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印记一一(双桥村赵巷)

梅子

<p class="ql-block">  锡山区云林街道双桥村赵巷,先说说双桥村来历:双桥村由原八士乡山坝村和万安村组成,因这个地方是锡北大运河上有两座桥即万安桥和三垻桥而得名,2004年两村合并被命名为双桥村。双桥村赵巷:该自然村原有4个生产队,有着悠久的历史,该村解放前有8个大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 村中有一条浜叫吴家浜,是锡北运河的支流通向村内。河上有唯一的一座石桥叫临溪桥,(见图) 但村民们都称为"吴家桥",缘由不得而知。石桥还在,桥面由三块长石头铺成,历经苍桑但依然是赵巷的交通要道。原来的侧砖巷路改成了水泥道路便于村民们骑行开车。石板铺成的大河滩已逐渐破损,也缩小了许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还有大户人家的室内有石河滩,于是去造访了一下,原本两个,现在只有一个还在使用,另一个在河稍被垃圾掩埋,石河滩石板上还可清晰见到牛鼻子(即拴船用的洞眼),和一方孔是顶石柱子用的,用于撑上面房子,因此河滩是在室内可以遮风挡雨,石柱子还在只是断成了两截,另外河滩背后驳岸上还有一长方型的孔专门放灯火的,以便于夜间上河滩照明。(见图)</p> <p class="ql-block">河滩上放照明灯的石孔,以便夜晚上河滩时照明。</p> <p class="ql-block">吴家桥边还发现一块`上马石',应该是宋代或是明代的,据说是专门为骑马人准备的上马时垫脚石。见图。</p> <p class="ql-block">吴家桥堍这里还有一个小石门框是老的,是以前大户人家的边门。见图</p> <p class="ql-block">这个赵巷大部分姓赵,有柳姓,卞姓,但位数均不多。还有一个小地方叫马巷上,见图</p><p class="ql-block">但没姓马的,听说之前因此地养马而得名。由此可见,这里有一块“上马石”是里所当然的了。可以想象,之前的赵巷是多么的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村东隔开几百米有个安家庄,大都姓安,安家庄东南方向是老的三坝桥,之前是无锡通往沙州的航道,有个轮船码头,小时候一直在此乘轮船,到公路全面贯通后才拆除。现在新建的三坝桥已改向在安家庄正南方。三垻港是锡北大运河由西向东方向转至由南向北的转弯处,运输船只由东西向在此转弯改为南北向。见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为原三坝桥轮船码头旧址</p> <p class="ql-block">原三垻桥桥磴还可依稀看见</p> <p class="ql-block">现在三坝桥南向航道</p> <p class="ql-block">现在三垻桥北向航道</p> <p class="ql-block">赵巷解放初期发生了一件怪事,本来是大户人家多,高庭大院也都,但在土改时期赵巷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恐怖事件,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竟莫名火烧了60多次,有时一天时间里要火烧三至四次,在最集中的一个月内火烧了40多次,使整个村庄上好的房屋几乎化为灰烬,记得小时候我家大庭的梁房上都是乌黑的,运幸的是我家老房子只是被火苗窜了一下,没有烧掉,所以留下了火烧的痕迹,后来住了几十年到八十年代才拆掉。据老人们说就我家房子没烧掉,其他人家都烧掉了,起火原因一直未知,当初传说是有一个疯妇她走到哪,哪就起火,但她身上并无携带火种,后来实在没办法,就把她关起来,之后就不再起火了,但全村已经烧得差不多了,之后据说这妇人在审讯过程中被漏弹打死,就再也没有下文,至今那件怪事还是一个谜。所以这么大一个富村庄现在没有一间象样的房子,只有哪些石板至今还尚存一点。现在已经在动员拆迁,不久这个村子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p> <p class="ql-block">今天拍到一些旧迹,解放初期的村公所旧址,建立人民公社后成为本村的消防间,村民们称为"水龙间"。</p> <p class="ql-block">那狭长的弄堂是原地主家的房子,主人叫过静芬,解放前当过伪保长。至今人去楼空,还乘几堵老牆依稀可见。不久就要全部移为平地了。</p> <p class="ql-block">2021.11.25.今天再去赵巷补拍了一些照片,一条已经不存在的水沟,这水沟虽然已变成水泥路,但功能还在,只是变成了暗沟排水,这条水沟很有意思,因为是在村中间南北向贯通整个村子,村民们把它视为东西村的分界线,以水沟为界,分村东面和村西面,每当人家有喜事要发东西(如表寿面,结婚喜糖等)都是发半个村,东面的到水沟为止,西面就不发了,西面的也到水沟为止,水沟以东就不发了,这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潜规则。</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村中东西分界线的水沟,现已铺成水泥通道。</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临近水沟边上的三间老楼房,是当年村上最早的砖混结构的楼房,最难忘的记忆是我们五个七五届高中生在此夜自修的地方。当年学习小组人员的青葱岁月、欢声笑语,历历在目。图中是我们两女生故地重游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有一幢1950年建造的小木楼至今还在,但已没有主人居住,此房内1959年出生了一位女娃,于1978年考取南京大学地质系,是本村十年浩劫后恢复高考的第一位名牌大学女大学生。名叫赵小波,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母亲叫钱素仙,一直在本村赵巷小学从教,她为本村几代人的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父亲叫赵永年,在邻乡从教。</p> <p class="ql-block">赵巷小学旧址:</p><p class="ql-block">儿时的赵巷小学在村子中央,有一片不小的操场,院里有一棵很大的银杏树,暴露在外的树根均被小孩门踩得光溜溜的,要好几个小孩才能抱住。现在仅存这一点破旧的老房子还在,还有那么一点记忆。是开明地主赵正祥开办的赵巷小学,在解放初期的扫盲教育和培育一代又一代文化靑年起了不朽的功绩。当时开办夜校文化补习班,在赵巷小学补习的青年54年一年考取8个大学生:赵永良,赵坤荣,赵义庭,赵秀华,赵庆夏,赵淑君,唐仁宇,安生德,当时在全县名声鹊起。</p> <p class="ql-block">现代的赵巷村:农田还保持着,之前的桑田已变成菜田,原来通航的吴家浜口已建有水闸,见图:</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过去生产队挂响钟的树,之前上工由队长敲钟集合社员的一种信号。也是遇紧急事情时急敲告知村名的唯一信号传递方式。见到这棵树仿佛耳边又响起那清脆的钟声。</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徐秀林老太90寿庆家人给村民发寿礼,这是农村里的风俗。</p> <p class="ql-block">  赵巷村的样貌从八十年代以后没多大变化,现在已为拆迁对象,部分农户已经搬迁,不久就会全迁。让我们把这一点最后的印记尘封在过往的记忆里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