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王阳明“隔竹”失败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青出于蓝

<p class="ql-block">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认为个人实现自我修养和社会进步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圣人与世间万物,纭纭众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为我所用。</p><p class="ql-block">对于心中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却不应盲目迷信他们。</p><p class="ql-block">盲目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有选择的取其精华的偶像崇拜才能铺平成功的人生之路,激发出于后世有益的人生智慧。</p><p class="ql-block">诚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几位令自己无比崇拜的偶像。在树立人生志向的时候,多以偶像为目标,则以偶像的作风为参照,这样做往往容易忽略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要知道,偶像所具备的不一定都适合自己,盲目模仿只会适得其反。</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隔竹”失败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p><p class="ql-block">他崇拜朱熹,认真研究诸子学说的同时,还仿照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隔竹,结果没有悟出竹子的道理,反而落得一身病痛。</p><p class="ql-block">这次体验让王阳明对诸子学说产生了疑惑,为他走上自己的学术探索之路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因此,对于圣人偶像,我们要取其精华, 糟粕的欣赏借鉴,以其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发前进的斗志,实现智慧的解脱。</p><p class="ql-block">绝不能过分盲目的崇拜圣人,使自己的思想行动,丰富的创造力受到束缚,最终成为圣人思想下的心灵奴。</p> <p class="ql-block">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出自《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人将其总结为“格物致知”。</p><p class="ql-block">从小立志做圣人的王阳明,20岁出头的时候干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就是格竹。格,即推究,穷究之意。所谓格竹就是借着竹子,来推究宇宙万事万物的原理,甚至是圣人之理。王阳明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连续盯了七天竹子,最后盯得头晕眼花,还生了一场病,这件事就是格竹。</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因此感慨,这圣人不是谁都能做的啊,于是暂时放下了做圣贤的念头,去研究科举学问了。</p><p class="ql-block">之后王阳明再没有想过做圣人的事情,他曾考试中举,也曾研究过道家、佛家的理论。直到三十四岁那年,王阳明因为上奏疏触怒了大太监刘瑾,被贬到了贵州龙场驿,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蜕变、顿悟。</p><p class="ql-block">龙场驿处于大山之中,条件十分艰苦,难以想象。然而王阳明在这里却很乐观,他每天思考如果圣人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会怎么做。终于有一天夜里,他在半睡半醒之间想通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我心中本就具备做圣人的道理,之前我在外界事物中寻找理,这是大错特错。想想也是,事物的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有什么关系呢?从此王阳明开始建立自己的心学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格物致知”说。</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实际认知,他的"知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而是"良心,美德"。</p><p class="ql-block">1."格物致知"的含义:纠正业务领域,实现自我良知的本体。</p><p class="ql-block">2."知识"即"良心",这是王阳明哲学中最著名的观点。</p><p class="ql-block">3.王阳明哲学中的"知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知识",而是指"良心,美德"。</p><p class="ql-block">4.王阳明对"讲知识"的解释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并开创了新的哲学领域,即"心脏科学"。</p><p class="ql-block">5.王阳明在"格物"上前后出现了两种观点,中期阶段认为"心即理","格物"就是深入了解心的"理",晚期阶段认为"格物"建立在"致良知"的基础之上。</p><p class="ql-block">6."格物"经过王阳明的改造,从"天理"到"良知",反映了他在认知层面上的深化。</p><p class="ql-block">7."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在“格物致知”中,“格物”强调的是“实践”的意义。王阳明认为,个人能够达到真正的知识并非通过抽象思考和理论推导,而是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通过亲身感受和实践,个人才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从而逐渐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实践的方式使个人能够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以获得更为准确、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在“格物致知”中,“格物”强调的是“实践”的意义。王阳明认为,个人能够达到真正的知识并非通过抽象思考和理论推导,而是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通过亲身感受和实践,个人才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从而逐渐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实践的方式使个人能够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以获得更为准确、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特邀各位老师一起来聊。</p> <p class="ql-block">编辑整理:青出于蓝</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