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繁花》

梧桐树

<p class="ql-block">  也许王家卫怎么亦没有想到:在《繁花》的一片叫好声中,来自上海的一些批评异常刺耳。不是说导演功力不够,不得不承认,《繁花》是一部现象级存在的电视剧,是电视剧中的里程碑。也不是说演员的演技差,不用讳言,从胡歌到游本昌,从唐嫣,马伊琍到辛芷蕾,吴越个个精彩纷呈。但是,由于还出了沪语版,太多的上海人难免把它作为新一代的《上海早晨》,所以总觉得,所有的人物集合,似乎少了太多的上海元素,至少找不到自己的影子!甚至拿它与《爱情神话》比,觉得里面的人物更像上海人。哈哈哈,我从中悟到了什么。所以,大胆设想,如果能把李李的背景,改成一个上海人,自香港返沪创业。再将所有的语速平和一些,加一些当时流行语,比如:毛毛雨;捣浆糊;逢人称:朋友。或许就会少一些批评。玩笑。</p><p class="ql-block"> 一个寒雨的中午,几位当年的行长,在"小南国"聚会。这可能是当年黄河路唯一留下,还在继续开着连锁店的品牌。置身其中,颇有特色的装饰风格,加上不错的菜品,使它成为上海餐饮行业的一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话题自然又从《繁花》开始,祁君说:当年由于拓展市场,加上行址又毗邻黄河路,所以一周难免有几次在黄河路应酬。黄河路上确实有一批张扬的老板娘,但也有不少内敛的。他的根据地就是一位沉静的中年女子。他说的店名居然亦是周君常去的。</p><p class="ql-block"> 作为当年的行长,我深知饭局在当年营销中的地位。一个存款客户,能与你共赴饭局,说明事成一半。要知道存款可是银行的生命线。一个贷款客户,当你接受了饭局的邀请,说明已经有了贷款的许可,当贷款一旦放入账户,客户的安全便成了你的护身符。我常说:行长的官帽,是挂在贷款客户腰带上的。所以,你务必对每一个贷款客户要有所了解。而那时候,市场尚未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贷款一般都是信用担保方式,90天为一个周期,一个行少则几十户,多则几百户,以此循环,所以,难免应酬。我笑着说,王家卫忽略了这一点:黄河路有四分之一的饭局与金融有关。如果在剧中作一些诠释,会更好。哈哈。</p><p class="ql-block"> 酒精炉上的茶,慢慢的在变淡……我们的话题不经意间,转到了当年的创业者,今天的成功者。周君一声长叹:《繁花》中的宝总,有情有义,始终有恩图报。而现实中的成功者,往往薄情寡义者居多。于是他说起几年前,他去找当年的那个曾用心帮过的一个客户,当时,在这个客户几乎破产的当口,他认可了这个创业者的为人,并被其诚恳的态度所感动,于是,他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其筹集了一笔资金,还为其转型提供了基本条件。</p><p class="ql-block"> 时过20多年后,他欲为孙女寻找一份工作。在其的办公楼里,等了二个多小时,最后被秘书留下了资料,从此便无信息。我担心是信息传递失误。他告诉我,在一小时后曾递上一张身份说明的字条。老大哥痛苦地摇了摇头。我忽然想起几年以前写的那篇短文《放下,还是没有》,是呵,人如果都能伸手帮别人一把,世界该会多美好。但是,我们不能要求现实都能像电视剧一样。我挥了挥手,大哥呀,你记得是曾经努力帮了他。但他记得的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曾百般苛求他。他是那样的无助,不得不低下了高贵的头。周君知道我与这个人亦有点交情,非常诧异地望着我:会吗?!我再次挥手。非常诚恳地说:我猜的。只是现实的常态是同一件事可以有N种解释,没必要纠结!</p><p class="ql-block"> 服务员聪明地问:先生们,茶都淡了。要不要换一泡茶。我下意识地看了一下表,已是二点多了。所以,提议下一次再聚。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我调侃地说:好人有好报,宝总吉人天相,也许下一次再见时,宝总会回来的,李李会返俗的,并且有情人终成眷属,汪小姐亦与始终的追求者魏总结为伉俪,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望着周君有点失意的背影,我心中闪过一个念头:一个银行家是否应该学会享受每一个曾经相遇的客户的成功。包括昨天,今天和明天。真的,没有必要把我们的生意,看成是对他人的一种帮助….当然,懂得感恩的人会更幸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