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鸡公山景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38公里,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处,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八大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下为鸡公山景区宝剑口山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鸡公山景区以“山明水秀、泉清林翠、气候凉爽、风景幽奇”而驰名中外。其中,著名景点有登山古道、报晓峰、颐庐、月湖、波尔登森林公园、平汉铁路老火车、长生谷等,秀丽山水、美不胜收。早在北魏时期就已载入史册,明清两代更有许多名人墨客来山观赏,留下了大量的赞美诗篇,享有“三伏炎热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之美传。境内四季多雨、多风、多雾,气候十分凉爽,季节特点明显,可以春看百花、夏避酷暑、秋观红叶、冬赏雾凇。</p><p class="ql-block"> 下为鸡公山景区导览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鸡公山别墅群始建于189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共租界,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p><p class="ql-block"> 根据2007年至2011年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结果,鸡公山尚遗存1903年至1949年间中、美、英、俄、日、德、法、瑞典、挪威、丹麦等23个国家建设的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及其构筑物119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不同国别、不同风格的建筑,既反映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各国的建筑艺术。在这些建筑物中,以颐庐、将军楼、烟雨楼、会景楼、美国大楼、瑞典大厦等为最有特色的建筑物。 </p><p class="ql-block"> 2014年鸡公山近代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国大楼,建于1914年,是鸡公山当时的美文学校,1920年改建成“新大楼”,仍为美文学校校舍。该楼分三层,一层为餐厅,二、三层分别为男女宿舍。楼体为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呈“槽钢”形,两翼和中间均衡。正面为券形廊柱,中间门廊突出墙外,长宽各3米余。前面两角各并列两根圆石柱支撑。一层平拱,二层券拱,三层为两个突拱。顶部筑一圆形小塔,高于背后和两翼,直刺直天,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位于鸡公山景区中心区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将军楼,位于鸡公山景区北岗北段,1921年前后的建筑,地下室2层,坐西朝东,敞开式小型门廊。西南角为半弧形四角阁楼,尖顶,屋面呈不规侧多坡面。此建筑为红楼短墙,回廊高合,小巧俊秀,颇有异国情调。1921年划为教会延伸区时,一位德国将军购地建造别墅,时称"将军楼”,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鸡公山南岗主要是洋商集中的区域。曾有正金(日)、汇丰(英)、东方(法)、伍林(日)等五家银行建房。有德、英、法、日、丹麦等国洋行商号27个。另有英烟酒公司、武汉枪炮局、日本领事馆、报馆、工厂、巡捕房等,上述商号、机关、工厂,多为集体建房。避暑官地内,地面广阔,房屋布局稀疏,单独成户,隔冲而居。加之松柏茂密,古树参天,奇花异草,争丽斗妍,曾被誉为南岗公园。在此区居住下榻,有幽静仙居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姊妹楼</p><p class="ql-block"> 北楼,系袁世凯的侄孙袁家骥于1918年前建造的避暑楼房,人称“袁家大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楼</p><p class="ql-block"> 为南阳镇守使吴庆桐按北楼图样仿建,人称“吴家大楼”。</p><p class="ql-block"> 姊妹楼自竣工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河南大学文理学院曾流亡至此续办。1937年底,上海、南京相继失陷,日军铁蹄迫近古城开封。河南省政府决定,河南大学文、理学院和校本部南迁豫鄂交界的避暑胜地鸡公山上。学校先将学生集中起来接受战时训练,然后才开始分批启程。凡能带走的图书与贵重仪器均精心包装,分批运走。不能搬迁的固定资产如房屋、设备和实验用具等均登记造册并派专人留校守护。河南大学校部设在姊妹楼南楼即吴家大楼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配房2层,称姊妹楼西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仓洋行别墅(127号别墅),坐东北朝西南,石墙红瓦,大门前有七根砖砌门柱,六个罗马式圆拱敞开式门廊,后侧依山而建有地下室,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地下室外筑有片石挡上墙。楼梯、地板、屋面均为木结构,平瓦屋面,建筑面积450.96平方米。原为日本大仓洋行(大仓喜八郎于1873年创办,1904年在汉口设店,经营进出口贸易,承办汉口日租界建设事务)于1908年建,系日驻汉经营合股生意人集资修建的避暑用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仓洋行别墅(128号别墅),坐东朝西,石墙红瓦,楼梯、地板、屋面均为木结构,平瓦屋面,罗马式敞开式门廊,红砖彻圆拱、门柱,建筑面积447.96平方米。原为日本大仓洋行于1908年建。1949年,房顶自然坍塌,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七疗养院在原址重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亚细亚别墅坐落在报晓峰偏东北160米处,外有茂密松林,是乘凉赏景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国亚细亚别墅(112号别墅),为英国汉口亚细亚火油公司于1920年前所建,主体为石墙,绿黄色波浪形镔铁顶。坐东朝西,北接配房,一字排开,主房设有前后门。此房高低错落,宽窄不一,整个造型丰富多变。鸡公山管理局在1937年8月21日复函英国汉领事馆默恩,要求其代表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按照鸡公山1908年条约同意赎回该房。经核实,中国政府按原约赎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楼于1981年交归鸡公山风景区管理局。2019年,鸡公山管理区与信阳市文联把亚细亚别墅打造成了信阳文学馆,对游客和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门前挂有信阳文学馆、河南省人文素质基地两块牌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阳文学馆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阳,地处秦岭淮河一线,自古以来就是一方孕有文明的热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信阳是盘古开天神话的衍生地,黄帝、皋陶的后裔也在此地区留下了活动的印迹。先秦时期,信阳是楚国争霸中原的前沿阵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诗经》“周南”“召南”中的诸多诗篇,留存了当时信阳士民的歌吟。诞生于淮滨县期思镇的楚国名相孙叔放,不仅为信阳留下了著名水利工程期思陂,而且留下了被视为中国戏剧滥觞的“优孟衣冠”的故事。庄辛则在楚国临时国都城阳城留下经典名篇《论幸臣》,由此诞生了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秦汉至隋唐期间,信阳地区涌现出了以东吴名臣胡综、西晋上人王赞、东晋名士李充、南朝周弘正文学世家、开漳圣王陈元光等为代表的杰出文士,他们的嘉言懿行延续了信阳地区文化文学的发展。宋代以降,信阳地区的文化文学得到较大发展。北宋名相、文化巨擎司马光出生并得名于光山县,司马光砸缸等逸闻佳话长期在此流传。一代文豪苏东坡被贬谪期闻曾途经信阳、息县、光山、潢川,留下大量诗文名篇佳作。元代潢川回族诗人马祖常名震元中期诗坛,被元文宗誉为“中原硕儒唯祖常”。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信阳人何景明为文坛“前七子”之首,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时独步天下,并带动了戴冠、孟洋、樊鹏等信阳诗人群体的崛起。晚清著名学者、固始文士蒋湘南博古通今、见识卓绝,其《七经楼文钞》及诸多诗作,文质并茂,为时誉所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祖常</p><p class="ql-block"> 字伯庸,元代色目人,著名诗人。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泰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元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硕德八刺朝至元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马祖常虽然居宰辅之位,仍关心民疾,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马祖常崇尚儒学,曾出资赞助光州郡守修孔子庙,又于准南构筑别业,名石田山房,以耕读相标榜,教授《孝经》、《论语》、《孔子》之说。祖常擅长著文,“专以秦汉为法,而自成一家之言”。其诗“圆密清丽,大篇短章无不可传者”,才力富健,尤其擅写七言古风、五言律诗,有《缫丝行》、《踏水车行》、《河湟书事二首》、《上京输苑书怀》、《室妇叹》、《石田山居八首》等名篇。元文宗驻跸龙虎合,他应制赋诗,元文宗对马祖常特别叹赏,赞叹“中原硕儒唯祖常”。诗文代表作《石田集》15卷被收入《四库全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景明</p><p class="ql-block"> 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洲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后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为官为人意气风发、刚正不阿。《明史》有言:“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并有国士风。何景明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首,其与李梦阳等人一道发起明代诗文革新运动,以复古为旗帜反对当时诗文创作中的台阁体风气,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周秦汉唐之雄强魂魄涤荡当时陈陈相因的文坛,一时影响甚巨,海内瞩目。何景明才思华茂,勤于著述,其诗文道义宛然,清新质朴,较好地践行了其文学主张,对当时士人影响很大,并直接推动了以戴冠、孟洋、樊鹏等人为代表的信阳诗人群体的崛起。今存《大复集》38卷。何景明墓地位于今天的信阳师范学院景明文化园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湘南</p><p class="ql-block"> 字子潇,汉族,固始县城关陪濠沿人。湘南自小丧父,母亲王氏寒暑无间,对其进行启蒙教读。叔父见其聪明好学,置书千卷,聘请老师教授,19岁考中秀才。道光五年(1825年),河南学政吴巢松举其为拨贡,并写诗赞日:“一鞭初指仆公来,难得风檐有此才!”次年入京,结识阮元、顾莼、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学者名人。其后在南京两江总督蒋攸钻府作短期幕僚,同江南学者文人交流学问。八年(1828年)底,为陕甘学政周之祯幕僚一年,写下许多诗篇,其中描写蒙古族草原生活的《鄂尔多乐府》,具有民族史料价值。十五年(1835年)中举。二十四年(1844年),大挑二等,补虞城教谕,湘南绝意仕进,拒绝任职,专事游幕、讲学,潜心研究经学,他先后主讲于关中书院、同州书院,并修纂《兰田县志》、《经阳县志》、《留坝厅志》、《同州府志》、《夏邑县志》、《鲁山县志》等志书,最后完成《陕西通志》稿。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卒于陕西凤翔。蒋湘南学问淹博、见识通达,主张“文外无道、文无定法”,反对当时笼罩文坛且堕入俗套的桐城文法,坚持以经世致用为尚,倡导宏通质实、自出面目的文风。他的诗文作品,显露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知识分子民胞物与的淑世精神。其存世作品主要有《七经楼文钞》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光慈(1901一1931)</p><p class="ql-block"> 原名将如恒(偶恒),笔名光赤,信阳市固始县(今属安微金寨县白塔贩镇)人。曾在固始县陈淋子志成高小、固始中学、安徽芜湖省立第五中学学习。“五四”时期,主编校刊《自由花》,参加学生运动,经陈独秀介绍,至上海参加社会青年团。1921年赴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回国后从事文学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拓荒者》等文学杂志,宜传革命文学。1929年与鲁迅、柔石、冯雪峰等人组成中国左翼联盟筹备小组;1930年3月,“左联”成立,被选为候补常务委员。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中、长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尚钺(1902-1982)</p><p class="ql-block"> 号健随,李泉武,信阳市罗山县入,著名历史学家、作家。1919年投身于”五四“运动,组织青年学社,创办《三日报》。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鲁迅指导下,参加进步文学运动,编辑刊物,创作小说。其代表作《斧背》与《病》,后来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鲁迅对其有极高评价。</p><p class="ql-block"> 1926年遵循李大钊的指导,南下上海、武汉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豫南特委宜传鼓动部长、工农革命军第四大队第六支队党代表兼当地苏维埃主席、上海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采访部主任、满洲省委秘书长,两次被捕,一次被开除党籍,1934年北平市委遭敌破坏,以尚健庵之名,颠沛流离,先后在宁夏中卫县中学、昆明瑞云中学、云南大学、山东大学任教,解放后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兼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等职,文革受迫害。1976年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撤销其所有错误处分,复任历史系主任,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恢复他1926年入党的党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俞平伯(1900-1990)</p><p class="ql-block"> 著名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创始人。</p><p class="ql-block">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与朱自清等人创小《诗》月刊,提倡“诗的平民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俞平伯积极响应,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p><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俞平伯下放信阳设在息县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一年两个月时间里,共创作30多首古体诗,其中有描写“五七下校”生活情状的诗歌12首,包括《至日》《陋室》《绩麻》《棟花》《纪东岳事》等,这些诗歌是其干校生活的记录,也是特定时空中诗人心灵世界的诗意呈现。</p><p class="ql-block"> 俞平伯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退》《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衣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桃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祖常、何景明、蒋湘南、蒋光慈、俞平伯、尚铖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实味</span>(1906-1947)</p><p class="ql-block"> 原名王诗酸,信阳市通川县人,1923年考入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院预科,年底发表书信体小说《休息》,在北大参加党组织活动1927年退学。1930年在上海与刘莹结婚。与“现代评论派”和“新月派”的陈源、徐志摩等人保持密切联系,作品经由他们发表在《现代评论》、《晨报副刊》和《新月》等刊物。之后由创作转做翻译,期间与托派成员有过短暂交往,翻泽过《托洛茨基自传》中的两章,并埋下他人生悲剧祸根。1937年,只身抵达延安,在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任特别研究员,专门从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原著工作,并经过党组织考验,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王实味因发表《野百合花》等文章,在整风中受到批判,被开除党籍,定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1947年7月被处决。1991年,公安部最终作出《关于对王实味同志托派问题的复查决定》,予以全部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赵清阁(1914一1999)</span></p><p class="ql-block"> 信阳市人,著名女作家、编辑家、画家,在省立信阳女师附小念高小时接触“五四”运动的新文艺作品,1933年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女子月刊》撰稿人。1934年春,给鲁迅先生寄诗文求教,得到鲁迅的关怀和接见,以及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励和帮。1936年起,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话刚《女杰》《反攻胜利》《雨打梨花》以及《血债》《汪精卫卖国求荣》《生死恋》《清风明月》《关羽》《花木兰》等。并与老舍合写了四幕话刚《桃李春风》。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出版独幕剧集《桥》、短篇小说集《落叶》,中篇小说《江上烟》《艺灵魂》,长篇小说《双宿双飞》《月上柳梢》等。解放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委员,参与上海戏剧家协会和电影工作者协会工作,创作了《女儿春》《自由天地》等刷本,并发表有大量诗歌和散文。</p><p class="ql-block"> 一生未婚,与齐白石、傅抱石、刘海粟、郭沫若、茅盾、老舍等都有过很深的友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姚雪垠(1910-1999)</p><p class="ql-block"> 南阳市邓州人,原名姚冠三,中国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1924年在信阳市第一中学读书,同年冬天因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而辍学。1929年夏,姚雪垠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在《河南日报》副刊用“雪痕”官名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和其他作品。1931年暑假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罪名开除。从此结束学生生活,在北平地以投稿、教书、编辑为生。</p><p class="ql-block"> 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长篇巨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文笔新颗,堪称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从1957年动笔起,历时30余年,约230万字,分为5卷,曾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1982年,《李自成》第2卷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实味、姚雪垠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叶楠<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0-2003)</span></p><p class="ql-block"> 原名陈使华,河南信阳市平桥区人,著名作家、剧作家。1936年在信阳师范学校附校小学部读书。1942年考入省立潢川中学,1945年考入河南省立信阳师范学校,担任校刊《师铎》主编。</p><p class="ql-block">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桐柏山、四望山解放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担任工作队员。1948年4月参加中原野战军十纵桐柏部队,担任参谋,5月参加解放南阳的宛东战役,10月,军政干部学校毕业并留校担任区队长,1949年秋,在河南军区千部学校任参谋。1950年1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机械工程系潜艇动力专业学习。1954年结业,到北海舰队潜水艇编队工作,先后任机电业务长、科长、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1959年,创作个人首部电影文学作品《甲午风云》。1965年调至北海舰队文化部任创作员。1978年担任北海舰队政治部创作组副组长。次年创作电影刷本《傲蕾·一兰》。1980年任海军政治部创作员,同年创作电影剧本《巴山夜雨》,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之后创作的电影有《印有金锚的飘带》《绿海天涯》《姐姐》。1985年任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创作电影《木棉袈裟》《鸽子树》等。</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起,创作出版散文集《浪花集》、电影文学刷本集《白桦叶楠孪生兄弟电影剧本选》、中短篇小说集《一帆风顺,燕鸥》《海之屋》《血红的雪》《叶楠中短篇小说自选集》、散文集《苍老的蓝》、长篇小说《花之殇》。同时创作电视刷《唐明皇》(1992),电影《媞娘》(1994),电视剧《古吴春秋》(199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桦(1930-2019)</p><p class="ql-block"> 原名陈佑华,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中山铺,作家、编剧。1946年,在《中州日报》上发表了短诗处女作《织工》。195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疆的声音》。1954年,担任剧情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编剧。1957年,创作诗集《热芭人的歌》。1958年,被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三年后被平反。1965年,发表话剧《像他那样生活》。1976年,担任战争电影《曙光》的编剧。1980年,担任剧情电影《今夜星光灿烂》的编剧。1986年,由其创作的长篇小说《爱,凝固在心里》出版。1992年,担任编剧的古装电影《杨贵妃》上映。1993年,凭借长篇小说《哀莫大于心未死》获得台湾金鼎奖大陆图书著作个人奖。1996年,担任古装剧《宰相刘罗锅》的编剧。2002年,担任儿童剧《乘着歌声的翅膀》的编剧。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一首情歌的来历》。2006年,白桦获得云南省“繁荣文学艺术特别贡献奖”。2010年,出版诗作《长歌和短歌》。2011年,白桦获得第19届柔刚诗歌奖荣誉奖。2014年,由其创作的小说《指尖情话》出版。2017年,白桦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2019年1月15日凌晨2时15分,白桦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钱钟书(1910-1998)</p><p class="ql-block"> 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霄良,后改名仲书,学欧存,号桃集,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p><p class="ql-block">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文革时,夫妇二人受迫害,1969年11月,钱钟书被下放信阳罗山县“五七干校”,不久迁至信阳息县东岳。1970年7月,杨锋也来到息县“五七干校”。1972年3月线钟书夫妇获准返回北京。1990年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合播出,获得普遍好评。</p><p class="ql-block"> 杨绛(1911一2016)</p><p class="ql-block"> 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钱钟书夫人。</p><p class="ql-block">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研究生,1935在无锡与钱钟书结婚,其后一同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49年5月,钱钟书夫妇回国后,钱钟书在清华大学任教,杨绛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钱钟书夫妇被下放信阳罗山五七干校,不久迁往息县。年近六句的杨绛被安排种菜,钱钟书则担任干校通信员。在此期间,钱钟书写出古籍评论著作《管锥篇》,杨绛完成了译著《堂吉诃德》。1972年3月,体弱多病,获准回京。1980年12月,《干校六记》完稿,先后译成英、法、日、俄等文,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丁(1931一2016)</p><p class="ql-block"> 原名何南丁,曾用名何幺然、何家英,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河南杰出的文学领导人。</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20日出生于安徽由蚌埠,1949年7月结业于华东新闻学院。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河南日报》编辑、河南省文联编辑、专业作家、主编、党组书记,河南省文联、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联第五届全委,河南省第七、八届人大常委。</p><p class="ql-block"> 南丁是共和国成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作家。1954年短篇小说《检验工叶英》发表于《长江文艺》,《人民文学》给了转载,编入当年《短篇小说选》《青年文学创作选》和英文版《中国文学》。“新时期”创作的小说《旗》开“反思文学”之先河,《尾巴》《亮雨》《新绿》也广受好评。南丁的小说语言简洁、沉稳、朴实而又闪现着智慧的光芒。小说之外,他的创作还涵盖几乎所有文体,特别是其散文和随笔,往住在不经意间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字功底、通达的人生智慧、开阔的个人胸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出版有小说集《检验工叶英》《在海上》《被省》《尾巴》《南丁小说造》,散文随笔集《水印》《半凋零》,《南丁文选》(上、下卷),《南丁文集》(五卷)。非常时期,南丁曾在信阳大别山劳动、生活多年。</p><p class="ql-block"> 田中禾(1941一 )</p><p class="ql-block"> 原名张其华。当代著名作家。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历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第五、六届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出版有长诗《仙丹花》,长篇小说《回首》《父亲和她们》《十七岁》,中短篇小说集《月亮走我也走》《印象》《轰炸》《落叶溪》《田中禾小说自选集》《放园一棵树》,散文随笔集《在自己心中迷失》等。曾获全国第八短篇小说奖、第四届上海文学奖、《天津文学》奖、《莽原》文学奖、《奔流》文学奖、《山西文学》奖、《世界文学》征文奖及第一、二、三届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多种奖项。部分作品以英、日、阿拉伯语译介国外。田中禾以思想深邃、形式创新、文笔优雅著称。作品多以故乡为背景,个人情感为题材。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厚的地城文化,人性的关怀,优美的文笔,诗意的氛围,形式上的开放、创新,构成了田中禾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田中禾与信阳有着特别的感情,曾多年在鸡公山生活和写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墨白(1956-)</p><p class="ql-block"> 原名孙佩,先锋小说家,剧作家。1956年出生于河南淮阳县新坊镇。1992年调入周口地区文联担任《回水》杂志文学编辑。1998年调入河南省文学院专业创作。1984起,在《收获》《钟山》《花城》《大家》《人民文学》《山花》《十月》《上海文艺》等刊物发表作品,其中有短篇小说《失踪》《灰色时光》《阴道》《夏日往事》《秋日辉煌》《某种自杀的方式》《最后一节车厢》《阳光下的海滩》《一个做梦的人》等一百多篇;中篇小说《黑房间》《告密者》《目击者》《风车》《白色病室》《光荣院》等40余部;出版长篇小说《梦游症患者》《映在镜子里的时光》《馆里三部曲》等6部;随笔《(洛丽塔)的灵与肉》《几个内容相关的梦境》《博尔赫斯的宫殿》,访谈录《有一个叫颖河镇的地方》,《以梦境颠覆现实》等70余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孤独者》《油菜花飘香的季节》《爱情的面孔》《重访馄城》《事实真相》《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墨白作品精选》《霍乱》等多种;创作电视剧、电影《船家世代情仇录》《特警110》《特案A组》《当家人》《家园》等多部,总计700多万字。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等。曾获第25届电视剧“飞飞天奖”优秀中篇奖、第25届电视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p><p class="ql-block"> 墨白多年在鸡公居住、写作,为鸡公山荣誉山民,鸡公山文化研究会会长。</p><p class="ql-block"> 刘慈欣(1963一)</p><p class="ql-block"> 中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祖籍河南信阳罗山县。1963年6月生于北京,10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电工程系。1985年10月参加工作,任山西镇子关电厂计算机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作品蝉联1999年一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基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5年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作家首次获得该奖项。</p><p class="ql-block"> 2019年2月5日,刘慈欣作品改编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据称是将中国科幻电影推向新高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韩素音(1917-2012)</p><p class="ql-block"> 原名周月宾,著名英籍华商女作家,社会活动家。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生于信阳市,祖籍广东省五华县。1935年秋获得奖学金,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七七事变”后回国。1938年,与在海轮上邂逅的第一任丈夫、国民党军官唐保黄结为夫妇。1939年在四川成都美国教会医院当助产士,写出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医院修女玛利安把文稿带到美国发表。1941年,唐保黄赴英国当外交官,韩素音随行。次年英文版《目的地重庆》出版。1945年,唐保黄回国参加内战,战死东北战场;韩素音留英继续医科学业,获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返回香港从医,邂逅记者伊里奥·马克,将这段情感经历写成作品《瑰宝》,奠定其在欧美文坛的地位,作品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生死恋》,1956年获得3项奥斯卡奖。后创作有5部传记性著作:《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凤凰的收获》,陆续被翻译成17国文字。1994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全体合影(1963年11月28日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全体同志合影(1979年11月16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国作协负责人、文学组织工作者增强“四力”专题培训班(第一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全体代表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省第三次青年文艺创作代表大会(1999年12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代表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省作协代表在京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阳文学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阳本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简介</p><p class="ql-block"> 陈有才 1940年生,固始县人。1963年肄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信阳市文联筹备组成员,《报晓》杂志总编辑,河南省作协理事,信阳市作协主席。1965年参加全国“青创会”,1979年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1990年加入中国作协。中国乡土诗人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诗集《林海·山海·星海》《乡土·乡音·乡情》《野山·野味·野情》《山魅与水妖》《陈有才诗歌精选》,散文集《望贤居随笔》等十八部专著,另出版《陈有才诗文集》五卷本。现为信阳市作协名誉主席。</p><p class="ql-block"> 陈峻峰 1954年生,固始县人。1972年入伍,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2006年加入中国作协。曾任信阳市文联刷主席、党组书记、主席。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青年文学》《散文》《美文》《天涯》《作品》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入选多种文学大系、选刊选本、中学生课外读物、全国高考试题等。出版《文字的性情》《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三炷香》等个人专著十余部。另完成有百余万字“先秦三部曲”,在北京召开“陈峻峰先桊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研讨会”。作品曾获洛神文学奖、百花园青年文学奖、第二届杜甫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第三届何景明文学奖大奖等。现为信阳市作协主席。</p><p class="ql-block"> 赵主明 1950年生,固始县人。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公社党委秘书,县委宣传部干事,地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地委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地、市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协。编写《今日大别山》《漫话信阳茶》等专著。出版散文集《心迹足迹》《梦海笔踪》《梦海扬帆》《梦海远航》《信阳风情》《守望家园》等。现为信阳市作协名誉主席。</p><p class="ql-block"> 李胜志 1963年生,光山县人。1982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校。历任光山县孙铁铺高中教务主任、马畈高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协。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文艺报》《诗刊》《星星》《广西文学》等刊发表作品400余首(篇)。著有诗集《笑容》,小说集《灿烂》《呻吟》,散文集《天边》等。现为光山县作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胡亚才 回族,1962年生,固始县人。2009年加入中国作协。自1981年至今,发表文学作品逾200万字。著有小说集《真实的夜晚》,散文集《春天的角度》《另一种存在》《水的血脉》,散文诗集《时光的缝隙》,诗集《一切如我们的虚拟》《我的城》等。散文集《另一种存在》入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终评,获首届河南杜甫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为藏、哈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创作经历与创作成果在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回族文学通史》中有专节评述。2012年9月,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2016年11月,参加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赵玉圆 1971年生,潢川县人。2010年加入中国作协。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信阳市诗歌学会副会长、作品发于《诗刊》《诗歌报月刊》《青年文学》《解放军文艺》《诗神》《诗潮》《背林》等刊。曾获《诗刊》爱情诗大奖三等奖,信阳市第一、第三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等。出版诗集《女诗人肖像》《七个唱诗班的少女》《雪孩子》《幸福花开》等四部。</p><p class="ql-block"> 温青 1970年生,息县人。2010年加入中国作协。信阳市作协副主席,市诗歌学会副会长、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诗集《指头中的灵魂》《天生雪》《日落回家》《水色》《天堂云》等,获第三届河南省政府文学创作优秀成果奖,第二、三届河南省文学奖,第三届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金奖,首届河南诗人年度创作奖等,第二届杜甫文学奖诗歌奖。曾参加鲁迅文学院第20届高研班和河南省文学院首作家班学习。</p><p class="ql-block"> 田君 1969年生,平桥区人。2011年加入中国作协。河南省作协现理事。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信阳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市诗歌学会会长。鲁迅文学院第32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已在《十月》《诗刊》《中国作家》《散文》等数十家期刊发表诗歌、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一百多万字。著有诗集《静止的火焰》《纸飞中国》《田君诗选》《不安之书》《忐忑》《中年》,文学评论集《坐在丰收的景象里》,随笔集《背阴处的雪》等。曾被授予信阳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现任信阳市文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熊西平 1963年生,固始县人。2012年加入中国作协。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涉猎广泛,勤于创作。先后在《中国作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百万余字。出版散文集《金银花》《根亲》《白露河畔的低语》《心灵时空》等四邵。作品《心灵时空》获第四届河南省社科优秀作品特等奖。</p><p class="ql-block"> 李永海 1971年生,固始县人。2013年加入中国作协。曾任济南军区第20集团军某部新闻报道员,荣立2次个人三等功,1991年12月退伍。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散文百家》《读者》《中国税务报》等报刊,出版有《真情有约》《轻描淡写》《借我一双慧眼》《落花共撑一把伞》《谷恋》等五邵作品集。现任固始县国税局秀水分局局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春燕 1962年生,商城县人。2013年加入中国作协。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副秘书长,信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市散文学会副会长。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我的灌河》《欧洲的旅行风片》等。散文片10章入选《河南散文诗九十年作品精选》。创作并拍摄电影《走山人》《杜鹃花飞》《人间草木》等,均已全国公映。</p><p class="ql-block"> 沈靖 1965年生,商城县人。毕业于信阳农林学院农学专业。2014年加入中国作协。河南省作协理事,市小说学会会长,迄今在《喜莽原》《安徽文学》《延河》《湘江文艺》《黄河文学》《百花园》等刊物发表长中短小小说等100多万字,创作长篇小说10部,出版4部,发表2邵,有2部小说在《大河报》《姑苏晚报》《郑州晚报》连载,2部获得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1部获得河南省精品图书奖,3次获得何景明文学奖。代表作长篇《女镇长》《列宁号》,中篇《山之上》,短篇《回家》。</p><p class="ql-block"> 扶桑 1970年生,信阳市人。2014年加入中国作协。信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市诗歌学会、散文学会副会长。曾获《人民文学》《诗刊》和《诗歌报月刊》奖,出席《诗刊》第26局“青春片会”。诗歌作品入选五十多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爱情诗篇》《扶桑诗选》等。现供职于信阳市中心医院。</p><p class="ql-block"> 张景 1963年生,潢川县人。2015年加入中国作协。著《民商法慨论》《河南经济发展论》《国际刑法综论》,杂文集《公安局长札记》《滴水藏海》,另发表诗歌和小说等。曾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省政府社会实用科学奖、省政府自学成才奖。</p><p class="ql-block"> 陈宏伟 1978年生,光山县人。2015年加入中国作协。2000年开始写作,在《大家》《江南》《山花》《背年文学》《长江文艺》《小说月报原创版》等数十家期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一百多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选载,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小说集《如影随形》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5年卷。曾获第七届万松浦文学新人奖、第二届杜甫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河南省作协理事。河南省网络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豫军“中原八金刚”之一。现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彦林 1965年生,淮滨县人,2016年加入中国作协。长期业余从事徐志摩、赵清阁、凌叔华、陈西滢等现代作家资料收集和研究,文章收见于《文汇报》《文学报》《河南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文化报》等。专著《文苑采珠》张2002年河南省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著作类一等奖,《锦心秀女赵清阁》《淮河风情》分获中南地区人民出版社让第二十七、三十三届优秀社科图书奖,《淮河风情》《池河之子:孙叔收》获第三十七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和河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普及作品二等奖。《浪漫诗人徐志摩》获2015年河南省第八届优秀社科作品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江 岸 1967年生,商城县人。1990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2017年加入中国作协。已在数百种报刊发表地域文化系列小小说“黄泥湾风情”“青龙街纪事”500多箱,发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若千,出版文集八部。作品多次荣获《小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小小说金麻雀奖、何景明文学奖等奖项。现为中国小小说名家沙龙副秘书长,河南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陈翀 1970年生,息县人。2017年加入中国作协。已在《中国作家》《长江文艺》《春风》《莽原》《飞天》《草原》等刊发表小说多篇,著有中篇小说集《西风醉步》,报告文学集《中州乡镇风采录》(与人合作)等。曾获第四届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2004年度《莽原》新作家奖、第二届何景明文学奖。信阳市小说学会副会长,现供职于息县文联。</p><p class="ql-block"> 丁威 1989年生,固始县人。2019年加入中国作协。曾获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信阳市第一、三届何景明文学奖。作品发表于《山花》《青年文学》《萌芽》《美文》《北方文学》等刊物。出版散文集《大河拐大弯》。</p><p class="ql-block"> 叶晓燕 1966年生,固始县人。2019年加入中国作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固始县散文学会会长,固始县小说学会删会长。曾在《散文选刊》《诗选刊》《河南日报》发表作品。《九华情韵》入选《2015年中华文学作品年鉴》(散文卷)。出版散文集《幸福遐思》《我以秋风为马》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阳市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阳市文艺工作座谈会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阳市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阳市作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合影留念(2014年9月27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阳市小小说学会成立大会纪念(2014年9月13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