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永和是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三月初三日,喝醉酒的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写了书法界名垂千古的行书——《兰亭集序》,那么这幅字到底有多么精妙呢?</p><p class="ql-block">千年时光里让无数人趋之若鹜,传闻王羲之在醉酒醒后,看见自己地上写的草稿,不禁欣喜若狂,急忙拿过纸笔重写,但是无论临摹多少次。</p> <p class="ql-block">都无法还原酒后的流畅潇洒之感,行笔节奏明朗轻快,好像山中奔流的溪水,又似高山之上坠落的山石,时而轻盈飘逸,时而凝重遒劲。</p><p class="ql-block">达到了“忘空一切”的境界,就连卷中因心情悲伤,而涂抹的字迹都别有一番风味,王羲之在书写此作时,正处于朝堂与家族斗争的漩涡中心。</p> <p class="ql-block">让艺术风格得到一个大爆发,笔法上更是顺应心境而变,笔锋翻转极为迅疾,丝毫没有颤抖之感,上下两笔变化交错,光一个点就有20几种写法。</p><p class="ql-block">可谓把古人的书法奥秘都现于纸上,因此得到后人的争抢,当然王羲之肯定知道此作不可随意传承,一直藏于家族中,毕竟古人的家传笔法本来就是秘密。</p><p class="ql-block">唐代时传入到他的第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惜智永是一个和尚,没有子嗣,于是他就留给热爱书法的弟子辩才保存,辩才也对此作十分珍视,一直藏在房梁上。</p><p class="ql-block">可谁想《兰亭序》真迹在他手中的消息,竟被王羲之“狂热粉丝”唐太宗李世民知晓,李世民三番两次向他购买真迹,辩才一直装傻充楞,佯作不知。</p> <p class="ql-block">于是监察御史萧翼便假意以书生的身份接近辩才,与他畅聊诗文书画,得到了他的认可与好感,而辩才因为年事已高,思维没有那么活跃灵敏。</p><p class="ql-block">自然就进入圈套之中,使得萧翼从他手中“智取”了真迹,辩才也因此悲伤过度,当场晕了过去,之后患上重病,一年之后便离世了。</p><p class="ql-block">而此时《兰亭序》早已成为李世民的枕边读物,甚至还拓了好几份,赏赐给皇子大臣们,就连去世时也对此作难以忘怀,曾嘱咐其子李治将其一同陪葬昭陵之中。</p><p class="ql-block">但在唐末五代时,受战乱影响昭陵被打开,当时人们并没有发现《兰亭序》真迹,后来就有人说当时李治并没有将此作埋葬地下,而是留下送给了武则天。</p><p class="ql-block">所以真迹应该是在乾陵,但是乾陵中若真的存在,历经千年的时间,应该早就被人发现了,如今对于真迹的走向更是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想要通过千年的时光,去寻找古人留下的真迹,确实是极为困难,更不用说《兰亭序》这种极为珍贵的文物了,如今有详细记载的流向也难以查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