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图/王道森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家乡洞口县保留完好的宗祠建筑群,获“中国宗祠文化之都”殊荣。其中一朵奇葩,是“三槐楚南漳潭王氏宗祠”,又名“王元帅宫”。建于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部分重修。穿越五百余年时光隧道,闯过重重劫难,屹然立于旺水之滨,2013年获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近二十年间,媒体频频报道漳潭王氏宗祠。2015年,央视4台《走遍中国》栏目隆重采访播报;2020年,央视10台《中国影像方志》栏目重磅播报。我是洞口乡土养育的游子,又是漳潭王氏后裔,自然关注故乡文化瑰宝,于2021年清明时拜谒了王氏宗祠,尤为震撼、感怀与景仰。</p><p class="ql-block"> 宗祠面立黄泥江下游东岸,坐东朝西,依坡兴建。背靠竹木葱茏的月形山,前临江水回旋灌注的深潭,南邻漳潭岗院子,北侧是内弧形丘岗。对面西岸杨柳依依,远山隐隐,视野开阔,风景旖旎。宗祠为大型四合院,建筑面积2230平方米。由前往后之中轴,依次排列戏楼、天井、中堂、后堂;左右两侧是砖木构造三进厢房,前为廊楼,后为平房。</p><p class="ql-block"> 宗祠自民国后期几十年未能“独善其身”。民国三十二年,武冈县府设立漳潭完全小学。1952年分立洞口县,又改设江潭初级中学。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1988年,戏楼下教师住房引发电火,火势迅猛,经江潭村党支书王铁石指挥当地群众奋力扑救,保全主体建筑,而牌楼和戏楼被焚毁。</p><p class="ql-block"> 此后,江潭中学迁出。宗祠文物管委会组织募集资金近300万元,在文物部门大力支持和专家现场指导下,历时三年,完成牌楼、戏楼等恢复文物修缮项目。</p><p class="ql-block"> 抢救、修缮、守护宗祠的志愿者,以老干部、老党员为主体,有王尧臣、王桂生、王有黄、王铁石等三十余人,参加管委会、监协会和领导小组,大都年逾古稀,自愿长年做义工,广泛搜集谱牒撰写文案,配合专家匠工谋划设计,爬越深山峻岭采集原材,奔走四方募集资金,由管委会提供工作餐,不收分文报酬,是保护宗祠文物的功臣。</p><p class="ql-block"> 宗祠牌楼和戏楼与古建筑浑然一体。牌楼高14.8米,正门上方,顶楣叠挂“太原郡”竖匾和“王氏宗祠”横匾;两侧横楣,悬挂“三槐世第”和“湖南第一望”横匾,金色行楷大字红底饰面;外墙上方布饰浮雕或黛色图案,为神像龙凤或飞禽走兽。戏楼高17.8米,两层六边形飞檐塔顶,台顶覆盆藻井,六方翅角翘立,弧形屋脊塑有龙凤仙鹤,栩栩如生;荷叶塔边悬吊二十四个铜铃,横楣排立八仙雕塑。</p><p class="ql-block"> 戏楼前方是长方形天井,铺方块青石板。从天井拾级上中堂,上楣悬挂“王元帅宫”横匾。宫内纯木构造,两排廊柱,屋阔五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塑有王以权元帅坐身神像,魁姿英武,气宇轩昂。两侧分立副将李平、胡太持戟塑像。廊柱雕刻有独具一格的两幅楹联:</p><p class="ql-block">元戌统劲旅叱咤风云安社稷以冠明代英雄</p><p class="ql-block">帅纛飘盛世光昭日月耀人寰权泽王族子孙</p><p class="ql-block">太原世第忠孝传代祀宗永享</p><p class="ql-block">寻根溯源认祖承袭英威平著</p><p class="ql-block"> 从中堂后门登上十五级台阶是“祖先堂”,即族人安放祭奠祖先牌位的厅堂。宫内安装木质梯阶,按照漳潭王氏七个派系划分方区。族人后裔可自愿委托宗祠管委会,由专业雕匠雕刻祖宗牌位,按辈分依次安放供奉。</p><p class="ql-block"> 宗祠内存放的字画雕塑作品丰富多彩,有牌匾、楹联、题诗、彩画、木雕、石刻、泥塑。不少稀世珍品:如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亲临观览,挥毫题写牌匾“湖南第一望”,题写楹联“远轴参差摩诘画,清流映带右军书”。“三槐堂”和“荆楚地”两宫保留大量泥塑、彩画:如《双龙抢宝》《龙凤呈祥》《桃园结义》《黄忠战长沙》《关公杀敌》《大鹏展翅》《山水美景》,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自然物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我瞻仰宗祠,震撼宗祠文化博大精深,景仰宗祠供奉的忠烈先祖,钦佩保护宗祠文物的功臣,也为宗祠尽一份心力。我想,宗祠乃静态文物,准确的记录与诠释也是保护宗祠文物題中之意。饶有兴致地阅读《楚南漳潭王氏族谱》,查阅史书典籍文献,去伪存真,订正误读,解开玄秘,发掘灵光。</p><p class="ql-block"> 宗祠文化源远流长,承载族人敦宗睦族理念。中国王朝等级森严,兴建家庙、宗祠有严格规制。《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即天子、诸侯、大夫及士,分别准许兴建七座、五座、三座、一座宗庙,平民百姓不能兴建宗庙,只能在私家寝厅祭祖。直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世宗朱厚熜颁布诏令:“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可见,民间兴建家庙、宗祠,起始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而楚南漳潭王氏宗祠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比嘉靖帝颁布诏令早出三十年,这是何故?</p><p class="ql-block"> 这得追溯“三槐王氏”渊源。北宋年间有一位风云人物名王祜(本名王祐,因避讳明孝宗朱祐樘写作王祜),为楚南上梅前五世第四始祖,开辟三槐王氏,官至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兵部侍郎等职。因宋太祖赵匡胤许诺他做宰相未予兑现,在自家宅院栽三棵槐树,隐示子孙后代位列三公(典出《周礼秋官朝士》,三槐九棘指代三公九卿)。果然应验:王祜之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封魏国公;王旦之子王素,在宋仁宗时做了工部尚书;王祜本人,也被追谥为晋国公。</p><p class="ql-block"> 王素之子王巩为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正直,豪放,与苏轼交往甚密。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出任湖州知州,为王巩家“三槐堂”作《三槐堂铭》。三槐王氏人才辈出,有宰相、尚书、士大夫多人。又有苏轼作《三槐堂铭》锦上添花,槐荫满庭,枝繁叶茂。漳潭王氏作为楚南三槐王氏支裔,在明正德年间兴建宗祠,显然不在庶人违建宗庙之列。</p><p class="ql-block"> 漳潭王氏宗祠,兼属忠烈纪念祠。中堂供奉明代名将王以权,为楚南三槐王氏万贵公世系十一世,生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进士出身,曾任沔阳游击,有古良将风,加入朱元璋农民起义军,为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屡立卓功,官至云南布政使(云南最高行政长官)。</p><p class="ql-block"> 元末社会动荡,倭寇余孽横行。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王以权奉旨从沔阳运军粮进京城南京,途径今洞口县黄桥一带,遭遇陈友谅余部围困,寡不敌众中箭身亡。族人将其遗体收殓,葬于黄桥王家坝紫金山下。对于朝廷敕封王以权为元帅,据史考有两种谬传:一说在明洪武七年(1374年)经明太祖朱元璋敕封,而《明史》无记载,并非疏漏,应予否定;一说是明嘉靖十五年(1535年)经明世宗朱厚熜敕封,而元帅宫是明正德元年(1506年)兴建,不可能先建元帅宫后敕封元帅,况且王以权逝世155年受敕封也不可能,应予否定。</p><p class="ql-block"> 王以权敕封为元帅,应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生于1360年,十岁封燕王,身历铲除倭寇巩固明朝基础的征战,对开国战将王以权的战功完全知情。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明惠宗朱允炆,于1402年登基做明朝第三任皇帝,立永乐年号。废止建文年间法律,恢复明太祖旧制,大量启用太祖年代旧官与“靖难之役”功臣,关注民生,劝民复业,减免赋税,迎得史上“永乐盛世”。这种政治背景,促成朱棣敕封开国战将王以权为元帅,顺理成章。此后,族人经年筹划,招募能工巧匠,精心选材施工,于几十年之后的正德元年(1506年)建成元帅宫,合情合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川西的三槐堂王氏后裔,又在广汉、什邡、彭州分别修建王元帅庙,与楚南漳潭王氏兴建的王元帅宫,也互为佐证。</p><p class="ql-block"> 从民间口碑和祭祀习俗来看,王以权元帅具有极高威望与深远影响。我童年时代,故里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举行祭祀,在堂屋神龛前摆三牲祭品,焚燃香烛纸钱,虔诚跪拜作揖,叩拜顺序,先是“王公元帅”,再是“列祖列宗”。也有老年人津津乐道地讲起“元帅公公”的故事,他身穿铠甲,骑上白马,手提三尺宝剑,驰骋战场杀倭寇……足以说明,“王公元帅”扎根于族人心中了。</p><p class="ql-block"> 宗祠纪念的另一位英烈,是辛亥革命名将王隆中。洞口县石江镇穿石村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殁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曾入保定军官学校习武。光绪十年(1904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随孙中山、黄兴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参加湖南新军。武昌起义后任湘军第四十九标标统,受革命党人焦达峰派遣率师援鄂,血战七个昼夜重挫清军,战后任湖南陆军第四师师长。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总统,授予他陆军中将军衔、二等一级文虎勋章、中华民国开国纪念章。</p><p class="ql-block"> 王隆中与蒋介石同窗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当面痛斥蒋介石背信弃义,1930年拒绝蒋请去南京任职,厉声质问:“你口口声声奉行孙先生的三民主义,实则结党营私、专制独裁、丧权辱国,民族主义何在?民权主义何在?”又拒绝蒋委派林铭阁送来的八百元旅费:“我不要这些民脂民膏!”</p><p class="ql-block"> 王隆中从北京写信给父亲王师梓(曾任清朝五品同知府):“八百钱一斤肉可恰,八百钱一亩田莫买。”劝导父亲赈济穷人,曾多次打开私家粮仓,给穷人散发谷子。他严辞拒绝高官厚禄后,在长沙开福寺削发为僧,闲居兴汉门都梁会馆。1933年回家乡定居私邸九思堂。1935年,红军二、六军团经过洞口时缉拿王隆中,因百余“红脚巴子”摁手摸递交“保书”而准释,他向红军表白:“但愿救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1938年8月,将军在九思堂逝世,数十里百姓自发赶来送灵。</p><p class="ql-block"> 宗祠和族谱纪念弘扬王以权、王隆中两位忠烈,族人并不满足于为他们光宗耀祖之自豪,更注重昭示子孙后代:传承他们爱国亲民、勿忘使命、不畏邪恶、舍生忘死的铮铮傲骨,在民族危难之时,无畏强暴,挺身而出,不吝奉献聪明才智直至性命。</p><p class="ql-block"> 我拜谒王氏宗祠感慨良多,也思索过几许深邃而又沉重的话题,诸如:宗祠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纪念英烈垂范千秋的风范,编修谱牒敦宗睦族的积极意义,“破”与“立”的历史反思……一言难罄,不揣谫陋,草就此文,以抛砖引玉。</p><p class="ql-block"> (原载《文艺生活》2022年第五期,于2023年12月收录于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一路繁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