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橡胶二厂的听障能人—陈若萍先生

蓝信钊

<p class="ql-block">  陈若萍先生出生于1917年,曾用名陈挹翠,祖籍山东潍坊。当时其父亲在外地给人家当账房先生,家境还不错。陈若萍七岁时就被他父亲送到私塾学习,由于他比较聪颖,学习知识又快又扎实。经常得到先生的赞许。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他上学两年多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发病,高烧不退,由于那年代医疗条件较差,当他慢慢病愈后,结果双耳失聪。从此,陈若萍先生就开始进入了无声世界。</p><p class="ql-block"> 他父亲面对孩子失聪后,痛苦万分。考虑孩子以后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生存。在那个年代身体健全者生存都很艰难,何况一个聋哑人。他父亲在当年也应该是个文化人,他经过慎重地考虑,为了孩子能够立足于社会,必须要学习文化,掌握一定的知识。在那个全国文盲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社会,稍微有点文化知识,对找工作都是有益的。那时也没有聋哑学校,父亲在外工作,母亲不认字,只有自己在家里学习。于是他父亲连买加借给他搞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籍和一本字典。好在他上两年多的私塾,认识了许多字,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这样开始了他艰苦地自学历程。那些年不管是什么书,只要遇到就看,还经常到图书馆借书看,他晚年曾表达过他当年连外国的小说都看了不少。由于他这样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在他十几岁时结识了本家三叔陈寿荣先生(后为青岛二中教师,青岛著名书画家),其实陈寿荣先生仅比陈若平大一岁多,由于年龄相仿,两人很合得来,陈寿荣非常同情这个侄子。于是就教授陈若萍绘画书法,篆刻。由于教者耐心认真,学者刻苦专心,加上陈若萍极有悟性,以书画水平进步很快。当时陈若萍的身体比较虚弱,他父亲为了让他的身体强壮起来。把他介绍给当地一个著名中医学武术。当那个中医了解陈若萍的现状后,非常疼爱这个孩子,决定好好培养他。没想到陈若萍竟然对武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招一式学得非常认真。而且悟性非常强。学得非常快,让那个中医极为惊讶。他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各种套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陈若萍。这就为他以后的武术教育和研究以及写武侠小说打下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陈若萍掌握了各种丰富的知识。在他22岁那年,他感觉自己完全能够独立谋生了,于是决定离开家乡到青岛闯荡。刚到青岛时开始在一家工厂打工。那些年武术在青岛很兴盛,于是他就到台东一家武馆教授武术。在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朋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逐渐在青岛稳定的生活下来。生活稳定后,他决定开始文学创作,由于他对武术了解颇深,于是就开始写武侠小说。写的第1篇长篇小说是《四海游龙》。小说在当时的青岛《民言晚刊》连载,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在这之后,他又以“陈挹翠”及笔名“北海居士”“翠阁主”等接二连三地出版了《双龙斗》《沧浪女使》《风云儿女》等几十部小说。并在多家青岛报纸上连载。那些年与王度庐所连载的小说一起使青岛的报纸上刀光剑影,热闹非凡。那些年他还在报社当记者,专门采访群众市井生活,作为一个聋哑人应该是很困难的,但他却能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在40年代末,他在报社经常遇见鲁海先生(著名青岛文史学者)去投稿,两人因此相识并有所交往。鲁海先生逐渐对他有所了解,所以鲁海先生在晚年曾指出:“如果写青岛文学史那一定要将陈挹翠写上。”在“文革”中陈若萍先生害怕那些小说引来麻烦,就将他自己珍藏的那些自己所写的小说全部烧毁。不过近几年他的后人又设法收集到了几本。据了解,青岛知名收藏家z先生也有收藏 陈若萍先生的小说。</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陈若萍先生来到青岛第二橡胶厂工作。厂领导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将他安排到工会宣传组。专门做写写画画地宣传工作。在这期间他更有了学习的机会。于1952年他将孔尚任的《桃花扇》改编为章回体小说,在《青岛日报》连载。他搬进橡胶二厂宿舍后,他就经常利用晚上时间无偿的教同事们的孩子及沧口一带的青少年练武术。因此结交了许多朋友。这期间他在沧口一带有了一定的名气。在五六十年代沧口文化馆经常举办书画展,文化馆负责同志对陈若萍先生也比较了解,也经常邀请他去展示他的书画作品。在“文革”初期,橡胶二厂宣传部门的领导打算在厂内那座高约60米的大烟囱上写上标语口号,找了多日竟然找不到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年轻人。最后找到了已经50岁的陈若萍先生,他明白领导意图后,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在如此高的位置上用油漆写每个约五平方米的大字是比较困难的,他就在一个用钢筋制做的吊笼中,吊在空中摇摇晃晃随时有生命危险。那时也没有通讯工具,只能用手势和纸条与下面联系。当他近80岁的老母亲得知儿子在干这项危险工作时整日提心吊胆。最终,陈若萍先生不负众望,几天后终于圆满完成任务。这时他母亲那颗悬着的心也放下了。</p><p class="ql-block"> 他退休以后更有时间研究文学,书画和武术了。80年代初有一股阅读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热潮,这时他与一个医生合作写了一个长篇《岛城武坛见闻记》,着重介绍岛城武术界的人物和事。在《青岛日报》连载,广大读者争相阅读。1983年在南斯拉夫举办的国际残疾人绘画展,陈若平先生的作品代表中国参展。《青岛日报》对此事还做过专门报道。由于他既懂拳术,又能绘画在这几年编写了几部武术图谱。1985年在山东威海召开的山东省第二届武术挖掘整理汇报展上,他编写的《七星螳螂总录》被评为一等奖。次年他又作为山东省“查拳”挖掘整理小组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总结表彰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他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30多部武术书籍捐献给国家,并荣获这次大会最高奖——“一等雄狮奖”。</p><p class="ql-block"> 陈若萍先生业余时间经常教一些聋哑人练武术,在与他们交往之中了解这些残疾人的生活艰难。由于身体残疾,很难找到工作。 陈若萍先生非常同情他们,于是他考虑能否建立一个残疾人工厂,让他们有工作。过深思熟虑后,他便到沧口区政府和民政局找相关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当然,对于办这件事情,领导也是支持的,但是办工厂需要资金,需要场地需要有人管理……这在当年来说的确困难不少。但陈若萍先生并没有因这些困难而放弃,一次次以书面形式和直接与相关领导协商,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64年在四流中路成立了“聋哑人自救生产小组”。解决了部分聋哑人的工作问题,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后来这个小作坊发展成为“沧口社会福利厂”,不仅是聋哑人,连同有其他残疾的人士也进了这个工厂,这个工厂最后发展到有二百多人。</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聋哑人,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做出如此之多的成就实属不易。通过常年参加残疾人的活动,沧口一带的聋哑人几乎都认识他,有许多人得到过他的帮助,他们对陈若萍先生都充满敬意。并将陈若萍先生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陈若萍先生于1988年病逝这些残疾人得知后,为失去他们的良师益友感到悲痛,相约到陈家进行吊唁,表达他们的哀思与怀念。</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