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贾春花

<p class="ql-block"> 过年</p><p class="ql-block"> 文/贾春花</p><p class="ql-block"> 进入腊月,属于中国人的年味越来越浓了。特别是在北方,许多人便进入了新年的忙碌期,腊八作为岁末重要的第一站,从口味不同的腊八粥开始,一碗软糯可口的腊八粥,不仅传递了感情,也在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一站过后,人们陆续开始清扫屋子,置办年货,制作各种美食。</p><p class="ql-block"> 过年,大扫除是一项大工程,这是春节前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把家里所有的角角落落清理干净,把玻璃擦干净,该洗的衣物来个彻底的清洗,这些营生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好的,需要每天规划着做一些,慢慢完成,才不会太劳累。大家都想用清新的环境和喜悦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过年,置办年货也是春节前必须做的一项工作,猪牛羊肉呀,鸡鸭鱼呀,水果蔬菜呀,除了本地市场上便于购买的,还有那些稀罕的食品、物品,好多人都从网上购买,为的是尝个新,用个爽,这让过年用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更多人的喜好。也让过年购物方便快捷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过年,制作各种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蒸花馍,煮肉,煎麻花、麻叶,炸带鱼,炸丸子等等的美食都被那些巧手妈妈做的色香味俱全,也是他乡归故乡的游子们难忘的家的味道,当然,现在还有市场上做好的各种熟食供人挑选,这也极大地方便了许多人。</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是进入迎接新年的第二站,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等到除夕那天再把它请回来,这一天也被视为小年,有的家庭设供品于灶位前,目的是祈求灶君大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一天,北方很多地方有吃饺子,吃年糕,吃麻糖等习俗。</p><p class="ql-block"> 过年,还有一项必须做的事,便是祭祖,人们往往要在腊月二十三以后,除夕前上坟祭祖,带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供品,将怀念与纪念在年末做一个仪式感的处置。</p><p class="ql-block"> 除夕是过年最重要的日子,从上午的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到下午的垒旺火,包饺子以及做好的鸡,鱼,肉等统统装盘,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顿饭,还是一种郑重庄严的过年仪式,是阖家团圆的大聚餐。除夕夜也就是年三十晚上,人们一般都不会去睡觉,穿上过年的新衣服,要“熬年”,据老人们传说,除夕夜里能熬夜的人,预示着精神好,来年有福。在农村,年三十下午每家每户还要垒一个大旺火,垒好的旺火要在接“神”的时候点燃旺火,放鞭炮,吃饺子,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走亲访友也是过年的必不可少的节目,有的人在年前,有的则是在年后的正月里,带些节日礼品,去拜访一下长辈,亲戚,朋友,传递着关爱和尊敬。现在好多人则是在正月里去饭店宴请亲朋,传递彼此信息,增进感情连络,这也是过年的一种新的走亲访友形式。正月里,许多亲朋好友还要聚在一起进行一些扑克牌,麻将之类的娱乐活动,以增强节日期间吃喝玩乐的兴致。这样的过年一般要延续到正月十五,有的地方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是颇为隆重的,很多人在过完除夕、春节后就开始为正月十五做准备了,什么街头文艺表演,赏花灯猜谜等等的文化活动,各地不同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把年味实足的过年作了一个完美的收关。</p><p class="ql-block"> 过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内容越来越简单了许多,但“年”在我们中国人心里,是传统佳节,是血脉传承,是阖家团圆,是欢乐吉祥。浓浓的年味,繁忙的春运,归心似箭的游子,心里都装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回家过年。过年,永远是一个美好温馨并寄托着无尽希望与憧憬的节日,是中华五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它凝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有的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