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14.此次出行予期计划圆满完成,准备返程。<div> 因深圳市对外地车限行,还没吃到正宗粤式早茶,宾馆介绍附近的禧宴海鲜酒楼正宗,欣然前往。</div> 这是一家非常高档的餐厅,装修富丽堂皇。 粤式早茶是广东省汉族小吃的统称,喝早茶对广东广西的“两广”(包括香港)来说,那可是老传统了(喝茶+点心)。是亲朋相聚,谈生意,朋友聊天最好的去处。<div> 第一次在广东吃早茶,我就喜欢上了这些南方茶点,喜欢上了这种吃早点的形式,舒舒服服地坐在桌前,从小推车里一小屉一小屉地端出美食,一边喝着铁观音一边品着各种小吃,美!</div><div> 每次来广东,早茶是必选节目,这次还没品尝到正宗早茶,不能留下遗憾。<br><div> 这家早茶很正宗,还有新添的印度菠萝飞饼。</div></div> 黄金大饼。 红米海皇一品肠,是用天然有机红米, 裹上鲜虾,带子等,味道鲜美,爽口有弹性,软滑而带韧性,口感特别好 。 还有黑松露蒸子排骨、豉汁凤爪、花椒蒸金钱肚、黑芝麻酱香核桃包、蜜汁叉烧包等等。 今天出来27天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分队完成了预期目标,返程前犒劳犒劳自己。 感谢大家的群策群力! 两位大堂经理知道我们是老年人自驾出游,分外羡慕、热情,餐费竟给打了七五折,並与我们合影留念。 我们此行的路线。 踏上返程,顺道去看看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跨过东宝河大桥,进入东莞境内。 跨过虎门大桥,进入广州市南沙区。 新造珠江特大桥是广州市-新化快速路的一座特大桥。 珠江,我国第二大河流(一直以为第二大河流是黄河),珠江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全长2320千米,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 抵达黄埔军校(下简称军校)旧址。<div> 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培训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几易其名),因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div> 军校成立于1924年,1938年被日寇飞机炸毁,1996年重建。 重建之前这里是是解放军海军部队驻地,军校周围现在仍驻有海军部队。 军校旧址纪念馆游客中心,这里免费参观,但要预约登记。 院内古树参天,环境不错。 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 军校大门。<div>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次次的掀起革命浪潮力图彻底根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几乎是一次次的铩羽而归。</div><div> 孙中山先生也逐渐愈发深刻的认识到:没有一支自己的军队。什么事情都做不成。</div><div> 孙中山从英美那里请求支援遭到了拒绝。苏俄很乐意提供经济和武装的资助。条件是要跟共产党合作。这样就导致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诞生和第一次的国共合作的实现。 </div> 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帮助下,在广州黄浦区长洲岛创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这个学校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叫“黄埔军校”。当时有三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国民党)党代表廖仲恺,在长洲岛上共办了七期。 大量热血青年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己任,纷纷弃笔从戎,奔赴广州登上长洲岛报考军校。 当年除了有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恽代英等共产党高级干部在黄埔军校工作、任教之外,还为共产党培养了不少名将。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帅中,有5位元帅、3位大将、8位上将、9位中将共53位将帅出自黄埔军校。 中共名将有林彪、徐向前、罗瑞卿、陈赓、左权、许光达、刘志丹、陈伯钧、黄公略、蒋先云等。还有聂荣臻、叶剑英、陈毅都是军校的教官级别人物。 国民党名将胡宗南、杜聿明、张灵甫、黄维、范汉杰、郑介民、李弥、邱清泉、戴安澜、廖耀湘等3000多员将领也都是出自这所名校。 这些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后来成为国共双方的骨干将领。他们个个英勇善战,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中创建了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英雄业绩。后来大都位高权重,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叱诧风云名震天下!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都会黯然失色。 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 校名出自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 军校二门。 二门内墙上悬挂着军校校训。 入了门,便是这一栋栋黑白色系的建筑。很简单的建筑风格,朴素的色彩搭配,却散发出一种宛如军人般威严的气质,令人肃然起敬。 纪念馆共四排三进院二层楼。 过道摆着“太平桶”。军校创办初期,没有自来水,管理部雇请了四五十名挑夫每日去江边挑水倒入木桶,以供使用。同时,可做消防用水。 网上介绍,军校纪念馆展览内容包括“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大部分。不知何故,我们在实地看到的是“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展”、“不爱红装爱武装”、“黄埔军校史迹”三部分。 这是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展第一展室。 第一部分:共产党人在黄埔,主要介绍军校中的中共党员。 1924年10月,周恩来继戴季陶、邵元冲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叶剑英为教授部副主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1927年7月,他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10月,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后,锐意整顿,健全部制,开创了政治工作新局面。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 军校教职员中的中共党员。 军校借鉴苏联红军的经验,设立了政治部和党代表。图为黄埔二期政治部职员合影。 政治部出版的画报,宣传反帝反封。 学员中也有不少共产党员。共产党员胡焕文、曹渊在北伐战争中牺牲,共产党员杨宁1936年在红军东征时牺牲。<div> 赫赫有名的黄埔一期“黄埔三杰”中的蒋先云,陈赓均为共产党员。</div>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又称叶挺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正规军队。北伐战争中,独立团担任进军先锋,一路浴血战斗,所向披靡,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而享誉全国。 “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展”第二展室。这一部分主要介绍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党人遭到逮捕和杀害,不得不退出军校而投入社会。 随着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黄埔军校先后开办了潮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分校,其中武汉最为著名。共产党人董必武同志曾担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招生工作,他和吴玉章同志都出席了军校武汉分校的开学典礼。 军校变迁。<br>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军校的性质发生改变。1928年黄埔军校迁往南京继续开办,招收第六期至第十三期学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军校迁往成都,招收第十四期到第二十三期学生,并在洛阳、武昌等地开办分校。1949年12月随着国民党撤往台湾,黄埔军校在大陆结束办学。 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党人被迫退出军校。共产党员四期黄埔生赵尚志和武汉分校六期黄埔生赵一曼在东北抗联与日寇战斗,英勇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调解国共军事冲突,1945年12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指派马歇尔以驻华特使身份"调解国共军事冲突"。1946年1月7日,国共双方代表张群、周恩来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组成军事三人小组,并举行首次会议,讨论停止内战、恢复交通及有关问题。这是周恩来在张家口与聂荣臻、叶剑英、贺龙、萧克等高级将领合影。 第二部分“不爱红装爱武装”。主要是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中国共产党员的事迹。 武汉分校1926年的第五期招收女学员,在黄埔军校前期仅此一届。因而这一期的女学员出了很多名人。 这一期里有陈毅的女友胡兰畦,中共地下党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革命战士。她是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陈毅、吴玉章、廖承志、成仿吾等杰出人士的挚友。民国时期,被国民政府军委会授予将军军衔的女性只有7位。1939年夏,蒋介石给胡兰畦发了一个委任状,任命她为国民政府军委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并派她到第三、六、九战区工作。胡兰畦利用国民党少将这个特殊身份,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胡兰畦和陈毅本是一对恋人,由于党组织担心他们结婚会暴露胡兰畦地下党员的身份,没有批准他们结婚,留下遗憾。 叶剑英的前夫人曾宪植也是这一期学员,1928年,她和叶剑英共同参加了“广州起义”,因为表现突出,受到了领导的嘉奖,18岁的曾宪植不仅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还成为了叶剑英的妻子。她曾两次被捕入狱,都被营救。1931年,曾宪植安全地回到了祖国,与刚刚回国的叶剑英团聚。后来组织上派叶剑英单独去苏区,把曾宪植派往香港。在香港,她生下儿子叶选宁。1941年,组织把她调回了苏区,她兴冲冲地来到了延安。却发现昔日的爱人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div> 这一期学员还有与叶剑英有短暂婚姻关系的危拱之、徐向前元帅夫人黄杰、聂荣臻元帅夫人张瑞华、与郭沫若有短暂婚姻关系的钟复光等等。 </div> 女生队有著名的“黄埔四女杰”,分别是胡筠、赵一曼、游曦和胡兰畦。<div> 胡筠是红军中唯一的女师长、唯一的游击队女司令员 ,彭德怀都算是她的部下。令人叹惋的是1933年受王明"左"倾错误影响被诬为"AB团"分子遭逮捕,次年含冤被杀。</div><div>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 ,同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为掩护部队负伤被俘。面对日本军警对她的酷刑,始终坚贞不屈,日军于1936年8月2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县将其杀害。 </div> 游曦原名游传玉,1924年在肖楚女启发教育下走上革命道路,后入黄埔六期武汉分校学习。四一二政变后参加西征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叶挺的教导团参加广州起义,在珠江北岸长堤执行阻击敌人的任务时英勇牺牲,年仅19岁。<div> 胡兰畦前图已做介绍,不再赘述。</div> 周越华,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红军总卫生部、第三兵站医院、红军卫校等工作,是最早战斗在医疗战线上的女红军战士之一。<div> 这是1949年,参加过长征的女战士合影,右二为周越华。</div> 第三部分才是“黄埔军校史迹”。 军校展室旁有一对著名对联。<br> 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br> 下联:贪生畏死勿入斯门<br> 横批:革命者来<br> 对联简明直白,带着一种豪迈之气!我觉得现今任何党校、军校门前都应该张贴这幅对联。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了黄埔军校。前苏联为黄埔军校的建设提供了大批枪械和经费。1924年10月8日,苏联教练舰“沃罗夫斯基号”驶抵黄埔,运来了8000支带刺刀的俄国式步枪,每枪配有500发子弹,有效地缓解了军校武器匮乏的状况。<div> 孙中山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div> 军校(国民党)党代表为廖仲恺,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图为1937年蒋介石(左一)与周恩来(左四)在庐山举行第四次国共合作谈判。<div> 令人奇怪的是:一楼三排展室,居然没有黄埔军校校长、东征军总司令、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单人正面照片。</div> 军校培养出大批抗战将领,这是率领号称“八百勇士”(实400官兵)在上海坚守四行仓库四昼夜、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的黄埔四期生国军524团团副谢晋元(中坐者)。 1937年10月,日军集结优势兵力,自晋北、晋东北分兵南下,妄图一个月拿下太原,继而问鼎中原。为了太原不被日本人抢夺,中国守军在忻口一带布防,双方展开激战。<div> 图为14军军长李默庵(黄埔一期生)、王敬久(黄埔一期生)在忻口。</div> 黄埔三期生戴安澜率领的第200师是一支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勋的机械化装备的部队,它作为中国远征军第5军入缅的先头部队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1942年5月,戴安澜在缅北战斗中牺牲,因其战功卓著,被美国授予懋绩勋章。<div> 蒋介石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div><div> 毛泽东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div> 黄埔六期生、中国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在缅甸境内以不足1000人的兵力击溃数倍于己的优势日军,成功解救7500余名盟军及眷属、记者等,取得了仁安羌大捷。 纪念馆二层的学员宿舍。 那一排排简陋却整洁的宿舍,以及那些朴素的办公桌,这里的一切不是因为物质的丰盛才让它青史有名,而是因为它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军事人才,这些青年军官在随后的对日作战中,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中流砥柱。 军校长官们吃饭的地方,蒋介石等校领导也在此用餐。餐厅简单到难以想象,圆桌,椅子,碗筷,便没有别的花里胡哨。 总理室。军校创办后,孙中山曾多次到黄埔军校视察工作,接见教官和苏联军事顾问,有时太晚了就在军校过夜,这是他办公和休息的地方。 岁月恍惚,时光飞流,物是人非。徘徊于楼阁庭宇之间,思绪徜徉在历史长河之中。孙中山先生那震地有声的开学演讲词仿佛震荡在耳边:“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98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成立,徐向前为会长,其宗旨为“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图为该会理事合影(前排左起:黄杰、李仙洲、宋希濂、李默庵、徐向前、蔡文治、侯镜如、郑洞国、程子华)。 军校第一排西房山有一背景台,游客们纷纷在此留影。 背景台设计的很棒,游客们站在这里拍照,效果像镶在大镜框里一样。 游客中心西面是孙中山纪念馆,一幢黄色的二层小楼,一层几乎没有展品,看到一层如此,二层就没上去。<br> 孙总理纪念碑,正在维修,停止参观,只能远远地拍张照片。 孙中山纪念馆西北就是军港,有军舰泊在码头。 黄埔军校,这个响亮的名字,直牵动着海内外无数中国人的。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以武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体现。它在艰难困境中成立,走过曲折发展的道路,为民族的解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爱国、团结、奋斗”为核心的黄埔精神,是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的强大精神动力。<div> 出大门口回头仰望,大门口上的旗杆光秃秃的,是啊,旗杆上该挂什么旗呢?</div> 早餐吃太饱了,午餐买了新疆维族兄弟卖的烤包子和馕,还有可口的榨甘蔗汁,边走边吃,一路向北。 到韶关市曲江区。 住诺庭宾馆。晚餐蒸饺、皮蛋瘦肉粥,还有可口的荷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