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学兵连当军代表——黄康全

55二连(李进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风 华 正 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铁道兵女兵风采录(连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 三 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传奇女学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之所以“传奇”,是因为她们不戴领章帽徽,没有那个年代令人羡慕的“正宗”军装,未进入铁道兵编制,但她们也是“兵”——她们接受铁道兵和地方双重管理,和真正的铁道兵一样的纪律严明、一样的血汗交融、一样的风餐露宿、一样的出生入死、一样的为共和国的三线建设奉献青春和生命……她们是在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情况下,被“陕西省革委会”以弥补兵源(劳动力)严重不足,紧急启动“战时”机制,在69、70两届初中毕业生当中紧急征招的一群(5129名)特殊“女兵”。因为她们城市学生的身份;因为她们对当兵的热切向往,在襄渝铁路建设那如火如荼的岁月里,她们自豪地被称为“三线学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辑所讲的,就是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黄积裕(原名黄康全)军装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襄渝铁路大会战,参加筑路的部队、民兵、学兵几十万,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为数不多,而征召女学生加入其中更属罕见。我作为女子学兵连的军代表,带领她们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亲眼目睹了这些女学兵在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她们在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中、甚至在面对死亡考验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顽强刚毅、勇于奉献的精神,久久激荡在巍峨的秦巴大山和开山炮浓浓的硝烟中。她们用自己的花季青春和柔弱稚嫩的双肩,坚强地托起了建设襄渝铁路的国家重任。她们不愧是共和国优秀的英雄儿女!这段深藏在我心中的难忘记忆,每每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让我感慨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踊跃报名的女学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2月上旬的一天晚上,连长吴寿海找我和谢加亮战友谈话,布置我们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去西安召收女学生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第二天我和谢加亮便风尘仆仆赶到了古都西安。到兵站向赵宗武副连长报到后,在西安市革委会负责人的领导下,接受了招收学兵的任务。我们军代表和当地工作人员,分组到各中学去作动员报告,深入学生家里进行家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那政治气氛特浓的年代,学生们群情激昂,人人表决心,个个写申请,积极响应祖国征召,踊跃报名参加三线建设。有些学生怕自己落选,就缠着家长找军代表说情,学生家长为了孩子实现理想,能够参加襄渝铁路建设,都反复说自己的孩子怎么怎么优秀,有何特长,有啥爱好等等。同学们为表白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决心,程桂英、李玉芹、贾琳、李宗英咬破指头,用鲜血书写决心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刘海燕、李秋惠担心身高不达标,体检时加厚了鞋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成桂英、申西莲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活象长颈乌龟,惹得在场人捧腹大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董秀珍、王萍担心体重不达标,喝了几碗白开水,涨大了肚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一个多月认真、严格地筛选,我们终于顺利完成了征召任务。并于1971年3月30日集中了应征的学生队伍,将她们安全地送到了安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女学生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还差3个月才初中毕业,从未离开过家乡和父母。但从那一刻起,她们就将把自己青春的激情和热血投入到艰苦的铁路建设事业中了。她们执行部队的纪律,按照部队的管理模式,以战备的要求参加铁路建设。当时,陕西省共有25800多名初中学生参加修建襄渝铁路,组成了141个连队,他们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特殊团队——“学兵连”。其中女学生为5129人,共组成26个连队。当时我担任铁道兵十一师机械营学兵二连(女子连)军代表,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开心、愉快、也最感动的时光,在我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能吃苦的女学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青春少女永远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风景线,用怎么动听的诗句赞美她们人生的花季也不过份。可就是这些如花似玉的少女,在那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舞台上,在那艰苦的环境中,她们以飒爽英姿的半边天形象,承受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奏响了一曲曲女豪杰的赞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修建襄渝铁路需要大量的沙石,学兵二连主要配合十一师机械营修建安康火车站,需要沙石料更多,这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女学兵身上。陕西境内从紫阳至安康、旬阳的汉江河滩,4000多名女学兵一字型地摆开了宏伟壮观的挖沙石战场。安康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晒在汉江河滩的鹅卵石上,热浪滚滚,手抱一个像足球大的鹅卵石像抱着一个大火盆。酷暑炎热,蒸得头发昏,眼冒金星,女学兵们个个汗流浃背.衣衫湿透,不断有人中暑晕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说夏天的河滩是蒸笼,冬天的河滩就是刺骨的冰窟。女学兵们在空旷的工地上,被凛冽的寒风吹裂了双手,吹黄了头发,吹憔悴了脸蛋。为了完成每人每天4立方的沙石备料任务,有的学兵累得昏倒了,我马上组织其他学兵把她抬上岸,但稍作休息,又吵闹着跑进挖沙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学兵连副连长谷凤芹,事事处处带头作榜样,吃苦耐劳,工作一丝不苟,几次累倒苏醒后继续干;连队办公室文书刘玲、统计员刘丽鸽在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到工地参加劳动;二排长李勤以身作则,带领二排完成任务最出色;班长赵红带领的五班勇啃硬骨头,被评为全连尖刀班;贺玉爱、张娅瑟、高在红、赵明叶、温玉慧等学兵经常轻伤不下火线,被滚烫的石头灼伤了双手,仍坚持在采沙战场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修建襄渝铁路时体力劳动量很大,生活非常艰苦。部队、学兵、民工每人每月虽有45斤粮食定量,但70%以上是粗粮。学兵们吃绿豆时,厕所的粪水上飘着一层绿色的豆壳;吃玉米时,厕所的粪水上会出现“黄珍珠”;吃高梁米时,厕所的粪水上会开出“红色鲜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个连队200多人住的营房,有400多平方米是用沥青纸盖顶、不到3米高的竹篱笆棚。冬天冷夏天热,既是宿舍又是课堂;既是餐厅又是会议室。一个排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通铺上,1.2米宽的竹条床要睡两个人,现在说起来真没人敢相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传播快乐的女学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真无邪的女学兵爱唱爱跳,她们的到来为这穷山恶水带来了热闹。山花因她们而格外烂漫;山泉因她们而分外清澈;部队清一色的男性世界因她们而增添了乐趣和活力。从团、营、连,到农村,都有女学兵组织的宣传队慰问演出。薛家骏指导员是宣传队主管领导,也是宣传队导演,每次演出都很成功。贺玉萍、毛鸿瑾演出《快乐的女战士》双人舞最受观众欢迎;宋海枝的歌声被观众喻为百灵鸟;裴红英、李丽萍、刘桂玲的舞姿也很优美。每逢节假日,她们就到营房、工地、学校、农村进行演出。她们自编自演,创作了很多贴近工作和生活的文艺作品。如风靡安康地区的“筛沙舞”、“女桥工”等歌舞,都来自她们的生活和劳动,是女学兵当时那特殊的生存环境和超负荷劳动的真实写照;是女学兵青春靓丽风采的结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一次我和她们到关庙忠义村演出,需要步行十几公里荆棘丛生、怪石嶙峋的山路。由于刚下过大雨,泥泞的山路既滑又粘。如遇狭窄的斜坡,那长满青苔的石板滑得光溜溜的;如遇那黄泥地,脚踏下去就拔不出来。一个叫赵丽的女学兵不小心踏进了深深的黄泥地,她拼命挣扎才把脚拔出来,但粘土把鞋底粘掉了,没有鞋底,她只好光着脚丫跟着队伍跑。当我看到这名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少女咬着牙艰难前行时,怜悯之情油然而生,立刻脱下鞋子让她穿上,自己却打赤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来到目的地,村民们早就在那里等候我们的到来。因路上耽误了时间,我们一到就开始演出。第一个节目就是赵丽参加表演,顾不上借鞋子,就让她继续穿我的鞋子上台表演。我打算等她表演完回到后台,再穿那鞋子上台表演。可是队长黄娟报幕太快,上一个节目的演员还未退到后台,她就宣布:“下一个节目:歌剧表演《国际歌》”。咚!咚!咚!锣鼓声声催人急,因怕冷场,我只好赤脚上阵。我扮演的角色是非洲人,观众还以为我赤脚是演出需要,演出结束时纷纷热烈鼓掌。真是歪打正着了演完回到后台,队友们都捧腹大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学兵连担任军代表的一年多时间里,与其说是我在带领她们,还不如说我们是在互相给予着影响。感受着这群女孩子从幼稚到成熟的快速成长过程,也让我从中受到了教育,充实着我的主观世界,提高着我的思想境界。她们的优良品质和勇于奉献精神;她们的靓丽青春和纯真快乐,以及在她们身上发生的一件件感人的事,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黄积裕(原名黄康全),男,1948年11月出生。1969年入伍,铁道兵11师机械营战士。1971年8月入党。荣立三等功一次。1971年2月至1972年9月,任5761部队11中队学兵二连二排军代表。1975年4月退伍回乡。1983年创办广东省吴川市“美华鞋业有限公司”任总经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5761部队12中队女子学生三连(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93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连队简介:由西安中学、东方红中学、西安市第8中学、西安市第30中学、西安市第40中学、西安市第43中学、西安市第73中学70级初中女学生和社会青年及带队干部221人组成。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十一师建筑给水发电营学生三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5761部队12中队学生三连组建于1971年3月27日。从69级学生一连选拔学生干部5人:王春学 张曼君 李建芳 乔爱玲 吴秀荣,从69级学生二连选拔学生干部4人:龙开卫 刘体皎 樊爱琴 张嫚婷,分别担任连、排干部。共计221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连队大事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3月27日乘敞篷卡车整建制从西安新城广场出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3月28日到达安康关庙铁道兵11师12中队营部(规划建设安康东货运火车站属地),住进69级学生二连在推平的山头提前建好的油毡顶,油毡门窗,半截干打垒半截插细竹糊泥墙,木桩钉板大通铺营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简单的政治军事培训,4月17日进行整编,任命班、排、连干部,全连下设4个排,每排4个班,加上工作班、炊事班共计18个班。前期任务是根据铁道兵工程施工项目完成:施工道路的修护,汉江沙滩筛、备、装运工程所需沙石料,装卸水泥、钢筋、木材等建筑施工材料,人力搅拌供应干打垒三合土、工程用砂浆,挖作业基坑,砌片石,制坯烧砖,自制机瓦,绑钢筋,砌砖泥墙,自制房建水泥预制板,拆搭脚手架等工程辅助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后期独立作业参与并完成了:安康东货站向东铁路跨山重点工程西湾沟涵洞建设,安康东站站场及办公楼、生产车间建设,安康火车站候车大厅、地下通道、生产生活用楼房群的建设及火车站通车前的准备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8月因病提前退场12人(带队干部1人,学生11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3年4月69级学生一、二连驻三连干部9人参加原连队分配退场。为加强连队管理,补充干部提拔70级学生12人:刘建设 刘海林 花玉兰 李清秀 曹利平 张爱莲 汪玛丽 张小香 贾朝华 周 英 曹中明 陈灵仙分别担任连、排干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全连有5人入党,占总人数2.3%,150人入团,占总人数68%。5人荣立3等功,营嘉奖53人次,连嘉奖327人次。因公伤残4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连队养猪9头,开垦菜地7.2亩,收获蔬菜3万余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3年7月中旬按照上级安排,连队番号撤销,分三批在自己建成通车的安康火车站乘火车奔赴新的工作岗位。842天的坚守奠定了我们的一生。(撰稿:龙开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