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黑鹳南红门;PM胡子邀影展。

哥哥~四不像

<p class="ql-block">上午见黑鹳</p> <p class="ql-block">下午参影展</p> <p class="ql-block">龙年前的小年儿。上午应老友之邀,前往南大红门欣赏他的田园牧歌小院,最令人欣喜的是,推开“柴门闻犬吠”的栅栏门观瞧,我竟然先后见到河畔的白鹭苍鹭黑鹳,尤其是黑鹳,完全出人意料,我还是第一次在大兴目睹黑鹳,这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幸亏随手带了一个35倍伸缩镜头的卡片机,于是掏出就拍,既拍又录,即便黑鹳扶摇直上蓝天,我的镜头也始终不离大鸟左右,完整摄录了鸟片,这里还是大名鼎鼎的元朝晾鹰台遗址所在地。午餐青云店,乡村氛围浓,我仿佛置身于“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意境中。下午应鸟友胡子之邀,前往南海子东侧的中信国际地产,参加他的个人摄影展开幕式,这是我见过的最高端的社区摄影展,何言高端?因为这个展览搬到任何场馆殿堂,都能撑得起来,足见水准之高!影展嘉宾云集,我还遇上几位好友,甚至同我一起过来的国旺兄弟都遇上了他的亲戚,不愧是世代居住南海子的本地豪杰(他爷爷的爷爷是皇家猎苑建围墙的千户)。这个周末,腊月二十三,过了一个圆满喜乐的小年儿。</p> <p class="ql-block">黑鹳(英文名:Black Stork,学名:Ciconia nigra),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鸟类。又叫黑老鹳、乌鹳、锅鹳、黑巨鹳、黑巨鸡、哈日-乌日比。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栖于沼泽地区、池塘、湖泊、河流沿岸及河口。性惧人。冬季有时结小群活动。黑鹳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体大(100厘米)的黑色鹳。下胸、腹部及尾下白色,嘴及腿红色。黑色部位具绿色和紫色的光泽。飞行时翼下黑色,仅三级飞羽及次级飞羽内侧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p><p class="ql-block">亚成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嘴及脚为褐灰色。</p><p class="ql-block">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红色。</p><p class="ql-block">叫声:繁殖期发出悦耳喉音。</p><p class="ql-block">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多在山区悬崖峭壁的凹处石沿或浅洞处营巢(山西),或在绿洲湿地高大的胡杨树上营巢(新疆塔里木河中游),有沿用旧巢的习性。</p><p class="ql-block">夏天在中国北方繁殖,秋天飞往南方越冬。迁飞时结群活动,平时则单独活动,繁殖季节成对活动。黑鹳在大树或悬崖上的石隙中筑巢,每窝产卵3-5枚,雌雄鸟共同喂养幼鸟。成年黑鹳的声带退化,不会发出叫声,但能用上下嘴快速叩击发出“嗒嗒嗒”的响声。</p><p class="ql-block">食性</p><p class="ql-block">食物主要是鱼类,如鲫鱼和条鳅,占80%-90%,其次为蛙,也食蝼蛄、蟋蟀、龙虱等昆虫,蛇和甲壳动物。</p><p class="ql-block">黑鹳觅食处水深5-40厘米,以鱼类和螺类为食,其中鱼类占90%以上;平均每小时进食20次左右。</p><p class="ql-block">迁徙</p><p class="ql-block">黑鹳是一种迁徙鸟,但在西班牙大部分留居,仅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越冬;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四周扩散,主要做局部的高度运动。</p><p class="ql-block">繁殖在欧洲的种群,几乎全部迁到非洲越冬,其中少数在西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经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在西古北区和东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地中海东端迁往非洲越冬;在西亚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印度越冬;而在俄罗斯东部和中国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我国长江以南越冬;迁徙时常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主要在白天迁徙。</p><p class="ql-block">迁徙飞行主要靠两翼鼓动飞翔,有时也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p><p class="ql-block">迁徙时间:秋季在我国主要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开始南迁,春季多在3月初至3月末到达繁殖地;在欧洲秋季多在8月末至10月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春季在3-5月到达繁殖地。</p><p class="ql-block">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在中国的营巢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3种:森林、荒原和荒山。森林可以是平原森林或许是山地森林,但多是离人类较远、干扰小的原始森林或成熟森林。通常营巢在森林中河流两岸的悬岩峭壁上,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就曾发现营巢在河边悬岩凹进去的岩石平台上和沼泽地中落叶松树上两种不同的营巢环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则营巢于胡杨林中的胡杨树上和荒山悬岩上。巢距水域等觅食地一般都在2公里以上,在荒山营巢地距最近的湖泊和水库均在7公里以外。在荒原和荒山地区则多营巢在被雨水急剧冲刷的干河或深沟两壁悬岩上,在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均可见到这种营巢环境。通常成对单独营巢,巢甚隐蔽,不易发现。</p><p class="ql-block">3月初至4月中旬开始营巢,巢间距2000-3000米。如果当年繁殖成功和未被干扰,则第二年巢还将被继续利用,但每年都要重新进行修补和增加新的巢材,从而使巢随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庞大。巢主要由干树枝筑成,内垫有苔藓、树叶、干草、树皮、芦苇、动物毛和碎片等,巢呈盘状。雌雄亲鸟共同参与筑巢,雄鸟主要寻找和运输巢材,雌鸟筑巢,晚上亦留巢中,巢筑好后雌雄亲鸟在巢中交尾。</p><p class="ql-block">3月中旬至3月下旬开始产卵,多数在4月初至4月中旬,个别也有迟至4月末至5月初才产卵的。1年繁殖1窝,每窝通常产卵4-5枚,也有少至2枚和多至6枚的。卵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62-71毫米×47-55毫米,平均67.1毫米×50毫米,重66-88克,平均77.3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通常1天轮换6次,白天坐巢时间雌雄亲鸟基本相同,晚上同在巢中过夜,一鸟孵卵,一鸟站在巢边守卫。孵化后期则整天均由雌鸟孵卵,不再轮换。孵化期31天,孵化率为61%和孵化期33-34天,孵化率为55%。</p><p class="ql-block">雏鸟刚孵出后全身被有白色绒羽,在孵出后的最初几天,由于雏鸟食量小,恒温机制还未建立,通常由一亲鸟外出寻食,另一亲鸟留在巢中继续孵卵和暖雏。随着卵全部孵出和雏鸟逐步长大,体温调节能力的增强和食量的增加,雌雄亲鸟才同时外出觅食喂雏,但大多数时候仍有一亲鸟留在巢中警卫,或轮流外出觅食和休息。如遇人等干扰者进入巢区,则雌雄亲鸟长时间的在巢上空飞翔、盘旋,直至人离去。每日喂雏2-3次,亲鸟将觅得的食物贮存于食囊带回巢中,然后将食物吐在巢内,由雏鸟自行啄食。 黑鹳雏鸟是晚成性鸟类,留巢期甚长,70日龄时才具飞行能力,并可在巢附近做短距离的练习飞行,75日龄后可随亲鸟到河湖岸边或河漫滩觅食,夜晚仍归巢栖息,直至100日龄后才不归巢,跟随亲鸟到更大范围内活动。幼鸟在3-4龄时性成熟。据笼养条件下的观察,最高寿命可达31年。</p><p class="ql-block">繁殖区: 非洲,欧亚:纳米比亚和马拉维至南非,欧洲中部至中国北部</p><p class="ql-block">非繁殖区: 非洲北部和东部,亚洲南部</p><p class="ql-block">黑鹳,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近年数量急剧减少,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珍稀程度高于大熊猫(易危物种),专家多认为其数量还在下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