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小运河《南官河畔的路与桥》

仙亭

<p class="ql-block">[白枫桥]</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七十八岁人生中唯一跪过的一座桥。她在我的故乡白枫桥河段,跨白枫桥街东西向,一座千余年的石板桥。</p> <p class="ql-block">当我回到故乡,站在这座白枫桥的桥上,不会忘记曾跪在这桥的西头,求拜着这桥,让我母亲的灵棺安全地在这里通过。</p> <p class="ql-block">这是白枫桥现桥墩,这个桥墩是在原桥墩上加高了的。童年时在河水干了原桥墩完全露出时,可见桥墩石块连接结缝中有糯米粒的粘结料,可见千年前就是用以糯米等为原料制作的沾合剂用于石块砌叠造桥墩,而桥板就用长厚的石板料;此桥现仍为人行桥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这是站在白枫桥头环视一圈的如今之实景。</p> <p class="ql-block">浙东小运河一一[南官河]</p><p class="ql-block">南官河是一条古代官家开凿由黄岩西向南的河流,全长65公里。有浙东小运河之称。据记载是五代开平元年(后梁太祖)到长兴二年(后唐明宗),即公元907年一931年,则历时24年的开凿。在路桥十里长街主要有福星桥、中桥、三桥、卖芝(猪)桥、石曲塘桥,这里的白枫桥,和再往南转东直通金清港。这是一条集灌溉与航运有综合功能的河。南宋世荦之《路桥船》有诗云:"一回潮上一回鲜,紫蛤花蚶不计钱,泼刺黄鱼长尺半,如飞摇到路桥船。"</p><p class="ql-block">可见当年这一河道将海边的鱼鲜运进来,尺半长的黄鱼何等的吸引人。路桥是区域资源和商品大进大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南官河的水源来自黄岩的长潭水库和秀岭水库,两支水系由西向东经过山山岭岭,到达温黄平原和沿途各城区的街道,最终汇集一起流向金清港奔流入东海。</p><p class="ql-block">这条南官河,就是我在童年的记忆中,就是在白枫桥河段,常有船帆飘过的镜头,就是在这个河段浦口苏桥到新桥的支流上也见着过货运的船帆常常飘过,曾是一位松门人村上的船老大女婿说起,从南官河的白枫桥段过浦口苏桥往新桥管方向,这浦口苏桥的桥洞,是很难掌舵的,大概是河岸的桥与主河是平行的,则所掌的货船要转九十度的湾才能进入支河。</p><p class="ql-block">从路桥石曲方向过来在南官河上十里左右至白枫桥,当年有三座桥,所以船老大都要提前掌握船帆的及时降落,才能安全地通过。</p><p class="ql-block">如今南官河上的桥就更多了,仅白枫桥河段就增加了二座桥,都是建国后修的公路桥;公路的发展,南官河上的水运也基本看不到船帆了,这便是一种风景的失落。</p> <p class="ql-block">这是如今的浦口苏桥处景观,已不具备当年航运船只通往新桥管方向的功能了;因为已不是当年那座桥了,而如今桥墩的高度已无法让任何船只可通过了。</p> <p class="ql-block">这故乡南官河,童年的记忆中,不只是跟着父亲去过卖芝(猪)桥卖过小猪,也跟随母亲坐棚浆船到大溪卖过父母纺的棉纱。纺棉纱、织土布,这在温黄平原上早早就存在着,在这块土田上也有种棉花的;而纺纱机的棉花是弹成一支一支的,插入纺纱机的筒管中:印记中我家当年有24支简管的脚踏纺纱机,故每一赶市日或到大溪,或到石曲去卖棉纱,而当年周围的一些集市,不同的市场有侧重卖买的货品,也有专门买卖嫁娤货品的市场,这些都是在实际自由交易中形成的。</p><p class="ql-block">在童年的记忆中,有一次仲夏坐棚浆船去大溪,早上很早就在白枫桥上船,我跟着母亲去,途中天还没有亮要小便,就叫我站到船头,抚着边上栏杆,就往河里飘流,男人们这也算方便;女人们也有办法,将没有完全捆绑死的船棚往上提推,船梆就留出空档,即可往河中方便了;到达大溪天已亮,留下的印记是深刻的;这就是在特别环境中,社会生活的烟火气味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着。随着社会交通道路的改善,交通运输方式的提升社会生活方式也会随之而变!人类适境而改变提升生活质量,这就是社会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对故乡路的追思]</p> <p class="ql-block">[洪湖小学],这是我七十年前开始上小学的地方。当年是一所乡的中心小学,即是洪湖乡。这里原是一个庙,新中国解放后,将这个庙改成小学,原校门朝南,而校门口有个池塘;全部是平房。如今小学的名字依旧,校门改朝东,校内建筑均为全部重建过了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这次回乡在校门口的自拍照,现站立处如今是双车道的马路,当年也只是不平整不足一米的石板路通往施家村。</p> <p class="ql-block">这个左川胡的名称是原小学东边一较大的左川胡村,学校至左川胡村是亦宽不到一米的石板路,即用邻县温岭长屿石板仓开的石板另碎料辅就的。</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洪湖小学毕业的1960年,我与另一黄姓同学就被保送到黄岩农校,我学农作专业。这是个县办的农校,上了半个学期的课,当年正值困难时期,县财政无力支持下去,就停办了。我与班上的另一位海门(现称椒江)舰长的儿子分别转到当地初中再上学。当年,我也就是十四岁吧,从黄岩城关的农校转学到当地初中,我是自己挑着一头是箱子,一头是補盖圈步行回家的;当年从白枫桥到黄岩县城关虽然有沙石公路,是没有公交车的,这是四十里左右的路程,我早上一早从学校蒸了二个红著,就边挑边息息,到下午才挑回到家。次日又步行十里的石板路到新桥中学持转学手续报到。</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这次回乡到了当年是校门口的新桥中学(现校门改方向了,未去,现时的正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新桥中学校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新桥中学从校区到校宿舍区的路道,这个路道如今还是保持着这个宽度。</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初中,我也是住校的,每周六回家,周一早上一早从家里赶到学校,有时星期天下午就回学校,这个单路程也是十里左右,从来都是步行的!有时沿南官河的支流从新桥经蒋森桥的沿河小路走回家,总路程差不多,但路旁的风光有别,中间要经过一个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图所示的汇头,就是我出生地的一个小村庄的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如今通往小村庄可两车交换对开的水泥路。而我童年时上小学,这条路只有五十公分左右的弯曲不平的石板路,从村头出来是当年沿着小河岸有一段,走完河岸后,两边都是稻田的,是不足半米宽的石板小路,而这样的小路一直弯弯曲曲地通到洪湖中心小学。</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从白枫桥小镇至近海边的金清修起单行道的沙石公路,隔一段有一小段加宽些可供两辆汽车交换段长就十五米左右,这样的交换段隔一公里左右有一处。这就是我在小学阶段对故乡路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自从有白枫桥镇到金清有单行道的沙石公路,而连接我故乡汇头的这段近一华里的路仍是不足半米不平整的石板路;而直到七十年代才有可进出手扶拖拉机的简易沙石路,之后不断的改造升级,如今早已是能开进数十吨重的大吊车的水泥路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开进停在汇头小村庄的吊车。</p> <p class="ql-block">从我记忆中的五十年代故乡出门不足半米的不平整的石板路到如今能开数十吨重的大吊车进去的混凝土路也就是半个世纪左右,也就是说过往在温黄平原上,上千年路的变化远比不上,近半个世纪以来路的巨大变化。路的变化,亦即生产、生活方式的随之变化!也就是说,我们这代人所处所经历所看到的社会的变化远比任何以往的年代都要快得多。</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这次回乡,站在我家解放前属于我们家这块田地上。而今这块田是用于种草皮了而不是种水稻了。童年时代,我们这一带都是以种水稻为主的,整个温黄平原都是以种每年二季的水稻。这些年来种水稻的不多了,我也未曾深入地去作更多的了解,而家乡当年的农民大多也都是买粮食吃了!这种境况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真无法评论,但土地不能荒废,必须充分利用是必须的。好在我们这故乡的小村庄,倒也还没有途入荒废的境地。</p><p class="ql-block">想着我们家土改前,父母种的田地粮食基本可自给,是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故此我家土改时被评为中农;自然后来我在杭州上学时文化革命中既不是可依靠的对像,也不是被否定的黑五类。属于中间层面吧,历史就这样地被记忆着!</p><p class="ql-block">(下图中的我站着的这块土地现不属于我们村上的人耕种的了)</p> <p class="ql-block">[路桥]</p><p class="ql-block">前面分别忆叙着故乡的[桥]故乡的[路],而接下来要叙记的[路桥]是个街名、镇名与区名;我们这个小村庄也是,新归属于路桥区的。这路桥在这条浙东小运河上,在温黄平原上,是一处历史上有中心枢纽经济地位作用的地方,在农耕经济中,路桥是核心的交易场所。她有十里长街贯穿在这浙东的小运河——南官河上,[十里]是她的简称。</p> <p class="ql-block">为重赏十里长街的路桥,我从出生地小街镇白枫桥早上步行出发。</p> <p class="ql-block">从白枫桥街出发的河岸景</p> <p class="ql-block">在浦口苏桥附近的景</p> <p class="ql-block">在浦口苏桥的新景</p> <p class="ql-block">在浦口苏附近的现代工厂</p> <p class="ql-block">在浦口苏附近一幢"拆不动”的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沿河的苦练树果</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黄桥</p> <p class="ql-block">石曲在的概念中是路桥十里长街的起始段。</p> <p class="ql-block">在石曲街还有这样的一处史迹。</p> <p class="ql-block">十曲街边的这种曾经我的家里也有过的木长橙。</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历史复建的庙。纪念唐元帅张巡。</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路桥南的区域下里桥。</p> <p class="ql-block">穿过这个通道(上面公路桥是通机场方向的),就是本质上俗称的路桥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存有弹棉花的作坊。</p> <p class="ql-block">这个路桥街边长条固定在柱上的橙是很有特色的童年纪忆,现仍有留存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路桥街边往往有很多深深的围屋,现仍有存在着原样的。</p> <p class="ql-block">这进围屋地上石板的光亮表达其有相当的年岁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整修过的路桥街道景。</p> <p class="ql-block">三水泾桥</p> <p class="ql-block">三水泾桥风光</p> <p class="ql-block">汇经亭,记忆中没有这个亭的,应该是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老马路桥一侧。</p> <p class="ql-block">老马路桥另一侧。</p> <p class="ql-block">河岸边的廊道也有保存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新整修过的街道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旧石桥。</p> <p class="ql-block">这是十里长街已改造的北段街的南进口处。</p> <p class="ql-block">迎接龙年新春。</p> <p class="ql-block">这门前的鼓与竹椅,表达着店内是卖鼓的?</p> <p class="ql-block">邮亭古驿站是一处北街恢复改造得比较完整的地段。</p> <p class="ql-block">这座福星桥是原始样的桥。</p> <p class="ql-block">福星桥列入台州市级文物保护的桥。</p> <p class="ql-block">这里表达[五桥]夜景的示意处,如今这里的夜景比白夭热闹。</p> <p class="ql-block">新改造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在这里吃碗螺蛳粉。</p> <p class="ql-block">这里应该是[十里]景观的新景,童年的记忆中没有这等景观,是改造中添的新景吧?</p> <p class="ql-block">到达这十里,应该是十里长街的终处,亦是北街开始处。</p> <p class="ql-block">我复回十里长街,要去想找的卖芝(猪)桥?!这是我这次来路桥,心念中一定要找到的桥;因为在童年的记忆中与父亲来过这卖猪桥,卖过家里养的小猪。</p> <p class="ql-block">终于找到卖芝(猪)桥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个开始镜头中开始的前面就是我心中要找的"卖芝桥”,而在录此镜头的上午十时五十八分,却不知道,久远中的卖芝桥,环境中的改变,全然不知就在这里边上。如今的卖芝(猪)桥,其实只是其名,而非当年实际的卖猪桥。</p> <p class="ql-block">当我到了十里长街的尽头,回头一路再打听,找寻到这里是另路绕回过来的,镜头的前面就是上午先在这个地方的边上直走过?!这时已是中午十二时四十七分了,即近二个小时前就从这桥的西侧经过了的!</p> <p class="ql-block">于是将卖芝桥两边的风光尽收入镜头中,以满足其寻找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再见卖芝桥!再见路桥!</p><p class="ql-block">我从上午8时从白枫桥出发,一路步行至石曲、路桥南、路桥北至[十里]是中午十二点,约四个小时,回转找到卖芝桥,整整行程 近五个小 时,中间半个小时用午餐,这样连续不停地寻寻找找,边走边拍,行程也是在三十里左右。这个年岁,能走下这样的行程自觉也算是不错的了。</p> <p class="ql-block">对于台州故乡情感的表达,我早在2006年6月《怎不思念台州故乡》的文篇中,是至今自认为是比较满意的表达,那时尚未正式退休,文笔精力尚存,故录摘如下,以再添对故乡的那份情。</p> <p class="ql-block">  《怎不思念台州故乡》</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我离开故乡台州,已是四十多年了;在祖国大地上飘移了几十年,可台州式硬中透柔的口音始终没有变,是其应变能力差,还是台州式那份硬气的情结总是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积淀,百年等待,十年孕育的故乡台州;从农耕经济一跃登上:让世人为之一惊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我为之欣喜。在这届参展魅力城市网络人气榜上,台州一直在前十名跳跃,外地的不少人为之疑惑,因为他们还没有听说有哪么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在外几十年,每当遇到新接触的人,听我的口音,都要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我说浙江台州,问者往往说,台州在什么地方?!我说在宁波和温州之间,问者仍不很明白,当我用笔写出″台州"二字,问者往往说这不是台州(táizhōu)吗?我说在我们台州,"台″字读"胎儿″的"胎″字音,叫台州(ㄒāizhōu)。她是由天台(ㄒiāntāi),山名而来的,应该说是带着山土原声态的地区名。朋友,你仔细体味一下,难道台州(ㄒāizhōu)不是比(táizhōu)更有韵味和意境吗?这是台州祖先为之留下的音名,这也是中国文字的魅力之所在。</p><p class="ql-block">凡是还未去过台州(ㄒāizhōu)的朋友,请您先从认识她"台″字的读音开始,记得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在开初播报:台州天气时,播音员念台州为“táizhōu”,过了几天才改用“ㄒāizhōu”读音。中国文字传递他的信息含义是有着深奥的学问的。台州的祖先们为何要将天台(ㄒiāntāi)山读此音,这就是祖先的用意,今天她的崛起无不传承着她的福音;这是台州人的福气,也是台州人的骄傲。将台州(ㄒāizhōu)这个传承着佛宗道源千年沉韵的福名之声,在全中国、全世界叫响,这是全台州市民,也是我们这些在外的台州籍乡人的共同愿望和责任。</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台州仅作为"边鄙″和名士"隐居″,祖国疆土的前哨守疆之地而存在;作为宁波和温州之腹地而存在;她应有的历史作用始终没有展现的机遇。</p><p class="ql-block">这里一方面是由她的地理特征和地理位置决定的,她的地理特征面临大海而又背靠大山,而这山与十万大山比不算大,两侧有千余米高的天台山和括苍山,没有现代化的机械手段和一定的经济实力是难以征服,使其畅通外界;所以千百年来她始终远离政治中心之故,连中央台的播音员都曾未能正确她的读音。</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立一直是作为疆土的前沿战略之地而确立的,国家多少个五年计划中的建设项目,始终未能在台州这块土地上让台州人有记忆的国有生产型的项目出现;作为国家支柱型的工业制造型项目更是无从谈起。作为台州人,一江山岛那场解放战争史册上的悲壮让台州人民永记,海门(椒江)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的碑文一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永存;这也是疆域前哨留给台州人民悲壮的礼赞。</p><p class="ql-block">台州丘陵状的温黄平原是她的粮仓;有着23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这块土地上有非常朴实勤劳的人民,不是天荒灾年,大凡基本温饱可以自足;鱼在台州人餐桌上是不缺的,这种饮食结构下的台州人,个头不算高大,但思维之敏捷是其基本特征。农耕经济状态下自有自足,包括日用品的自制自足,在这块土地上始终保持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形态;然而,这块土地上人均占有耕地是全国最少的地区之一;这块土地上的人员素质之聪慧,这块临海宝地她在工业经济中应有的作用地位迟迟未能展现;最根本的在于她的交通和战略地位未能及时相应的转变。</p><p class="ql-block">台州人的眼光早就盯着台州在全国这张牌,台州路桥的日用品市场,一开始就打出:中国日用品商城的旗号,她比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起步早、规模大,但她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大交通的条件配合,后起的义乌有现成的浙赣线,迅速超过路桥而形成超规模的世界级的大市场。</p><p class="ql-block">台州人并不气馁,也不眼红;回过头来,从自身做起,集草根力量,参与甬台温高速路建设,打通了天台山、括苍山;又正在参与开通甬台温福铁路;而台州人期盼的金台铁路也一定会相继开工。是的如果说为今天的台州经济崛起值得台州人感激的是黄岩机场可以降落客机,但在外的乡人是买不到像其他地区那样低折扣的回乡机票的。</p><p class="ql-block">台州经济的腾飞,想要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之都,大交通是前提条件,尤其是海上交通运输。如果说香港、深圳、上海,其经济地位在世人面前的知名度,她建有世界级的大港口,有大运量才有大经济。台州有可建十米深水港码头的海岸条件,并有足够与之相配套的驳运贮运地域;早日实现台州港在世界级船运线路中的港名地位,这是提升台州知名度的重要标志。我期盼着台州港作为世界级东方大港地位的早日确立。这个大港不只着眼于服务台州自身,同样可连接浙江中部腹地,延伸到祖国的中南地区作为新的出海通道。台州经济实力在长三角中迅速的崛起,她东方大港的地位还会远吗?台州人在齐心努力奋斗着建设她的台州大港。当这些重大的交通项目相继实施,台州这颗古老而又年青的祖国东海岸上的明珠,一定会更加璀璨夺目!</p> <p class="ql-block">历史总是在轮回式地前进。中国经济经商史上,晋商、微商盛载中国三百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浙商已跃居前列,而在浙商中温州商帮是启前之马,宁波商帮早就有历史记载,台州商帮之称是在台州地域经济崛起之后吸引世人眼球的。商帮是地域经济的集中表现。</p><p class="ql-block">作为在外几十年的台州人,我深知台州人本实的本质特征。台州人的信誉观、台州人阳光下挣钱的生财观;在商道中是让人刮目相看的。台州人自己的诚信观往往相信别人也会这样而这又往往让台州人吃些亏;台州人的硬气和敏捷又不怕吃亏!台州人气度,十万、百万生意往往在几句口头承诺中完成;这与有些地方几千元的小工程也要反复协商讨价还价再签约的作法大相庭径。台州人的本实大气是其他地区人不可比的,这在于台州商人是以实业为基业的草根本质,善于创业是其本性特质。在商道上本实诚信挣阳光下的钱,加上你的气度,那么回头的商交自然就多!商道的本质要求同台州人普遍的本性特质是相一致的;它的扎根泥土的“青滕经济”模式,正在遍布世界各地。所以,台州商帮会以让世人惊奇的历史评述记入史册,这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天道酬勤—台州商帮。把台州人经济建立成台州经济。</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文化建设水平,而真正能让经济确立其应有地位的是那里的文化建设水平。台州的文化建设较其他地区在于高素质高水平项目的提升,台州人在急步追赶。</p><p class="ql-block">台州大学正以她台州城市架构那样大气度建设中;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台州分院的设立;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无凝是快速崛起的有效途径;台州面临大海背靠大山,台州人有“大海容纳百川,高山不拒细壤”的胸怀和格局。台州人的包容性是很强的,原于其传统的吃苦耐劳的浙东文化因子深透其民。在外绝少能见到捧碗乞讨的台州人;要说有过,那就是像济公一样的济世活佛。</p><p class="ql-block">提高市民素质,从农耕经济走向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城市化,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的历史性转变中,其观念的彻底转变,使其协调发展,教育在先。</p><p class="ql-block">建设一个画景中的台州,台州在画景中。台州在"反规划″中拟制自己的规划方案,以人为本,令人敬佩。她的“环绿心组合式城市”规划,令人欣奇。集中有散,散中有集,集散结合,协调得体的架构是高智慧的蓝图。既要建设的城区有大都市的气度,又要避免过于堆积集中而令人生烦;建设若干次中心,快速道连接;组成都市风度有、田园风光在,诗情画意满江南的—新台州。</p><p class="ql-block">农村城市化改造中适当迁建一些特别另散、小规模的农庄,以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布局合理化,也利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让绿色农业,循环经济在我的故乡得到充份体现。</p><p class="ql-block">我期望的故乡,我熟悉的椒江两岸如规划中十米内绿树成荫,江河上鱼虾跳跃,河边水草中,爬满河螺。河境生态,如我五十年代童年记忆中那种自然景态的再现!</p><p class="ql-block">而又有一个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港口大都市崛起在佛宗道源的宝地东海之滨—台州!</p><p class="ql-block">台州—绿色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去台州看江南的绿;朱自清笔下哪醉人的绿—女儿绿!在我的故乡—台州!</p><p class="ql-block">绿在台州,乐在台州!台州人自信并加油着!</p><p class="ql-block">故乡,台州的明天更美好!!</p><p class="ql-block">佛宗道源,台州传承。制造之都,台州创建。草根民营,台州现象。“硬气”富裕,台州崛起。东方大港,台州起航。诚信天下,台州商帮。绿心组团,台州特色。山海兼具,台州滨城。风雨阳光,台州更美。怎不思念,台州故乡!</p><p class="ql-block"> 2006年6月13 日</p><p class="ql-block">此段以上文字在CCTV社区网上发过。</p> <p class="ql-block">在老家的汇头村庄中现仍存有这间父母留下的二层楼老屋[后门半间是改造过的(上半图)],用前后向的拼图表达,过不了几年这老屋也会拆迁而不复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编辑到此,也就算是这次回故乡,对故乡的路与桥的回顾。故乡的变化是巨大的,但唯独对故乡温黄平原上这块本是肥沃的粮仓土地;如今未能呈现这土地资源上,应有的粮食作物的丰盛而忧心,但愿,我这是多余的?!</p><p class="ql-block">对南官河,历史上有浙东小运河之称,是这次查阅资料的新认识,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我把此称引作主标题。</p><p class="ql-block">对于路,从我故居出门一华里的路,从昔日不足半米的田间小路到如今能进出数十吨大吊车的水泥马路;是在我不时的回乡亲见,是在不到半个世纪的变化中完成的,这样的历史记录是远胜过以往千年中的变化,是应该被记录和记忆的;这也是我编写此图文兼之文篇的主出发点。自然也是对父母亲的恩念和向故乡师友们叙旧:也与美友们和朋友们分享这种变化的感悟。</p><p class="ql-block">祝福故乡的明天更好!更好!</p><p class="ql-block">仅此后记.2024年立春 于无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