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南太行山水风光 走览豫冀晋人文景观 在上篇《太行行(一)》里,讲叙了我们南太行的跟团行程:<br>看过了南太行的峻伟巍峨,欣赏了南太行的五彩秋叶,领略了南太行的如画山水;<br>走过了南太行的绝壁公路,穿行了南太行的危崖挂壁,体验了南太行的心跳刺激。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墙</h5> 告别了走吧网的团友领队,钻出了太行屋脊隧道、林虑山隧道,我们穿过太行山,出了红旗渠收费站。下午,我们来到林州市任村镇井头村,在红旗渠1960民宿住下,等待武汉来会合的朋友,准备开始太行行的第二段自驾游行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旗渠分水闸</h5> <b>D7</b>(2023年10月28日)<br><b>红旗渠分水苑</b> 红旗渠1960民宿,正好在红旗渠分水苑的后门处。武汉来的车到了后,安顿休息一会,我们就6人2车去了红旗渠分水苑景区。只可惜时间稍晚,景区停止售票了,我们不用购票的5人,直接刷身份证进去了,最小的幺妹无法购票,遗憾地被拦在了门外。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旗渠分水苑</h5> 红旗渠,一条人工天河,一座挂壁水道,一个“新中国60大地标”。从中国自然灾害最困难的那段日子开始,10万人10个春秋,苦干奋战于太行山上,在悬崖峭壁开凿出了周总理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林县红旗渠。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旗渠分水苑</h5> 最近的电视剧《红旗渠》,又勾起了少年时的记忆。那时的纪录片《红旗渠》,我们追着看了好多遍。“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激昂的主题曲是我们一代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那少年游戏时张口就来的歌词、那旋律,在5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回荡在心中。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旗渠分水苑</h5> 来到总干渠分水苑,站在方方正正的石砌分水闸前,那早已在电影里认识熟悉的神圣地方,尤其是双孔隧道上那通水时的巨幅照片,让我脑海里浮现出红旗渠人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英雄身影。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旗渠分水苑——石倩摄</h5> <b>D8</b>(10月29日)<br><b>红旗渠青年洞</b> 青年洞,位于豫、冀、晋三省交界处,这里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岩层坚硬,参与施工的300名青年突击队员,苦干加巧干,改进爆破技术,提高凿岩进度。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旗渠青年洞</h5> 时值国家遭受严重经济困难,缺粮少菜的青年们,上山挖野菜摘树叶下河捞河草,佐以每天6两的主食充饥,吃尽了常人所不能吃的苦,终于打通了最困难地段的隧洞,完成了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旗渠青年洞虎口崖</h5> 今天,当年青年们崖上安家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往,只留下当年书写在岩石上的“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的豪迈诗章;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旗渠青年洞神工铺</h5> 今天,当年青年们崖上放炮排险、抡锤打钎的奋战,也早已成为记忆,那腰系绳索、凌空飞荡的矫健身影,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旗渠青年洞登山步道</h5> 今天,我们走在这最困难时刻造就成最伟大的红旗渠上,悬崖峭壁上“鹰嘴崖”、“神工铺”、“虎口崖”的地名题字,勾起了我们少年时看《红旗渠》纪录片的记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旗渠青年洞景区</h5> 我们爬栈道走上悬崖峭壁,看当年留下的豪言壮语;在突击队旗下、打铁炉前,体会当年的施工;在《十水言碑》前,在青年洞口峭壁上的“山碑”、“青年洞”、“太行天河”等题字下留影,朋友带来的相机开始熟悉并派上用场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旗渠青年洞十水言碑</h5> 离开红旗渠青年洞,前往河北邯郸涉县。从小就在书本和电影中知道八路军在太行山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英勇壮举,心情还是很兴奋的。行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赤岸村。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旗渠青年洞虎口崖</h5> <b>涉县129师司令部</b> 赤岸村,因村西清漳河高岸的一处红土岭而得名。但真正让赤岸村“红”起来的,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129师,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在此运筹帷幄,领导华北地区将士浴血太行抵御日寇长达5年多。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赤岸村村口</h5> 从Y219乡道拐进将军大道,交过停车费,我们驱车到游客服务中心前,在旧址下广场停好车。登上十几步台阶,来到旧址的上广场,迎面是“刘邓和他们的战友们”的铜像,6位将帅风骨伟岸,坚毅的目光凝视着远方。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刘邓和战友雕像</h5> 129师司令部旧址由下、上、后3个四合院组成。我们来到下院前,抬头就见到古朴老式的院门上,有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门不宽,门下的石板,已被进出的游客踩踏的油光锃亮。院门内迎面的山墙上,是一幅“抗战时期涉县革命旧址分布图”。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紫丁摄</h5> <b>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b> 麻田,传说此地广种线麻,故名“麻田”。麻田在奇峰环抱的太行山谷之中,是晋冀豫三省要隘,一向有“晋疆锁钥,山西屏障”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麻田八路军总部游客中心</h5> 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战最艰难时期,朱德、彭德怀率部队东渡黄河,出师华北抗日前线,创立敌后根据地。随着八路军前方总部的进驻麻田,中共中央北方局等150多个党政军机关也曾驻扎于此。麻田一度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小村庄曾承载着全民族抗战的希望。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h5> 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在麻田镇南端,坐北朝南,一进四合院式,共有3个院落,砖木结构瓦房30余间。当年八路军总部选址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在村边,二是要有前后门。当时这个财主的院子正好符合条件。从此,这个大院便成了八路军率领华北人民进行敌后抗战的军事指挥中心。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麻田八路军总部</h5> 我们先去参观新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然后返回参观八路军总部旧址。看到旧址内革命先辈那些布满沧桑的物品,想到在峥嵘岁月里,旧址曾经将帅云集,他们曾在艰难困苦中运筹帷幄、指挥调度、决斗倭寇,谱写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h5> <b>大寨</b> 大寨,因北宋年间,宋军在此驻扎有两个营寨中的大寨而得名。大寨,没有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没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也没有曲径通幽的秀美园林,可大寨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旅游景点。因为只要是毛泽东时代过来的人,提起大寨,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寨三战狼窝掌</h5> 历史上,山西之穷,是催人泪下的;而自然条件恶劣的大寨之穷更为甚之。解放后,大寨一个叫陈永贵的农民,带领全村58个男劳力和23个小姑娘,艰苦奋战、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劈山造田,重新安排了家乡的山河面貌。大寨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党中央,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此大寨这面中国农业的旗帜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寨情怀窑洞民宿</h5> 我们到达大寨村的大门口时,天已快要黑下来了。按着导航去“昔阳大寨情怀窑洞炕头民宿”,走到三岔路口,碰到一揽客的村民,说他们家好让我们去他家。到家一看,就是我们导航定位的民宿。等吃饭还有一会,我们按他的推荐,去坡下大寨村里转了转。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寨陈永贵故居</h5> 暮色苍茫中,我们看了一下那棵见证了大寨今昔的古柳树。当年陈永贵常在树下召集村民学习毛主席语录。去陈永贵故居参观,赶上已关门。看旁边的文旅店时,得知这是大寨的“四大名人”之一宋立英的家,于是有幸与大寨第一位女党员93岁高龄的宋奶奶聊了好一会。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寨名人宋立英——江寿霞摄</h5> <b>D9</b>(10月30日) 早餐后,我们开车从东面上虎头山,一路向上来到大寨展览馆。了解了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史,也看了大寨的“四大名人”(陈永贵、郭凤莲、贾进才、宋立英)的介绍,前三位是大寨的三任村支书,后两位是夫妻,还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两位老党员。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寨名人贾进才书记</h5> 看完展览,我们从西面下山,一路走过狼窝掌、青年田、大寨田。今天的大寨,尽管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但他们的创业精神犹在。在郭凤莲再回家乡担任村支书后,大寨又追赶上了时代变迁的浪潮。当年的大寨是向荒山秃岭要粮,如今的虎头山梯田退耕还林成了花果山,大寨已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寨田纪念碑——石倩摄</h5> <b>固关长城</b> 固关,即井陉固关,位于太行山地形险要之处,扼晋冀之咽喉,是西北越太行进入华北平原的主要隘道,为“天下九塞”之一。原名故关,明朝复修时取“固若金汤”之意,更名为“固关”,是明朝“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固关古驿道的千年车辙</h5> 固关,与娘子关、土门关共同形成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关,是太行山里唯一可走大车的路,战略意义非凡。固关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春秋战国,复修于明朝时期。长城在固关城楼的两侧,沿南北山脊逶迤上行,原是中山国长城的一部分,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万里长城还早155年。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固关长城哨台</h5> 固关长城是世界罕见的春秋战国古长城,是国内现存唯一历史可考的较完整石砌内长城。固关见证了一系列的知名事件,如秦始皇尸归咸阳途经固关,韩信“背水之战”屯兵固关,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东出固关,朱元璋纳奏议戍守固关,李自成进军北京受阻固关,康熙西巡记行固关,……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固关长城</h5> 固关在千年岁月里,历经过金戈铁马时的战车隆隆,也承载过太平安定时的商车辚辚,在近百米的坚硬青石古驿道上,留下了深达近尺的圆润光滑车辙,也留下了秦王朝“车同轨”的重要实物佐证。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固关长城瓮城</h5> 我们走上古驿道,穿过固关城门洞,走进狭窄的瓮城,仿佛穿越着时光的隧道。眼前看到的是千年岁月的沧桑,脚下踩踏的是车辙承载的厚重,脑海闪现的是历史书上的“曾经”……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固关长城和西峰寺</h5> <b>娘子关</b> 娘子关,是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的娘子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是中山国长城的关口了。原名“苇泽关”,因唐朝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故名“娘子关”。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打卡娘子关</h5> <b>南庄地道战遗址</b> 南庄村,一个太行山脚下的小山村,曾是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的所在地,被授予晋察冀“小延安”之荣誉称号。因处于三面受敌的不利地形,南庄人民与日寇开展地道战的同时,将最初的藏身洞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数千米多功能地道。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南庄地道内群众隐蔽时休息的炕——紫丁摄</h5> 《地道战》,一部黑白电影,一遍遍地追着看;一曲“地道战,嘿地道战”的激昂旋律,熟悉得会在捉迷藏时情不自禁地哼唱出来;一句“各小组注意”的台词,能在与小朋友游戏时随口溜出来。《地道战》,少年时的最爱,仿佛刻在了脑海里,让我们从小就有了地道的情结。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穿越南庄地道——石倩、江寿霞摄</h5> 来之前只知《地道战》是河北冀中平原上发生的故事,不知道山西也有地道战,更不知电影《地道战》曾在南庄村拍摄取景,还有部分村民在电影中扮演了群众演员。虽然经受了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南庄的地道至今还基本上保持着原貌,仍有80%的完好率。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南庄地道内的功能区——石倩摄</h5> 现在开放的地道,是经过修复的1000米地道。由于来得较晚,等我们一路问到地方时,地道入口已经锁上了。好在管理人没走远,回来给我们开门开灯。进入地道,才知道地道战的艰难。地道里大部分地方又低又窄,我们在低头弯腰前行时,还是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南庄地道办公区——石倩摄</h5> 南庄地道里还保留着当年的功能分区,会议区摆放这简易的桌子,作战防御区的射击孔和陷阱至今留存,村民临时休息区和坚壁储粮区都铺着草席;一些没修复开放的岔道和一些通往村民家中出口的岔道都有禁行标志;由于地道内土层松软风化,一些上上下下的台阶,都已换成鉄梯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南庄地道内景——石倩摄</h5> 走完800米地道,我们从出口来到一个南庄地道战旧址公园广场,宣传栏正中的大幅照片上,那众多合影的村民,就是南庄村民当年参与电影《地道战》的群演。我们没有在南庄村多停留,赶了3个多小时的路程,天黑才到晋祠附近的唐晋华埠快捷酒店住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南庄参演《地道战》群众合照广场</h5> <b>D10</b>(10月31日)<br><b>晋祠</b>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北魏时改称“晋王祠”,简称“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是一个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交织的地方。晋祠,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建筑组合体,南北朝以后,佛寺道观始入晋祠,依寺而建,至明清两代达到高峰,形成如今儒释道共处一祠的格局。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晋祠</h5> 唐叔虞,“剪桐封弟”典故的主角之一,是周武王和姜太公之女邑姜的儿子,周成王的胞弟。本名“姬虞”,别名“叔虞”、“太叔”,因被周成王封于唐地为王,而被尊称“唐叔虞”。其子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叔虞即为晋国的开国诸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晋祠银杏</h5> 我们先去了唐叔虞祠。如今的唐叔虞祠,不在晋祠的中轴线上,唐叔虞也不在晋祠的正殿之中。原来,是宋朝统治者忌讳当地百姓怀念李唐王朝、供奉唐叔虞,为把恼人的“唐”字从老百姓心中抹去,宋真宗下令将晋祠的正宗的唐叔虞,从主殿挪到现在的偏殿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晋祠银杏</h5> 一路看过李世民的《晋祠铭》碑和周柏唐槐后,我们来到主殿“圣母殿”。还未进殿,就见到殿前8根廊柱上的8条木雕盘龙。圣母头戴凤冠、身着蟒袍,端坐在主位。她是谁?为何<br>能让晋祠的正宗唐叔虞入主偏殿,还不引起众怒呢?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晋祠秋叶</h5> 当年李渊起事前,面对主殿跪拜的还是唐叔虞。宋真宗挪走唐叔虞后,按自己皇后的样子,在主殿塑造了一尊女神,又怕触怒百姓,只得说她是姜子牙之女邑姜。在晋祠主殿供奉唐叔虞的母亲,在讲孝道的中国,也就顺理成章了。从此,主殿就由唐叔虞祠变成了圣母殿。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晋祠银杏</h5> 隔着栏杆远远地看过圣母殿中的“彩绘泥塑”,出门跨过“鱼沼飞梁”,走入直棂栅栏的献殿。这里是当年祭祀时陈列供品之地。来到难老泉,就听我们中有人说“这地方我来过的”,转了一圈,即没想起自己来过,也不知道曾经来过的地方叫“晋祠”,被我们一阵取笑。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晋祠公园</h5> <b>乔家大院</b> 乔家大院,坐落于山西祁县乔家堡,是一座矗立与平川之上的城堡式深宅大院,是著名富商乔致庸的私人府邸。“乔家大院”,是当地人对乔宅的俗称,其正名叫“在中堂”。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成于民国初年,虽以明清时期传统建筑为主,但后期又加入了西方建筑元素。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乔家大院欧阳中石的题字</h5> 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电影,让人们知道这座高墙大院的奢华气派和里面的寂寥压抑;一部《乔家大院》的电视连续剧,让人们了解了清代晋商乔致庸的故事,也让乔家大院蜚声遐迩。在乔府家宴馆午餐后,我们走上景区的广场大道,两旁的一组组雕像群,讲述着一个个乔家发家的历史故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乔家大院宝元堂第二院</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乔家大院东门影壁</h5> 影壁后的拱形门洞,连接着一圈高达十余米的全封闭砖墙。高大的顶楼正中的蓝色匾额“福种琅嬛”,是慈禧褒奖其西逃时乔家解囊护驾的赏赐。我们请了一位导游,带领参观一个又一个院落,讲述一个又一个乔家故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乔家大院通道</h5> 形如城堡的乔家大院设计精巧,外观威严高大,整齐端庄;内视井然有序,富丽堂皇。全院6幢大院,分布在一条东西向平直甬道的两旁,院中有院,院院相套。一个个南北深东西窄的院落,布局严谨、用地经济,充分显示了晋商的精明。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乔家大院商业街</h5> 参观完院内的精美建筑,欣赏毕乔家的三件宝物,见识了精致的三雕艺术,浏览过艺术珍品的楹联墨宝,了解罢各种文化遗存的喜庆吉祥寓意,体会到乔家大院主人的严谨生活作风和做人经商境界。印象很深的是乔氏家规中的“不准虐仆”,一百多年前能如此善待佣人和长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乔家大院内外</h5> 乔家大院,通过院落的数量和建筑的密度,彰显着殷实富足的家境,表达了主人的身份、地位。通过精雕细琢的“三雕艺术”美好寓意,抒发了对世俗生活的强烈期待与追求,暗示了主人对地位、声望及美好生活的企盼,同时也寄寓了主人对宗族荣昌,家业兴旺的强烈期待。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乔家大院灯笼廊</h5> <b>平遥古城</b> 平遥古城,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平遥,史称“古陶”。古城始建于2800年前西周宣王时期,北魏避帝讳改称“平遥”,沿用至今。今天的平遥古城,是明朝初年扩建重筑的。虽说后朝各代屡有修缮,但基本上保持了650多年前以汉民族礼制思想筑城的布局。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迎曛门上</h5> 平遥古城,一座承载千年变迁的古城。从千年前的军事之城,变身百年前的金融商城,再到如今享誉中外的旅游目的地。平遥是中国现存的“四大古城”之一(另三为丽江、阆中、歙县),是唯二申报成功世界文化遗产的整座古城(另一为丽江)。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南大街</h5> 平遥古城,一座见证晋商兴衰的古城。晋商发源地的平遥,以商贸和金融兴盛于清朝时期,从偏僻的内陆小县城,发展成为辐射全国、汇通天下的金融帝国,控制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金融机构。当年,“填不满,拉不完”的聚宝坑平遥城,有“金城”一说。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南城墙上</h5> 平遥古城,一座历久弥新的古城。“一砖一瓦一座城,一朝一代一传奇”的平遥古城,古香古色的各式古建筑群下,地道纯正的明清街巷格局中,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氛围里,是拥抱现代生活的市井烟火气息。一座明清时期县城的的外壳下,不断演绎着古风今韵的精彩。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西城墙上</h5> <b>南大街</b>,又称明清一条街。夜幕降临,明亮弥散的暖暖灯光,让沧桑的店铺显得柔媚,让涌动的人潮变得迷离。充满历史气息的青石板街巷里,一群群身着汉服的老少人们,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拍照录像。长袖蹁跹,汉风华裳,古街古韵,国风盛宴,给我们以神奇的时空错乱恍惚。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漫步平遥古街夜景</h5> <b>D11</b>(11月1日) <b>古城墙</b>,周长6163米,正好围出了三里见方的小城。自古至今都是一座小城的平遥,明初扩建重筑时,在原城墙“九里十有八步”的北魏旧城基础上,扩建为“十二里八分四厘”,成为古代礼制规定“县城方三里”的标准范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墙上</h5> 我们登上平遥古城墙,看到风格迥异的新旧两个城市分区。城墙外的现代的高楼大厦和宽阔道路,是雨后春笋日新月异的新城发展;城墙内的暗灰低矮的明清形制古街小巷,是枯枝发芽焕发生机的旧城保护。老城和新城、古韵与今风,在这里各成一体,又交相辉映。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墙内外</h5> <b>古县衙</b>,位于衙门街。“百代皆行秦政治”,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郡县制”中,县一直是封建政权的基层组织。平遥整座衙署遵循封建礼制,堪称中国现存的明清县衙的典型。依照“人神共治”的理念,平遥中轴线的东西两边,对称分置了城隍庙和县衙。县太爷坐镇县大衙,掌管人间政务;城隍爷坐镇城隍庙,司职冥界事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县太爷登高视看街景的观凤楼</h5> <b>日升昌</b>,位于西大街,是中国的第一家票号。犹如今日支付宝的出现,颠覆了千年的支付方式。“一纸风行,汇通天下”,结束了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推出了“票号”这种近似现代银行的金融体系,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揭开了中国金融史新的篇章。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店面与豪宅</h5> 日升昌,有一整套让西方优秀管理学家叹服的管理制度。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投资的财东不经营,经营的东掌不投资,东掌犹如今天的经理人。二是股权与期权结合。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都以股东分红。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一院落</h5> 日升昌,据说这个名字起得颇费心思。繁体的“日昇昌”,无论是左读还是右读,都是“日日升”。日升昌的院落,与周边也没什么大不同,只有门头上的“日升昌记”匾额提示我们,这个不起眼的小小院落,曾在慈禧西逃期间,一度代理过清政府国库的作用。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街上一景</h5> 走进日升昌,看到一位老先生坐在摆放文房四宝桌前,为游客写当年格式的汇票。老先生的字非常漂亮,汇票也蕴含着票号文化。我们也请他写了汇票,带回去作纪念收藏。写信封时,老先生问:你们家哪的?我们答:武汉。他说:汉口,那边有分号。一套下来,满满的仪式感。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在日升昌体验票号文化</h5> <b>协同庆</b>,位于南大街,今为中国钱庄博物馆。协同庆是平遥古城中最大的钱庄,主要从事异地汇兑即存取款业务。协同庆虽是平遥十大票号中的晚辈,只因曾接待西逃的慈禧,并捐赠20万两白银,得到慈禧交办的北京官方汇兑业务,很快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票号。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巨富宅内</h5> 协同庆七进大院里,地下金库是最让游客开眼和开心的。“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我们也想去“见钱眼开”。步下昏暗幽深的阶梯,走上名为“财路”的金光大道,里面巨大10孔窑洞内,堆满了金灿灿银闪闪的元宝。可惜眼前这梦寐一见的金山银山,已是当年拍摄《乔家大院》留下来的道具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灯笼墙</h5> 返回地上,走到“怡神静逸”的亭廊,看到一个围着木栏、形如井口的一个洞口。这个名为“金井”的洞口,直通下面的地下金库,是用长绳和竹篮提取现银现款的通道,以兑付给小额客户。后世金融业“提款”、“提现”等术语,即可能来源于此。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城墙</h5> <b>镖局博物馆</b>,平遥古城有两处镖局博物馆,一是南大街的“中国镖局博物馆”,二是东大街的“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镖局”,又称“镖行”,是受人钱财,凭籍武功,专门为人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私人安保机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古醋坊——石倩摄</h5> 中国一直缺铜,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宋代,铜钱货币就已不足了。明朝时,世界海洋贸易兴起,中国的丝瓷茶等天下无敌,而有限的洋货又引不起中国的兴趣,西方就只能用白银与中国做生意。一时间,全球的巨量白银涌入了明朝的货币体系。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迎曛门</h5> 铜钱白银等重金属货币,普通人尚无法大量携带,从事大宗商品贸易的商人,需调运的银钱更加巨大,还要防范沿途的匪盗歹徒。因此,镖局行业应运而起。“镖”,旧时的一种投掷暗器,因官方禁止携带刀剑等杀伤性武器,镖成为保镖武师常用的武器,其机构也就被称为镖局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平遥古城县衙花园</h5> <b>王家大院</b> 中华五千年,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山西保留下来的诸多古建筑中,晋商大院即占有重要一席。其中位于灵石静升镇的王家大院,仅开放的三座家族大院,简直就是三座全封闭的城堡。规模浩大、气势恢弘、格局规整、工艺精巧,为清代民居建筑之集大成者,享有“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盛誉。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朱镕基题字的王家大院影壁</h5> 静升王家,跨过元明清3个朝代,经历由农到商、由商到官的两大转折,家族兴盛450多年。家族鼎盛期的二、三百年间,共修建了龙凤龟麟虎五座城堡。留下了数百座大小院落和数千间房屋,房屋占地面积约25万平米,大大超过10万平米的北京故宫。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王家大院瞻月亭、东堡门和红门堡堡墙</h5> “国有故宫而知皇室之威严,民有王宅而知晋商之显赫。”王家大院目前对游客开放的是:代表农耕时期的西大院“崇宁堡”(现在是温泉度假酒店,虎)、代表经商时期的中大院“恒贞堡”(“红门堡”,龙)、代表入仕时期的东大院“视履堡”(“高家崖”,凤)。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王家大院敦厚宅门前</h5> 我们走过朱镕基题字的“王家大院”照壁,进入景区大门,面对就是高家崖建筑群。由题有“寅宾”二字的东堡门进入,走上据说是修建时取意“步步高升”上坡道。看过东首的“敦厚宅”,再入西边的“凝瑞居”,从瞻月亭下西出东大院。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王家大院“步步高升”坡道</h5> 走小桥跨过深沟大壑,前往西大院的红门堡去参观。我们迈进五福门,进入红门堡。红门堡,本名恒贞堡,居高临下,依山就势,因大堡门为红色,而被人们俗称红门堡。一围长方形堡墙,围住了从低到高的88座院落776间房。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王家大院红门堡堡墙</h5> 登上堡墙向山坡上望去,一条主巷道和三条横巷,分开井然有序的四排院落,呈现出一个“王”字布局,加上一圈堡墙,倒有了“国”字的样子。于是有了“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的言传。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红门堡堡墙上看红门堡和崇宁堡</h5> 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其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其木雕、石雕、砖雕的数量和手艺举世罕见,仿佛是民间雕刻博物馆。其楹联匾额,无不字数寥寥,意境悠远,不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气,还赋予每座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韵。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王家大院宅内窑洞和楼阁</h5> <b>D12</b>(11月2日)<br><b>洪洞大槐树</b> 洪洞,因其城南有洪崖、城北有古洞而得名。洪洞广济寺山门西侧,有一棵荫庇数亩的大槐树,曾是官方移民的集散地。“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首流传几百年传播甚广的思乡民谣,让时光磨淡了故乡记忆的移民,将先辈来时的地方铭记在心。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树根大门</h5> 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到清代中叶,洪洞大槐树移民历时700余年。尤以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持续50年有组织的迁徙为最。大槐树下发生的官方移民,涉及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1230个姓氏,以致如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后裔。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洪洞大槐树“家”园</h5> 慎终追远、寻根拜祖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大槐树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符号。千年的第一代古大槐树,已被洪水冲毁。由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二代、三代大槐树,至今已生长了400年和100多年。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槐树的第二代、第三代</h5> 传说一:“解手”一词来源于洪洞移民。由于当年是强迫迁移,故土难舍的移民都是成串地缚手而行。需大小便时,均要向押解官兵报告,解开绑缚去方便。久而久之,就演变出了“解手”一词。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槐树祭祖园雕塑与实景演出</h5> 传说二:说是当年怕移民逃跑,官兵便将移民的小脚趾挨个砍了一刀,于是民间传有“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的说法,小脚趾分两瓣也成为老槐树移民后裔“认祖归宗”的标志之一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槐树第一代(仿)</h5> 广济寺旁的大槐树下,每天定时实景演出《大槐树移民》情景剧。地方官在大槐树上张贴告示:不愿迁者,三日内到大槐树下登记。故土难舍的乡民纷纷前往大槐树聚集,却被府衙官兵包围捆绑。一时间大槐树下,悲声震天,遭强制举迁的百姓,扶老携幼跪拜大槐树含泪惜别。演出情节悲壮,催人泪下;游客心情沉重,思绪万千。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槐树祭祖堂</h5> <b>壶口瀑布</b> 黄河中华魂,壶口黄河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流淌滋润着华夏大地,孕育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狂涛奔腾激荡澎湃怒吼的民族之音,激流汹涌彰显前赴后继的中华气概。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壶口瀑布</h5> 我们出行12天,晴好天气一直跟随着。来到吉县壶口瀑布的黄河边上,就赶上冷空气南下,骤起的一阵阵大风,在枯水期的裸露河滩上,掀起一团团的漫天黄沙。我们缩着脖子侧着身子,走到水声轰鸣的瀑布跟前。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壶口瀑布</h5> 只见排山倒海的滔滔黄河水,一股脑挤入狭窄的壶嘴,其气势之磅礴像万马奔腾,其声势之浩大似旱天惊雷,其水雾之腾起若“水中冒烟”。在大风的吹扫下,水雾顺河槽而下,其掠过的岩石如遭雨淋一般。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山西壶口瀑布景区</h5> <b>D13</b>(11月3日)<br><b>中国宰相村</b> 11月3日一早,去了闻喜礼元镇裴柏村。这里是中国封建社会盛名久著的大世家——裴氏家族的发祥地,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两千年间,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因而得名“中国宰相村”。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闻喜宰相村</h5> 返回路途,在一个“毒品稽查”牌子下,按要求打开后排车窗,交警在执法记录仪伸进扫描后,叫后排二人带身份证去窗口登记,得到一人一纸5元罚单,原来是查后排未系安全带。会合朋友的车后,他们说没敢过来问,怕怀疑是同伙。我说:毒品没有,警察因为耽搁了我们,一人发了一份5元纪念品。结果同车朋友没忍住笑,说是交通违章罚了款。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闻喜宰相村裴氏宗祠</h5> <b>神垕古镇</b> 神垕,河南禹州的一个千年古镇。“垕”通厚,有皇天后土之意,意为神灵庇佑之地。《辞海》对“垕字”,只有一种解释:专为地名所设,即中国神垕。一说“神垕”传说是水神,神垕窑多火盛,故用水神之名来平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禹州神垕古镇</h5> 相传禹州曾为夏都,境内存钧台遗址。早在夏商时期,神垕就有人在此从事农耕和治陶。由土而陶再到瓷,神垕随华夏文明一同发展。宋朝官府不计成本工时为皇家烧造贡瓷,因窑址在邻近钧台,故名“均窑”,所产瓷器即名“钧瓷”。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神垕钧瓷之都</h5> 宫廷御用珍品的钧瓷,登峰造极、精美极致,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历来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盛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的钧瓷,其神奇之处在于的不可控窑变艺术。其色彩有“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其开片有“看似锤击,触之无痕”之奇特。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神垕钢叉楼和老街</h5> 我们穿过神垕“老街”大门,在雨中漫步“七里长街”,参观了伯灵翁庙、义兴公商号、中共禹郏县委旧址陶瓷官署、钢叉楼,东出大炮楼(东面有“迎奎”二字)后返回。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神垕老街雨中漫步</h5> <b>D14</b>(11月4日)<br><b>各回各家</b> 11月4日,从地图找的中点“平顶山”回武汉,行车5、6个小时,走过一段雨一段晴的高速路,我们回到离开了14天的家。14天里,我们河南山西、山西河南地穿梭,后又河南河北山西河南地一路走过,看了神州壮丽的山河风光,看了祖国悠久的历史遗存。这趟太行行,真行!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再见了,太行行——江寿霞摄</h5> 《太行行》全部完,谢谢观看! <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有点水</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草稿与武汉金银湖</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4年元月</div></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