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老重庆之:佛图关一一花乱开,人乱走,景乱看,探古访幽又一站。

韵荷

<p class="ql-block">佛图关,位于重庆老城西,地势险竣,两侧环水,三面悬崖,海拔388米,自古有"四塞之险,甲於天下"之说。为兵家必争的千古要塞。重庆半岛三面环水,古代涨水季节不可卒渡时,出入重庆必经佛图关至二郎关一线要道。</p><p class="ql-block">《巴县志》记载:“渝城三面抱江,陆路惟浮图关一线壁立万仞,磴曲千层,两江虹束如带,实为咽喉扼要之区,能守全城可保无恙。”佛图关。旧时出重庆城,沿东大路上成都,这是唯一的陆路关隘,出了浮图关才算出了重庆城。</p><p class="ql-block">地质地貌</p><p class="ql-block">遗存唐宋以来的石刻、佛像、佛来洞及各时期碑文。《佛图关铭》、《佛图关》、《清正廉明》等多种记事碑铭,及岩壁上刻有摩岩石刻佛像,故名浮图关,后更现名佛图关。今佛图关以前称浮图关,"佛图、浮图"源于楚语"於菟(wu tu,虎)","浮图、佛图"关即"於菟"关、"虎"关,此地在山岭脊梁,悬崖绝壁,易守难攻,形似老虎把守。其根由是古代三苗一支溯长江西进到达今浮图关,以"於菟"命名此地。后来古代楚人攻占此地,命名"於菟",意为"虎牢关"。</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江州的守将李严曾打算把浮图关凿断,让嘉陵江和长江的水在这里汇流,最后因为诸葛亮的征调而未果。</p><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年间,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司奢崇明作乱,窃据重庆,自城西通远门至二郎关,连营十七。著名女将秦良玉与明军配合,攻破佛图、二郎两关,进而收复重庆。</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年间,时任川东兵备的清代学者、藏书家姚觐元,驻扎关上,倡导农耕,植桑养蚕。光绪二年(1876年),为纪念姚之业绩,浮图关乡场更名为“姚公场”。</p><p class="ql-block">1923年,杨森与黔军在浮图关“苦战数月,血润亢土”。同年8至10月,熊克武与杨森及北洋军在浮图关恶战数月,最终攻克重庆。当时的《国民公报》曾如是报道:“这一仗,打得逆军尸伏十里,缴械如山……”。</p><p class="ql-block">1940年,国民党在此设中央训练团,将关名改为“复兴关”。1949年11月29日傍晚,解放大军兵不血刃,夺取佛图关。1950年,复兴关恢复旧名</p><p class="ql-block">佛图关发生的有史可据的战事还有:宋末名将张珏抗击元军、明末张献忠与四川巡抚陈士奇激战、南明刘文秀部将王复臣与清夔州总兵卢光祖激战。</p> <p class="ql-block">独行也快乐,把曾经没接通的一段步道走完了。第二次到佛图关,再看石刻。</p> <p class="ql-block">好佩服冬泳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