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