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打铁五谷丰登,迎彩头天降祥瑞。”打铁花素有“中原文化奇葩”的美誉,开封打铁花更是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其流传于晋冀鲁豫地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的采矿炼铁业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是中国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中极具内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始于北宋,明清时期让这一活动更为宏大壮观,遂演变成为一项喜闻乐见的民间社火活动。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艺术生活极度贫乏的古代农村,打铁花给百姓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振奋。</h3> <h3>2023年2月,以“中国年·在忻州”为主题的新春社火节在忻州古城举行。忻州古城联合“长城长铁花”队伍的专业非遗表演人员,在晚上8点和9点于古城西园的义士阁,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火光与黑夜相互交织的视觉盛宴。夜幕寂静之时,只见那高楼上铁锅里的火焰熊熊燃烧,专业打花人将生铁烧至1600℃以上,化成铁水,一人舀起滚烫的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则徒手用力击打空中的铁水棒棒相连,精彩绝伦。十几米高的金黄色火花在夜空中迎风绽放,又像巨龙腾飞,扶摇直上,左挪右腾、上下翻飞,铁花如流星般漫天划过,顿时亮如白昼,照亮了下方每一个人的面庞。正如诗句描写的:“火树银花幻莫测,凌虚掷地纷骊珠。”从义士阁高空滑落的铁花如金色的瀑布从夜空中倾泻而下,一曲铁花火雨迎新年的美妙乐章,寓意来年红红火火,八方来财。每场表演需15至20分钟,每到高潮都会引来观众的叫好声,游客纷纷拿出手机进行拍照记录这精彩的瞬间。</h3> <h3>打铁花技艺历史悠久,表演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打花艺人与千余度的铁花近在咫尺,却能进退自如,不被烫伤,这项传统绝技的神秘惊险与灿烂夺目交织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中国有句老话,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花是个力气活,还要常年忍受高温的炙烤。打铁花所用的铁水最高能达到一千摄氏度的高温,表演者必须用尽全力击打,追求铁水的高和散,让高温的铁水变成微小的铁屑在空中迅速燃烧、冷却,才不会造成烫伤。同时因为冬天气温低,打出的铁花散热更快,对表演者更为有利。这也对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力度不大,或者打击的位置不准确,铁水没有完全散开,铁花飞跃的高度也会有限,除了打出的铁花不美观之外,还极易烫伤自己或他人。因此,“打铁花”对表演者的身体条件和技术的要求极大,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勇气,更重要的是表演者对这项民间文化的热爱。</h3> <h3>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这项民间绝技虽然被更多人所知,但是其传承范围仍然有限,大多时候人们只有在少数非遗表演的舞台上才能有幸目睹其风采。头戴葫芦瓢,手持花棒的表演者们用精彩的演出换来民众的喜爱,每一次围观,都寄托着百姓对盛世丰年的热烈期盼。像打铁花这类非遗民间文化还有很多,如糖塑、面塑、雕漆、瑶绣……这些非遗技艺惊艳了千年的时光,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手中延续,它们脆弱又坚强,需要更多的坚守与保护。</h3>